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敏勤教授课改观点的认识和思考(

对王敏勤教授课改观点的认识和思考(转载)

3月11日王教授来我校指导工作,对我校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我们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计划、组织是周密的,措施是可行的,走在了高中校的前头,是富有开拓性的。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明显优于传统教学,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有显著提高。座谈中,王教授认为我们的“三五五”模式与他主创的和谐教学法本质是一致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他还就学案的设计和课堂“五环节”的落实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与我们的课该思想和反复强调的问题完全吻合。现做如下归纳,并针对我们的实际工作谈谈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观点

1、三种课型不能截然分开。

2、教师应吃透教材,认真研读课标、考纲、和高考试卷。

3、每节课,除了教给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教给学生规律、方法、思路。

4、问题的设计要包容目标的三维度。

5、“三案”能否合一。

6、教师指令要清晰,要明确时间、方法、内容、要求。

7、小组合作,不能缺少相互检查的环节。

8、达标训练,学生应独立完成。

9、导学学问题难易要适度,要帮助学生把教材的难度降下来。

10、学会用教材教。

11、展示和点拨的问题。他认为,学生通过讨论仍然不会的问题需要展示,通过合作探究仍然不会的问题,才需要教师的点拨。

12、堂堂清,减少差距。

13、教给学生知识体系,而不是孤零零的知识。

二、认识和思考

1、关于三种课型的设置。我们的思路是从基础入手,着眼学生的认知水平,扎实推进,让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三种课型只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截然分开。“基础课”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跨进这个门槛,这是基于我们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而考虑的。基础课是为应用课打基础,“应用课”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运用,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巩固课”是对基础课和应用课学习内容的回应和提升,是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和检查。

三种课型的设置是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2、教师应吃透教材,认真研读课标、考纲、和高考试卷。这个问题切合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对教材的陌生,对考纲和考题的疏于研究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此,课堂才笨、慢、差、费,因为如此,教师才累,学生才更累。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从吃透教材,研读课标、考纲、和高考试题入手,只有做到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准确把握,对课标、考纲的要求烂熟于心,对考点的分布了如指掌我们才能驾轻就熟,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巧、快、优、省。

3、每节课,除了教给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教给学生规律、方法、思路。王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和我们“导学问题”设计意图相吻合的。“导学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阅读文本,通过学生的学、议、讲、练、补和教师的点拨、示范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归纳规律、寻找思路、掌握方法。

这一点在“若干问题与思考”问题二中已提到,希望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会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越学越轻松。

4、问题的设计要包容目标的三维度。在我们的课堂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情感和态度仍被忽略。这一观点在“若干问题与思考”问题六中提到。王教授讲的只是其中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发掘。我们认为学科特点不同,所蕴涵的情感元素也不同,我们要抓住情感价值比较丰富的内容挖深、挖透。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体现三维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定本着结合内容,顺乎自然,合乎情理的原则,切忌牵强附会。

5、“三案”合一的问题。王教授的这个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所谓“三案”合一就是教案、学案、练案合为一体,我们现在的学案已经是学案、练案的合一了。能否把教案与之结合在一起,通过我们的研究,认为是可行的。做法是:

发给学生的学案不变,教师自己用的是“三案”合一的东西,即以学生学案为基础,在“问题导学”之前加“导语设计”,导语的设计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多样,包括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悬念导入、直观导入(图片、教具、视频等)、音乐导入、经验导入、故事导入等。在每个“导学问题”、“达标训练”后添加“问题预设”、“活动组织”两个方面的内容。“问题预设”,即学生在完成此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形的预想。包括答案、补充、拓展、延伸等内容。“活动组织”,即完成此问题需要采取的学习形式,包括自学、讨论、展示、讲解等。当然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加在开放性的问题之后,封闭性的问题,只有唯一的答案就没有多大必要了。这样合一,减轻了教师负担,也使学案实效性更强。

6、教师指令要清晰,要明确时间、方法、内容、要求。这个观点是在我们的“问题与思考”问题一提出的。今天我们做一下明确的规定:我们设计学案,每一个“导学问题”都要做到“四明确”。学案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取消,把它具体到每一个问题之中,即用多长时间,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形式,完成什么内容。指令清晰,使学生保持适度紧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学习内容的“五点”要清楚明白,不然即使规定了时间也是白费。当然,课堂上的一些问题不是我们能预设的到的,但我们从整体上要有一个把握,这和我们提倡课堂上要有生成并不矛盾,毕竟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生成的,大多数问题还是可以预设的到的。

7、小组合作问题,王教授认为小组合作不能少了检查的环节。这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我们“三五五”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若干问题与思考”问题五中对小组合作的做法进行了简要说明。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仍然要坚持2人一对组,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的形式,坚持按成绩编号提问、安排活动的作法,坚持同组互学、互教、互查、互评的作法,真正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态势,把合作学习做实,做出成效。

8、达标训练,学生应独立完成。这个观点对于我们非常有针对性。以前我们对达标训练以什么形式完成没有明确的要求,这里我们规定:达标训练要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提问、互判、自判、教师判都可以,但教师处理不能少于2/1,“五点”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展示、讲解、教师点拨的形式完成。达标训练的设置原则上要求一课一练,但由于学科的不同特点,比如语文学科涉及到小说篇目的学习,可以考虑在一篇课文学完之后按排达标训练,需要老师灵活掌握。

9、导学学问题的设计。王教授认为导学问题难易要适度,要帮助学生把教材的难度降下来。这和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在“若干问题与思考”问题六中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现状,关注学生智力、知识、经验和情感背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给学生做好铺垫,搭好梯子。问题设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所设计问题的区域要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通过教师点拨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要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0、用教材教的问题。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教好教材,吃透教材,明晰透彻的解决教材中的“五点”,在此基础上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增删、替换使教材为我们的课堂服务,使之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材料,期待我们这样的教师逐渐的多起来。

11、展示和点拨的问题。王教授认为,学生通过讨论仍然不会的题才需要展示,通过合作探究仍然不会的问题,才需要教师的点拨,这话说的很到位。我们的要求是有关“五点”的内容可以展示,老师通过点拨进行强调、辨析、拓展、延伸,我们仍然坚持这一观点。把展示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和开放性的问题上。要把展示和讲解变成我们课堂的一个亮点,展示什么问题是关键,这个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同学有分歧的、有困惑的、思维受阻的。而教师的点拨就是要点拨在这个时候,即学生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就是孔老夫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堂堂清的问题。堂堂清的观点王教授讲了很多。理论上没有问题,和我们面向全体是一致。“面向全体”是“三五五”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理念,包含在最后一个“五”里,我们的观点是:面向全体不是齐步走。是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求在导学问题、小组活动、达标训练的设计上应体现层次性,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有所得。这方面,我们做的不是很好,王教授提醒了我们。有一点还要明确,就是我们的学案一定要在课上完成,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一课一清。不能把它当作预习方案,也不能把达标训练留做课下作业,以求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13、教给学生知识体系。王教授通过画知识树形象的说明了怎样使知识系统化,对我们很有启发。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这样课堂上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就一堂课而言,就是使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在本章、本节中的位置,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而不是使学生零星的、孤立的掌握多少个知识点。巩固课上,尤其是阶段性复习,教师要善于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明确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和易混点。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也可以用画知识树的形式。

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吃透教材,熟悉课标和考纲,准确把握考点,这和前面第2点提到的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才能举重若轻,才会活泼有效。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