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三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内容,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程序与特征,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内容、程序与功能,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作内容。

自学内容:特定领域与特定人群的社会救助政策。

课外作业:

1. 什么是社会救助的含义与特点?

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特点。

3、社会救助的基本程序?

4、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5、试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救助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社会救助体系一般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灾害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内容。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指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

(1)基本生活救助

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目前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有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是一种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主要针对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2)专项社会救助

①教育救助

政府通过现金或者实物救助的形式,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救助对象包括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救助分现金救助(如给学生减免学杂费,发放特别奖学金、助学金等) 和实物救助(如发给学生学习用品、校服,或提供免费午餐等) 两类。

②医疗救助是政府和社会通过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贫困人群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健康状况的一种机制。医疗救助能够帮助贫困群体满足最低健康需求,从而避免疾病的困扰,

分两种形式:资助城乡困难家庭的成员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居民) 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 ;给予城乡困难家庭成员直接的医疗费用补助或减免。

③住房救助

指政府通过发放租房补贴或实物配租廉租住房的方式为城市低收人家庭提供住房方面的帮助,通过现金补助的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改造危旧住房。住房救助目前采用的形式主要有租金减免、租金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危旧房改造补助等。

(3)灾害救助

指国家和社会对遇到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临时性等特点。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要采取建立救助站的办法,由救助站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以及返乡车票等服务。

二、社会救助基本程序

1. 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 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一般情况下,制定社会救助标准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必需消费支出等。

2.救助申请的受理

城乡困难家庭希望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专项社会救助的,都需要首先向所在街道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有些地方的街道或乡镇人民政府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代为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在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合格做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将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3. 审查申请人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

街道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收到社会救助申请后,将组织人员对社会救助申请人

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进行审查,以确定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符合某项社会救助所规定的条件。该过程一般被称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4. 救助审批

县级或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收到街道或乡镇人民政府送交的申请材料及初审意见后,应在一定的工作期限内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要在社区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予以审批。

5.救助款物发放

救助申请批准后,当地社会救助部门就会按规定将各类救助款物及时和充足地发放到城乡困难群众手中,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目前现金救助一般都采取社会化形式发放,即通过金融机构发放。

6. 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

根据救助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救助应该是动态管理的。这里的动态包括两层含义:①救助对象有出有进;②救助资金有高有低。

7. 申诉

社会救助对象在获得救助的过程中如果感到自身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或者发现有漏保、骗保现象时,都可以按规定向当地民政部门、纪检检查部门反映和申诉。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查处、纠正,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救助制度的公平实施。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包括:

(一)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

(二)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三)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四)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五)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

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结合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社会救助的特殊性,其特点包括:

(一)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二)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三)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四)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五、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有:

(一)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二)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三)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四)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六、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反贫困是社会救助的主旨。贫困理论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如下。

(一)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二) 优势视角

能力是优势视角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于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及社区的各个层面。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增进自身能力。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基本生活救助的主要制度和工作目标是救助城乡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解决和缓解贫困状况,使之维持基本生活。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 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1. 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

社会工作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法定权利。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者熟悉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了解政策对于贫困家庭的影响,清楚贫困群体的需求,是社会政策与救助对象之间的连接纽带。

2. 政策实施与评估

(1)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是将救助理念和救助规定转化为具体救助行为的过程。除了现金给付之外,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协调各类救助资源,综合使用政府救助、慈善捐赠、企业减免等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生活需要。

(2)评估是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合理性和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的检验,是促进社会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完备的重要手段。

(二) 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1. 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提供物资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支援等;

(2)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

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2. 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救助的主体包括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和整合各类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将政府支持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社会救助的合力。具体包括:建立邻里支持网络;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体遇到的基本生存之外的专门困难,比如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的住房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

(一)教育救助包括:

1. 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

2.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3. 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

4. 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二) 医疗救助

1. 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

2. 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三) 住房救助包括:

1. 帮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

2. 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和充满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为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的恢复奠定基础。

(一) 灾害紧急救援

1. 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

2. 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 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二) 灾后社区重建

我国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民政系统负责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能源、交通、建设等部门负责市政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参与救助政策的修订

2003年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设定了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同时民政部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开展救助的理念、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具体规范。社会工作者在具体执行这两个文件过程中,要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参与当地具体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改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提供建议。

(二) 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救助机构是指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或救助中心等专门的机构和设施。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引入专业方法,在救助管理机构和设施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布局,改进服务,提高救助效能。

(三) 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 主动救助

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2. 机构救助

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生活的合理安排。

(四) 流浪儿童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人困境的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包括:

1. 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

2. 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包括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安置与跟踪服务。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救助可运用的主要专业工作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两个特点:①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性使用。

一、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

根据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接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

在接案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①要准备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②要准备并善于与服务对象会谈。

2、预估——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

面对服务对象的求助,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工作者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或者机构是否有合适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或是没有专业人员,就需要考虑是否接受服务对象的求助。

(2)自己的团队和机构是否能够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该问题是不是在自己的机构原则和服务范围内可以解决,是否拥有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3)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是不是期望太高,与自身的现实条件是否相符,是不是超过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范围。

3、规划——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

在清楚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后,社会工作者应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下一步可以开展的工作,并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

(1)在选择介入角度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最容易接触、最容易改变、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原则选取。

(2)确定了服务对象后,就要选取适当的工作方法。

(3)制订并实施规划。在决定工作模式的时候,应遵循便利性、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可行性等原则。

4、评估——分析工作过程和效果

评估发生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之间,其目的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研究、评价工作过程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方向。

5、结案——总结并结束工作

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情绪与反应的处理;(2)巩固工作成果。

(二)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

1. 小组工作的原则包括:

(1)个别化原则;

(2)接纳原则;

(3)鼓励合作原则;

(4)参与解决问题原则;

(5)适时评估原则。

2. 小组工作的过程

(1)小组初期

社会工作者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思考是否采用小组的方法以及小组的形式,小组的目标、规模、性质以及举行的时间、次数、场地等具体的问题。

(2)小组聚集期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逐渐澄清对于小组的期望,明确小组的目的。及时纠正少数组员的抗拒、疏离、过度依赖等心理。该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掌握的技巧是在小组内部建立成员间共同遵守的规范。

(3)小组形成期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把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焦点变成问题,因为组员在活动

中会将很多关于生活困难的想法,有许多情绪上的不满,可能提出不少问题。社会工作者要鼓励小组成员正视问题,讨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组冲突期

在这个时期,小组成员之间会有竞争,他们也会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产生抵触,并且出现试探或挑战等行为。在冲突之后,成员可能选择再次整合。

(5)小组维持期经过冲突、协商、整合之后,小组进入维持期。

维持期是相对平稳的时期,因为组员之间彼此了解,对于小组形成的规范比较认同,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在增强。

(6)小组结束期

小组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组员可以自己处理一些问题。经过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后,就可以结束小组活动。

3.小组活动计划的设计小组活动计划是社会工作者设计的具体工作程序,是开展工作的依据。

(三)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开展面向社区、提升社区反贫困能力的工作,包括: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服务,争取居民集体权益,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改善社区社会和经济条件,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创造适合居民生活成长的社区环境。

1. 在社区开展反贫困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

(1)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

(2)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

(3)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2. 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模式

社区工作的模式有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在开展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时,一般采用多种模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3.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加强社区能力建设。

二、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社会救助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时,要根据各个专项救助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教育救助为例)

1、开展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提供救助

3、心理咨询和个案辅导

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三、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政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帮助灾民缓解压力,干预并疏导心理问题,重建社会关系。

(一)灾害预防

灾害救助分灾前预防、灾害中的紧急救助和灾害后的恢复重建等几个环节,分别针对个人或者家庭、群体或社区等不同层次展开。在灾害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方法有:

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

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

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包括:

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介入,准确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确定需紧急转移的受灾对象人数,预测救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

根据应急预案,制订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

针对转移安置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和难点,恰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手段,对受灾对象开展说服教育,促使其接受有组织地转移的安排;

组织人员转移受灾对象,搭建临时避难所。

2. 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持秩序包括:

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参与制订相关管理措施,组织治安保卫人员,帮助稳定社会秩序。

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包括:

通过陪伴倾听、心理疏导、活动减压等方式,对遭遇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对象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其渡过难关;

灾害可能会把受灾群众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破坏殆尽,受灾群众会感觉无助和绝望,社会工作者要综合运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法,鼓励受灾群众认识新邻居,重建社会交往圈。

(三)灾后重建灾后重建的方法如下。

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

包括:评估社区房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重建需求;

组织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

协助地方政府监督管理重建工程建设进展。

2、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协助组织重建社区管理组织系统,以及社区的医疗、教学、文化娱乐、基本生活物资供给等社会服务系统;

组织策划专题活动,重建邻里关系。参与社会救助活动,安排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帮助受灾企业开展恢复重建,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组织策划专题活动; 引导社会投资,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居民就业。社会工作者根据受灾群众的需求,设计职业培训,开放社区岗位,引入外地援助项目,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

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 外展服务

外展社会工作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透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发现流浪儿童的技巧包括:

一看,观察儿童的衣着、表情、行为特点;

二听,通过和儿童交流,发现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内容;

三说,学会和流浪儿童打招呼,才能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儿童的信任; 四感,要能感同身受儿童所遭遇的困难和痛苦,才能为服务对象所接受。

(二) 机构服务包括:

1. 思想转化;

2. 行为矫正;

3. 继续教育;

4. 技能培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