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_林则徐_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之比较

第8卷第2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 No.2 2007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Apr.2007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之比较

伍 君,王 卫

(中南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同为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在社会变迁、人才观、华夷观等方面有着相通

之处。但他们的个人性格、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历史机遇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又决定了他们在对社会革新层面的理解、对东西文化关系的认识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之处。

关 键 词: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地主阶级革新派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7)02-0110-03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封建政治的种种弊端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肆意侵略,加深了清王朝的内部矛盾以及中国与外国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山雨欲来风满楼,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的地主阶级革新派人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并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主张学习西方的近代物质文明,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笔者试就这三人的思想异同作些比较分析。

经济的关注,以及明清实学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很容易地接受并倡导以务实为特点、求治为目标的经世致用思想[1]。他们推崇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并由此掀起了一股改革图强、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潮,把明清实学推向顶峰。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1.对清朝的腐朽黑暗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主张变革现实社会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的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重新出现和发展,也由于清王朝由盛转衰,对意识形态失去了控制力,而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争夺中国的市场和原料,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得“经世致用”派乘机兴起。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 龚自珍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急,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非常赞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主张变法,以此来改造清王朝。而魏源则提出“天下无百年不弊之法,亦无穷极不变之法”。他认为,礼法随着历史的延伸和发展,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意,社会才能维持下去。因此,龚自珍、魏源等人大声疾呼:“变古斑尽,便民愈甚。”虽以本质上讲,他们和过去王朝的改革动机基本相似,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因时代不同,加上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大胆进取,这些人的经世思想成了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内部动力。

地主阶级革新派思想的产生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都出身于中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此时,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转折期,中国的封建统治加速衰败。经济上闭关锁国,重农轻商,越来越落后于西方世界;政治上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实行专制独裁,极力抑制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几千年来的儒家社会思想已经逐渐变得贫乏与僵化,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并通过科举制度的功利诱导,取得了对中国思想界的控制地位。与此同时,反对空谈心性,“崇实黜虚”的明清实学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再度高涨。明清实学对传统儒学沉溺名物训诂而无力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而强烈不满,主张经世致用。虽然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最终“读书显扬”,但幼时的家庭状况使他们能较多地接触民生疾苦,对于自身物质生活的顾虑和社会

收稿日期:2007-01-10

作者简介:伍 君(1977-),男,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

第8卷第2期 伍 君等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之比较 111

2.重视人才在社会革新中的作用

在清王朝处于衰世时,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同时看到人才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作用。龚自珍认为,自有史记载以来,世分三等:治世,乱世,衰世。事实上他的这种划分世事的方法,也是根据人才来划分的。他的“衰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才严重缺乏,而最主要的是社会风气败坏,摧残扼杀人才,导致“士不知耻”,以致王公大臣只会一味地阿谀奉承皇帝、知识分子不敢以天下为己任。龚自珍痛感于清廷衰弱腐朽,国家内忧外患,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令人赞叹。林则徐呼吁重视人才,倡导善用人才,“因其才而分任之”,而且他还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同时他又认为有必要人尽其才,“有才不用,与无才同。用之而不使之尽其才,与不用同”。对于人才,他主张“培养之,扶植之,使天下之才皆为我用”。魏源多次强调人才对于振兴国家民族的极端重要性,他比喻说:“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 又指出才与财相比,才更重于财,“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魏源把人才看作是富国强兵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尽管他极力主张学习新技术,引进新武器,但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他反复强调“器利不如人和”,再好的武器也不能代替人尤其是人才的作用[2]。

3.突破夷夏之防,开始睁眼看世界

华夷有别,当始于有夏之世。华夏夷狄之称,遍见于儒家经典著作之中。龚自珍、林则徐、魏源自小接受着这种思想,以致根深蒂固。但在中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地主阶级革新派着重研究了反抗外国侵略斗争中出现的新问题,从中迫切感受到了解与学习西方长处的必要性。龚自珍虽没有明确提出“知夷”、“师夷”的思想,但开始对现实社会表示不满。龚自珍思想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刺激之下,从封建统治阶级中站出来,毫不留情地揭露黑暗的现实,抨击专制,讽刺不均,倡言更法[3]。从侧面说明其“天朝上国”华夷思想的转变。林则徐在与英国侵略者的较量中明确提出“知夷情”。魏源更是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在封建环境中土生土长,对 “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华夷观念耳濡目染,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其思想自然也脱不出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但他们睁眼看世界的魄力仍开阔了近代中国人的眼界。

林则徐一生从政40余年,作为封疆大吏,为官楷模,取得了辉煌的政绩。他对政务、夷务接触多于龚自珍、魏源,因此他的经世思想也正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得到深化。龚自珍、魏源虽也有经世意识,但入仕后多从事理论工作,且和保守的王公大臣格格不入,最后要么不得不辞官,要么就获罪罢官,此后又多于讲学研读,他们的经世思想多见于其编撰的文献中,于实践却几无所见。如果把林则徐界定为一个实干家,龚自珍、魏源则可谓是论理者,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也由之而起。林则徐由实践而从一个单纯匡时济世的封建士大夫一步步成为学习西方,师夷制夷、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机遇、个人的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龚自珍、魏源于理论中求理论,史料中求方略,少了实践这一环节,当时主流思想不赞同他们的居多。他们晚年笃信佛教的因果报应,这是找不到出路而陷入彷徨苦闷中的心境反映。由此,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思想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1.对社会革新层面的不同理解

龚自珍对颂古非今的传统思想给予彻底地否定,能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刺激下,从统治阶级中站出来,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皇权专制、官僚政治、衰败的世俗习气进行揭露和批判。他主张“自改革”,拉开了近代中国古今之辩的帷幕。他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客观事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任何一个朝代能够兴旺发达而有活力,关键在于革除以前的弊病。从某种意义上把改革的触角伸向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他敏锐地感觉到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昏时”,“衷世”,是“将萎之华,惨于槁木”,预感到了中国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而林则徐的社会变革思想主要停留在整顿吏治、改革国家政策和关注国计民生上,并没有触及封建专制本身。吏治对于身处官场几十年、熟视官场腐败的林则徐来说是非常重视的,他不仅个人清正廉洁,而且对他人的种种腐败行为从不容忍,每赴新任必先发“传牌”,人还未到正气先行。“河务”、“盐政”和“漕运”是清王朝的“要政”,而作为官员的林则徐不仅有诸多批评“河务”、“盐政”和“漕运”的奏折,而且在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对“河务”政策进行了诸多改革尝试。魏源是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他激烈批判封建文化,鼓吹变法图强,重振国威以洗刷

11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4月

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魏源的思想核心是“悉夷”、易的向往,体现了对西方物质文明一定程度的认同。“师夷”和“制夷”,所以,魏源的社会变革思想最难能可贵的是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长期被自己视为夷狄的西方国家也有强于华夏之处,这种客观现实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物质文明以抵制侵略的思想。由此,可以这样认为,龚自珍通过剖析其所谓“衰世”的社会表象,明确指出封建制度是衰世的主要原因,从而把矛头直指专制皇权。而林则徐、魏源的社会变革思想是在清王朝内外交困时提出的应急之策,或只停留在评论朝廷官吏上,或只要求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上,并没有触及封建专制本身。因而,严重的民族危机往往成为其社会变革思想的催化剂。

2.对待东西文化关系认识的差异

儒家文化的衰落与中西文化冲突的新时代召唤着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传统型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型的转化,龚自珍是第一代的代表人物[4]。龚自珍喜好批判时政,不拘礼法、不懂世故的作风是在传统社会面临崩解、西方文化之山雨欲来冲击下形成的,那时中外民族矛盾已初现端睨,国内的政治腐败也日益暴露,知识分子对封建专政的政治认同已开始瓦解,龚自珍敏锐地感觉到了东西文明的激烈冲突,强烈意识到一场“千古奇变”即将发生。但龚自珍主要生活在鸦片战争前,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上传统华夷观根深蒂固的影响,因而其对“夷情”、“夷务”的了解是不深刻的。鸦片战争爆发时,林则徐亲自参加了抗英斗争。在中外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林则徐认识到知夷情,办“夷务”的重要性,他组织人翻译外国的报刊书籍,编辑《华事夷言》、《四洲志》等书报,对中国“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坚决主张禁烟,但又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华商出洋与外商竞争,放手让华商发展近代对外贸易,表达了对商品经济、对外贸

但正式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是魏源。他秉承林则徐的旨意编成《海国图志》,详尽地介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大开了国人眼界。但是,魏源对西方文化的推崇最初也仅限于技术、器物方面,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信心丝毫未动摇。因而这时期魏源的思想仅限于“师夷长技”方面,尽管后来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开始重视乃至欣赏西方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文化深层次的方面,但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思想也就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了。概而言之,林则徐、魏源对东西文化关系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那么魏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同生于一个时代,同出身于中下层知识分子科考人士,同处一个纷乱的社会转型时期,同具强烈的忠君爱国情结,而且他们又都是好朋友,相互影响非常深刻。因此他们具有相同的经世意识以及相似的社会革新,强国御辱方略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因他们的个人性格、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历史机遇等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又存在着相异之处。 参考文献:

[1] 余 静,孙海泉.林则徐与何秋涛经世思想异同论[J].徐

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87.

[2] 陈扬桂.论魏源的人才思想[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1):75.

[3] 曾长秋,周含华.中国思想史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

出版社,2006:234

[4] 杨全顺.龚自珍性格与学术中的近代意识[J].学术论坛,

2005(6):127.

责任编辑:曾凡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