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此观点错误。(2)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3分)

【简答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辨析题】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 答案】①该命题是错误的。(2)②因为它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把一般归结为个别。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一切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现象都是物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是物质,而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物,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同样是物质。(3) 【论述题】试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重大意义。【答案】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的反映。整个世界是万事万物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按其固有规律运动着的同意的物质世界。(每点2分,共6分)重大意义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这一原理是我们坚持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这一原理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方法论,即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 【简答题】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案】①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分)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3分)

【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大意义。【答】①原理②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但我国还处在社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③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主观盲目地提出工作任务和制定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改革开放,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辨析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论述题】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答】①辩证关系原理(3分)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另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有中国特色,这是个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成功。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片面强调中国特色而否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或只讲社会主义一般原理而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都是错误的。(4分)

【简答题】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案】一,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2)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2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1 【辨析题】量变会不断使事物发生质变。【答案】此观点错误。(2)因为这一论点混淆了量变和质变的界限。事物的变化总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变化,无论增减,都不会使事物发生质变。只有量变达到度的极限即关节点,事物的根本性质才会发生变化。此论断实际上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必然导致“激变论”。(3) 【论述题】试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答案】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需持科学的态度,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反对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3)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吸收,洋为中用,坚持学习移植和鉴别选择相结合,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反对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3 【简答题】何谓意识的能动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分) 【简答题】简述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答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l)实践对认识其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3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思想和理论对实践起消极作用。(2分)

【论述题】试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答案】①客观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②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在当前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广大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胆创新,开拓进取。(4 【论述题】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答】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或破坏作用。(5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2)③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功。反之,从主观想象出发,或从本本出发,就不能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就会制定出脱离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3 【辨析题】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答】此观点错误。(2)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客观事物、客观存在而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3分)

【辨析题】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所以一切认识都落后于实践。【答案】此观点错误。(2)因为一切认识都依赖于实践,但并不一定一切认识都落后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对实践也有能动作用。它能够根据客观规律去预测未来,指导实践,因此它可以“超越”实践。上述论断只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认识的能动作用,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是错误的。(3) 【简答题】如何理解认识是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答】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的认识,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相区别。2②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离不开实践,而且认识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不仅受客观对象的制约,也受主体因素的影响,与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相区别。3 【辨析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答】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区别开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辨析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答】此观点正确。感觉属于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理解属于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整体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仅凭感觉就能直接把握的,只有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经过逻辑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一方面指导社会实践,另一才能更全面、深刻地感觉客观事物。这一论断既说明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又说明了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统一。(判断计2分,分析说明计3) 【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论述题】运用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①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人的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而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而且是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化和无限发展的过程。(5分)②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复和逐渐深化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再到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都是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就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曲折反复,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党深刻地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从而全面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将不断发展和深化。(5分) 【论】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①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具有的两重不同的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永恒发展(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一方,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而且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性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中。(3)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对待真理(科学理论)必须既坚持又发展,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3)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2

【论述题】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答】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具有的两重不同的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永恒发展(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分)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而且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性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中。(3分)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对待真理(科学理论)必须既坚持又发展,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其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不能违背。但是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认识的一切问题,它本身也要经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此而言,它又是相对真理,它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分)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2分)

【辨析题】今天是真理,明天就是谎言。【答】此观点错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上述言论只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确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是不能被推翻的。

【简答题】什么是真理?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简答题】简述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与不确定性(相对性)。 【答】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实践,而且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最终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断。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总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总是相对的、有限的,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某种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简答题】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①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有用性)。(2②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3 【辨析题】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此观点正确。(2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因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并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3分)

【辨析题】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此观点错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计2分 【辨】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答】此错误。上层建筑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不一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否则,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论述题】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①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分)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3分)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斗争,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批判和克服剥削阶级的腐朽的意识形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4分)

【简答题】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答】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最终一定会被生产力所突破,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论述题】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①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4分)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在本质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体上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根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土壤,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精华。(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分) 【辨析题】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答】此观点错误。(2分)因为生产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相对稳定性,这既是生产力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就没有变化的必要和可能,人们也不能随意变革生产关系,否则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不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变革生产关系才是必要的、可能的。(3 【辨析题】在社会发展中,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2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3分)

【论述题】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大意义/重要现实意义。【答】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最终一定会被生产力所突破,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5分)。②这一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2分)其次,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3分)。 【论述】试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目前还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不高,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必须要适应我国具体的生产力状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充分显示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论述题】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答案要点】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最终一定会被生产力所突破,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4分)②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3分)③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只有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5分) 【辨析题】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此观点错误。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 【简答题】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答案要点】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2分)

【简答题】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2分)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简答题】简述商品二因素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3分) 【论述题】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答】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2)③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可能导致经济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分) 【辨析题】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此观点正确。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判断计2分,

【辨析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企业只要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就能在市场上获胜。【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即企业的私人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转化成社会劳动,那么,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获胜的。( 【论述题】试论私有制基础上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答案要点】①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两重性。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位实现私人利益而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是为他人或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劳动。(4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和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③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得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及发展,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2 【辨析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答】①该命题错误。(2分)②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从表面上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新价值。正因为这样,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就能获得剩余价值。该命题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否定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3分)

【论述题】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答】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2分)第二,商品的价值包括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2分)第三,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1分)第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2分)②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具体分析)(3 【辨析题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判断计2

【简答题】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①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3分)②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2分)

【简答题】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答】①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1)②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使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2 【辨析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答】①该命题错误。(2分)②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从表面上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新价值。正因为这样,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就能获得剩余价值。该命题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否定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3分)

【论述题】论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A、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价值增殖过程是主要的方面。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B、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资本是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增殖的。个别资本的运动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采取三种存在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资本循环意味着资本在运动中依此经过三个职能阶段,分别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所以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量的大小有重要影响。社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求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再生产很难合乎比例地进行,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C、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工人的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凭借资本和土地的占有,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每点2分,共6分)②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4分)

【辨】“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答】此观点正确。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这些物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3 【简答题】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答】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社会关系,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②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揭示了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第二,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第三,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3 【简答题】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2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分)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从自由 【辨析题1】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的确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但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在于:(1)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形成并不消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必然存在。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垄断组织成员间有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非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2)不存在“绝对的垄断”。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多变性,也必然给非垄断企业获得生存空间。因此,竞争不可避免。(3)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会突破人为垄断,并缩短生产周期促进产业和产品的调整和优化导致垄断与竞争并存。

【简答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形式? 【答】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②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辨析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简答题】简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答】①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3分)②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同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2分)

【论述题】试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论述题】试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答案要点】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动因。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它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自身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社会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长期运动的产物。(3分)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为资本的社会化占有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而且按照他们的私利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这样一,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2分)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味着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标志着资本主义灭亡的社会条件成熟了。(2分)④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的革命的力量。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命运将由无产阶级承担并最终完成。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个资本主义内部否定因素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必须经历比较长的时期。(3分)

【简答题】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答案要点】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③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⑤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将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每1点计1分) 【论述题】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答案要点】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最终一定会被生产力所突破,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4分)②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3分)③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只有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5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