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70年代的“滞胀”、80年代的经济复苏、90年代的经济繁荣;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经济”。

2、能力培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3、思想教育: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难点: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总结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阶级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等方面。

本课的引言首先对二战结束之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做出说明,为谋求经济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各国纷纷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因而资本主义发展在战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建议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一、“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的曲折过程。第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经过了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发展历程。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客观上,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调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切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1)美国经济的发展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其经济发展可说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战后初期至9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成几个阶段,并找出各阶段发展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规律性。

①战后20年的黄金时期

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国,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尚未取得绝对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削弱欧洲的同时,却使美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有、更强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上鹤立鸡群,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在此基础上,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从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期。因此,这20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美国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二,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第三,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

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②经济的“滞胀”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石油危机的诱发下,1974~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过后,没有出现繁荣。加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形成了“滞胀”局面。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滞胀”是“停滞膨胀”的简称。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而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萎缩。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滞胀”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于是,“滞胀”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美国不断寻求解救危机的对策,但似乎都未见成效。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才稍有改变。

③经济复苏和繁荣

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

1980年11月,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他在1981年2月5日晚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指出,美国经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率、失去控制的政府开支、高失业率和低生产率。因此,里根的复兴经济计划的四根支柱就是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里根的计划,采纳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资产阶级广泛关注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精髓,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198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回升,美国回升的势头最快、最大。到里根执政的第二个任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但即使如此,美国财政赤字还是难以削减,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使美国国债总额有增无减。 90年代,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改革内容,并与里根的改革、克林顿的改革加以对比,寻找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2)西欧经济的发展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纳粹德国对欧洲的无情掠夺,以及以德国为工业中心的分工计划,严重破坏了欧洲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经历战争浩劫的西欧各国呈现一派衰落破败景象。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恢复和重建国家经济生活的艰巨任务。但经过战后初期的重建和调整,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①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建议教师对一些历史概念作出解释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第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第二,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议利用插图《美国国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讨论》对“马歇尔计划”作出说明:“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战后初期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因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先提出而得名。主要内容为: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复兴”战后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

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十七个西欧国家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订了双边协定。计划原定期限五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②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二,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第三,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经济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第四,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五,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与二战前相比,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当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正确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改革”这一主题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建议教师补充“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等经济理论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第二,在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第三,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三大产业的比例有了变化,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金融、商业和服务等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但是,这些变化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展开“自学讨论”,利用【探究学习总结】中的“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怎样认识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引导学生完成本目学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对于本课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美国航天发射中心》、《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汽车工厂》,结合对引言文字的阅读,请学生思考后作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战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首先由教师介绍美国的经济发展概况,解释相关概念,比如“滞胀”。引导学生从经济体制、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去探讨经济发展的原因。接下来的“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部分,可以交由学生讨论自学。

最后一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最明显特征是什

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它可以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吗?战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如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哪些方式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有没有消极作用?产业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整?

最后的小结: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否能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制度固有的矛盾?引导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形成完整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时,将罗斯福、里根、克林顿三位执政时期对美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总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列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人物罗斯福里根克林顿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增加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案例二在组织学生讨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为学生补充一些经济学派理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理论支撑:

凯恩斯主义──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脱颖而出,享誉世界。凯恩斯抛开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消费和投资总和的平衡关系,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他还把心理因素引入经济研究之中,指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即生产水平),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藉此扩大总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了印证,或者说它对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迫不得已采取的非正统措施提供了理论上的认可。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一直在资本中义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直到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各种新兴经济理论才应运而生。

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也称现代货币数量论或货币学派,它是50年代中期,首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提出的。随着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的恶化,特别是70年代西方经济受到滞胀的困扰以后,弗里德曼的学说逐渐受到政府重视,在美、英等主要西方国家付诸实践,他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75年开始,西方七大工业国中有五个国家公开实行货币供应增长目标。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货币最重要”,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现代货币主义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经济学派,它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但是,现代货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经济矛盾之后,渐渐在失业率、高利率、增长缓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国采用现代货币主义政策,把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约4%,其结果却创下了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纪录和高利率纪录。

供应学派──供应学派(也译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以后才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所谓供应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供应学派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克林顿政府的改革措施,对美国经济有什么作用?解题关键:改革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思路引领:改革旨在消除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答案提示:有效地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

升;财政赤字递减,出现盈余;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实现了美国经济有史以来持续增长。

2.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题关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思路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的。答案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将大幅度上升。同时,第三产业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增加了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探究性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继续发展,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繁荣景象?解题关键:科学技术革命、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路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政策对经济干预的加强。答案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答案提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请与同学探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解题关键: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思路引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答案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它同样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制约的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有周期性波动。“福利国家”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并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