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动机与自我意识情绪王飞

第28卷第1期(上)

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8No. 1

Jan. 2012

自我动机与自我意识情绪

王飞,许远理,李冉冉

(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自我动机(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和自我意识情绪(内疚,羞耻,自豪,社会焦虑和尴尬)方面的理论和研究,他们对于人们的社会幸福感有保护的作用. 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的动机部分源于人们的社会赞许和认同感,而自我意识情绪发生在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对个体判断的事件中. 因此,这些动机和情绪的功能不是用来维持自我状态的,而是为了促进人们社会交互作用和关系.

关键词:自我动机;自我增强;自我验证;自我扩展;自我意识情绪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1-0126-03

员倾向把有利的结果归因于团体本身,但把发生在团体中不好的事情归因于团体以外的或超过他们控制的因素.

自从认知科学兴起以来,自我受到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对自我的研究也沿着两条线分别进行. 一条线是沿着所谓“冷”的研究思路即自我认知方面的研究,另一条线则关注动机与情绪,涉及到了自尊、自我动机和自我意识情绪[1].

1.1.2优于平均效应

优于平均效应是指人们常常会夸大自己品质,

1自我动机的概念与种类

自我动机是旨在树立或维持自我的觉察、表征

即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积极品质和更少的消极品质. 优于平均效应是自我增强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明. 许多研究揭示人们倾向比客观的信息更积极地评价他们自己,也比第三人更能肯定自己.

在一项研究中,被试在20个积极特质和20个消极特质上对自己以及普通大学生进行了等级评定. 结果表明,在40个特质的38个特质中,被试比平均水平做出了更积极地自我评价. 在许多不同文化中,也发现了优于平均效应,并且其统计差异是相当显著的[3]. 遗憾的是,引起优于平均效应的心理机制还没有被直接地找出,可能是因为研究者以为它由自我增强动机引起的.

及评价处于特定状态的一种驱力. 学者认为自我动机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动机,但这些所谓自我动机却不是一种驱力. 因此自我动机应该只有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三种[2].

1.1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的目的有两种,一是维持或增加自己

的积极面,二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自尊. 我们着重介绍属于自我增强的四种现象:自我服务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 )、优于平均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内隐自大(implicit egotism )、偏见盲点(the bias blind spot ). 1.1.1自我服务归因

自我增强研究最多的领域就是自我服务归因. 自我服务归因是人们在对事情成败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做出不平衡的归因. 此后,很多研究都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我的人格特质,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某些超出他们控制的因素. 这么做,大致上是为了设法维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在群体中也可以自我服务归因看到. 当一个团体运行得好的时候,对于集体的荣誉,个体成员就感觉自己比别人做的贡献大. 当团体运行很差时,他们就会感觉自己对团体的业绩不负责任. 除此之外,团体成员有时会使用团体服务归因. 团体的成

-126-

1.1.3内隐自大

在名字数字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被试对自己的

名字中的字母或自己生日的数字表现出与其他字母或数字的喜欢程度的显著性差异. 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内隐自大———人们倾向于对自我投注的积极情感也会同样投注于与自我相关的其他事物上[4]. 张力利用fMRI 技术考察了中国被试了,当母亲的姓名出现时,被试的内侧前额叶也得到了激活. 不仅从生理机制上证明了中国被试同样存在着内隐自大,而且解释了母亲参照的记忆成绩和自我参照记忆成绩无差异的原因.

1.1.4盲点偏见

人们自我增强的倾向也使他们认为他们没有

做自我增强,这种现象就被成为盲点偏见.Pronin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