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满分范文背诵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及满分作文背诵

(作文评分标准+作文审题讲解+满分作文集锦) (绝对精品素材,对2018高考作文很有帮助,值得下载打印)

以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浙江卷为例

题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评分标准

对于阅卷评分标准,我们向来遵循的原则有两条,第一,尊重试题。笫二,联系考生实际,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来看这道题的命题思路: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 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于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形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但是从题目看,毕竟又和去年的写作要求不同。去年是明确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今年只是使用了两个关键词:思考、评说。所以,今年在文体上我们就不能像去年那样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我们在阅卷时又必须有所体现。

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理解作家的话。三本书的说法,第一本书是指平常我们部在阅读的书籍。第二本书是指生活,也可以说是社会实践。这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代就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把社会实践说成是读‚无字之书‛,其实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这比较好理解。但‚心灵之书‛却是题目材料中提到的作家——卢新华的‚创造‛。作家写文章常常是无所顾忌的,所以,他这样说也无不可。我们查了一下他那篇文章的说法,有这么一段:

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而如果遇到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我也会对他们说:‚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实相般若’,一本是‘心灵般若’。‛

很明显,经过作家自己的解释,这三本书的说法就容易理解多了。然而,题目中只出现了三本书的说法,而无进一步解释,就可能给一部分考生带来困感。网上就有人质疑,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又冒出一个心灵之书来,让人感到逻辑混乱。其次。有字之书是指我们常看的纸质书(当然也可包括电子书等) ;无字之书就是一种比喻,读无字之书是指社会实践(也可包括接触大自然) ,这个还比较好理解;而心灵之书是更隐晦的一种比喻,这就增加了考生审题的难度。

命题和阅卷是辩证互补的关系,所以,对今年作文题的审题,我们应该适当放宽,尤其是心灵之书这个概念,大致是说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修炼等等,如果有其他解释,能说得通的,都算对。当然,也不能离本意太远。老师们在改卷时如遇到考生不一样的阐释,需要和组长、副组长一起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可以提交到复查组讨论确定。

总之,作文试题中的作家之说仅放在他的文章里是比较合理的,但单独拎出来做题目材料,则不够完善。我们阅卷时应该适当放宽。

今年的作文应该着重从这样四个方面评价:第一,审题;第二,文体;第三,思想深度;第四,语言。

第一,审题。

我们对审题提出这样的分档标准。

第一档(55-60)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第二档(50~54) 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第三档(45-4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第四档(40-4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第五档(36-3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不清晰。 今年还有一种情况,考生如果只讨论一本书,该打多少分? 因为题目没有规定必须把三本书综合起来看,所以只写一本书也可以。但是,这个作文题‚三本书‛之间是统一的,应该联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规定,作文必须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其中一本书的讨论。根据作文的质量,正常给分。如果作文一开始就只讲其中一本书,应该适当扣分,一般在49分以下打分。

以上五档的区分是指审题,但是判断一篇作文的成绩,需要全面考虑,特别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文体。

除了审题之外,今年我们对文体的要求不像去年那样强调必须写论述类文章,但是,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简单地讲就是说,一旦考生选择使用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要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同样,如果考生选择文学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也必须符合这种文章类型的规定。一旦阅卷老师判定该生所写作文不符合文体要求,总分不能超过49分。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档的文章,按照等级评分标准,应符合文体要求。

第三,思想深度。

高中生的作文,思想深度永远是一项重要打分指标。在思想深度上,50分以上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如果只是简单地阐释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就基本可以判断缺乏思想深度。如果对作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辨析,表现出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文。对作家的观点,不要求只是顺从,对于不同于作家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应该鼓励,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文章。一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鼓励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证明观点,就是一篇好文章。

第四,语言。

语言的要求也一样,总体上看,除了语言本身的通顺、流畅等区别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

—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如不融人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 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 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入。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旬可以作为训诫: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有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嫃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与学生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一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慷‛,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你才能达到如此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

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阅卷组意见:本文赞同作家看法,观点明确,中心突出,符合论述类文章的一般要求;而且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概念阐释非常到位,只是作者未能彻底理解、说明‚心灵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该怎么读懂。 第四段里个别语句说得太绝对,有自说自话的感觉。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背诵

(2017·全国卷Ⅰ作文)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场满分作文一]

给外国友人的一封信

外国朋友们:

你们好!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向你们介绍我的国家——中国。中国就像一本大书:既饱经沧桑,又历久弥新; 既沉郁厚重,又轻盈飞扬。希望我能帮你们读懂这本大书。

说到中国,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 想必是长城。长城是我国古文化的象征。朴素而智慧的中华儿女在上下五千年的时光中塑造了灿烂的文明,而长城正是其中最闪亮的一棵明珠。但是,长城的闪亮,不仅仅是因为它还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而更是因为它还是中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象征。

你们或许感到惊诧:城墙难道不是战争的产物吗? 是,但又不全是。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中,长城早就扮演起了‚贸易站‛的角色。汉人来长城边贸丝绸,卖陶瓷; 而胡人则来到长城边贩良马。双方合作交流,相处融洽。历史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有实力的强国,更是一个爱和平,友好的大国。正是因为这种谋求合作和发展的智慧,让中国的文化在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变得愈发灿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他选择,他会选择出生在公元2世纪的中国西北,因为那里聚集了中国、匈奴、印度等多种文化。他的话,正是古

中国的一个写照——强大而友好,并积极地合作与发展。而长城,以及以长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则是最好的见证人。

时光飞逝千年,今天的新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长城亦不再是边贸站,但中国人谋求合作与发展的思想却未曾变过。想必你们都听过‚一带一路‛,那正是新时代中国合作发展的里程碑。尽管时光匆匆,千年已逝,中国也亦曾饱经风雨,但如今的中国——一个爱和平的友好大国,一个有实力且负责任的世界强国又站了起来,主动地挽起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牵起邻邦们的手,一起谋求合作与发展。这不仅是大国的实力展现,更是大国的智慧体现。古老的长城,古老的丝路终于绽出了新的光辉。

与此同时,中国的创新之路也在快速发展。自从中国实行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的战略。中国更是日新月异,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便利了无数国人,更出口到国外,成为了市场上最富有竞争力的一流科技产品。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希望你们能不断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们中国,一定能收获良多。

这,就是我们中国,既有灿烂的文明,又有辉煌的明天! 中国,一个爱和平的友好大国,一个有责任心的强国,一个谋发展求合作,并善于创新的智慧之国,欢迎你们!

某学生

某年某月某日

「点评」

作者审题准确、读者意识鲜明。文章采用书信体,亲切自然地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国家,饱含感情地描绘了既有灿烂文明又有辉煌未来、谋求合作与发展的美好的‚中国形象‛。作者选取了‚长城‛‚一带一路‛‚高铁‛三个关键词,以一种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贯通古今,从‚长城‛作为中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见证,到当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体现出来的谋求合作与发展的大国智慧,再联想到‚高铁‛为代表的创新科技产品走向世界的新发展,关键词之间围绕主题建立了内在的有机关联。

全文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修辞恰切,语言有文采,格式正确。但文章对第三个关键词‚高铁‛的阐释相对简略,如只选择前两个关键词行文,全文内容将更为集中深入。另外,‚象征‛一词改为‚见证‛会更准确。此文是一篇读者意识鲜明、优秀的考场佳作。

[考场满分作文二]

丝路驼铃,驶向和平

漠北之雪带来朔方的问候,江南的风吹来南方的祝福,这是我站立的黄土,这是我自信的中国。此刻,这个高速发展加速快进的中国,在驼铃的轻响中,在高铁的轰鸣中,载着无数国人的荣光和梦想,驶向和平远方。依我所认识的中国,让我为她赋上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奔驰!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

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 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支支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我所认识的中国,是拥有千年文明的华夏古国,而这个古老的国家,正躬逢着属于她的大时代。这是她艰难转型的困难时期,却也是她高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

我们为高铁经过的每一段路程而骄傲,为新丝路上每一次中国担当而倍感荣光。这是自信的中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和平高铁,驶向发展未来; 丝路驼铃,摇响自信中国。

「点评」

这是一篇忠实记录‚我所认识的中国‛的散文。

作者抓住‚一带一路‛和‚高铁‛两个关键词,以极具文学感染力的‚沙漠甘泉‛和‚钢铁巨龙‛来类比,生动贴切地勾勒出自己眼中的中国形象。作者对于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是到位的,能透过‚新丝路‛这样的中国战略,以及‚高铁制造‛这样的中国技术,看到发展与和平的强国方向,看到担当与自信的大国精神。

全文语言流畅灵动,结构清晰紧凑。作者以‚丝路驼铃‛和‚和平高铁‛统领标题、开头和结尾,同时,又以‚我所认识的中国‛一句贯穿文章主体,将关键词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有机融合,既有个人情感的融入,又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同时兼顾时代特色和科技特征,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学表现力。可以说,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作者的骄傲和自信。诚如文中所言‚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是由无数个幸福个体构成,个人骄傲和国家自信,从来都是密不可分。

(2017·全国卷III 作文)

“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评一]

今年高考全国卷III 的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首先从高考恢复40周年这点出发,讲高考的意义和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高考对全国几代青年和无数家庭的影响,然后用一句‚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并且可以从作文中发现‚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指导思想在考生思想实际中的体现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因而是一道不错的作文题。

在高考考场的实际状况中,考生看到这道作文题,应该不会被吓到,而是会发出一种放心的微笑。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

的是题目对作文标题的限制,可能会有不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将‚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这就犯了审题的大忌。殊不知,今年全国卷III 的这道作文题,貌似容易,实则错就容易错在这里。这个‚半命题‛是就是所谓的‚任务‛,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一字之差,差别大矣!

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写议论文,要先确定论点:你对高考的看法是什么或你和高考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然后再选择论据和确立论证方法;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都必须确定文章所反映的观点或中心思想,然后或记叙几件事,或编拟一个或几个小故事,或抒发你对高考的复杂感情,等等。但是,不管写何种文体,最好都应该先根据作文题中所提供的 立意角度:

1、高考一直影响着我的中学生活。

2、从我几年来为高考所付出的汗珠和泪水的角度写。

3、从高考为国选材,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

4、从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角度进行分析。

5.分析高考的利与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构思点评二]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

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考场满分作文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十年寒窗苦读日,只盼金榜题名时。留学网高考栏目为您准备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3满分作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来看一看吧!愿你高考考出理想的成绩,进入向往的大学。

‚高考记忆‛几乎成了国民记忆。穿越40年的时光隧道,将目光投向那个冰雪消融、生机无限的年月,或许能捕捉到不一样的价值和心跳。

在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里,‚白卷英雄‛张铁生当年凭借‚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和手上的老茧上了北大。这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深深伤痕。

40年高考之路不寻常,无论多么艰辛,但毋庸臵疑,高考是我们国家向前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举措。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拿什么标准去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那就是高考!高考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当代中国,高考的本质远远超出了考试甚至是教育本身。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经济,一种政治,一种各方面关注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公正公平的选拔标准,高考是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社会公平,主持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确在过去的岁月里为我国各高校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不管现在社会怎么诟病高考,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考试制度能够取代高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时代,这无疑是对读书人绝对的诱惑与鞭策。一考定终生,我为考试狂。时至今日,这种极端思想仍流毒无穷。如愿的,

好似得了人生‚免死牌‛,在原本圣洁的大学殿堂里,俨然一个混世魔王,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最后成为社会垃圾人;失意的,消极颓废,‚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游戏人生,甚至上演跳楼自杀的人间悲剧。

不可否认,高考让多少有志青年、寒门子弟,完成了鲤鱼跳龙门的华丽转身,通过这一跳板,在人生路上春风得意,阔步向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青春的路上,我也曾为三天六份考卷近乎疯狂拼命。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岁月砥砺,我懂得一个道理: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万千条,高考只是人生列车的一个小站,未来的路还很长。

考试终了的铃声即将响起,又该落幕了。故事不多,宛若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时代列车还在前行,我们只是高考的一介匆匆过客。风正好扬帆,感谢高考,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社会更加正义公平,让人生旅途有梦可循。

[考场满分作文二]

四十年,追梦人

1976年,四人帮下台,邓小平同志立刻进行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从此以后每一位学子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自此中华英才无需叹息无用武之地。我泱泱中华,当续辉煌。

一次高考,一段岁月 我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愿望建设更美好的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