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心得体会2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教育事业是一种特殊的事业,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个性、有情感、有自身价值观念的活生生的人。要培养人,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即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育人。

教书育人,既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专业化特征,又反映出了对师德的极高要求。无疑,教师工作是专业特征十分突出的、不可任意替代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

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成为经济上的富翁,但可以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人。教师应注重自我精神、情操的提升和陶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崇尚事业胜于物质生活。当老师的应兼教怎样做人,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二、要具备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应有精深博新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他们不但应是教育系统的集大成者,还应是研究者、思想者、创造者。能成为研究者、思想者、创造者,是“学而不厌”、“研而不厌”、“思而不厌”的结果。

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保证。“科学研究应当走在教学的前面”,教师致力于科研可以为教学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新度。

三、要具备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素质。 对于教师来说,博学多识是做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作为21世纪的教师更应力求博学多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互动愈益明显,教学工作正面临着的挑战。教师只有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奠定雄厚的根基,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达到深度与广度的统一。

四、要具备师范性素质。

它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层面。除了上述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教师还应通晓教育基本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及有关学科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掌握教学规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能力层面。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设计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层面。教师优雅庄重的外在形象,与其内在的知识修养、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教师面临诸多新的教育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与以往不同,家长对孩子、对教师、对学校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无法从自己以往所受的教育中找到帮助自己和孩子的良方,他们甚至无法理解孩子的诸多问题。人们只看到新的变化给孩子带来的适应问题,却很少关心教师的适应问题。正如一位小学校长所言,师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道德水准问题,而且还反映了教师是否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问题。为此,“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教师认清职业特点,完善教育行为,改善与学生、家长、亲人的交往方式,提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与满意感。

“教师的成长需要支持性的环境”。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成功体验,这将有益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他才可能更好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教师的幸福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关心学生的幸福和发展。

现在的教师不好当。教育体制改革给教师带来的竞争压力;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不断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形式与广泛;教学内容对教师权威提出的挑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评价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等,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在了教育矛盾的焦点,这是造成教师心理极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是,同样面对这些矛盾与压力,

为什么大多数教师却能妥善处理而做好教育工作呢?这又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面对重重压力,个别教师经常被工作负担重、学生太难教、家长不配合、社会环境不利等消极的自我暗示所左右,当一个人总是让困难的外界环境因素所控制而不思应对与积极调控时,其行为的失当就在所难免了。

从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犯错误教师的表现看,除了极个别混进教师队伍的不合格人员外,大多数教师是工作负责任,想把工作做好的。但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是为人师表者,其职业道德及社会角色定位的特殊性不允许在被教育者面前发生言行失控,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能因一时激动而丧失理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教师应该常常警示自己,采用适当方法排解心理压力,保持为师者的心理平衡。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每天面对6至12岁的孩子,由于不能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往往把他们当作成人对待,因而常过于苛刻、过于急躁、过度控制、过度干涉。心理学家们从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征入手,帮助教师认清职业特点,有效改变教育行为。

教师们要认识到,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教师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尚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不讲理的孩子。这是职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教师是普通人、正常人,但是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用非对待普通人的方式对待教育对象。教师们要逐步能够理解学生“错误行为”的“合理性”,并善于从孩子的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的契机,采取发展性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前,有的年轻教师被学生气急了,严厉训斥学生、罚站、将学生轰出教室的事时常发生,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反思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于是,有的教师衣袋里多了一个小纸团,每当他气得要命时,就狠狠地捏这个小纸团,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提醒自己学会控制.

人们常常以为,学生是受教师影响控制的,但学习使教师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教师也是常常受学生影响和控制的。如不克服学生行为对自己的消极影响和控制,就会产生烦躁、生气、愤怒的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果教师的挫折感累加起来,就可能转化为对学生的不满甚至愤怒。

通过心理课程学习,教师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的行为,通过改

变自己的行为而改变学生的行为,结果,平时那些令人心烦的某些师生交往,变成了充满乐趣、探索、挑战性的师生互动过程,教育工作效率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大大提高。

匆忙的学习生活,繁重的工作负担,更多的教师忽略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感受。中小学教师工作辛苦,责任心强,事事不甘落后,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工作中,常常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有些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以牺牲身心健康、牺牲家庭为代价的。对此,教师们已经习惯了、适应了。然而,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状态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生活质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心态。董奇教授告诉老师们:“你不但要学会善待你的学生、家人,你也应学会善待自己。”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教师们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对女儿微笑,学会表扬丈夫、赞美同事……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和健康水平。

许多教师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改善了与家人、孩子、同事、学生、家长的交往方式,通过悦纳自己、赞美亲人、欣赏孩子,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使家庭充满温馨快乐,更投入、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日常工作。

有位教师曾经这样问过我:“什么是完美的人生?过去我自己认为,工作就是我的生命,似乎工作就是生命的全部内容,学习使我懂得了教师要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过去,我常常把不良情绪带到家里,对待家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发号施令,如果不是听了讲座,恐怕我一辈子也不会重视这些问题。”

当前教师队伍师德状况总起来看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也有一些人敬业精神淡漠,讲实惠,讲索取,不愿多作一点奉献;有的人贪图享受,备课不认真,不愿到学生中了解情况;还有的人甚至道德堕落,打骂学生,弄虚作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己身不正,焉能正人”?这种情况下,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师德。

第一, 教师要以德修身。汉代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修身怎么能行?当前师德教育特别要强调树立远大理想,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奉献,要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第二, 教师要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教师对社会作贡献的主要内容。能否自觉地做到以德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通过教书育人达到以德育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如何以德育人?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即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学生;要爱护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努力克服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质量、轻教育质量等种种不良倾向。 要把遵守师德同遵守其他领域的道德结合起来,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在学校里要有师德,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品德。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