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务中心就业工作总结

拓展渠道 多措并举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人才服务中心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有人称之为:“毕业等于失业”,有些媒体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就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表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则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远则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制定新形势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建设幸福江阴的重要一环。

一、毕业生就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四大主要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第一,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总量压力增大。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市毕业生总数将达近9000人,比扩招

前的2005年的3684人多了4948人,翻了一番还要多,增长了134.3%;比2008年的7555人多了1077人,增长了14.26%。毕业生数量以翻番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预计还有大量外地籍高校毕业生来江阴就业。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剧增,打破了供求平衡,因此,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第二,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首先是地域结构矛盾。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看,我市毕业生有90%以上是回江阴就业,还有大量外地籍毕业生到江阴求职,在这些毕业生中,一方面绝大部分毕业生只愿待在市区,不愿意到乡镇、农村工作;另一方面,象临近常州的璜土、石庄,临近无锡的马镇、璜塘、文林等地的企业,一般都到临近大城市去招聘毕业生,基本不来参加本地招聘会。其次是专业结构矛盾。我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工科类的毕业生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而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供求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第三,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影响。去年以来,受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市实体经济,部分企业特别是外贸型经济企业和加工出口型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部分行业出现就业需求缩减,人才供求矛盾更为

突出,必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工作经验和训练有素的工作技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吃苦精神,企业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更重要的是一些毕业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随意性太大,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损害了企业招收毕业生的信心,企业需要人才却不敢招收毕业生。而毕业生往往好高骛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眼光只局限于大企业或城里的企业,不愿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去锻炼发展,有的甚至把眼光只局限于事业或企业单位管理层面的 “白领”的岗位,却不知道这些岗位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有效就业。

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措施

现在,又到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高峰季节,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风暴无疑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施更加积极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动毕业生就业。一是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象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二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市、镇、村(社区)三级网络,定期上报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三是要有大局观念,打破部门利益,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大市场,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完善就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导作用和配臵作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要彻底取消那些有碍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立足当前,注重调研,切实制定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无锡市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结合江阴实际,主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强市战略相结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相结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幸福江阴建设相结合,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运用政策的导向、扶持和杠杆作用,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精心培育人才市场,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随着市场化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在解决

毕业生就业、配臵毕业生资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精心培育就业市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显得日益重要。首先,进一步做强做大有形人才市场,最大限度地组织毕业生就业岗位。针对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要继续增强工作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全方位发动、立体式宣传,主动出击,走访企业,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积极开展公益性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早计划、早安排、早组织毕业生专场招聘。其次,继续精心培育无形人才市场,努力为广大毕业生搭建宽广快捷的求职、择业平台。继续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努力办好无形人才市场。通过毕业生求职专用信箱,开展毕业生求职登记远程网络服务;通过毕业生就业咨询热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通过网上待业登记,及时掌握待业毕业生的动态;通过网上人才招聘,满足广大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需求。

四、鼓励扶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促进就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毕业生成为创业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于促进就业意义重大。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江阴市政府早在1998年和20

00年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2005年7月市政府办公室又专门发了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中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积极疏通政策渠道,参照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发放贷款的政策和方式,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手续,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通过政策的扶持,鼓励和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引导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服务,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落实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等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为到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人事代理等服务。

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我市毕业生见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广泛开展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及时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践锻炼,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提高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质量和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最大限度就业。

七、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要理性、辨证地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和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既要深刻认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又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开展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指导与培训,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力度帮助和指导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要重点帮扶享受“江阴市青少年助学基金”、“邢氏清寒助学金”的特困毕业生,以及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特困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实施“一对一”的服务,通过优先推荐,尽量为特困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为特困生就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从而确保每个毕业生“个个都有好工作”的共建共享幸福江阴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八、加强就业宣传导向,共建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的意识。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并从长远考虑,利用目前金融危机下隐藏的机遇,在优化产业

结构、实现弯道超越中,积极储备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涯中,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毕业生到一线工作,到基层就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加强正面教育和导向,使毕业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定位,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基。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着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也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就业不仅是青年学子迈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一步,也是党和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注民生、爱惜人才的具体表现。只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广拓就业渠道,广筑就业之路,广开就业之门,广架就业之桥,毕业生就业一定会突破“严冬”,迎来春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