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第52卷第16期第年期168月2013

湖北农业科学Vol.52No.16Aug.,2013

HubeiAgriculturalSciences

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遥感技术,参照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以2009年TM遥感数据为基础对郑州市土地资源进行遥感解译,获得其土地利用/覆盖现状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建立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探索制约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结果表明,郑州市建设用地承载力和规划耕地承载力可满足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现状耕地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郑州市现状耕地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其中中心区超载最为严重。达到耕生产潜力时的规划耕地承载力阈值除了中心区和巩义市处于满载状态外,其他各市(县、区)承载力仍有很大的空间;各市(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则远低于世界和全国人均水平,中心区最低,为0.10660hm2/人;中牟县最高,为

0.72338hm2/人。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格局不能很好地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制约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遥感(RS)技术;土地利用/覆盖;郑州市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799-06

TheBearingCapacityofLandResourcesinZhengzhouCity

WANGJiang-si,MAChuan-ming,WANGWen-mei

(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Thebearingcapacityoflandresourcesisanimportantindexforrevealingtherelationbetweenhumanandland,evaluatingthe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Withremotesensingtechniquesandbasedonlanduse/coveredclassification,thelandusesatelliteimagesofZhengzhoucityin2009wereinterpretedandthelandusestatusofspacedistributionwereobtained.Atthesametime,throughestablishingthemathematicalmodelsofcultivatedlandbearingcapacity,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ofland,andconstructionlandcapacity,thebearingcapacitiesoflandresourceswerecomparedandthedeci-sivefactorsofrestrictingcitydevelopmentwereexplor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constructionlandbearingcapacityofZhengzhoucitycouldmeettheneedsofthedevelopmentofthepopulationandeconomicsocietydevelopment,buttheactual-itycultivatedlandandecologicalcarryingandplancultivatedlandbearingcapacitycapacityhaddifferentdegreesofsafetyproblems.Concretelyspeaking,thecultivatedlandofZhengzhoucitywasoverloadedindifferentdegree,especiallyinthecentrecity.ExceptforthecentreandGongyicity,othercitiesstillhadalargesurplusofbearingcapacity.Thepercapita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iesofallcitieswerefarlowerthantheworldandthenationalmeanvalues,thelowestwas0.10660hectareperpersoninthecentre,andthehighestwas0.72338hectareperpersoninZhongmoucounty.Theseresultsin-dicatedthatthelandusepatterninZhengzhoucitywasnotwelladapted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ofthepopulationandeconomicsocietydevelopment,andwasthemainfactorrestrictingthedevelopmentsofeconomyandsociety.Keywords:bearingcapacityoflandresources;remotesensing(RS)technology;landuse/covered;Zhengzhoucity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土地资源更加紧缺,而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却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社会

收稿日期:2012-08-24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KZ111962)

问题,如生活空间减少、环境恶化等,导致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对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尤为

作者简介:王江思(1986-),男,海南东方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电话)[1**********]

(电子信箱)wangjiangsi211@126.com;通讯作者,马传明(1975-),男,山东郓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电话)[1**********](电子信箱)bjmcm@163.com。

3800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

重要。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初是以土地—粮食—人口关系为主线研究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结合其他资源从原来单一的粮食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2];另一方面根据研究主体的不同发展了城市土地承载力[3]、生态环境承载力[4]等。现有的评价方法往往将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建设用地承载力分开研究,而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本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对于开发强度大、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应更加注重土地资源能否满足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发展规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与此同时还包括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可持续,并且彼此互相制约和影响。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不单单是土地的粮食供养能力,还应包括环境、生态和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原城市群的建立,郑州市将为区域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对整个郑州市的生态环境也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并且随着2008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建立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郑州市作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首当其冲成为核心区之一。作为载体的土地,又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用地,而应该包括城镇居民及工矿、水域、交通和未利用地在内的广义土地。为了能够掌握郑州市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对该区域的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及建设用地承载力进行分析,采用遥感技术,参照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对土地利用/覆盖进行遥感解译,获得郑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空间分布;通过构建农业生态区域法、生态足迹法以及基于城市基本生活空间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模型,分析郑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对3种土地承载力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区域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表1郑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单位:hm2)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未利用地

行政区划建设用地

中心区58642.0224740.469952.924128.576115.681952.1登封市39499.1135487.0938141.14951.08902.52新密市36645.7528447.3826437.057272.81426.78新郑市21276.8149178.349176.585418.72508.05

2532.96657.72147.87

巩义市44755.0220340.9927605.25937.352534.314755.06

荥阳市30636.0936857.7914202.273238.382947.233809.43中牟县27710.5587938.9117052.48972.366788.161149.66

矿山裸地耕地水域

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其他

图1郑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

2

2.1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农业生态区域法耕地承载力

农业生态区域法(AEZ)是最早应用于耕地承载

力研究的方法[5]。其计算过程包含有两方面内容:其一,依据一定的生产条件测算耕地生产潜力;其二,在生产潜力基础上根据一定生活水平计算承载人口的数量。本文以耕地生产潜力作为上限,农作物实际产量为下限,结合粮食消费水平分别计算出耕地资源承载力阈值。其中耕地面积、耕地生产力和人口数据来自《郑州市统计年鉴(2010)》[6]。

2.1.1耕地生产潜力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

对某一地区耕地生产潜力进行计算,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修正: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耕地生产潜力。模型表示为:

···Y(Q,T,W,S)=Y(Q)f(T)f(W)f(S)

其中,Y(Q,T,W,S)为作物生产潜力;Y(Q)为光合生产潜力;f(T)为温度因子;f(W)为水分因子;f(S)为土壤因子。

根据模型计算各地区的光合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光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进行修正得到。其中光合生产潜力指作物在水分、养分和温度等外界条件下保持最适宜状态,由太阳辐射资源所决定的产量,计算模型为:Y(Q)=62.748×Q,Q是太阳总辐射,单位是kJ/cm2;温度因子采用方光迪提出的温度修正系数,并参考迈阿密模型对气候生产力进行计算[7],公式为:Yw=Y(Q,T)·(1-e-0.055r),其

1土地利用/覆盖分析

以2009年Landsat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参

考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把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划分为6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利用遥感软件ENVI4.7对遥感影像进行裁剪、几何校正等预处理,采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对影像进行解译,获得郑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表1)及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图

1)。

第16期王江思等: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3801

中Yw为气候生产潜力,r为降水量;土壤肥力修正系数取决于该地区耕地质量的等级,其公式为[8]:

等分布图赋予相应的权值并通过综合指数法模型评价得到。其中一级土壤可得到气候潜在生产力的

Ks=∑f·iksi,其中,fi为第i级耕地占总耕地比例;ksi

为第i级耕地土壤肥力修正系数,依据土壤质量等级由专家评分得到。区内土壤质量等级,可根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质地、地貌、年降水量

表2

行政区划中心区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中牟县

60%,二级土壤可得30%,三级土壤得15%[7];最终

作物生产潜力利用公式Y(Q,T,W,S)=Yw×Ks计算得到(表2)。

2.1.2现状及规划耕地承载力分析耕地承载力

耕地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水修正系数

气候生产潜力

土壤修正系数

耕地生产潜力

2009年耕地生产力光合生产潜力

kg/hm23090.903109.713075.523235.163595.724141.152681.99

kg/hm2102970.32102970.32102970.32102970.32102970.32102970.32102970.32

温度修正系数

kg/hm2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

kg/hm2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91643.59

kg/hm236495.75314584.5146711.468414993.41927068.95520555.28930851.046

0.890.890.890.890.890.890.89

1111111

0.400.160.070.160.300.220.34

反映的是区域耕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可以用一定粮食消费水平下区域耕地生产力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规模来度量。公式表示为:

区划

表3郑州市现状及规划耕地承载力

行政2009年人口现状耕地承载力规划耕地承载力耕地承载指数

现状规划

中心区3298208登封市653436巩义市811599新密市811971新郑市624837荥阳市601465中牟县676742

LCCg=G/Gpc

式中,LCCg为耕地承载力;G为耕地生产力

年)]。(kg);Gpc为年人均粮食消费标准[kg/(人·

现状耕地承载力年人均粮食消费标准以400kg/(人·年)计,规划条件下的年人均粮食消费以小

康生活水平为标准设为450kg/(人·年)[9]。计算规划条件下满足耕地生产潜力时郑州市的耕地承载力,并比较现状水平和规划条件下承载人口规模大小,通过耕地承载指数(SR=

人口数量承载力

)来反映某一

[***********][***********]879893

[***********][***********][1**********]1

11.431.091.480.352.091.081.570.380.860.130.750.170.770.08

牟、荥阳和新郑承载水平继续提高,承载力剩余量进一步加大。

2.2生态足迹模型土地承载力

生态足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计

区域耕地承载潜力的大小[10](表3):SR≤0.94,表示预测人口小于承载力人口,耕地承载力情况良好;

算[11-14]。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和土地生产力,它们的变化会直接引发生态承载力值的变化,与此同时决定了生态承载力的空间格局。

生态承载力是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特别是人类活动干扰的承受能力

[15-17]

SR=1(±0.05),表示耕地满载;SR≥1.06,表示预测人

口大于承载力人口,耕地处于超载状态。从表3得知,除了中牟、荥阳和新郑以外,其他各市(县、区)耕地均处于超载状态,以中心区最为严重。大量务工人员的流入,中心区人口规模不断加大,加上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限制农用地面积的补充,无法保证充裕的耕地,使得人口处于严重超载状态;随着人口规模的加大,耕地承载程度也随之加大,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保有一定量的耕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规划条件下的耕地承载力是发挥耕地最大效益时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上限。中心区耕地承载力水平迅速提高,承载状态由严重超载提升到满载边缘;巩义市承载力水平也有小幅上升,从超载状态提升为满载边缘;登封和新密承载水平上升一个台阶,由原来的超载转为良好;中

生态足迹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比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以此来判断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况[11,18,19]。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稳步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不断加剧,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通过对城市生态足迹的分析,可以量度城市人类活动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

2.2.1生态足迹模型根据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

迹法包含有两大部分:生态足迹消费和生态足迹供

3802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

给。其中生态足迹消费指的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供给则指,一定区域实际所能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和产品折合为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20-23]。

生态足迹消费模型:aai=ci/pi,EF=∑(aai×ri),ef=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若

ECCI<1,则说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自然生态系

统承受范围以内,反之则超过,即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2.2.2郑州市生态足迹计算生态足迹消费计算

由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部分组成。生物资源主要有农产品、动物产品、水果和蔬菜等构成,各大类下面进一步细分;能源可分为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制品、电力、原煤、洗精煤、焦炭、液化天然气、原油、汽油、煤油和柴油。这两大类数据均来自《郑州市统计年鉴(2010)》[6]。在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时,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公布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能源消费计算时以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

计算时统一采用《国家生态足迹》[11]报告中公布的中国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根据生态足迹模型获得各市(县、区)承载力的空间分布(表4)。

对比世界人均生态足迹供给(2.2hm2/人)、全国人均生态足迹供给(0.9hm2/人)[25],郑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供给总体偏低(平均为0.432hm2/人),且空间

EF/N。式中,c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年消费量;pi为

第i种消费商品全球年平均产量;ri为均衡因子;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参与消费的总人口;ef为人均生态足迹消费。

生态足迹供给模型:EC=∑aj×rj×yj,N=(1-0.12)

EC/ef。式中,EC为地区总的生态承载力,N为土地人口承载力,ef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实际人均占有的第j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

产量因子。在计算生态足迹供给时,由于现实生活中没有预留土地用于吸收化石燃料释放出的CO2,故生态足迹供给中预留出12%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24]。

生态足迹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生态承载力则体现的是区域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因此,通过生态承载指数(ECCI=

人口数量生态承载力

)来表征

表4

行政区划生态足迹供给//hm2中心区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中牟县

人均生态足迹供给//hm2

郑州市生态承载力

人均生态足迹消费//hm2

生态承载力//人年平均人口//人生态承载指数

351602.2215341347.9027291974.1682290338.4807296831.5566290066.7347489542.6868

0.106600.522390.359750.357570.475050.482270.72338

1.083711.654031.330461.282092.964303.793654.85047

324442.1206373.4219454.0226456.6100135.576461.1100926.8

[***********][***********]5676742

10.173.173.703.596.247.876.71

上表现为不均匀的分布趋势。对比生态承载指数可以看出,郑州各市(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超载,以中心区最为严重。这体现了随着国内和国际贸易的进行,大量消耗资源,从而导致较高的生态足迹。为了满足当地人口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需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入生态足迹来弥补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生态赤字,而这一行为同时也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生态恶化。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各市(县、区)应该尽可能减少占有的生态足迹面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不发达地区生态足迹的输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的供给。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因此城市发展必定存在人口容量极限。鉴于此,从城市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和各类用地合理配置角度出发研究大城市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更有现实意义,并且能更好地把握城市的发展空间。

郑州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联系相当紧密,土地主要功能由以前的粮食生产逐渐转变为城市、工业建设用地供给。从城镇建设用地人口总量和人均占用建设用地角度出发,结合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指标对郑州各市(县、区)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模型:

2.3建设用地承载力

对于发达的大城市而言,土地的功能除了粮食

LCCj=

JPa

,LCCjI=YLCCj

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之外,更主要的是城市建设用式中,LCCj为建设用地承载力,即城乡土地能

第16期王江思等: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3803

承载的最大人口容量;J为建设用地面积;Y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LCCjI为建设用地承载力指数;Pa为人口数量。当LCCjI≤1时,表明建设用地承载力在可承载范围内,且值越小可承载潜力越大,LCCjI>1时,表明建设用地已超载。其中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参考国内及国际标准,从城市居民生活基本空间需求(包括交通、居住、绿化及日常生活等)角度出发,把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定为120m2。

采用2009年郑州市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中的建设用地面积,结合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现状条件下郑州各市(县、区)建设用地承载力(表5)。由表5可知,郑州各市(县、区)的建设用地承载力均在可承载范围内,且登封市承载剩余量最大,中心区最小。建设用地承载力主要决定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于中心区而言,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整个区域内现有可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努力挖掘潜在可利用土地。

表5

郑州市建设用地承载力

低的分布格局。两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结果,表现为受地形地貌特征、土地利用/覆盖和环境资源禀赋制约的特点。与此同时也呈现了郑州市经济的空间发展特征,西部市县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成为郑州市主要的能源工业基地,与此相反东部的黄淮平原地区则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各市(县、区)生态承载力低于实际人口,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在计算模型中由于忽略可降解废弃物及水资源消费,使得土地生态足迹人口承载力结果偏大。即便如此,生态承载力仍然小于实际人口,因此对土地生态承载力不容乐观。现状条件下的耕地承载力中心区远低于实际人口,登封、巩义和新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其他市(县、区)有一定剩余;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得到的规划耕地承载力一般大于实际人口,完全能够承载现有生活水平标准下人口的增长。对比现状和规划耕地承载力不难发现,按照现有的人口增长率,通过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充分利用可耕地资源,各市(县、区)粮食生产完全能够承载未来人口的发展规模。从满足人类基本空间需求角度出发,各市(县、区)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均有很大的剩余量,说明各市(县、区)经济密度在合理范围以内,城市发展存有很大空间,能够满足地区人口规模的基本生活用地需求。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异质性是整个土地资源系统固有的性质,但其时空格局的变化往往通过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表现出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有土地利用结构、消费水平和习惯、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等,通过提高和改变这些因素中的负面作用,对提升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制定国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可将3种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农业生态区域法能够预测耕地承载力上限;生态承载力则体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给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和压力大小,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城市基本生活空间得到的建设用地承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合理人口规模。

行政区划建设用地承载力//人年平均人口//人建设用地承载指数中心区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中牟县

4886835.03291592.53729585.03053812.51773067.52553007.52309212.5

[***********][***********]5676742

0.670.200.220.270.350.240.29

3

土地承载力对比分析

为了便于比较郑州各市(县、区)耕地承载力、

生态足迹承载力和建设用地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适合城市发展的最佳人口,结合实际人口数量绘制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对比分析图如图2。

实际人口

1000人口//万人

现状耕地承载力规划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

[1**********]00

中心区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中牟县

市(县、区)

4

结论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地区经济社会

图2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对比分析

由图2可知,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的耕地人口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异质性,从西部到东部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生态承载力空间上虽然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也表现为西高东

的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基于RS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并通过构建不同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获得郑州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掌握制约土地资

3804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

源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但其中任意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都没有能够完全考虑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弱化了该承载力模型的代表性。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均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封志明.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

科学,1994,8(3):1-9.

[2]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

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

[14]熊春梅,杨立中,贺玉龙,等.生态足迹模型在黔东南州生态可

持续性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0):179-

184.

[15]刘宇辉,彭希析.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

估[J].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

[16]蔡海生,朱德海,张学玲,等.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人口承载

力[J].生态学报,2007,27(11):4751-4757.[17]岳东霞,马金辉,巩

杰,等.中国西北地区基于GIS的生态人

口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空间格局[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6):68-75.

[18]REESWE.Ecologicalfootprintandappropriatedcarrying

234-248.[3]杨

亮,吕

耀,郑华玉.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

科学进展,2010,29(5):593-600.

[4]张瑜英,李占斌.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生态人口承载力定

量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6-11.

[5]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capacity:whaturbaneconomicsleavesout[J].Environment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19]WACKERNAGELM,ONISTOL,BELLOP,etal.National

naturalcapitalaccountingwiththeecologicalfootprintcon-cept[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9(3):375-390.

[20]WACKERNAGELM,LEWANL,HANSSONCB.Evaluating

1996.

[6]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10.[7]罗雁文,魏

晓,王

良,等.湖南省各市(县、区)(州)土地资源

人口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2):284-289.

[8]张军连.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中土壤修正系数模型的研究———以

河北省琢鹿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4,6(3):260-270.[9]封志明,陈百明.中国未来人口的膳食营养水平[J].中国科学院

院刊,1992(1):21-26.[10]倪

琳.老河口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1]WACKERNAGELM,GALLIA.Anoverviewonecological

theuseofnaturalcapitalwiththeecologicalfootprint;appli-cationinSwedenandSubregions[J].AMBIO,1999,28(7):604-612.

[21]YANGKZ,YANGY,CHENJ.Ecologicalfootprintanalysis:

concept,methodandcases2000,15(6):630-636.

[J].AdvanceinEarthSciences,

[22]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

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5):655-662.[23]蒲

鹏,傅瓦利.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开县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2):163-168.[24]余万军,吴次芳.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

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4):466-472.[25]张

芳,徐伟峰,李光明,等.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与生态人口承载力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

footpri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chatwithMathisWackernagel[J].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dynamics,2007,2(1):1-9.

[12]KITZESJ,GALLIA,BAGLIANIM,etal.Aresearchagen-

daforimprovingnationalecologicalfootprintaccounts[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7):1991-2007.

[13]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

80-84.

(责任编辑郑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