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妙招,教你玩转语文课堂!

点击标题下方的“源创图书”关注我们。源创图书,您身边的教育专家!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80个妙招》

语文课上,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教查字典,老师口干舌燥,看学生:一脸木然;教写话,口若悬河,看他们:还是一脸木然;教朗读,声情并茂,再看他们:依旧一脸木然。到底有木有什么好的招数,能让孩子们投入点儿呢?

玩转课文题目我先将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学生在纸条上写下每篇课文的主要人物,第二组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课文题目或课文中所包含的表示地点的词语,第三组学生写下课文题目中所包含的描述事件的词语。这样,学生们都准备了一些相应的纸条。教师先筛选掉一些重复的,然后把这些纸条按类别分放在三个小盒子里。接着,叫第四组学生派三个代表上台,分别在盒子里抽取一张纸条。然后,按这样的顺序依次报出纸条上的内容:人物、地点、事件,其中在地点的前面添一个“在”字。由此,阴差阳错产生的笑话就多了。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例,我班学生抽取纸条组成的句子是:“叶圣陶”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观潮”,“蟋蟀”在“电脑住宅”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猫”在“长城”上看“火烧云”。这个活动玩转的是课文题目,玩活的是学生的思维,玩出的是无穷乐趣。

玩着玩着,学生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许多题目;玩着玩着,学生情不自禁就爱上了语文。

秦兵马俑的头盔哪去了最近,听了一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秦兵马俑》,老师在指导学生看插图时,有个男孩子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插图上的兵马俑为什么没戴头盔呢?”显然,这不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老师撂下了这样一句话:“这只能去问问古人了。”从那个孩子的表情看,老师的话显然让他很不满意。

事实上,老师课前的功课显然做得不够充分。我搜集了一些史料,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徐卫民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源于“商鞅变法”。

商鞅推出了一个“军功授勋制度”,极大地激励了秦军。秦军的士兵只要斩获一个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亩一处和数个仆人;如果斩获了两个敌人的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刻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军功爵还可以传给儿子,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还可以记在儿子身上——整个生活都跟打仗挂上了钩。

这样,“插图上的兵马俑为什么没戴头盔”的答案就出来了。显然,能加封晋爵,是秦军士兵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的最大动力;而不戴头盔,是秦军士兵为了能在战场上凸显出英勇无畏的气势,以压倒敌人。

喜欢自己的长相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从开始学习写话时就觉得有趣?先让他们从学会关注自己开始吧。

我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自己长得是不是最漂亮?”有的说是,有的直摇头。我说:“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最漂亮的。女孩应觉得自己是小美女,男孩应觉得自己是小帅哥。”

孩子们一下子瞪大了眼睛说:“啊,我是小美女(我是小帅哥)!”教室里立刻沸腾了。等他们安静下来后,我说:“是呀,看看你们长得都一样吗?”孩子们说不一样。我说:“对呀,所以,你们都是最美的。”孩子们都喜形于色。我见时机已成熟,就说:“来,谁先来夸夸自己长得漂亮呀?”好多孩子都举起了手。

我让G先说。G夸自己长得胖胖的,脑袋圆圆的。他还没说完,其他孩子就帮着他说:“长了一对小耳朵。”马上又有一个孩子说:“耳朵真像一朵花。”就这样,你一言,他一语,大家说得热闹极了。等他们畅所欲言后,我问他们按什么顺序说更好。他们说:“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我让一个孩子示范说了,又问他们:“想不想让别人也知道你是美女、帅哥呀?”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就赶快写下来吧,好读给别人听听。”他们高兴地一边笑,一边写。我听到一个孩子小声对她的同桌说:“我的头发也很美。”

学会喜欢自己,并乐于向他人宣传自己,这不是我们写话教学的首要一课吗?

他偷喝了汪伦赠给李白的酒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我声情并茂地描绘着李白与汪伦道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那千年前的话别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可不曾想到他——居然睡着了。

“老师,他睡着了。”同桌把他推醒了。

学生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

这么美的境界岂能被他的“贪睡”赶走?我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偷喝了汪伦赠给李白的酒,醉了?”

学生们爆发出一阵愉悦的笑声。他也笑了,尽管有点难为情。

这笑,将当下的课堂与千年前话别的桥梁重新架起,学生学得更投入了。

过去,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若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我一般会停止教学,狠狠地盯着他们,然后就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但事实证明,那样做效果并不好,我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冷酷、冷血”的代名词。而这次我用幽默的方式处理问题,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学生在周记中纷纷讲述了这件事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幽默,真是极好的“武器”啊!

背一背同学的作文片段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为居里夫人写一份100字左右的颁奖词。第二天早上检查作业时,我发现学生写得很用心,有几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

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有一个身影,几十年来忙碌在实验室的烟熏火燎中;有一个身影,在法国科学院的讲台上令世界震惊;有一个身影,在世俗的目光中挺直脊梁;有一个身影,把名利踩在脚下走向科学的顶峰。玛丽·居里——这是一个让后人仰望的身影。”

我觉得这一段写得很精彩,上课时,我像平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样带领大家朗读学生写的这段话。两三遍过后,我借势引导:“只要用心写,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关键是你要学会仔细修改,这样才能使你写出来的文字变得优美。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常背诵大作家的‘大文章’;今天,我们就来背一背这位同学写的‘小文章’。大家一起记住一位同学写的精彩文字,是对这位同学最高规格的奖励。”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学生们很快就背熟了学生写的这段文字。

从那以后,凡是学生习作中的优美片段,我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背一背。这种做法耗时不多,但效果明显——被大家“背”过的同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那些没被“背”过的学生也铆足了劲儿好好写。作为老师,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一分钟特写”与“一分钟播报”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作“内容具体”。为了落实这一要求,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先让学生准备好练笔本,进行“一分钟特写”练习。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选择一分钟左右的生活片段进行描述,尽量将情节变细、拉长,写到练笔本上。为了便于反复观察,教师还可以将观察的内容录制下来,指导学生反复、细致观察。渐渐地,“放学路上”、“餐桌上的对话”、“体育活动”等都成了学生观察、习作的内容。

学生学会了仔细观察,能把情节拉长后,我又提高了要求,将“一分钟特写”改为“()的一分钟”。练笔几次后,学生发现,填入括号里的词语正是习作中要描写的重点。如,学生的作文《仰卧起坐》变成了《难熬的一分钟》后,原本对“仰卧起坐”事无巨细的描述,变成了对“难熬”的聚焦,许多与“难熬”无关的内容学生就都自觉删掉了。

此后,我又将“一分钟特写”与“一分钟播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学号轮流播报自己的“特写”成果,时间依然是一分钟。随着计时员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叫“停”,学生慢慢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一分钟内合理安排播报内容,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开始注意文章的谋篇布局了。

“复制”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们经常会使出浑身解数,我也不例外。

一次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我发现一篇《牵牛花》简直是对课文《野花》的“复制”。这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茅盾说过的“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我想,何不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让学生模仿习作呢?

说干就干,我把那篇《牵牛花》打印出来,张贴到表扬栏里,学生们纷纷投以羡慕的眼光。出人意料的是,“复制”课文就像电脑中毒一样,在学生中间迅速蔓延开来。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全班学生几乎每人都“复制”了一篇课文送到了我手上。经过我的逐一批改,有的榜(表扬栏)上有名,有的名落孙山。对那些还不会“复制”课文的学生,我告诉他们此“复制”不是电脑里的“复制”,仿写不能只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些要素简单地改头换面,其他的却原封不动,这样做与“换汤不换药”没有两样。

在我的耐心辅导下,学生掌握了各种仿写方式——从课文思想内容方面去仿写,从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去仿写,从写作方法方面去仿写……他们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灵活地运用;不再是生搬硬套地摘抄,而是大刀阔斧地“加工”、“组装”。更可喜的是,这些习作经过我的推荐,有的已经公开发表了。

经过几个星期的尝试,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爱上了“复制”课文,爱上了背诵课文,爱上了习作。

体验当作家的快乐“学生书写,老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但他们对周围事物却充满好奇心,更乐于体验富有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活动过程中的刺激、神秘感,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

本学期初我摒弃了传统作文本,采用“活页”稿纸。每次单元习作时学生不许写自己的名字,而是要模仿作家给自己起一个优雅、别具一格的笔名。所有的作品都在班级内张贴,由各小组评议并选出“十佳作品”,作品后还要附上推荐词。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发表于班级小报《石门幽径》上,并在全班传阅。

这样,学生每次都能认真对待习作,在撰写、修改、分享、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期末,学生还要整理自己的作品,制作作品集,体验出书的乐趣。

一段时间后,学生写作的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