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6年第3期

中国地质教育

CHIN ESE GEOLO GICAL EDUCA TION

99

教育管理

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钱 程

(徐州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摘 要:当前高校班集体面临着个性化、松散化、社会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和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

学生的基本单位, 班集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班集体; 建设; 学生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一、高校班集体现状分析11个性化

; 而年级越高, 由于考级、考就业等多种压力, 集体活动减少, 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 集体观念逐渐淡薄, 班集体日趋松散化。

31社会化

20, , 受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较大。同时, 心理学家认为,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正是一个人自我意识从少年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具有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张扬的愿望。他们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喜爱标新立异, 喜欢与众不同,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性,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而学习专业的不同, 要求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 各班集体文化和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个性。例如美术或音乐系的班集体多表现一些前卫和艺术性; 数学或物理系的班集体则多表现一些稳重和严谨性。

21松散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来接受社会经验, 从而使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有一定的位置, 充当一定的角色, 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 以便积极的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为了解决由于连年扩招所带来的宿舍、食堂、浴室等后勤服务设施的紧缺, 克服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 我国高校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后勤的社会化。现在的校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 各类生活和服务设施齐全, 多种推销、展销、广告等社会活动充斥校园, 学生生活呈现社区化趋势。同时, 由于大学的开放性, 大学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学, 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增多, 学生的社交、娱乐, 甚至学习、社会工作都呈现出走出校园, 走向社区和社会的趋势[1]。他们在接触社会, 体验社会的同时, 在社会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带来的是思想的深刻变化, 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41多元化

连续的扩招使高校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 但是教育资源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大多数高校专职管理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已远远小于教育部有关规定的1∶120~1∶150。管理教师和辅导员人数的缺乏大

大影响了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而教室、微机房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使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流动教室授课的办法提高教室的利用率, 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管理学生的固定阵地消失, 学生们失去了能够经常交流合作的固定场所, 开始各自为战, 集体观念日趋涣散。按照教育管理理论, 班集体形成应该是从弱到强的进程。实际上, 恰好相反, 大学生刚入校时, 经过入学教育、军训等强化性集体活

高校班集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必然导致班集体的多元化。世界各种文化交融, 中国加入W TO 等这些国际化的趋势, 也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 不同的价值观念带到了高校。这种多元化, 多样化的思潮冲击导致高校班集体的多元化趋势。而近来流行的地区高校合并以及多数高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也加强着高校班集体的多元化。同所学校,

收稿日期:20060522; 修订日期:20060806。

作者简介:钱 程(19812) , 男, 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及成人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100

中国地质教育

CHIN ESE GEOLO GICAL EDUCA TION

2006年第3期

多个校区; 理工, 文史, 经济, 医学等多种学科; 普高, 成教, 自考等多种形式; 专科, 本科, 研究生等多种层次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 使校园文化, 集体活动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多样化、多形式、多层次并存的高校办学模式也必将使高校班集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P 1B 1Baltes ) 根据发展的多元性的观点, 把环境影响分成三类:一类称为常规年龄级影响, 这种影响与自然年龄有重大关联, 特别是对于儿童期和老年期; 第二类是常规历史级影响, 既一代人的历史环境, 对于青年和成人早期影响最大; 。种影响联合起作用[2]。习、, , 的高校班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11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要场所马卡连柯在20世纪20~30年代与加里宁等人一起创立的集体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集体不仅

[2]

仅是教育的客体, 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较早地从思想上改变了集体的被动地位, 要求向主动, 自我管理的角色转换。事实上, 现代管理观念和行为也要求领导和管理者从过去的命令和控制行为日益转向指导、协调和服务行为。高校班集体作为有目的组织起来的一个有活动能力的机构, 班集体成员是这个机构的主体, 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高校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 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 不愿意生活在高压和束缚之下。通过班集体将其组织起来, 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班主任, 辅导员充当传达、调控的角色这种管理模式符合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专职教师缺乏的现状。

21班集体是学生实现个性化、社会化的重要平台高校改革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才, 而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过程, 也是人们掌握社会经验的社会化过程。对于青年大学生, 班集体为其实现个性化, 社会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其个性和社会性只有在班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和发展。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在学习生活中渴望能有一片自我创造

和发展的空间。在班集体的日常学习工作中,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 集体活动来不断展现, 塑造, 完善自我, 体现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个性。通过班集体这种以学习为目的的社会关系体系进行社会参与和社会活动, 获取文化, 政治, 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体验, 形成社会认知和理解, 从而建立平等竞争的心理, 孕育不断进取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1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单位, 是多年经验和实践的总结, , 如, 和谐。这种目标指向, 组织, 自我管理, 自我完善等功能是其成为高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通过班集体的建设来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家的共识。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村斯基指出:“无论怎样的教育, 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

41班集体建设是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集体建设是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校风、学风建设起着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3]。班集体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最基本单位, 具有一定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具有良好学风、班风的一个集体, 可以发挥目标榜样的功能, 吸引其他班集体来进行参观, 学习和交流, 引导它们的集体风气建设; 同时具有良好学风、班风的集体也发挥着辐射带动功能, 感染影响着同年级、同院系、全校班集体的学风、班风建设。从而促进整个学校学风、校风建设, 营造出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三、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出路探讨

11激发个性、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和活动激发个性,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创建富有个性的班集体, 即特色班级; 二是激发班集体成员的个性,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这是创建特色班集体的前提和保证。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和相信学生, 在进行教育和工作时, 注意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在各项活动中, 充分调动各位同学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在总的把握下, 放手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己的组织行为去开展各项有益于自身成长和个性发挥的活动。同时, 也要求我们充分培养和运用学生们的开拓和创新思维, 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在全班范围内, 组织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

 总第59期钱 程: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1

点, 结合班集体实际情况, 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对班集体文化建设进行讨论。要求在班集体形成初期, 搞好符合自身特点的班徽、班歌、班风、班级口号、班级纪念日等基本文化建设, 并通过不断的重复、强化转化为传统, 形成自己的情感和风格, 以塑造班集体形象, 提高集体文化层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是人们复杂的精神共同体, 活动

[3]

是集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因此, 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 根据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高层次的特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并要以展板、海报、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展示, 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学生, , 集体特色。

21, 提高学生干部素质目前高校班集体的组织机构多为班委会加团支部制。班委会下设班长以及学习、文体、宣传、劳动、生活等委员; 团支部下设团支部书记以及文体、宣传、纪律委员等。这种组织机构存在班集体干部队伍庞大、位置重叠、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多种不足。特别是在教室流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缺陷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情况, 改进落后的班集体管理体制, 创建新型有效的班集体组织机构。笔者的班级针对学校实行的教室流动制度, 班级观念弱化、学生分散不易管理等问题, 推行了“一・四”管理制度, 即一位班委干部领导组织某一个宿舍四位学生的制度。在精简原先班级干部的前提下, 将学生教育管理的阵地由流动的教室向固定的宿舍转移。班委会定期集中由班长向各位班委传达文件精神和派发任务, 再由班委来组织其分管的宿舍成员来共同学习和完成, 最后集中汇总到班长处, 并在学期末分组进行考核评比。这是一种化整为零, 化零为整的有效尝试。事实证明, 由于教室流动而导致的集中学习、作业收缴、集体活动的开展等困难均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实际上, 有效的管理的体制是多样无固定模式的,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找到适合自身班集体特点的管理体制。

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组织保证。一个集体包括核心分子和一般成员, 一个由优秀班级学生干部们团结一致形成的坚强核心对整个班集体有着强大

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班集体学生干部素质高低和工作的成败对于班集体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受成人干部体制影响较重, 但又区别于成人干部地位权利的权威性。高校学生干部多通过自身的思想、感情、知识、才能因素等多种自然性权威来达到管理和组织的目的。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高校学生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学习, 加强学生干部工作热情的培养, 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丰富的才识, , 更好地服, 舆论宣传对一个集体或个人行为具有引导、调节、评价等多种作用, 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是班集体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固定教室的取消, 传统的板报宣传方式随之消失。一段时间, 各高校班集体的舆论宣传处于真空状态。同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多数高校校园网络进宿舍工程的完成, 上网娱乐、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今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中, 我们要把握机遇, 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趣味性、生动性、自由性等特点, 追逐学生的心理, 大胆在学校教育管理, 班集体宣传舆论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打破时空的界限, 化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对学生实行及时性、平等性、亲和性的教育管理。例如在校园网上创建开通班集体网站、BBS 、留言板等宣传舆论阵地, 实时发布学校、院系的公告和信息; 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在网上进行展示和宣传。以网络为载体, 加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的信息传达和思想动态的把握, 从而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41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

心理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基础、核心与归宿, 它在素质教育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 2006年普通高校毕

102

中国地质教育

CHIN ESE GEOLO GICAL EDUCA TION

2006年第3期

业生人数为413万, 比2005年增加了75万, 使原本就很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部门人手少, 事务工作繁多, 无法对目前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判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多局限在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 心理问题的罗列和简单分析; 对就业的指导多局限在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讲, 择业技巧的传授等肤浅阶段。而实际上, 各专业不同, 其就业形势和要求也有所区别, 这种大而全的指导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而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参考文献:

理, 自我服务的基本单位, 在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其自主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以班集体为单位可以克服学校那种一锅端的教育方式, 可以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等。而以班集体为单位的自我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对自身专业的实际就业形势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之上的, 现状、[1] . [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3, 24(6) :1122114. [2] 龚浩然, 黄秀兰.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45. [3] 管延新. , 2001, 5(3) :56257. [4] 崔丽莹, 黄忆春.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24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Class Construction in U niversities

Q IAN Cheng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 Xuzhou  221008, China )

Abstract :Class , as the grass 2root unit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students. The pres 2ent situation demands new solutions to cope with the tide of individualization , scatteration , socialization and pluralism in class construction.

K ey w ords :class ; construction ; students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