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灭秦却功亏一篑,他们为何在胜利关头选择了放弃?

战国时期秦国的主攻方向和注意力都在东部的三晋身上,因为这三个中原大国挡住了秦国向东的道路,对于南方的大国楚国,秦一向采取能不打就不打的方针,这也造成秦楚之间没有小战,只有大战,一旦秦楚开展,将会是那个年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而且秦不攻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好管理。已经经过变法和改革的东方几个大国,秦人的法律和商鞅的制度和他们改革后的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只有改革的深度和接受程度不同而已。这也使秦人攻下三晋的土地后可以迅速的将其化入秦国。但是楚人作为当时中原王朝眼中的“南蛮”,不但地域广大,而且基本上没有经过变法改革(吴起的变法在楚国很快就失败了,可见楚人旧势力强大)。这就造成秦楚之间要么不开战,开战就大打。

公元前312年,秦楚之间接连爆发大战,战火从丹阳一口气杀入秦国境内,秦人虽然最终在蓝田击败了楚军,但是胜的实在是很侥幸。这场在历史上很容易被忽略的战争,才是秦人历史上最危险的一次,楚军竟然一直杀到离咸阳不足百里的蓝田。这场让秦楚之间关系彻底逆转,改变了战国政治格局的战争,从张仪欺楚开始,至楚人退兵结束,精心动魄的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这场战争的起因很简单,就是著名的“张仪欺楚”事件。秦相张仪欺骗楚怀王,说要割地六百里。楚怀王还真就信以为真,与齐国绝交,秦人成功拆散了齐楚联盟,却也彻底得罪了楚国。结果张仪却翻脸不认账,说自己只答应给楚国六里土地。后人看到这个故事,第一反应是楚怀王的愚蠢,竟然没看出秦人欺诈。

但是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楚怀王自有他的道理。一是这六百里实在是诱惑太大了,短视的楚怀王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其中有诈,而是秦楚之间已经百年修好,虽然有过小摩擦,但从未发生过大战,楚怀王对这个和自己不太沾边的秦国也没有警惕。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风气。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奠基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讲究堂堂正气,君子之交。国与国也是一样,无论是外交还是战争都是堂堂正正,讲究尊严。你要作战就派使者下战书,约定时间作战。你要外交就派人朝堂之上游说君主,总之大家都凭实力。张仪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被人所不齿的,所以列国看不上这些卖嘴的策士也是有原因的。

张仪却打破了春秋数百年的外交惯例,为后世开启了一个坏的的先例,那就是外交可以翻脸如翻书,也可以公然不认账。也让列国看到,原来欺诈也可以获得利益。从此之后,战国之间的战争就彻底突破了底线,仗越打越大,伤亡越来越惨重,原来那种战败后还要交换俘虏,败军之将可以和胜方将军同桌共饮的君子之风荡然无存。

张仪的欺诈行为惹恼了楚怀王,于是秦楚丹阳之战爆发。这一战楚人大败,伤亡八万多人,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连汉中郡也丢了。(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 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本记》) 秦国君臣大胜之际有点高兴过头了,严重低估了楚国的实力。战后秦惠王派大庶长樗里疾帮助魏国攻齐,把秦军主力全部调往濮上。结果后院开始出事了。

秦军出发前楚怀王就发誓要找回面子,早把楚军最精锐的部队全部集中,准备再次攻秦。现在好了,秦国后方兵力空虚,正是进攻的好机会。楚王这次出动20万大军。领兵的将领正史上却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楚人的规矩,这个规模的统兵必须是令尹昭雎或者柱国昭阳级别的。这次楚人上下齐心,楚军将士憋足了劲要复仇,因此非常勇猛,攻克了天险武关,打开了通往秦国都城咸阳的通路。

秦国君臣彻底低估了楚国将士的勇猛和楚国的国力,等到楚国攻破武关直逼蓝田,秦国君臣这才感到大事不妙,立即集结军队反击。但是楚军攻克武关后士气高昂,又连续击败秦军,向咸阳步步推进。

秦惠文王一方面发动全国军民紧急动员齐上阵,一方面紧急派出使者前往魏韩等国,请求魏韩两国出兵攻击楚国后方,减轻秦国压力。秦国君臣压力太大了,蓝田前线离咸阳不足百里,秦军再退就会国都失守。秦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敌国军队距离国都这么近的局面。

但是紧急情况也显示了秦人惊人的动员能力,数天之内秦人动员二十万军民前往前线(等于又重新建了一支秦军主力!)秦国君臣更是全线出动,秦惠文王带上惠文后、太子嬴荡,诸公子、丞相张仪、大将魏章、甘茂、司马错等,全部前往前线督战,连秦王卫队都被派往战场参战。这是关系到秦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战场上秦人和楚人杀的天昏地暗,两败俱伤。秦人拼死作战,因为身后就是咸阳,秦人无路可退。正当双方打的不分胜负之时,韩国、魏国联军越过楚方城,直逼楚国核心地区的情报传到了前线。楚国将领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楚国面对秦人的拼死抵抗知道,秦军不会轻易被击败,而且秦军主力也正在回国途中。而如果自己不撤退,楚军的后路即将被切断,楚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主帅只得下令:“秘密撤兵!”楚军连夜拔营撤退,狂奔数百里,回到安全地带。秦国躲过了一场亡国危机,这场战国时期距离秦国咸阳最近的一次战斗以楚人失败告终。楚国只得求和。

此战,双方两败俱伤,损失惨重。也没有任何议和及割地的记录,战争双方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第二年,为了防止齐楚重新联盟,秦国答应与楚修好,不但承诺把张仪骗来的六百里地归还一半,还要求和亲。(这是最弱智的一种骗术,可楚国就吃这一套)。但是楚国得到这三百里地了吗?当然是没有。楚怀王居然声称,只要张仪,不要土地。(遇到这种国君没办法,前线将士再勇猛没用)。于是张仪二次入楚,通过贿赂楚国权臣子兰顺利逃脱,楚国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这一战,楚国虽然在蓝田和秦军僵持很长时间,但从长远看,楚人损失远大于所得。楚人遭遇韩魏偷袭,盟友齐国恼怒楚国背叛盟约,“竟不救”,楚国不但遭到了韩、魏,秦等诸邻国围攻,还失去了最大的盟友信任,国家形势骤然恶化。

这一战楚军损失精锐数万,再加上以前的丹阳和汉中之战,楚军三战皆败,丧师失地、数十万精锐尽毁。秦楚形势逆转。秦人可以暂时放心南边的顾虑,专心对付中原各国。战后除了楚国诗人屈原为了悼念这三战中阵亡的楚国将士,写下了著名的《国殇》 ,让我们看到了秦楚之战的惨烈这场距离灭秦最近的战争外,这场离灭秦最近的战争就这样被列强逐渐遗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