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的研究

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的研究

摘要: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真实性评价越来越受关注。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同,真实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实际能力。掌握真实性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真实性评价对文化背景的要求,分析了英语阅读能力中文化背景的表现形式,并论述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采取真实性文化背景应注意的问题。真实性文化背景为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英语教学环节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真实性评价; 英语阅读能力;真实性文化

Abstract : With the prevalenc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authentic assessment causes more and more concern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authentic assessment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To grasp the authentic cultural background is crucial to improving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agains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it proposes issu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adopting to authentic cultural background. Authenticity cultural backgrou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Authentic Assessment;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Authentic Culture

1. 引言

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评价方式,要求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真实世界或模拟真实世界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任务”

[1]Ellen Weber 曾指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指的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2]。真实性评价任务是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重要经历[2]。”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评价方式通过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根据其完成质量评定分数,并不强调学生真实能力的培养。真实性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更是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环境中的真实性问题。学生不再是完成作业的“机器”,而是拥有“能够思考问题、投身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3]的人”。真实性评价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评价即分数”的认识,扩充了人们对“评价”新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原有评价方式的不足,成为英语教学界新的探讨热点。 真实性评价需要很多因素参与,既有看得见的因素,如评价地点、评价对象、评价主体等;也有看不见的因素,如评价主体的偏好、评价对象的心理状况、评价的文化语境等。文化语境作为看不见的因素在整个评价环节中不容忽视,并以语言的形式在评价中显现出来。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语言再现了两者偏好、心理状况、知识阅历,反映了两者所在的社会环境、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

以商务谈判为例,跨国文化无不参与各种谈判案例中。在现有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文本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谈判核心内容,即“干货知识”,如产品规格、价格、货运、发货期等,并根据这些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评价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够按出题者的思路回答这些问题,并将答案写在试卷上。然而在真实性评价中,谈判双方对产品都有各自的价格底线和质量要求,评价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谈判,达成协议。实际谈判有很多文化因素要考虑,比如谈判双方国家习俗、服装、时间观念、饮食倾向、对住宿的要求等都是需要考虑

的;某些国家对一些字眼比较忌讳,如在谈到电子产品时,美国对“refurbished parts”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印度却宁愿要“lowest price ”。如果谈判前不了这些国家文化,可能造成谈判双方出现僵局或不愉快的冲突 。

由此可见,在真实性评价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真实性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因素。真实性评价向学生呈现了一个无限接近外界的真实场景,它是评价学生能否在真实的环境中有效沟通、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评价中缺少真实性文化,仅仅考虑客观因素和硬性条件,学生只能机械的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缺乏交流的主动权,也难以完成任务。

2. 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真实性文化背景的分析

Kramsch 认为“文化的真实性可通过课堂活动表现出来[4]”。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通过交流获取未知文化信息,并向他人提供新的信息;重新认识已知信息进一步吸收新的信息,熟悉国外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独特性,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差距及文化冲击。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瑰宝,通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时光沉淀下来的,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即不可盲目追崇,也不可歧视排斥,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熟悉相关话题,了解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培养善于动脑的习惯,锻炼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对文化、对各种话题的敏感度。关于真实性文化背景,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借鉴。

2.1选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还包括跨文化真实性[5]”,表现在其发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参与者为真实环境中的人并尊崇的赖以生存的真实性文化。真实的语言材料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根据固定的模式生活,与他人交际,在长期的交际磨合中形成相同的理念,创建并认同固定的政治制度、经济理念、文化形态。真实的语言材料将这种沉寂的文化以文本的形式再现,让读者透过历史的长河感受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芒,将这种文化贯穿到现实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进一步扩充对该文化的了解。

真实的语言材料中不同类型的文化彰显不同的特性,汇聚成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流中从萌芽状态不断发展、成熟、壮大,最后根深蒂固驻扎在历史的土壤中。历史文化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各个时代的风采,每个时代的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语言便随着这些文化的归退和崛起而发展。真实的教材不仅要再现历史文化,更要与时俱进,反映当代的生活,彰显出最新的文化面貌。

全建强认为,“真实的语言材料提倡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敏感性,但是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本身,忽视了文化上的真实性,诱导学生把不同语言文化混为一谈,从而使学习者不自觉的用错误的或模式化的观点看待外国文化,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5]。”

教师应尽量筛选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如电视台的访谈、新闻、杂志、报刊;外国人士演讲、录音等。以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演讲,讨论其讲话的特点以及内容的着重点,关注其讲话时的表情及肢体语言,领略国外领导人的风姿和异国文化的魅力,并结合外国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的演讲,对他们的风格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案列,学生可熟悉国外的公众演讲方式,了解国外的时事政治,激发学生对演讲活动的热爱,更多的关注国际政治,触动他们去参与更多与演讲相关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

2.2认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的交流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应选择能够反映真实生活中社会文化的真实性文本。在定义交际能力时,Dell Hymes (1971) 提出了适当理念——“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适当的句子的能力[6]。”Littlewood W. (2000)也强调,“学习者必须意识

到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7]。”学生应当学会运用大众普遍接受的语言形式,避免具有冒犯性的语言形式。尽管外语书上的文章都来自原语国家,但调查发现,文章主要选自文学作品,有些著名的作者的作品涵盖的日常生活方面很少。结果,外语学习者无法完全了解外国文化,他们的需求也无法完全被满足。

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体系,因此可以改变。如今的世界与以往不同,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淹没于各种新思想、新文化中。然而,外语教学课本和外国文化通常不会改变或者被新事物所取代,除非几十年过去了才会有所改变。结果,课本中关于文化的信息不可避免的过时了,有时候读起来荒唐可笑。

为了避免在课外与原语讲话者沟通时有不恰当的表达或行为,学生一定要熟悉原语国家的文化,意识到外国文化与自己本土文化之间的区别。老师也可设计与原语文化背景有关的活动,在教学环节中时时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定期举办与跨国文化相关的讲座。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与文化有关的书籍并在课堂上用口语向大家陈述。最后,开设更多与文化相关的课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对语法和词汇掌握的越精通,交际能力就越能更好的被利用。然而,交际能力还包括对社交环境的掌握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具有文化真实性的课文能帮助学生达到文化学习目标的五个方面:

① 文化意识、地理知识、译语文化对语言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二语群体的价值观和态度的了解;

② 掌握礼节——文明的行为;

③ 了解日常生活,包括陌生的规定,如填写支票和查看时间表;

④ 了解文化价值观,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

⑤ 根据文化分析理论(如紧急模式和基本需求)分析译语文化[8]。

2.3 重视文化交际的真实性

真实的文化交际必须以真实的需要为前提,具备真实的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应以真实的需求为基础,将学生引入交际氛围中;除此之外,在课外面对真实的交际者也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可安排学生阅读一个话题的文章,并用英文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陈述话题的背景,分析该话题会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合,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出现的结果。学生在此过程中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交流中,发挥自己的见解,并努力从他人的言谈中获取未知信息以扩充自己的信息量。信息缺口是真实性交际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在此情况下,由于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或有误或是他人缺少的信息,应设置恰当的任务,让学生整合信息,然后用英语相互交流。以下标准可用作为信息缺口活动的指导方针:

① 其中一个学生掌握其他学生没有的信息;

② 其他学生想得到这些信息;

③ 学生们不清楚其他人的新观点;

④ 学生们应交换他们的观点[9]。

当然,这些提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也是为了满足交流中的真实需求。课堂交流的内容远不只包括内容本身,还包括思想的碰撞、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等。真正的课堂交流要求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化的独特人类。学生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语言机器的操纵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设计的任务或活动能够让学生和老师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用英语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当然问题也可能激发兴趣,引起争论,将师生带入另一个讨论点。

3. 英语阅读中采用真实性文化背景应注意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构建真实的文化背景为真实性评价奠定了基础。真实的文化背景能

帮助学生了解原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状况,为学生普及更多的知识,避免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因对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而陷入困惑。然而,在引入真实性文化背景时,也有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3.1 文化背景的大众化和独特性

文化的大众性是指文化被普遍认可并以及接受的程度。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大众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总会存在多种问题与矛盾,一味的迁就顺从或贸然的反对都会造成交际中的障碍。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要找到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需求,交融汇聚成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

文化也有其独特性,纷繁复杂的独特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在历史的长流中磨去某些锐角,形成文化的大众化。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被很多国家使用,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行为方式,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可盲目追崇,也不可歧视他国。在真实性评价中,应考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出现的状况,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学生阅读之后可在真实性环境中模拟,如在设置宴会款待外国人,要事先熟悉不同国家的口音,要考虑宾客的对食物的喜好等,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交流障碍,避免出现冲突,选一种比较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款待宾客。

3.2 跨文化交际应具备真实的交际信息

在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掌握了真实的文化背景还应具有真实的交际信息。信息的真实性是双方交际的基础,真实的交际信息对交际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如对某些具体的概念应有正确的理解,避免因信息的模糊不准确而导致交际出现障碍。

4. 结语

在大千世界中,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包罗万象。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最终要踏上社会,面对真实的社会环境。真实性文化背景是真实性评价的一部分,对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以后顺利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更好的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继玺. 真实性评价:理论与实践[J]. 教育发展研究所, 2007(2):23-27.

[2] Weber. E. Student Assessment That Works:A Practical Approach [M].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3.

[3] Wiggins G.A. True Test: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 [J]. Phi Delta Kappa,1989(20):703-713.

[4] Kramsch, C.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全建强. 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3.

[6]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Ed. C. J. 1971.

[7] Littlewood, William .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0.

[8] 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9 舒白梅. 现代外语教育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