马克思自己总结的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4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意识:意识是无知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无知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讲是无知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作用:它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万事万物处于永恒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矛盾是反映食物内部和事物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是其两种范畴,矛盾对立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性又称为同一性。)、它们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否定之否定定律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质量互变规律:度、质变与量变(区分标准和关系)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变化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了质量互变的规律

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表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反映论?……能动反映论?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的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的自身规律的认识。

相互关系: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真理及其客观性?(主观主义真理观及其表现?)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好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及其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动力 有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 有 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 主客观精神 无 少数英豪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村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 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他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势,二者有机结合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最终要被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之间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联系)。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价值量(大小)由什么来决定?(商品生产者如何才能多获利?)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价格背离价值,由于供求关系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而上下波动作用:⒈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作用) ⒉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作用) ⒊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对生产者起物质鼓励和优胜劣汰的鞭策作用)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

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内涵、来源)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159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其本质。

资本: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本质)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不变资本(C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 )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资本的有机构成: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 C :V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剩余价值率?(有几种表示方式?)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第五章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很银行垄断资本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资本的生产目的:获取垄断利润,其取得途径是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己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竞争特点:1垄断没有消灭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