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在我看《莎乐美》的时候,我就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生平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希望知道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希望从文字而希望以感性地方式,所以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就看过电影《当尼采哭泣》。

一部人物真实,情节虚构的电影,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心理推理小说。虽然我没有特别的喜欢这个电影 ,但它还是让我有一些感触。

尼采是超前的, 不能也不敢想象他那样的痛苦,可是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

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45岁,功成名就,有美丽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有优秀的学生和朋友弗洛伊德相互砥砺。但首创“谈话疗法”的布雷尔却深陷于与病人“安娜”的爱情而不可自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 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的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

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当我们一再看到哲学家抽象的思辨于事无补的时候,反而意外地看到了尼采竟也在打磨着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尼采的绝望是无法面对自己,布雷尔的绝望则来源于无法成为自己。他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他们都是勇敢的硬币,在命运的漩涡中,再次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当布雷尔率先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成为自己时,这深深地触动了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坦诚和温暖像熔岩一样,融化着尼采内心深处的坚冰。他大声哭泣

着,他看到了友情的价值,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怪物,他明白自己有能力去感动人并被感动,他终于面对自己并选择了接下来的道路。

在片子的最后布雷尔医生获得了解放,我想不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 而是他害怕了,而尼采还是坚持,不然以他的觉悟,大可以找个借口,像所有人一样,时刻地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 他明白他的智慧,不是为了他自己而存在的。

查拉图斯特说:”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它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电影里尼采没有阻止医生回到家人身边,没有劝医生和他一起追求真理。事实上尼采也没有让人去信仰和膜拜他。医生认识到了生命的虚幻,却还是去追求家庭的爱和温暖,我相信医生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不管在遇到什么,都很难会动摇,会一直很本分的爱着家人和工作,而且发自内心的珍惜和开心。

生命有太多幻象,我们总被幻象迷惑控制伤害,总是在不肯定的状态下,错失很多,当你知道真实情况的时候,只能遗憾。我相信和尼采一样他想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想过,但是我们想了矛盾了,但是并不能确信,或者不会因此写书来与社会道德战斗,如果能够看清楚这些幻象,再去面对人生,也许是一件好事。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