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肝内胆管粘液性囊腺瘤的外科诊疗

・17・

酮大剂量降低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作用, 与阳性药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见表1。

表1 各组模型小鼠BALF 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与

E OS%的比较(x ±s )

组别大剂量小剂量阳性模型正常

鼠数

(只)

1010101010

模型, 多是以肥大细胞为始动细胞引发的以早期相反应为主的动物模型。BALB /c小鼠是制作哮喘迟发相模型的常用品系之一[5]。本实验以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的OVA 复制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动物模型。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光镜下可见细支气管粘膜上皮、固有层以及血管周围有较多的E OS 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肺间质及肺泡腔内也可见E OS 浸润。其病理改变符合哮喘晚期相的判断标准, 说明该模型是一典型的以迟发相反应为特点的哮喘动物模型, 可运用于过敏性哮喘的迟发相反应的实验研究。

实验观察了泡桐花总黄酮对以迟发相反应为特征的BALB /

c 小鼠哮喘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 泡桐花总黄酮可使BALF 中

剂 量

0. 20g/(kg ・d ) 0. 10g/(kg ・d ) 3mg/(kg ・d )

蛋白含量

(×109g/L) 0. 31±0. 0630. 42±0. 083#0. 25±0. 04330. 58±0. 150. 13±0. 03333P

白细胞总数

(×109/L)

0. 12±0. 2030. 17±0. 160. 12±0. 0730. 19±0. 030. 08±0. 0233

酸性粒细胞

(%)

3. 17±1. 334. 83±1. 47#3. 67±0. 824. 17±1. 470. 33±0. 5233

等体积生理盐水等体积生理盐水

 注:与模型组比较, 3P

2. 2 对模型小鼠细支气管粘膜E OS 计数的影响:结果显示, 模

型组小鼠细支气管粘膜处, 固有膜内可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以

E OS 浸润为主, 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E OS 圆形或卵圆

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 抑制支气管粘膜E OS 的浸润聚集, 抑制气道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减少炎性蛋白的渗出。泡桐花总黄酮大剂量作用强, 与小剂量呈剂量依赖型量效关系。

综上所述, BALB /c小, 。

形, 核呈2~3叶分叶状, 胞浆内充满粗大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正常组未见E OS 浸润; 与模型组比较, 阳性组和总黄酮大剂量组

E OS 计数显著降低(P 均0. 05) 。见表2。表2 对模型小鼠细支气管粘膜E OS 计数的影响(x ±s 组别大剂量小剂量阳性模型正常

鼠数(只)

1010101010

, . . 浙江

剂 量

0. 20g/(kg ) (kg ・d /视野1. 96±1. 34. 6±1. 83

0±0

3

(医学版) , 2003, 32(4) :269~273.

 张永辉, 刘宗花, 杜红丽, 等. 中药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作

用的病理学研究.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2, 19(6) :473~475.

3 王晓, 程传格, 刘建华. 泡桐花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5, 25(2) :99~102.

4 施焕中, 陈一强, 许辉, 等. 过敏性气道炎症动物模型的复制. 广西医

等体积生理盐水

3P

12. 0±2. 2

科大学学报, l996, 13(2) :15~19.

5 朱惠志, 韩明向, 李泽庚, 等. 金泰冲剂对哮喘气道炎症影响的实验

 注:与模型组比较3P

3 讨论

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3) :33~37.

(收稿日期:2006-04-02)

近年来, 气道的炎症反应尤其是迟发型变态反应在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浸润到气道的E OS 介导了气道迟发型过敏性炎症过程。常用的豚鼠哮喘

(本文编辑:韩明明)

6例肝内胆管粘液性囊腺瘤的外科诊疗

朱泽卫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普外科, 北京 102600)

【摘要】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及外科治疗特点, 探讨该病的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6例病人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57. 5岁; 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 上腹部胀满不适, 上腹痛, 黄疸, 发热等; B 超、CT 表现为肝内囊性或囊实性占位。镜下囊壁内衬粘液柱状上皮, 其中3例上皮下伴有卵巢样间质。肿瘤均全部切除, 术后随访至2006年5月, 病人全部存活, 肝内肿块无复发。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多见于女性, 上腹部不适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案, 可有效防止其复发。【关键词】 肝肿瘤; 胆管肿瘤; 囊腺瘤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其发病率不足肝脏良性肿瘤的5%。尽管随着目前影像学的进展, 该类病种的发现较前有所增多, 但由于本病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术前误诊率很高。现总结本院2003年4月~2005年12月连续收治的6例该类病人的临床资料, 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4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

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病例, 均为女性, 年龄42~85岁, 平均年龄

57. 5岁。就诊时症状:右上腹肿块1例, 右上腹胀满不适3例,

上腹痛伴黄疸1例, 右上腹痛伴黄疸、发热1例; B 超显示囊性占位3例, 囊实性占位2例, 实性占位1例, CT 显示分别为2例、3例和1例。肿块大小3c m ×4c m ×5c m ~15c m ×12c m ×

18c m; 肿瘤位于肝左外叶1例,

左内叶3例, 肝右叶1例, 尾状

叶1例。术前甲肮蛋白(AFP ) 、癌胚抗原(CE A ) 、C A125、

CA19-9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术前诊断为肝囊肿2例, 肝脓肿

・18・

1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 肝癌1例, 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112 方法:所有病例经术前调整, 评估无手术禁忌证, 均行剖

向右压迫胆囊, 向左压迫胃, 胰头胰体受压, 下达肾门。肿物与肝脏脏面粘连, 基底部位于肝脏第I V 、V 、V III 段脏面, 紧贴左肝管及门静脉分支, 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肝脏。为防止损伤肝管及门静脉分支, 术中行胆道造影发现3例肿瘤和胆道相通, 切除肿瘤后再次行胆道造影未发现胆管内残留肿瘤

腹探查术, 术中行胆道造影, 完整切除肿瘤(见图1, 图2) 。

2 结果

211 术中所见:肿瘤所在部位均符合术前B 超、CT 定位。

其中最大者肿瘤(15cm ×12cm ×18cm ) 质地软, 上达膈顶,

图1图3

212 切除肿瘤肉眼观:6/, 大部分上皮胞质内含粘液, 可见子宫颈型粘液柱状上皮。CT 表现与大体病理基本一致, 目前影像学方法还不能鉴别胆管细胞囊腺瘤和胆管细胞囊腺癌, 当有间隔增厚、壁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囊内出血以及伴粗大钙化者多考虑为恶性的胆管细胞囊腺癌

[2]

例为多房, 1例单房, 边界清楚3不等, 肿块直径平均为(12±5) 维间隔, 其内液体浑浊或清亮, 呈灰黄色、、或棕褐色。部分囊壁见小胆管开口。

213 切除肿瘤镜下所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 囊壁内

。该病临床少见,

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 因此术中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或冰冻活检是必要的。手术是治疗此病的惟一方法, 病灶剜除术是其中一种, 但普遍认为胆管囊腺瘤是囊腺癌的癌前病变, 故对疑为此病的患者原则上应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 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肝脏, 减少术后复发[3]。未完全切除者, 包括穿刺针吸、开窗术、内引流、部分囊壁切除等有报道复发率超过90%[4]。本组6例病例, 均行肿瘤完整切除及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切除, 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复发。对于与肝内大血管关系密切的病灶, 切除肿瘤后应将残留瘤壁搔刮或用碘酒烧灼, 避免肿瘤复发。因部分病例肿瘤可于胆管内延伸, 故术中应行胆管造影, 防止有肿瘤残留可能。

衬单层粘液柱状上皮(图3) 、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 细胞境界较清楚。3例形成较典型的“卵巢样间质”, 2例囊壁外有出血和感染, 病理报告均为肝内胆管粘液性囊腺瘤。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16. 7%(1/6) 。

214 治疗和随访:6例病例行全部囊肿加少量正常肝组织切

除。术后定期随访至2006年5月, 均无不适主诉, B 超、CT 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3 讨论

胆管细胞囊腺瘤起源于异位形成胆囊的胚胎组织或迷走错构瘤样胆管。绝大多数发生于肝内, 发生于肝外胆道者少见。该病几乎都发生于女性, 超过80%的病人年龄大于30岁。其多为单发病灶, 几乎所有胆管囊腺瘤呈多分房[1]。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 病人常在肿块较大的时侯以腹部包块、腹痛就诊, 其他少见的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也可因肿瘤压迫引起黄疸。影像学检查多显示肝胆管囊腺瘤为肝内孤立性肿块, 也可为多发, 可单房、多房或囊实性, 有完整的包膜, 但无法确定囊性占位的性质, 无法与其他肝脏囊性病变相鉴别, 这造成该病的早期诊断误诊率、漏诊率高, 所以应手术切除明确病理诊断。本组病例报道的诊断符合率仅有16. 7%。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均不具备特异性, 因此, 对中老年女性肝内囊性占位病人, 接诊医生应该高度怀疑此病存在的可能性。

该病病理检查多见囊内含淡黄或清亮液体, 囊腺瘤囊壁薄, 纤维组织部分呈乳头状生长, 乳头分支少, 被覆良性

参考文献

1 Vogt DP, Henders on J M , Chm iele wski E . 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 2

carcinoma of the liver: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 J Am Coll Surg, 2005, 200(5) :727~733.

2 Buet ow PC, Buck JL, Pant ongra G, et al . B iliary Cystadenoma and Cys 2

tadenocarcinoma:clinical i m aging pathol ogic correlati on with e mphasis on the i m portance of ovrian str oma . Radi ogy, 1995, 196:805~810. 3 Daniels JA, Coad JE, Payne WD , et al . B iliary cystadenomas:hor mone

recep t or exp ressi on and clinical manage ment . D ig D is Sci, 2006, 51(3) :623~628.

4 Fl or mann SS, Slakey DP . Giant billary cystadenoma:case report and lit 2

erature revie w . Am Surg, 2001, 67:727~732.

(收稿日期:2006-07-20)

(本文编辑:傅利霞)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