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

课程教案首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义

纲 要

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 定义与内容

(二) 特点

(三) 影响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孙子兵法》及其它

(一)《孙子兵法》

(二)《武经七书》

(三)《三十六计》

导课:正式授课前想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三场战争,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朝鲜战争持续3年,用兵44万,美国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死亡失踪58209人。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解决战斗,阵亡146人。

由这些数据我联想到国防大学一位教授张绍忠提到这样一件事:近年来他几次访美进修、讲学,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美国人自视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为什么对中国军人情有独钟?后来发现他们一个特点:尊重与他们交过手的对手,尤其是那些让他们吃了亏的对手。

其实在朝鲜及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实力除了更多地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之外,我军战略的远见,战术的灵活以及高明的谋略,才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比如朝鲜战争中我们运用近战、夜战、大胆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以及大量的谋略从而取得胜利,越南战争我们指导越南在热带丛林进行游击战术也取得了胜利)。(这两场战争的胜利都是和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高超的谋略分不开的,所以曾有人把世界列强的军事指导艺术分为美英为代表的技术型、苏联为代表的力量型,那么中国为代表的就是最高层次──谋略型。)而我们的军队为什么能够这么灵活娴熟的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和谋略呢?因为我们受悠久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渊博丰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军事遗产。这些遗产我们军人有份,你们每个人也都有份,那这些遗产是什么啊?

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要学习的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及其代表《孙子兵法》。

介绍授课内容,提级授课要求。

正 文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与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之间的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

论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军事科学、军事理论在概念上并无严格的区分,许多场合把古代军事思想、军事科学、军事理论三者等同看待。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战争与政治,战争经济,战争与主观指导,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保障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简述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萌芽阶段)(奴隶社会)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中国古代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三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主要表现有二点:一是从这一时期产生的甲骨文和金文(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发现了一些关于商周两朝的军事记载。二是随着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增多,人们对其认识逐渐加深,于是在记录军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阐发想法,提炼观点,在西周晚期终于了形成能够传布四方、留存后世的兵书——著述年代最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这两部兵书由于年代久远、难以保存而散佚,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则是最常见的早期兵书。史家和兵家对《军志》和《军政》多有引用。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阶段(春秋战国)

大约从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处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史学家称之为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集中表现为:《武经七书》中有六部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此外还有著名的《孙膑兵法》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书。这些兵法经典标志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早早达到了为后人难以超越的顶峰。从实践的角度看,千百年来征战沙场的杰出将帅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从理论的角度看,千百年来能与孙武、吴起、孙膑等军事思想家相提并论的人、能与他们的著作相提并论的兵书则是绝无仅有。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延续(封建社会)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历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南——宋齐梁陈/北——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在这二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体上没有创新和突破,基本上局限在注释讲解、继承传授兵圣孙武和一代顶尖的大师们留下的、高不可攀的不朽巨著。所以说,描述整个封建社会跨越二千年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轨迹,只有两个字最合适——延续。当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二千年的延续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的情况、不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从抽象还原到具体、不断衍生出新的根须和新的枝叶的动态过程。总的来看,虽然高度无长进,但范围有扩展。综合性的兵书再无名著问世,但专业性的兵书不乏传世之作。例如:军队编制方面有南宋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军事训练方面有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海防思想方面有明朝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和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军事装备方面有的明朝赵士桢的《神器谱》和焦勖(xu)的《火攻挈(qie)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封建社会得以延续,既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强大生命力的显示,又是历代兵家努力实践努力开拓的结果。

四、特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世界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遗产丰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文字记载称之为中国古代兵书,它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有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古代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古代军事思想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下的文字记载很少,许多已不可考证。

(二)源远流长

中国军事思想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希腊波斯战争史》是欧洲最早的一部军事历史著作,古希腊的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5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早早达到了为后人难以超越的顶峰。从实践的角度看,千百年来征战沙场的杰出将帅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从理论的角度看,千百年来能与孙武、吴起、孙膑等军事思想家相提并论的人、能与他们的著作相提并论的兵书则是绝无仅有。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延续(封建社会)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历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南——宋齐梁陈/北——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在这二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体上没有创新和突破,基本上局限在注释讲解、继承传授兵圣孙武和一代顶尖的大师们留下的、高不可攀的不朽巨著。所以说,描述整个封建社会跨越二千年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轨迹,只有两个字最合适——延续。当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二千年的延续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的情况、不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从抽象还原到具体、不断衍生出新的根须和新的枝叶的动态过程。总的来看,虽然高度无长进,但范围有扩展。综合性的兵书再无名著问世,但专业性的兵书不乏传世之作。例如:军队编制方面有南宋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军事训练方面有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海防思想方面有明朝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和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军事装备方面有的明朝赵士桢的《神器谱》和焦勖(xu)的《火攻挈(qie)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封建社会得以延续,既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强大生命力的显示,又是历代兵家努力实践努力开拓的结果。

四、特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世界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遗产丰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文字记载称之为中国古代兵书,它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有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古代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古代军事思想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下的文字记载很少,许多已不可考证。

(二)源远流长

中国军事思想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希腊波斯战争史》是欧洲最早的一部军事历史著作,古希腊的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5

年)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所著《长征记》,古罗马恺撒所著《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成书年代都晚于《孙子兵法》。

(三)体系完备

古希腊和古罗马涉及军事思想的著作大多以时间先后和地区国别为经纬,以叙述历史事实和神怪传说为主,夹杂着对战争与军队建设问题的认识,基本属于军事历史范畴。中国军事思想著作所作的论述,是高度浓缩的理论结晶,在理论上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覆盖战略、战役法、战术多层次,包容作战、后勤、训练、指挥、编制、心理、情报等多侧面。

(四)饱含哲理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里充满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首先是关于准备和进行战争的唯物论思想,即国家拥有的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各种资源是战争赖以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政治、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客观条件。其次是关于进行战争的唯物论认识论思想,即要夺取战争的胜利,还必须对双方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以全面掌握敌我双方优劣之所。在其三是关于进行战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注重对战争中各种矛盾和对立事物的分析(如敌与我、彼与己、主与客、治与乱、离与合、动与静、进与退、攻与守、速与久、胜与败、虚与实、奇与正、勇与怯、利与害、优与劣、专与分、赏与罚、刚与柔、安与危、众与寡、强与弱等等),从中寻找克敌制胜的规律。

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孙子兵法》及其它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其实早在海湾战争之前,孙子兵法就已风靡世界。《孙子兵法》最早流传国外是在公元735年,一位名叫吉备真备的日本谴唐使留学生回国时,带有《孙子兵法》,后来《孙子兵法》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十八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到欧洲。1772年在巴黎出版了《孙子兵法》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研读。

俄国在1860年由汉学家斯列兹涅夫斯基根据法文版的《孙子兵法》译成俄文,并说:“在军事理论方面,人们奉为泰斗的通常是希腊的军事理论家,但实际上排在最前列的应当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中最杰出的是孙子。”。

1905年,英国人翻译《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1910年英国汉学家昂涅尔·贾尔斯重译,英语国家中,此书流传很广。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作说:“《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考的宝贵资料”。1961

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

在克劳塞维茨思想一统天下的德国,1910年在柏林翻译出版《孙子兵法》。据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读到《孙子兵法》。当他读到《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至战”时,不仅感慨万千,喟然长叹道:“我如果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此外还有朝鲜、越南、捷克等文本和众多的外国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

美国加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80年代已相当普遍与深入。有资料讲,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无不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孙子兵法》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推崇备至。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可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上备受推崇,而且在社会其它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几乎遍及各个领域,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夫妻吵架用?),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可以看病?)商人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说“您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对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十分深远。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坦露,之所以能白手起家,重要原因之一是受益于《孙子兵法》。他明确要求公司员工:“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员工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九九年,在上海举办的99财富论坛上,中国记者问索尼公司总裁有何经营之道,他回答“如果在商场我还有些机智的话,中国的兵书是我的直接老师”。日本不少企业都把《孙子兵法》列为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必读书。近年来,类似《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孙子兵法与企业公共关系策划》、《散打与孙子兵法》、《孙子与人生》等讲兵法讲谋略的书纷纷出版,成为读者竟相购买的抢手货。

(茅元仪 明朝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武备志》“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 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美国知名的亚洲问题专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其1983年出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前言中这样写道:“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喜欢读这部书。当然,我希望能把这部书列为自由世界中所有官兵、一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学里所有的人的必读之作。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还要更进一步。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军官,特别是所有的将官,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兵法》13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三十年前,美国国会防务问题高级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在他的著作《大战略》一书中写道: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于公元前400~320年间写成了最早的名著《兵法》。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

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影响是跨时代的、跨国界的、跨领域的杰出之作。《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

1996年6月,湖南某县,两个犯罪团伙因争夺“地盘”发生冲突。当地公安机关获得信息后,迅速派公安民警赶往现场,将手持猎枪、土制炸弹、匕首、棍棒正欲火拼的歹徒包围起来。接着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到公安机关接受处罚。团伙头目清楚自己的罪行,自动地联合起来,向公安民警发起猛烈的攻击。结果导致了牺牲三名公安民警的惨重代价。教训之一,它违背了孙子的“围师必阙”的规律,人为地促成歹徒们的“吴越同舟”的客观效果所造成的。

人们这样崇拜他、重视它、研究他。那么孙武到底是何许人也?,《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孙子的生平及其著作《孙子兵法》。

(一)《孙子兵法》

1、孙子生平

孙子又称孙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孔子同时期,活动与公元前六实际末至前五世纪初。他从齐国出奔到南方的吴国,经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的推荐,获吴王阖闾召见,将事先写好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受到赏识,被任命为将军。

孙武为将之后,帮助吴王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公元前506年率吴军在西线打败强大的楚国,攻入楚国国都——郢(ying);公元前484年率吴军与北方的齐国开展艾陵之战,重创齐军;公元前482年吴王约晋国等诸侯国在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成为盟主,吴王从此名显诸侯。这就是《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所记述的孙子助吴王“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事迹。

后来,吴王夫差当政,国事紊乱,孙武隐退山林,终老其身,史书中再也见不到他的事迹的记载。

2、《孙子兵法》的内容与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共13篇,6000余字。

《计篇》——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挚领的意义。它主要论述了战略预测和运筹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以“诡道”制胜的作战指导原则。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和研究的。)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例:“肉馅计划”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有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有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例:仁川登陆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在开展之前,有周密的作战计划是能战胜过敌人的,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开展之前,如没有周密的计划,就不能胜过敌人,是因为计算不周密,胜利条件少。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可能胜敌,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例:赤壁之战诸葛亮部署的赵云、张飞、关羽。

《作战篇》——本篇主要阐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准备的事宜,主张树立“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指导方针。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故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用兵打仗只听说拧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战争长期拖延会有利于国家,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故兵贵胜,不贵久,(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

《谋攻篇》——本篇主要论述如何运用谋略以夺取胜利的“全胜”战略问题,反映了孙子对“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用兵理想境界的孜孜追求。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敌军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务求以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

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于敌交战。)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败。)

《形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如何依据敌我双方的物质条件、军事势力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不同形式,以达到在战争中“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于自己;敌人是否发生错误,是否有可剩之隙,却在于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善于防守的人,象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象行动在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故胜兵若以镒称住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住铢的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

《势篇》——本篇与前篇《形篇》为姊妹篇,主要论述在强大军事势力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杰出指挥才能,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出奇制胜。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凡 战 者, 以 正 合, 以 奇 胜。 故 善 出 奇 者, 无 穷 如 天 地*, 不 竭 如 江 河。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如田地那样变化无穷,象江河那样奔流不竭。)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作战态势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

《虚实篇》——本篇强调要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即“致人而不致于人”,灵活用兵,因敌制胜。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敌人不知怎样进攻。)

夫兵形象水,水形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用兵的规律就象流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途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象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军争篇》——本篇主要论述在一般情况下夺取胜利的基本规律,其中心思想就是怎样趋利避害,力争掌握战场主动权。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迎,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厥,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用兵的方法是: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要从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去跟踪追击;敌军锐气正盛的时候,不要去进攻;敌人设圈套引诱我,不要去理睬;正在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它。这些,都是用兵作战应当掌握的原则。)

《九变篇》——本篇主要论述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灵活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集中体现了孙子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思想。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

《行军篇》——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如何行军作战、驻扎安营以及怎样根据不同情况观察判断敌情等问题,并提出了“兵非益多”的精兵思想和“令文齐武”的治军原则。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要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地形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以及军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强调了将帅应具备的道德准则:“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违抗君命的罪责,只求使民众和士卒得以保全,符合于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算得上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九地篇》——本篇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军队在多种不同的兵要地理环境下作战的指导原则,阐发了战略突袭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掌握运用军心士气的有效手段。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所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用兵的情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实施作战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才可以对作战行动做出正确的决策。)

《火攻篇》——本篇是有关先秦火攻作战经验的总结性文字,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实施方法以及火发后的应变措施等问题,同时还包含有孙子的“慎战”思想。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机紧迫关头,就不要轻易开战。)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和军队安全的根本道理。)

《用间篇》——本篇主要论述在战争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特点、使用方式。常见的军事名言有: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的方法求助于鬼神,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用间:“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释义:凡是我军想要攻击的敌人,要想夺取的城邑,要想杀掉敌方的人员,必先了解守城的将帅,及其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左右亲近官员等的姓名,

务别令我方间谍探听清楚。)例我军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成指挥的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可以概括地说,《孙子兵法》蕴涵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等方面。《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既具有完整系统性,又不乏深刻精辟性,它是孙武军事思想的主题内容,是《孙子兵法》一书的精华所在。谋略制胜思想突出体现为“庙算”制胜、诡道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和若干作战用兵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示形动敌的原则,避实击虚的原则,我专敌分的原则,因敌制胜的原则。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既具有完整系统性,又不乏深刻精辟性,它是孙武军事思想的主题内容,是《孙子兵法》一书的精华所在。

3、《孙子兵法》的成就

——军事成就。《孙子兵法》一书在深刻揭示作战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灵活的战略战术;在全面分析把握军事与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严密的治军方略;在总结国家之间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而慎重的战争观。

——哲学成就。《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成就依赖于作者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事物、研究客观条件的朴素唯物论思想,依赖于作者对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感悟与运用;所以说,尽管《孙子兵法》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它蕴涵的军事哲学思想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卓越的命题,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评价《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

——文学成就。《孙子兵法》一书是一部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词约义丰、结构严谨,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语言风格的军事理论著作。它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调用丰富多才的修辞方法,例如:引用、比喻、夸张、设问、对照、层递、顶针、排比等,从而提高语言的表现效果,使其内容得到更鲜明、更充分、更完美的表现。

4、《孙子兵法》的声誉

《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因而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孙子兵法》是一部“舍事而言理”,采用“抽象法”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杰出著作。它又是从战略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的,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详备富瞻的内容。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包含着对昏聩愚蠢的鞭挞,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

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许多名篇警句,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充分表现出孙武过人的创作天赋和慧眼卓识。兵学家们学习它,得以登堂入室,从而步入军事学的宝库;军事家们学习它,得以领悟制胜之术,从而点燃起智慧的圣光。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指导战争实践、哺育将帅成长、促进军队建设的武学必修经典。《孙子兵法》不仅享誉中国,而且名扬四海;不仅流传二千多年经久不衰,而且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古今中外有许多军事家、政治家由衷地赞扬、高度地评价《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军事法规在引经据典时摘抄《孙子兵法》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于公元前400~320年间写成了最早的名著《兵法》。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四年前,也就是1998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了美军《联合信息战条令》。这份用以指导最先进的作战方式的文件,多处引用最古老的孙子语录:

第一章导言引用了“凡战,以正合,以奇胜。”

第二章进攻性信息战引用了“兵不厌诈。”

第五章信息战的策划引用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武经七书》

1078~1085年,北宋神宗皇帝赵顼(xu)元丰年间,朝廷为培养军事将领而设立“武学”,正式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为武学必读之书,号称《武经七书》,后一直沿袭到明朝、清朝。《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除前述《孙子兵法》之外,其余六部兵法,也有其侧重和特点,它们与《孙子兵法》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系统的军事思想著作集。

《吴子兵法》——作者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吴子兵法》分为六篇,分别是:图国第一篇提出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强国之策,料敌第二篇论述了料敌用兵、因敌而战的谋略,治兵第三篇和论将第四篇论述严明治军之道,应变第五篇提出了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励士第六论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之道。

《六韬》——作者名义上为商周之际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又称姜太公,全书以太公与周文王、武王对话的形式而编著,但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末期,真实作者无从考证。《六韬》近2万字,共分六篇六十章,分别是:第一篇文韬,主要讲在作战之前,怎样充实国家的实力和作好战争的准备;第二篇武韬,主要讲对敌斗争的策略;第三篇龙韬,主要讲军事

上的指挥和部署;第四篇虎韬,主要讲在宽阔地作战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五篇豹韬,主要讲和敌人在狭隘地作战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第六篇犬韬,主要讲各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的问题。

《司马法》——作者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司马穰(rang)苴(ju)。《司马法》在历史上有过多种版本,今本只存一卷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仁本篇提出了“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认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并告戒“国难虽大,好战必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子之义篇论述一国之君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定爵篇论述国家战争准备和战争动员时奖惩约法、唤起民众、集思广益的策略。严位篇论述军队建设的规律。用众篇论述集中优势兵力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

《黄石公三略》——传说秦朝末年有为叫黄石公的老翁,传授给张良一本名为《三略》的兵书,黄石公对张良说:“你读这本书就可做帝王之师了。”后来张良果然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后人认为《三略》的作者就是黄石公,所以《三略》又名《黄石公三略》。经考证,《黄石公三略》并非黄石公所著,可能是秦汉之际熟悉张良事迹的隐士所作。《黄石公三略》分上、中、下三卷,约3800余字,着重才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之策略。

《尉缭子》——作者为战国末期的谋士尉缭,全书是魏国国君梁惠王与尉缭的谈话记录,共五卷二十四篇,第一卷有天官、兵谈、制谈、战威等4篇,第二卷有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等5篇,第三卷有原官、治本、战权、重形令、伍制令、分塞令等6篇,第四卷有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卒令、踵军令等5篇,第五卷有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等4篇。按内容结构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前12篇(从天官到战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政治观和战争观;后12篇(从重形令到兵令下)主要是论述军令和军制。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世传作者为唐朝人士李靖(曾受封为卫国公),后经学者考证作者为宋朝人士阮逸。全书采取唐太宗与唐朝名将李靖问答对话的形式,原文有98问答约10300字,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从征讨高丽的策略开始,进而引用历代著名战例,论述奇正运用的战略战术;中卷论述如何领悟和实践孙子兵法;下卷评说历代著名帝王将相治军作战的经验教训。

(三)《三十六计》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遗产宝库中,《三十六计》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名作。它的计名有的是成语、有的是典故、有的是古代诗句、有的是兵法术语,因而以简明通俗的风格见长,得以广泛流传,尤其在民间能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般的古代兵书难以做到的。

“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册,大概已在明、清之际,至

今无准确年代和作者可考。书中全计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计又各包含六条计,总共三十六计。每条计谋所含内容,多书古代兵家诡谲(jue)之谋,可以说它是 采集兵家之“诡道”,专讲军事谋略的一本兵书。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关于《三十六计》的详细介绍请看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三十六计古今谈》,该片分三十六集,每集对应一计、大约五分种左右,分三段:介绍讲解、精彩战例、小结评述。

(四)海防思想论著

中国古代海防思想的代表作是明代学者、我国海防研究创始人郑若曾的三部专著:《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筹海图编》是我国第一部海防专著,于1561年成书,全书13卷,约26万字,首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抗倭剿倭战略,反映了作者和一部分朝臣的海防思想,书中还论述了海防力量建设、海洋军事地理、海战武器装备了方面的内容。

《海防图论》是《筹海图编》的姊妹篇,它以地形和倭情为依据,论述沿海各地的战略形势及其战略地位,提出了御敌于远洋、歼敌于近海,各省联防会剿,内外夹击,水陆兼备的海防战略。

《江南经略》则是前两部著作的补充,该书虽为江防而作,但其实质与海防紧密联系在一起,“御寇之法,海战为上,故先之以海防图,海防失守,而后滋蔓及江,故江防图次之”。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代表作是清代后期进步思想家、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初版刊印于1842年,共50卷,57万字。该书的主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内容主要是学习借鉴西方海军先进技术和装备,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海防建设的对策。

结束语:

以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世界一流,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骄傲、发掘、钻研。

柏举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王磕闾率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一次远程进攻作战。

吴、楚鸡父之战后(参见鸡父之战),吴为了与楚争夺江淮霸权,多次袭楚,尽占其淮水流域之战略要地,又分兵轮番扰楚,致使楚军疲于奔命,士气低落。十四年,楚昭王派令尹囊瓦率军围攻蔡都新蔡。蔡昭侯向吴求救。吴乘机与楚北方的蔡、唐(今湖北随州西北)两国结盟,联合攻楚。鉴于楚地广兵多,吴王阖闾决定避开楚军正面防御,以主力向其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奔袭,直捣其腹地。同年冬,阖闾与孙伍、伍员、伯嚭等诸将,率军乘船溯淮水而上至蔡,弃舟登陆,取道豫章西进,以蔡、唐军队作引导,迅速越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呃(均在今河南信阳南)等边关要塞,直抵汉水东岸。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即子常)及左司马沈尹戌率军至汉水西岸布防,与吴军夹汉水对峙。根据沈尹戌建议,楚拟由囊瓦率主力依托汉水阻击吴军;而由沈尹戌北上集结方城(楚长城,今河南方城东)一带楚军,迂回至吴军侧后,焚毁淮河吴船,再还军阻塞三关,断吴归路,尔后与囊瓦南北夹击吴军。沈尹戌北上后,囊瓦欲独得战功,竟改变既定作战计划,擅自率主力渡汉水向吴军进攻。吴军为免遭前后夹击,即移师后撤。囊瓦企图速胜,紧追不舍,在小别(今湖北汉阳附近)至大别(今大别山)之间连续三战均未获胜,土气严重受挫。十一月十八日,吴、楚两军列阵于柏举。吴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突袭囊瓦军。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吴军随即以主力;投入战斗,扩大战果。囊瓦惊惶失措,弃军逃亡郑国。楚军主力遭重创后西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今汉水支流涢水)。吴王用夫概计,待楚军半渡时击之,再败楚军。吴军进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援的沈尹戌军遭遇,发生激战。沈尹戌重伤身亡,楚军惨败溃逃。十一月二十八日,吴军攻占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往随国。后,楚大,夫申包胥乞援于秦。秦国派遣子蒲、子虎率兵车500乘援救楚,楚国才免于灭亡。

点评: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之间一次最大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吴军采取避的敌正面,迂回奔袭的战略和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突袭破阵、纵深追击等战术,终获大捷。这也是中国古代灵活用兵的著名战例。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

国的协助的产物。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楚军的失败,其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于其政治腐效、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上看,则在于其疏于戒备,遭致奇袭;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经过这场战役,使楚国的实力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吴国则为其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吴军因灵活用兵,方能以少胜多的思想,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卓越的统帅韩信就是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灵活用兵的典型战例)。

例1、 围魏救赵 孙膑减灶斗庞涓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公元前354年,庞涓带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田忌打算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不同意,说:“我们应当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既解除了赵国的危急,又可打击他们,岂不是很好吗?”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过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这一次,孙膑还是采用桂陵之战的老办法,不去直接救援韩国,却去攻打魏国。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这次,孙膑制定计策,下令齐军退兵。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他哪里料到这正是孙膑用的减灶诱敌之计,引他追击。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

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自知兵败难逃,就拔剑自杀。庞涓临死时,还不服输,愤愤地说:“想不到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从此,孙膑的名气就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