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言背后的文化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桂平市寻旺一中 梁凤英

[内容摘要]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得体的交际能力。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很有必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和谐交际,才能促进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交际能力 外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language learning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As educators,while we are teaching the students language,it ’s necessary for us to train their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Ⅰ、引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以及培养该能力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英语,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着与其对应的文化,并担当着传递文化的重任。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群统统卷入其中。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快,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交际正越来越多地具有跨文化性质,学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对我们的中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宽广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什么是交际能力?就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故具体来说,外语交际能力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这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叫做跨文化交际能力。[1]只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让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东西方交际文化上的差异。例如,yellow boy的意思是金币,busboy 是餐馆服务员而非“公共汽车售票员”,drawing-room 是客厅而非“画画室”,a broken money 是零钱而非“烂币”,bull ’s eye 的意思是靶心。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是普遍的和永久性的,这绝不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的外语教学应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和教育。否则,犯错误和闹笑话不可避免。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卡·恩伯所说:一个外国人可能精通英语语法、词汇量也不算少,但他却可能不知道与陌生人闲聊的典型主题是天气状况,对方从哪来,

而不是去问人家今天吃了没有或要去哪里。一位外国人可能对美国文化很了解,但如果他对第一个问他“How are you ? ”的人谈了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或感觉,那么他还真的应该多多学习地道的、正宗的美国交际应酬用语,此举一可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敏感,使他们在今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二可让学生拓宽视野,见识不同民族文化,以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眼光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Ⅱ、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不少英语教师注重纯语言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忽视了不同文化对交际的影响,忽视了词语的深刻内涵及语言的使用场合,导致了课堂上文化知识导入不足,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赞美与谦虚

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西方文化提倡个性、诚实和率直,这种文化差异也反映在对赞美语言的使用和应答上。比如: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要对赞美之词否定或谦虚一番,而西方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又如,当他人问“W 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中国人会回答“不用了”,“不用麻烦了”,而西方人会用“Y es , please. ”“No ,thanks.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中国人送人礼物时会说“一点小意思,东西不太好,请笑纳。”而如果是西方人,会认为“既然不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送我?”

2.2 隐私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喜欢与别人谈论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问题,以示关心。而西方人特别注意对这些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是他们的信条,因此,英语交流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隐私习惯,以免招来“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Put not your hand between the bark and the tree.(别管别人的家务事)”[2]等警告。

有人把西方人的隐私归为“I ,W ARM ,where ,meal ”,[3]其中I 指income ,W 指weight ,A 指age ,R 指religion ,M 指marriage ,即不要问西方人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去哪里和吃了吗等有关隐私问题。

2.3 称呼

在中国,经常会听到学生叫“T eacher ××”,这其实不符合英语称谓的习惯,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 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作称呼用。西方人习惯称呼男教师为Sir 、Mr ,称呼女教师为Miss ,Madam. 在某些中国人的名片上,也会经常见到李校长(Principal Li)、王经理(Manager Wang )、刘主任(Diretor Liu)之类的称谓;而在英语中,除了医生、博士、法官、教授等之外,一般的行政称谓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直呼其名更让他们感到自然亲切。又如:中国人称“老”是为了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人不喜欢被称为“elderly people ”,用“senior citizens ”来指代老人,这样不仅避开了“老”的意思,senior 一词也表明了老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历,不比年轻人差。

2.4 体贴与关心

西方人追求个人的独立性,不愿被视为弱者,所以,向他们提供关心、帮忙、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序应根据对方的接受程度而定。一位西方朋友患病了,我们只需要表示关心:“That’s too bad.”、“I’m sorry to hear that.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soon. ”、“How are you felling now ?” 、“What’s wrong with you?”[4]而不必以有经验者的态度,甚至像是家人一样过于具体地建议看医生、买药、休息等等。

2.5 问候

我们中国人见面习惯说的“吃了吗?”“干吗去呢?”“哪里去呀?”这些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明知故问或侵犯隐私。现代西方人常用Hello 或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招呼对方。像“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语句虽然语法正确,但用于问候时就是错误的英语了。这种看似正确的英语不但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有时可能还会引起误会和反感。

另外,还有一种体态语问候。在中国,大人或陌生人摸、拍、搂乃至拥抱、亲吻孩子都是爱抚和亲近的表示,但这些行为会引起西方人强烈的反感和讨厌,被认为是无礼、粗鲁的举止。

2.6 节日

任何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而逐渐形成的,节日是一个国家生活方式、信仰选择、风俗习惯、思维习惯、民间文学等等的反映,它有一套自己的习俗和规则。因此,我们应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传统。比如,每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被西方人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因为这天是耶稣受难日,所以要避免与耶稣受难有关的象征性事情,如钉钉子、理发等。再如,中国人节日收到礼物时会客气一翻,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W ow! Very nice!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What a beautiful gift it is !”

2.7 介绍

西方人在介绍客人时常介绍客观事实,不会加主观评论,但从中国的文化习俗来看,中国人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言语,主观性极强,甚至有夸大成分,被介绍者嘴上谦虚一翻,也乐意被赞美。但西方人认为,初次相识只需介绍客观情况,不必评头论足。主观性的评论,会给人唐突、强加甚至虚伪的感觉,被介绍人不希望介绍人把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别人,接受介绍的第三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来判断被介绍人,而不是从介绍人那里得到主观判断,当然,介绍要区分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在非正式场合的介绍方式要比正式场合随便得多。

2.8 习语

英汉语中也有一些相似的表达,如“三思而后行(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披着羊皮的狼(W olf in sheep’s clothing)” [5]等等。这种偶合有利于对英语的了解。但在英汉语中还存在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的习语,这些习语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反映了各民族独有的文化习俗。比如,中国人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如“熊样”意为“笨手笨脚”;如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的“你真熊”,可能相当于“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窝囊”等义。而讲英语的人认为熊是很凶猛、危险的动物,也可能认为是动物园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因此,“熊”在英语中常来指脾气暴躁、态度恶劣的人。如:The old man is a bear,he ’s always grumbling [6](那老头脾气暴躁、老是埋怨不停),英语中常用“驴”来表达与汉语中“熊”相同的意思。再如:汉民族人把泥鳅的滑转义为“圆滑”、“狡猾”、“不老实”、“不可靠”。而大部分英语国家没有泥鳅,因而也就没有这种联想。英语中有如同汉语中产生“圆滑”联想的动物泥鳅类似的动物,这便是鳝鱼,如:Slippery as an eel.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语义生动形象,如能恰当运用,对语言表达来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增加文采,提高表达能力。

以上的文化差异表明,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不了解英语文化,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文化障碍。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如果能够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Ⅲ、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新教学大纲就语言教学目的这样要求:“培养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它强调了“进行交际。”语言学家海姆斯(D.H

Hymes )也指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7]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和自我完善、提高,以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1 比较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让中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如虎在中国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喻其雄姿所在。如:汉语中有“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虎生威、虎头虎脑、虎踞龙盘”,虎也有其凶暴的一面,使人望而生畏。如:谈虎色变、骑虎难下、养虎为患、为虎作伥、虎口余生等等,但在英语民族人们却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如英语中有r 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e as a lion (像狮子一样雄伟)。与此相对应,中文中的“拦路虎”与英语中的“a lion in the way”同义;中文中的“虎穴”与英文中的“the lion’s den”同义;“狐假虎威”与英文中的“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意思相同。

又比如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因此很多成语的形象与农业有关。如斩草除根、揠苗助长、枯木逢春、瓜熟蒂落、解甲归田等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源于航海事业。例如Sink or swim. 不论好歹。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Know the ropes. 知道窍门。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At sea.不知所措。这些成语就折射出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诸如此类文化的学习,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过程中慢慢地让学生理解和领悟。

3.2 解释

以前我国的外语教学很少涉及文化,所以在交际时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闹出笑话。当教材中有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时,教师应加以解释。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任何语言都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母体中,既然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及社会制度便导致政治和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不尽相同,请看下面一例:“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 ”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nonchurch goer .

“Well, I’ll tell you. The first time I w 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 ”

“Yes , ” said the minister .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 . ”[8] 要中学生充分理解这个语篇,就要解释:①“他们把水浇在我脸上”这一句实指父母

将新生儿包到教堂接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浇在小孩脸上;②“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那以后,我得一直照料她”这一句暗指教堂举行婚礼,并由牧师宣布“I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 ”这样一个情景;③“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蕴含着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送葬人向棺木撩土再行埋葬的背景知识。因此,在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要加以注释和讲解,避免理解偏差。

3.3 创设情景

为达到真正交际的目的,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提供真实的情景,进行有目的、有意义、有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自由地用英语与别人传递信息。

比如学习“打电话”这一功能项目,首先向学生提供与这功能项目有关的句子:[9] H ello ! May I speak to …?

Is that …?

This is …

Hold on , please .

Can I take a message for you ?

然后假设特殊情景:听说书店到了一批新书,邀请好友周末去书店,购书后顺便去看望英语老师。

让学生自由地、不受限制地、创造性地用这一功能意念项目进行具体语言实践。通过了解→操练→运用这一过程,学生较容易掌握这一功能项目,达到交际的目的。

3.4 开辟“第二课堂”

要全面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一课堂固然重要。但只局限于此,离开课堂就脱离了这样的环境,效果显然是不会好的。为什么听、说本族语效果好、速度快?就是环境和氛围的作用。因此,在认真抓好课堂的听、说教学外,还必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10]可以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或科普影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搞联欢活动时,可以指导学生排练、演出英语短剧。这样做不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自觉地揣摩剧情中应采用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从而体会到异域风情;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慢速新闻报道或西方文化背景介绍。经过指导,学生能出色地完成这样的工作,展示其才艺;还可以在英语角活动中专设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话题,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就文化方面的话题进行口头交流。

3.5 改变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教学工具、教学设施的完善,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大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电教手段。除了运用图片、录音、录像、电影进行教学外,还应大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上远程教学,得到最优秀的教师上课,还可以得到英美教师上课,还能与英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合理使用外教资源进行教学,外教自身的优势是口语纯正地道,熟悉西方风土人情,视野开阔,方法灵活,他们补充一些鲜活的资料,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注重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采用外教、内教相结合的方法。如果两者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内教教学中涉及到与西方历史、风土人情有关的内容时,可以请外教来讲,还可以在外教课上请他们补充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内容,使两种外语合二为一,外教、内教携起手来,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3.6 坚持继续教育

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英语教师应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除了提高自身的英语熟练程度、语言理论知识外,还要通晓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教师不但要注意语言的正确形式,而且还必须重视语言用得是否恰当,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给学生以任务,如编对话,设想自己是什么人,谈什么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的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应指出来,有意识地展示两种交际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逐步培养这种跨文化意识。

Ⅳ、结束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由语言的民族文化性所决定,我们读、听、说、写英语无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学习者在掌握和提高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时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2、让他们在交际中避免母语的干扰,而以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3、让他们明白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多介绍一些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英汉两种文化

差异对比,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化感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交际处着眼处理语言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因素,即把非目的语民族的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相提并重。其作用在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做到语言行为得体,能符合交际所在环境地要求,而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新课题,绝非只是明确了一些总体要求就能立刻完成的,需要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善于钻研,不断探索,勇闯新路子。

参 考 文 献

[1]Alpteken,C. 1988. Chinese Formal Schemata in ESL Composi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Vol. 26 , No. 2 .

[2]Alpteken, C. 1993.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n EFL Materials[M] ELT Journal. No. 2.

[3]Sapir, E. 1921.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A]. New Y ork: Harhcourt, Brace & Company.

[4]Stewart, S. 1982. Language and Culture[M]. USF Language Quarterly. Vol 20, No 7-10.

[5]Widdowson, H. 1990.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A]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出版社。

[7]胡文仲,平洪,张国扬,2000《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胡壮麟,2001,语言学教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8期。

[9]贾玉新,1998,《跨文化交际学》[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秦梅,2002,谈习语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7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