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工业生产力布局"十一五"规划草案

湖州市工业生产力布局“十一五”规划

湖州市经济委员会 2006年3月20日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三力”、在杭宁发展带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干在实处、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核心标志是工业经济为主的产业崛起。因此,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着在“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方针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率先崛起的战略性任务。为此,“十一五”工业生产力布局规划是一个体现我市工业经济在发展中调整,在竞争中崛起的规划。

一、“十五”以来工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经济工作方针政策,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总抓手,狠抓结构调整、工业投入、招商引资、培大育强和产业集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开创性的良好业绩,工业经济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形成了纺织、建材和金属、机械电子、轻工、医药化工等六大

支柱工业,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呈现2+4工业结构。 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0.05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3.5%;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9.8:55:35.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12.3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8.81%,比2000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5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3.48%,比2000年上升了23.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登上1000亿元台阶,完成“十五”目标的142.86%;“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3%和23.54%,均超过“十五”规划中提出的计划目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8.44亿元,比2000年的27.91亿元增长216.88%。特别是2003年,全市工业克服“非典”和电荒等不利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增速分别高达55.2%、76.9%,创历史新高。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市工业十一项经

济效益综合指标评价得分持续名列全省前茅。2005年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2.56%。在2005年财政总收入中,来自工业的贡献份额占57.16%,其中在国税收入中来自工业的占到81.21%,在地税收入中来自工业的占到26.08%。

2000-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2、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十五”前期实施新的“二四二”结构调整培育方案, 2003年,在承接“二四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基础上,确立起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举措,并以此作为今后五年或更长时期发展经济的全局性任务。2005年四大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达到569.7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61.12%;十大中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5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56.22%,其中金属管道及不锈钢、优质水泥、特色机电产品和现代座具等产品制造中心基本建成。200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使我市工业呈现了由轻型制造业为主转向重型制造业为主的高级化趋势。制造业是全市工业的主体,2005年,全

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1家,其中93.35%分布在制造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31%。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7.96%下降为2005年的42.94%。在全市前十位工业行业排序中,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超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进入第二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3家,比2000年增加88家,实现工业产值258.8亿元,比2000年增长10.6倍以上,占总量的24.52%。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加快,“十五”期间淘汰水泥机立窑53条,占总数的81.5%,关停粘土砖瓦窑46座,拆除31座,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的状况有所遏制,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02年降幅为9.7%, 2005年降幅达到18.7%,万元产值电耗从2002年的895度,下降到2004年的777度;万元产值COD排放量从2002年的1.48公斤,降为2004年的0.85公斤;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2年的19.64吨,降为2004年的12.68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启动。

十大制造中心建设进展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3、工业投资和技术创新跃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工业性投入持续高速增长,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661.85亿元,从“九五”末的40.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10.1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8.8%,五年上了五大台阶,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特色机电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上,共完成投资45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总额的68%。设备投资连年上升,“十五”末,占总投入的65%以上。一批高起

点、高水平的大项目建成投产,升华拜克硫酸粘杆菌素和黄霉素、久立特钢年产20万吨不锈钢连铸连轧、金洲集团年产30万吨630ERW高频直缝焊管、美欣达纺织工业城、栋梁铝合金板深加工、山鹰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线、南太湖热电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纺织、电磁线、水泥等行业技术装备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为技术改造资金的主要来源,“十五”期间工业利用外资12亿美元、利用内资120亿元,分别占全部投资的15%和18%。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124项,比“九五”期间增加1200多项,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60项。全市新产品产值率从2002年的14.74%上升到2005年的17.14%。累计已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4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59家。

4、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十五”中期,我市工业基本完成国

有和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依法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的阶段性任务,混合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截止2004年底,全市847家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中,完成产权制度改革846家,改制率99.88%;理顺劳动关系12.17万人,占98.62%。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力推进。全市民营经济迅猛发展,至2005年,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已占到90%的份额。上市工作步伐加快,全市股份有限公司达33家,有限责任公司9372家,有6家企业实现股票上市,累计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2亿元。“十五”期间,我市国字号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珍贝牌羊毛衫和美欣达牌灯芯绒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金洲、珍贝、美欣达分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工业企业的培大育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亿千企业达到132家,比2000年新增83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21家、同比新增16家,其中超10亿元以上10家、同比新增9家,超20亿元以上2家、同比新增2家,实现1家企业超30亿元的“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我市12家明星企业的平均规模达到13.2亿元,比2003年第一批明星企业平均规模提高3.62亿元。

5、产业集聚着力推进。“十五”期间,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区域布局上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形成了二大产业带,即东起南浔练市,沿太湖南岸和318国道北至长兴夹浦、西至安吉高禹的南太湖产业带,东起德清新市,沿S09道西至安吉递铺的临杭产业带。以两带为轴线,建设了一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随着外资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壮大,开发区和工业园建设加快,我市5个开发区和工业园的工业经济在全市的工业总量中的占比明显提高。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工业强镇,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的乡镇9个,其中60亿元乡镇达到4个。区域块状经济发展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46个块状经济,销售收入平均规模为20亿元左右,其中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德清生物医药、长兴水泥、安吉转椅和湖州经济开发区水处理设备等在全国影响较大。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良好业绩,但是也面临着经济紧运行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加快发展所要突破的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总体来看,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与周边城市比较差距较大;产业层次不高,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中小企业为主体,缺少标志性的大企业大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少;产业集聚度不够;“十五”后期工业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生产要素制约比较严重,工业出口不确定因素增多,造成主要指标增势趋缓;企业家队伍建设还需加

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西部工业生产力差距比较明显等。

二、 工业生产力布局规划的发展背景、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制造业加速向亚洲转移,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机制优势更加突现。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长期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上海着力建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带动下,正在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中心。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增加值,将近占世界制造业的1.4%,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3%左右,其中某些行业和产业比重将达到10%左右,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我市地处长江三角洲“金南翼”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既面临着承载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更面临着加快发展的紧迫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湖州要在杭宁发展带率先崛起,其核心标志是工业率先崛起。因此,湖州工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方针,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工业创新创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我们也

要清醒地看到,资源能源紧缺,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国家继续实

行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出口拉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需求拉动乏力。为此,湖州工业必须牢牢把握“十一五”科学发展这一灵魂,以市场为先导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确保平稳较快发展。

(二)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在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为目标,以产业崛起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板块化集聚,加快融入国际化进程,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构筑湖州工业新高地,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原则

加快发展,改革创新原则。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创优创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破难,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创新工业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矛盾。

面向国际,差异竞争原则。抢抓经济全球化、结构大调整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和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分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差异竞争,在杭湖宁发展带区域经济中,加快发展,率先崛起。

城乡一体,区域优势原则。发挥湖州中心城市和县区大中城市的辐射集聚作用,形成老城区以商贸住宅为主,外围以工业为主的新型城市产业格局。大力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及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发挥资源共享和集中治污优势,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的园中园、专业区,使其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节点。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业集聚和培育,形成区域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通过对主要产业的各类生产要素空间布局的统筹安排,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各类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立足现状,科学布局原则。遵循工业生产力布局基本形态演变规律,从湖州工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出发,本着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提高竞争力和效益,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根据各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市场导向和竞争定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安排,趋向科学布局。

(四)2010年工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1、全部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5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6%以上;

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以上;

3、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15.2万元/人〃年左右,“十一五”年均递增10%;

4、十大制造中心完成销售收入1440亿元左右,占制造业销售收入比重64%左右;

5、工业性投入总额1500亿元,年均增长12%。亿元以上项目300项以上;

6、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500项,其中省级以上2000项;

7、培育大企业大集团4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80亿元1家、超50亿元6家;

8、培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工业强镇8个以上。

9、经济开发区、工业园、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统计不含重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总量的65%以上。

三、“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方针,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和调控,强化预警预测,努力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趋势,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五大任务。

1、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规划引导作用,调整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时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完善

年度推进计划,细化基地建设的各项指标,明确责任,加强评估和考核。努力建设四大基地和十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全国先进制造中心。

2、加快结构调整。按照“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构筑湖州工业新高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挥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导向目录的引导作用,引导工业投入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新产品的研发,狠抓关键领域重点技术攻关,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工作。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增长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三大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产业。到“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的35%左右,新产品产值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0%以上。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努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4、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坚持企业为主体,推进企业主体工业园建设,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推进明星企业、特色优势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建设,实现企业创优争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加强企业上市、品牌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推进合理布局。在长三角环杭州湾城市群中,形成湖州发

展的独特优势。努力形成南太湖产业带和临杭产业带。着力推进产业板块化,打造以国家级开发区、省批工业园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要载体的工业发展平台和集聚区。延伸产业链,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四、工业结构调整导向

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二大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三大高技术产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

1、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支柱产业。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开发能力为核心,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建材两大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向两端延伸产业链,提高现有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内的结构高新化;重点扶持规模较大、专业分工合作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化发展。改变松散型集聚、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壮大传统产业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规模。

——纺织业:向两端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重点发展棉麻绢新型特色高档面料、毛丝针织品、高档经编织物;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纺织面料和服装的设计开发能力;突出品牌战略、外向带动战略和差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档面料、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纺产品;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开发新型纤维面料、绿色环保面料、功能性面料,发展高强高模纤维、新型特种纤维

产业和无纺布为主的服装辅料产业。提升特色纺织品、服装的产品层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支持童装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淘汰落后织造生产能力和小印染,限制印染新项目建设。 ——建材业: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中心,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型建材产品,进一步提高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和耐火材料制造节能降耗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培育新型建材开发能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新材、装饰新材、复合管材等产品;发展和壮大铝合金型材与钢结构制品产业;做强绿色环保装饰贴面板、开发实木复合地板及木地板产品;发展水泥制品、特种玻璃制造、彩钢及其制品等延伸性产业;引进新型墙材、新型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植物纤维复合板设备与技术,建立应用新材料为基础的新型建材工业体系。

继续淘汰水泥机立窑、粘土砖瓦窑及落后的耐火材料、石灰窑炉。

2、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现有优势,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在长三角经济区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金属材料业:做大金属管道及不锈钢制品产业,力争不锈钢无缝管、大口径直缝焊管等工业用管材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发展复合管道、异型管、高压锅炉管、化工用管、合金管等产业用管和管件。拓展上游压延产品,延伸发展下游制

品,发展特种不锈钢棒材、型材、线材等原材料产业,建筑装潢用、日用等不锈钢制品产业,建立起以金属管道为主导产品的黑色压延工业体系和多系列的不锈钢制品产业体系。

——机电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用电子信息、数控技术做强做优仓储输送等物流机械、专用液压机械、建筑涂装机械、皮革机械、农用机械、新型医疗器械、水处理成套设备等专业机械产业;提升传动链、工业电炉、竹木机械等块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规模。整合提高拉伸产业链,做强电磁线、微电机、特种电缆、蓄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等)、电力电子器件、输配电控制设备等为核心的电气机械产业;扩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领域,引进并发展磨床、滚齿机、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产业以及环保设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抓住机遇发展整车制造产业(电动汽车、摩托车,混凝土泵车、混凝土运输车等改装车),带动通用零部件、数控系统、金属铸锻件加工等专业化协作产业的发展,拉长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拓展相关产业。

——现代轻工业:提高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做强转椅产业,发展专用高档座具和关键配件产业,发展高档木制家具、数字印刷品、半导体照明、高档裘皮制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家电产业;充分发挥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引进和开发成份提取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产业、新型特色食品、现代饮料、水产品精深加

工食品产业。

限制年产1万吨以下的纸板项目建设,淘汰三废排放不达标的以废纸脱墨为主要生产工艺的造纸企业和污染严重的小制革项目。

3、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三大高技术产业 通过外引内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造承接大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生产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大批企业,发挥对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带头作用。

——生物与医药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生物兽药、生物农药优势产品,着力建设国家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基地。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天然药物、现代中医药核新型医疗仪器等产业,开发抗病毒、心血管、抗肿瘤生物要务;积极发展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产业和微生物发酵和酶催化为核心的生物化工产业;开发药物新剂型、药用辅料、医用材料;加速推进生物芯片诊断试剂及设备、脐带干细胞治疗产业化。

——电子信息业: 重点是加快电子材料、光电子微电子新型元器件、应用电子产品、网络与通讯产品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培育半导体照明元件、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光伏电站及其材料产业,汽车电子、液晶显示器、工业智能控制集成系统及装置、伺服驱动装置等功能性部件产业和行业应用软件等新兴产业。

——环保节能业:重点发展膜材料、节能材料、制膜工艺、

膜组件和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和节能设备生产,开发膜生物传感器,建设膜技术及生物技术污水处理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组件,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及设备,争取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国际领先,形成技术高地。积极拓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治理、废气治理等其他环保设备制造产业。

五、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导向

“十一五”时期,湖州市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为:以五个经济开发区和二个工业园区及十个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为载体平台,以发展产业集群经济模式为手段,打造和建成四个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先进制造业中心,建成若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40个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7个);逐步形成以湖州中心城市为核心,南太湖产业带和临杭产业带为两翼的长三角大城市。

1、以湖州中心城市为核心,在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

把湖州中心城市建设成全市先进制造业布局的中心。依托湖州经济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和织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新型纺织、特色机电等产业。2010年,中心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50%以上,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在长三角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

2、以南太湖和临杭产业带为双翼,形成两大经济板块 ——南太湖产业带

南太湖产业带,东接大上海北连苏锡常,西接皖东南。规划控制范围东起练市镇,西至安吉高禹镇,依托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长湖申航道等呈带状拓展,由湖州、长兴、南浔开发区和织里、练市、高禹工业园区,企业主体园区和优强企业组成。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等制造业。到2010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带动全市工业结构升级。

——临杭产业带

临杭产业带南临杭州,东接嘉兴,依托德清县城和安吉县城以及有关的中心镇,积极接受杭州、上海的经济辐射,大力加强与嘉兴市的合作,充分利用沿边优势、门户效应,对接杭州都市圈,最大程度地促进市域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德清经济开发区、安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钟管、乾龙、雷甸、新安、高越、新市、洛舍和安吉开发区以南范围,依托规划建设的杭(州)安(吉)长(兴)高速公路、申嘉杭高速公路、09省道等呈点轴式开发。产业带内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服装、竹制品、座具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到2010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3、以开发区和工业园以及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体平台,建成若干产业集群经济区域

“十一五”时期,要在已有的块状经济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环境,积极引导,依托五个经济开发区(湖

州经济开发区、德清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开发区、安吉经济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两个工业园(吴兴工业园、新市工业园)和十个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东林工业功能区、练市工业功能区、双林工业功能区、菱湖工业功能区、钟管工业功能区、乾元工业功能区、煤山工业功能区、夹浦工业功能区、高禹工业功能区、晓墅工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使块状经济逐步实现由松散型集聚向战略联盟型集群转变,由企业简单集聚向上下游配套型集群转变;由一镇(乡)一品型向一域一业型集群转变。

4、先进制造业布局

“十一五”时期,全市建成特色机电、新型纺织、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四个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生物化学品、建筑新材、绿色竹木制品、优质水泥、特色纺织品、品牌童装、特色机电产品、光电器件及材料、金属管道及不锈钢、现代座具等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

先进制造业基地布局:

四个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0%左右,期末达到1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60%以上。其中医药化工195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新型建材360亿元,年均递增20.5%左右;新型纺织38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特色机电465亿元,年均递增21%左右。

——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德清县为基地核心区块,南浔区、长兴县、安吉县、湖州经济开发区形成各自特色的集聚区。

在德清钟管工业功能区以生物化工产业为核心,建设国家级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在南浔菱湖工业功能区建成新型药用辅料特色化工产品集聚区。

在长兴经济开发区建设除草剂、生物医药与保健品等特色产品集聚区。

在安吉建设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医用、药用辅助用品,形成以医用敷料、药用包装、医疗器械为特色的新的医药产业集聚区。

在湖州开发区建设基因工程、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及生物检测试剂;干细胞治疗中心、植物提取药物、现代中药为主导产品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新型建材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长兴县、安吉县、南浔区建成各自特色的新型建材基地的核心区块;德清县、吴兴区建设特色建筑型材产品集聚区。

在长兴煤山工业功能区、李家巷镇打造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和熟料生产基地。发展建筑保温、轻质墙材,石英砂加气砌块等新型墙体建材,建筑用玻璃制品和超厚玻璃等新型建筑装修建材,形成新型建材基地核心区块。

在安吉经济开发区发展竹贴面板、竹地板、竹纤维板、竹集

成材等新型竹质建材,配套发展孝丰的竹木机械制造;建成以竹资源为原料、关联产业齐全的竹质新型建材集聚区。

在德清经济开发区和洛舍镇建设装饰贴面胶合板、非粘土类烧结砖(页岩、淤泥)、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为主和PVC建筑型材、竹胶板、彩钢保温墙材等新型建材集群区,成为全国装饰贴面板为主的制造和检测中心。

在吴兴工业园建成以建筑铝型材、建筑金属结构件及金属异型管材、建筑塑料异型材管材等产品为主体的新型建材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块;在发展不锈钢管材产业基础上,延伸发展不锈钢建材和建筑装饰用不锈钢制品。

在湖州经济开发区建成建筑用特种材料(防水、防潮,砼地面维护、修补,伸缩缝处理防水涂料等)和微晶板材等高新技术材料为主体的新型建材集聚区。

在南浔经济开发区和旧馆镇打造“中国木地板之都”,发展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胶合板、木线条、工程木等装饰、装修用新型建材的集聚区。

——新型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吴兴区和南浔区为核心区块,建立新型纺织产品、出口服装、童装的生产基地;德清县和长兴县形成特色纺织产品集群区。

吴兴工业园:发展棉、化纤织物及其印染、羊绒羊毛制品、高档粗纺呢绒、品牌童装为主导产品的新型纺织制造业基地,同时发展装饰用、家用纺织品。东林形成棉纺和涂层织物集聚区。

南浔经济开发区发展真丝针织品、涂层面料、经编面料、精纺呢绒等,成为新型纺织品集聚区。

在长兴经济开发区和夹浦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无纺布、服装辅料粘合衬、箱包布等产业用布,大力改造和整合化纤织造业,发展高档化纤织物,培育装饰产业用纺织品、家纺产品,成为新型纺织基地的核心区块。建成金三发高新纺织工业园,成为无纺布、粘合衬的全国制造中心。

在德清经济开发区建立丝绸服装集聚生产基地,建成丝绸服装集聚区。

——特色机电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湖州经济开发区、吴兴区和南浔区建立和形成特色机电制造业核心区块;德清县和长兴县逐步形成特色机电产品集聚区。

在湖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液压机、农用机械、汽车电机、水处理设备等特色机械,培育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拓展机电产业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将湖州经济开发区内建成特色机械的全国制造中心及其行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区域。

在吴兴区埭溪镇建成新型物流机械产业集聚区。

在南浔经济开发区发展微特电机、电梯等特色机电集群区,拓展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混凝土泵车等新机电产品领域,形成特色机电产品的集聚区。在练市工业功能区打造全国电磁线生产基地。形成电磁线、特种电磁线及相关联产业特色机电产品集聚

区。在双林培育工业链条、磨料磨具、防火电缆等特色机电零件与材料的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装备水平,创建全国生产基地。

在长兴经济开发区建设仓储搬运车辆、输送机械、电动助力车及其部件、家用电器为主体的特色机电集群区,提升产业层次。

在德清经济开发区建成涂装及环保设备、医用冷链设备为主的特色机电集聚规模,引进发展新的机电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临杭雷甸金属加工产业集聚规模。

先进制造中心布局:

——生物化学品

规模以上生物化学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6%左右,产品外向度明显提高,出口交货值占40%左右。

德清县:建设以钟管工业功能区为载体的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医药、现代中医药、饲料添加剂等生物化学品生产基地,发展酶制剂成为我市生物化学品制造中心的核心区。

南浔区:建设以菱湖工业功能区为载体的新药用辅料等医药化学品加工区。

湖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现代中药、干细胞治疗制品、生物芯片及诊断试剂、药用辅料等生物医药集聚区。

——建筑新材

规模以上建筑新材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23.5%左右。

吴兴工业园:建成以建筑铝合金型材、不锈钢装饰材及建筑异型钢管和建筑钢结构件为主的金属类建筑新材生产集聚区。

湖州经济开发区:建成微晶(彩晶)玻璃板材及建筑用特种防水涂料、混凝土制品等建筑新材生产区。

德清县: 洛舍成为页岩烧结砖及混凝土砌块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集聚区。

长兴县:建成为建筑保温材料、轻质墙体材料及建筑用玻璃新材生产集聚区。

——绿色竹木制品

规模以上绿色竹木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206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

安吉县:建成全国先进竹制品制造中心,形成完整的竹资源加工产业体系。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发竹制品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提高竹资源利用率。在孝丰镇建成竹制品、竹工机械生产集聚区。

南浔区:整合南浔经济开发区、旧馆镇的实木地板、木线条生产企业,重点发展以木地板为主导产品的木制品产业及木材综合利用的配套产品;加快形成实木地板产业集群区,扩大成套办公家具和宾馆家具的生产规模,提高木制家具在整个木业中的份额。

德清县:建成以装饰贴面板、胶合板、木制品为主的全国木业加工生产基地。 以德华木业为依托,在洛舍建成以装饰贴面板、胶合板、多层板、细木工板、木门、钢琴架等木制品全国制造中心的核心区域。进一步整合武康、新市、乾元、钟管、新安等地木业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区域优势。

——优质水泥

新型干法熟料水泥比重达到98%以上,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水泥散装率达到65%。

严格控制水泥熟料生产新布点项目。通过开发特种水泥和水泥延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水泥产品的附加值。全面淘汰机立窑。根据全市石灰石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和分布,在长兴县煤山、李家巷、槐坎等湖州市西部地区,建成水泥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在南浔区和吴兴区及德清县等湖州市东部地区,建设大型粉磨站基地;积极推广散装水泥和商品预拌混凝土。

——特色纺织品

规模以上特色纺织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326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占全市纺织业比占50%;产品外向度明显提高,出口交货值占40%左右。

按照现有特色纺织品的块状经济布局,以核心块状经济区域为基础,组建全国四大特色纺织产品制造中心:在吴兴工业园、南浔经济开发区打造高档羊绒羊毛制品、毛纺面料生产中心;在

吴兴区打造灯芯绒和棉化纤印染布生产中心;在长兴经济开发区打造无纺布与粘合衬生产中心;在德清经济开发区、南浔区和湖州经济开发区打造高档丝绸和真丝针织品生产中心。

——品牌童装

规模以上童装生产企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80亿元,其中品牌童装14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在吴兴工业园建成童装精品工业园和童装科技工业园。以今童王、中服集团等著名品牌企业为龙头,到2010年培育50家规模以上童装生产企业,形成年产量5000万件(套)的高档童装生产基地;建成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3个,商标注册率达到15%,拓展童装国际市场,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一批企业获自行出口权。

——特色机电产品

规模以上特色机电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产品外向度明显提高,出口交货值占25%左右。

湖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专用液压机及成套设备、水稻收种全程机械、水处理及环保成套设备、汽车电机;大力培育发展汽摩零配件以及其他专业机械设备,形成我市特色机电产品全国制造中心的核心区块和产业集群区。

吴兴工业园:重点发展工业微特电机、皮革机械成套设备,大力培育发展物流仓储设备、数控精密机床、汽摩零配件、半导体封装模具等高技术机械产品。

南浔区:发展家用微电机、电梯成套设备、链条,大力培育发展特种车辆、汽摩零配件、砼泵车。

长兴县:重点发展物流机械、电动助力车、驱动电机,形成仓储、输送车辆和电动助力车及其部件生产基地;进一步培育新的专用机械、汽车零部件和家用电力器具。

德清县:重点发展涂装机械及成套设备、医用冷链设备,形成涂装机械产业集聚区;在临杭产业带大力培育发展数控机床、专用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

安吉县:培育发展高技术医疗器械,提高竹工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培育新的特色机电产品集聚规模。

——光电器件及材料

规模以上光电器件及材料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1.5%左右,产品外向度明显提高,出口交货值占20%左右。

南浔区:重点发展光电子、微电子、厚膜电路、电子专用材料产业和SMT加工基地建设

南浔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特种光缆、光无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封装测试和SMT表面贴装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光集成器件、大尺寸硅单晶及晶片、LED芯片、太阳能电池、电力电子器件、大尺寸芯片生产用石英制品等产品;引进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

练市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特种电磁线及相关产业。以特种

电磁线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成为利茨线、微细线、仪表线、抗电晕线等特种电磁线以及光亮铜杆、特种绝缘漆、智能高效节能伸线机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基地,展示中心及信息中心。

在双林工业功能区做大做强有线通信用厚膜电路及SMT表面贴装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用厚膜电路,移动通信用、有线电视用厚膜电路,力争成为全国汽车厚膜电路为特色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展示中心、信息中心。

吴兴区:重点发展光电子、智能电子电器产业

吴兴工业园:重点发展传输设备、汽车电子、电脑控制器、电动车控制器产品;培育电力电子器件、绿色照明节能光源产业、半导体照明光源、半导体封装用精密模具等产业。

湖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电子电器、微电子产业。做大做强微电脑控制器、节能新光源、节能荧光粉、透明防磨薄膜电路一体化按键、生物芯片分析检测仪;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汽车电子产品、变频调速控制器产业;培育智能家居终端、网络化智能家居终端、数字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半导体照明器件高效发光材料等产业。

长兴县:重点发展智能电子电器、绿色环保电池、新型电子专用材料产业。

长兴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节能新光源,做精做强集成电路、

光电器件、陶瓷基板、集成电路测试夹具,着力发展锂电池、镍氢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相关单体材料,液晶显示屏;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培育电动车控制器、电动车充电器、智能心电图仪、微电脑控制器等产品;低压载波电力电子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等产业。

德清县:重点发展新型电子专用材料、智能电子电器产业,新一代光纤磁盘陈列,业务数据库备份服务器等数据系统软件产品。

做精做优电视声表面波滤波器、3″—4″功能晶体及晶片;重点发展手机用高频片式声表面波滤波器、5″压电晶体、5″光学晶体及晶片、音视频产品、测试设备、仪表仪器;开发网络用、基站用、卫星接收用、数字电视用、机顶盒用等高频声表面波滤波器,纳米级铁硅铝磁芯、高分子粘结铁粉芯、高性能钕铁硼磁、拨号上网阻断设备、特种电光源和照明半导体器件等产品。

安吉县:重点发展新型电子磁性专用材料、智能电子电器产业,尽快实现锂电池、半导体照明灯具、座椅智能控制等一批关键和新技术。

安吉经济开发区:做优做强数据电缆、节能新光源、充电器等产业;重点发展UPS电源、锂电池组件、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晶复合磁性材料、按摩椅控制器等产业;培育综合网络信息终端、LED照明系统、电子智能遥控器、传感器、智能门窗等产品。

——金属管道及不锈钢

规模以上金属管道记不锈钢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184亿元,年均增长21.5%左右,产品出口交货值占15%左右。

双林工业功能区:发展工业用不锈钢管和管件。

吴兴区:发展不锈钢异型材(管),不锈钢丝、网、线及标准件;大口径螺旋和直缝焊管、厚壁管,中小口径热浸镀锌焊管、ERW石油输送管,建筑用支架管、装潢不锈钢制品,钢塑复合管,建立金属管道制造中心。

湖州经济开发区:发展不锈钢冶炼,连铸坯、棒、线材及不锈钢丝;各类口径直缝及螺旋钢管、3PE防腐管、复合金属管、汽车用不锈钢排气管,建立不锈钢原材料生产基地。

安吉县:发展汽车及机械工业用碳素钢无缝管;家具及装璜用异型焊接管,不锈钢五金与标准件。

——现代座具

规模以上现代座具制造业销售收入期末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24%左右,产品外向度明显提高,出口交货值占50%左右。

安吉经济开发区:集聚发展钢、塑转椅产业,全面发展“钢、竹、木、塑、沙发”座具,加快发展车辆用特种座具,休闲、公共场所座具以及按摩椅等专业座具。

5、产业集群布局

长兴县:发展优质水泥、家用电器等产业集群。

德清县: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丝绸服饰、木制品等产业集群。

安吉县:发展绿色食品、竹制品、现代座具等产业集群。 吴兴区:发展金属管道、织造印染、建筑铝型材、品牌童装等产业集群。

南浔区:发展电子信息、木地板、电磁线等产业集群。 湖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处理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6、大企业大集团布局

德清县:5家大企业大集团。其中:80亿元以上企业1家,30亿元以上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

长兴县:9家大企业大集团。其中:3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6家。

安吉县:2家大企业大集团。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家。 吴兴区:10家大企业大集团。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

南浔区:11家大企业大集团。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1家,30亿元以上企业2家,2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6家。

湖州经济开发区:5家大企业大集团。其中:2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

六、对策措施建议

1、解放思想、创新破难,以更加开放的理念谋划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升级。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把握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向,牢固树立生产的全球观和市场的全球观,从三个层面着手,选择适合区域发展规律和湖州自身实际的改革开放、调整升级之路。第一、紧紧抓住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接受国际制造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第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发展进程,做到横向比较找差距、跳出湖州谋发展,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强化接轨大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密度,在更高层次、更大领域内主动接受上海等周边发达地区的要素辐射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第三、始终着眼于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目标,站在加快发展看工业、率先崛起靠产业的高度,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寻求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实现由产品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在做大做强做快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做好“无中生有”的大文章。

2、加大投入、干在实处,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工业投入、结构调整、培大育强、平台建设、工业强镇和要素保障等“六大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切实狠抓工业投入的序时进度和项目的投产达产,鼓励技术、装备等生产性投入,努力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切实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重点放在引进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项目、产业链长和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项目上,鼓励引导

民营企业投入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业项目。积极实施培大育强工程,扶持、规范、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和明星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上市,大力推进“冲50亿”企业主体工业园建设,通过“十一五”期间发展,到2010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8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切实加强对平台建设的科学规划,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和工业强镇建设,为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建平台载体。切实加强要素保障,加快土地、电力、资金要素资源建设与综合平衡利用,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和优势产品倾斜。

3、注重环保、集约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抓好工业循环经济工作。认真实施《关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和实施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市工作。组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3911工程,即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任务,重点在建材、纺织、电力、化工、造纸、皮革、食品、机电和竹木加工等九大行业中分步开展循环经济工作,在2005年-2007年的三年中组织1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施10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抓好安吉县、湖州经济开发区西南园区、德清经济开发区的试点示范工作。确定工业循环经济评估指标,实现量化管理,定期考评。抓紧出台取缔和关停小造纸、小印染、小化工、小蓄电池等高污染行业规划,争取尽快分步实施。加快淘汰水泥机立窑

和粘土砖瓦窑。加大推广散装水泥和新型墙材力度。

4、优化增量、提升存量,做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硬”。从长远来看,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是确保工业经济率先崛起的两根支柱,要做到“两手硬”。一手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增长点。从湖州实际来看,要实现总量翻番目标,加快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必须在发展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环保产业等方面有大突破、大作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并且从实现差异发展出发,要着力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支撑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手要坚定不移地抓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特别是纺织、建材等产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湖州工业支柱产业,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坚决淘汰或转移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总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强化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保持在传统优势产业上的较强竞争力。

5、加强引导、优化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使新产品的产值率稳步提高。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技改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在国际国内领先、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产

业关联度大的先进技术装备和产业技术项目,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推广应用设计和生产领域的信息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构筑行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一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着力建好信息、检测、设计、市场、培训五个平台。切实加强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企业规模大,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家和领军人物;切实加强高层次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与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开发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6、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从目前情况看,杭湖宁发展带苏南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随着杭宁、沪宁、宁高、宜锡和溧常等高速公路的贯通,已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叉的高速公路网络;水运运力得到加强;宜兴、溧阳都已建有120万千瓦的蓄能电站。“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建设;要推进产业接轨融入,基础设施必须先行接轨。因此,要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作为事关产业调整、接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来抓,立足大发展、优化大环境,按照先行一步、适度超前的思路,推进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要加快申苏浙皖、申嘉湖杭等高速网络和水运强市、干线畅通、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

努力构筑我市加快重化工业发展的现代物流大动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