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

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其身心健康发展所受到的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大.初中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由于正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猛发展、可塑性最强的重要阶段,因而也最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个人待人接物、处世办事的过程表现出来。对于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能正确反映事物,有正常人所具有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兴趣广泛,有正当的兴趣爱好,充满好奇,有追求的决心和勇气;情感丰富,情绪稳定、积极,且能恰当地表达,有健康的情感生活;乐于交往,适应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坚强等。那么,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据研究资料显示:1994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13.76%,1996年上升为20.16%,今年就这一问题,我们对初一年级397名同学作了一次心理素质情况调查,结果发现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轻度问题者为19.8%,有严重问题者为9.5%).它们主要体现在焦虑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自卑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分析导致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的有效机制与方法,对初级中学全面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那些呢?我们认为有来自许多发面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

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生,正是“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呵护,无形中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并降低了孩子的责任感及抗挫折能力;有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忽视孩子品行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同时也增加孩子的压力感、焦虑感、委屈感等不良心理,反之,则易使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有的父母自身表率作用不力,品行不端,作风不纯,举止不雅,言谈过俗等,无法合理管教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易产生烦恼、怨恨、虚伪、自私等不良心理;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出言不逊,经常打骂孩子,动辄训斥,这些易使孩子产生易怒、焦虑、急躁、冷漠、敌对、恐惧等心理问题。

学校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学;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把学习当足苦差使。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老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因素: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信息交流的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惟利是图及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那么如何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而“应试教育”却扭曲了课堂教学的 初衷,引导学生为分数而拼搏,使学生成为读书的机器,作业的奴隶,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倒置了教育手段与目标的坐标.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具体是:一是变教师灌输为学生吸收,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师新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业。二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逐步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把学生从课本、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三是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追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获得人格力量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二、家长对子女要有恰当的期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加上人们社会竞争意识的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读完初中后,能进重点高中,为他们以后能继续升学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家庭作业,请家教,到处补课.这种期望既脱离实际,又超过许多孩子的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提出恰当的目标,减轻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

三、全社会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教育界的一种弊病,如今这种“片面追求”却成了用人单位和时髦宣传.一些高效益单位的用人、招工条件成了清一色的“大专以上”学历。这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任何单位都应有不同学历层次的工作人员来各司其职。所以,宣传媒介也不要过分渲染高学历的作用,应强化全面素质的要求。总之全社会要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做点贡献,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四、办好家长学校,使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校和社区要定期组织和办好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使他们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教给他们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以及注意其良好的道德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环境,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首先,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其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注意把握大众宣传媒体宏扬正气,抑制邪恶的导向.社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净化各种社会环境,消除种种不健康的丑陋现象等负面因素对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干扰。从而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明辨是非,认清主流,达到正确的学习与模仿,学会积极地适应社会和人生,从而安全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危险期”、“转折期”,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呢?

我们认为要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应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学校在排除中学生认知、感情、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学校要努力帮助营造有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一)、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

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目前上初中的学生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老师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反映学生的情况,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向家长讲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使他们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孩子情绪、行为的变化,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教育孩子方法要正确,要多关心、关爱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多帮助他们自觉克服缺点和短处。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不要过大,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墙壁文化”,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其中图书与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社区、德育基地联合,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例如,我校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的,使学生远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还可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教育学生要慎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等。

其次,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如:可以建立心理素质训练室、心理阅览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心灵家园”网站,对心理困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其主要是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一)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过敏、恐怖、冲动等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例如:可有步骤地开展“如何解脱困境?”、“如何从心理上战胜自卑、焦虑、恐怖?”,“如何努力学习,挑战未来?”等系列专题辅导。(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通过文体活动、郊游、社会实践等形式,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只要各方形成合力,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得到调适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