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吼吼"说不的上海人

      急吼吼,沪语,意思接近于北方话“猴急”。猴急专门形容那些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的急躁表现,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急吼吼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吃相”,一种缺乏底气的表现,因而不被宽容,因为它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急吼吼,不是好腔调   文/何菲      所谓腔调,在如今沪语里的解释并不是字典里所说的说话的声音、语气等等,而延伸为着装、吃用、待人接物、使钱的风格,更进一步说就是指这个人的派头、风度和“立升”。两个衣着相似的人,都说着普通话,其中有一个是上海人,你只要与他们(她)稍加接触,就能从行为谈吐上辨别出哪个是上海人――总之不会是急吼吼的那个。因为上海人都是蛮要腔调的。在上海,急吼吼绝对不是好腔调,是要被人嗤之以鼻的,尤其是急吼吼了而不得,那更是要被人嘲笑了去的。倒不如面上自始至终笃悠悠,即使心里很盘算却落了一场空,也不会有人嘲笑你,因为没人知道你是否真在乎。即使知道你有点在乎,也会因为腔调好而赢得敬重、不被看轻。   上海人是很奇怪的,他们很害羞,崇尚高雅,向往欧洲,但是真正高级的东西从他们的嘴里表述出来,一定是有一点不屑的。用上海话是说不得“我爱你”的,恋爱谈得热火朝天,也只能说“我欢喜侬”,保持一点矜持。即使是比较市井的上海中年妇女,你去赞美她的衣裳好看,她也会忙不迭地说:“买的老合算格”。衣服倒并非真的便宜,而是一种这个城市约定俗成的自谦和收敛,当然这是有前面的赞美为铺垫的,看不到一丝丝的粗鲁和急吼吼。   前不久,我和我的老师说,你每天打太极拳,众拳友肯定不是你的对手。老师微笑,我打的时间长了嘛。这句话回答得巧妙。他并不否认我上述所言拳友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他的修养使他谦和儒雅却又滴水不漏。老师这句话让初出茅庐的我暗自感慨起“火候”这个问题。他并不出世,而是把入世入出了禅意,于是给人感觉非常适宜,而实际上自己也颇受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急吼吼,也不遗世独立,非常有视野,这就是上海的某种厚重无形的生活文化。   那日在开会,老板逐个批评,某部门主任被领导婉转批评后十分不服,脖子上的筋暴出来为自己辩解、面红耳赤,其他主任们冷眼旁观,老板轻悠悠调侃一句“侬腔调有伐?”就把对方给弄瘪了下去,原来对方平时是最讲究外在腔调的,打牌搓麻将也一贯颇有涵养。但这次他不小心流露出的急吼吼腔调,令他羞愧不已、耿耿于怀。   在上海,门槛精还问题不大,但切忌急吼吼。拥有一副急吼吼“吃相”的人,在上海裹足难行。其实不急吼吼的人,绝非没有算计,而是有一种比急吼吼更高层次的历练和认识,知道笃悠悠是比急吼吼更实惠堂皇的生活艺术。事缓则圆,即使算计也是漂漂亮亮。精致殷实的底子要体现得亮堂堂、明晃晃、响当当,而不是急吼吼,这就是蛮被上海人看得起的腔调。      知所止,出为止   文/吴剑      印象中,我记得上海人是有急吼吼的代表的。这话还得追溯到好些年前,那人急吼吼地面对全国人民定下了一些目标,最要命的是还自己立下军令状说达不到目标就“下课”。结果,真的就此炒了鱿鱼。不过现在据说老实多了,躲在郊区那片当上了孩子王,虽然还是仍不住喊出了“打造中国的曼联,培养中国的球星”等豪言壮语,但毕竟,给自己的期限还是挺充裕的,老人家也不再立下什么军令状了……   不过,当年的他应该算是上海人的一个异类――有着北方人的豪迈,却缺了上海人的精明。但骨子里的上海人的血液还是让他在年过甲子时回归到了上海人应有的作风上:不再那么急吼吼。   不再急吼吼,更确切点说,我觉得应该形容为:“留余”。这才是精明的上海人对急吼吼说不的最重要理由。“留有余,不尽之巧已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福已还子孙……”凡是慢慢来,三思而后行,实在有利而无害。      朋友给我举过一例,基本从中可看出上海人的沉稳、世故、老道。他们单位某处处长一职面向单位内部招聘,结果几个可能的人选各有动作,来自北方的小李第一时间交上了应聘书和洋洋万字的计划书;“海归”刘小姐则是第一时间公开表示了应聘意向;而两个上海男人呢,很简单,均借故到总经理处探明了虚实――主要是打探领导班子的倾向意见,以此推测自己如果竞聘后成功的可能性,并主动靠拢群众,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最终,这两位一个正式参加了竞聘,而另一个决定放弃。事实证明,放弃的那个选择正确,因为虽然群众基础不错,但领导班子的确没把他放入这次的考虑范围中,他只是“梯队成员”。朋友对此分析,试想,如果他贸然而去,除了背地里被人拿来当谈资,也未必会在领导们面前留下什么好印象,“现在一些领导都夸他有学习之心,曾表示还需要锻炼几年,不急于求成的样子反而得到了领导进一步的肯定呢。”   “知所止,出为止。”朋友以此概括他对上海人的看法,我则补充一句:上海人的慢笃笃、老成,有时候会令自己丧失一些机会,但同样的,也会令他们保留更多的机会。这句话如何理解,我想,上海人都会明白的。   上次碰到几个80族到我所在的单位实习,都是到了找工作的年纪,但几个上海小姑娘一点都不急。有的是因为父母有来头,他们根本不用急;有的家里有“底”,无所谓;还有的,是真的心态好,“才20出头,那么急干吗?”但几个外地的孩子就不一样,拼命想留在我们这里,不时地抓机会表现――也许,老一代上海人的持重是和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经历有关,那么,新一代上海人的慢悠悠、稳笃笃只怕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我常常开玩笑说,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急,就是过马路闯红灯的时候急了点……      上海人的EQ、IQ、FQ,都对急吼吼说不   文/管琴      上海人的IQ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碗又麻、又辣、又香、又醇,独具风味的“麻婆豆腐”端上桌来,一小儿手脚并用地爬上椅子爬上桌,他急吼吼地一调羹抓在手,舀了一匙豆腐就往嘴里送。立马,只听得,“当啷―哇啊―”,小儿被豆腐烫红了舌头,烫伤了嘴巴,勺子掉地哭了出来。顿时急汗热泪直流。   这之后,他受到了大人的一通教训;这之后他记牢了一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还记得等痛楚过后,又偷偷尝了一下碗里的残羹冷炙,发出感叹:这哪里是鲜美之物,原来是酸的!可不是么,鲜美之味是讲究火候、时宜的,太早或太慢都与鲜美无缘。这就和做人要坐对位子,做事要踩对拍子一样。      上海人的EQ说:嗅一下清水的味道   你很久没有做这个动作了吧,俯下身子,掬一�清水,嗅一下清水的味道。因为清水里除了有碳氧原子、矿物质外,它还有儿时的嬉闹、初恋的气味,假日的惬意……只要你的节奏不是短平快、只要你不是嗅无能、只要你的脑子里不全都装着上午会议的问题与答案。请你放轻松地、认真地嗅一下清水的味道吧,你会为这份惊喜感谢上海人的劝告。   难道不是么?现代社会,高血压、肠胃病、颈椎痛,这些快节奏的杀手;解压SPA、香熏疗法、耳烛排毒,这些快节奏的附属品,它们牢牢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吮吸我们的心理养分,硬生生地把阳光、空气、泥土、绿荫给挤了出去。不错,我们是都住上了敞亮的楼房,但我们心的宽容度却越来越小,我们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心的偏差。         上海人的FQ说:理智和自控      “当然,我们付出了代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深圳宝安区政府人士说,“为创效益深圳,当年我们的速度太快了,付出了环境的代价、社会管理的代价。”无独有偶,现居北京的著名艺术评论家汤荻说,“北京的发展太快,它以投机者的姿态,邀你一见面就上床,一完事就BYE BYE,它没有时间让你去培养感情,它不给你70年共享高寿的憧憬。”投机者从来不会是财富增长的赢家,发展的赢家,世界的赢家。

     上海的发展、表率性的发展有赖于上海人的投资心态和长远眼界。理智和自控,是上海人应该有的风度。急吼吼和慢吞吞都不是上海人所要的表情,张弛有度、稳中求胜才是我们所有的决心。而这次“十一・五”的主张,也着实让广大上海人惊艳了一把。   急吼吼的情态让人一眼就看出所有者的心虚,所有者的幼稚。急吼吼的节奏把我们过日子的心拉毛、锉平、打薄,没有厚度,不够精致。急吼吼的腔调让我们在世纪之交的舞台上失仪失态,毫无气度。不――上海人对急吼吼说不,无论是上海人的EQ、IQ还是FQ,都对急吼吼说不。而且,今天的上海人会对你说的是,请慢一慢脚步,停一停身,去嗅一下清水的味道吧。上海人是具有这种传统和素质的。      上海人:不愠不火的慢本事   文/陆娇娇      慢工出细活   上海人对“急吼吼者”常说的一句话叫:“慢工出细活”。这倒并不是说上海人喜欢“慢”,而是上海人比较讲究、比较注重做出来的效果。如果只是七拼八凑将就凑合着把事情办成了,但出来的效果很是“大兴”或是“洋泾浜”,上海人会这样冷将一句:“嘎急吼啦吼做啥啦,侬看,现在做得来喇叭腔了勿?像啥样子?”。上海人对于细活就好似北方大娘特能侃一样,丝毫不觉吃力,天生的本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会儿,上海姑娘亲手做的衬衫、织的毛衣都成为当地女子模仿的对象。   上海人做出来的东西和中国内地或北方地区的人做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在实用的基础上都比较好看。比如:首饰,鞋子,服装,食品……北方的东西基本上从外观上就可见一斑,粗狂、简单、实用大于外观。一样是一碗阳春面,北方的大而多,很是实惠;上海的则不是,上海人会在阳春面里漂几根细得可以的肉丝或其他东西作为点缀,样子着实好看,而价格却高出前者。上海的小笼包一笼最多十二只,北方大汉一口一个怎么都吃不爽,反复琢磨上海男人是怎么发育而成的。上海人比较注重东西外观的精致和细巧,肯花心思,肯从日本、欧美那边“拿来主义”。在上海有许多这些方面叫得响的品牌,老庙黄金、老凤祥,紫澜门,克里斯汀饼屋……从利润的角度来讲,和北方的一些品牌相比要高出很多,东西少价格高,当然利润就高了,赚的就是样子的钱。可以说上海人正慢慢琢磨出来了商品经济里的运行规则。而这个规则又是跟市场的细分和市场里的细节有关的。于是“慢”便出了“细”。而上海人天生的“不愠不火的慢本事”就成了一种有利的商业竞争的因素。      精挑细选的生活品味   上海女孩子逛街似乎是全中国女子里最“作”、最“慢”的,她们不像北方女孩子那么“爽气”,中了心意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也不像港台女子那般势利和商业、只是看重品牌;当然她们也不会像“海龟派”那般出手大方。要买衣服是非得预备好了的从七浦路、襄阳路、淮海路、南京路、和熟知的地段小店里狂兜一圈,货比三家后再血拼一番。要是等到换季打折那会儿,上海女孩更是显现出了非凡的本领,那些过了季的今年的新品到明年不会被迅速淘汰,还会继续流行,但价格却可以低至5折乃至3折。   要说讨价还价的本领,那还得算上海女孩子最厉害,她们的黏糊、她们的机智、她们的巧妙、她们的假佯、她们的漫不经心均是讨价还价时最出色的手段。连正宗的大商场里,她们也不放过,照样和营业员小姐套近乎来请求她们再多打一些折或者是去掉零头之类的。北方女孩和港台女孩压根就没有那根筋,甘拜下风是自然的事。   而要说到上海女孩子布置家居、摆弄饰品方面的本事更是胜其他地域的女子一筹,一间局促的亭子间里,照样花木扶疏,铺着手工精致的蕾丝茶巾,香香的玫瑰茶,淡淡的帕瓦洛蒂,一条花边、一碟小菜都认真到家,功夫做足,丝毫不苟且。   精挑细选、慢慢斟酌才会有对生活的深入的体会和品味,才会逐渐完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上海人尤其对这个道理深谙于心。      上海人,笃悠悠的审慎   文/沙然      我父亲有位红颜知己,我叫她张阿姨,时任中关村大唐电信的高层顾问,典型的北京飒女。彼时已经是奔五的人了,可是依然皮肤光洁,曲线窈窕,更兼急火攻心,性子暴烈,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敢做的主儿。出个门横冲直撞,说起话放炮筛锣。平生最恨的就是“慢吞吞”“蔫答答”之人。那年我还在读大学,暑假客住北京,她和朋友约好晚上六点在今雨轩吃饭,主动提出带我去见见世面。谁料出行不利,一路红灯吃到底,眼看都快七点了,行程才刚过半。张阿姨顿时火冒三丈,大叫一声“坐好啦!”突然将油门一踩到底,从甲克虫般排着长队的车流里杀出一条血路,奔着红灯直闯过去。更让我大惊失色、弹落眼球的事儿还在后面。忽然三辆潜伏着的警车、摩托车从斜刺里冲出来,紧紧咬住她的车子不放,眼看前无退路,后有追兵,这位姑奶奶索性将车刹住,来了个回马枪,一把操起手边的公文袋,怒气冲冲地下了车,砰一声关起门,一边挥舞,一边大声嚷道:“我这可是500里加急的中央文件,要是耽误了,你们谁负得起责?”几个年轻交警个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看她那阵势,那做派,那气度,谁也不敢应声。张阿姨就这样一路开到了目的地。只见她不动声色地唱完这出戏,连眉头也不肯皱一下,我却差点惊了个人仰马翻。   当然,张阿姨是略微嚣张了些,不过,我生平所遇的个性鲜明的北方人,普遍“急吼吼”,最喜快刀斩乱麻,最厌剪不断、理还乱。与性格“笃悠悠”的上海人形成了大红大绿的明暗对比。   上海是有腰线的。苏州河白渡桥一带的盈盈一握,回身一拧,犹如踩上了高跟鞋的美女,跳起轻慢的华尔兹,旋转于流光溢彩的大舞台上。在黄浦江温软水流的拍打滋润下,上海人的情感亦有如抽丝剥茧,一寸还成千万缕,细腻、缠绵、纷纷落落。   因此,“把事情交给上海人去做,最让人放心”――这不但是著名的“小肥羊”餐饮集团老总张钢的经验之谈,也是全国各地名牌企业的老总们所达成的共识。上海人在接一件工作之前,往往深思熟虑,权衡再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十足的把握也绝不一口应承。这一点比某些在酒桌上夸夸其谈,“什么我都答应你”的北京爷们强上百倍。外地人看上海人,总觉得他们不够爽快,不够大气,似乎总要精打细算,斤斤计较一番,其实不然,透过现象,观其本质,上海人是以“慢慢叫再讲”的审慎回答表明了对这件事的重视,对彼此的负责任的态度。   和上海人打交道,有一定套路可循。比如请他帮忙做事,必须要开诚布公地把酬劳、利益摊开来讲――看到这里,各位请扪着胸口凭着良心说话,千万别骂上海人拜金,拜托!这叫务实。略有经济头脑的现代人都明白,这是成熟与智慧的表现,可以省却日后多少不必要的纠葛与麻烦。即便是趟难得的美差,上海人也不会急吼吼吃相难看地连声说“好格呀!”他们的语气平静,心态悠然,虽然心里满是欢悦。   答应之后,开起工来,他们必定全情投入,稳扎稳打。我所有工作过的不论全职兼职的每家单位里,正宗的上海人,他们的桌面一定清清爽爽,哪怕是搞广告设计的,也是杂而不乱,各类文件报表归置到位,摆放整齐。无论有多忙碌,完成一件事之后,他们必定会挤出时间收拾,有条不紊,纹丝不乱。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上海人精致打磨着每一件工作,总希望它尽善尽美,甚至,有不少上海人,都把工作当成一项艺术去对待。而海派艺术品,又怎能是广东的生猛海鲜,油煎滚沸地出锅;北京的烤鸭,心急火燎地出炉呢?   笃悠悠的上海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里自得其乐,在不经意间,不被察觉地旋转着只属于自己的优雅华尔兹。      和谐社会不需要急吼吼

  文/关景棠      上海人一直被认为精明,现在又加上小资的帽子,其实这些并非贬义形容,而是一种态度,生活的态度。也正基于此,我们可以对急吼吼说不。   比如上海的歌迷,从来都被艺人评价为最有秩序。无论八万人体育场的硕大空间,还是万体馆的大舞台,演出气氛总是浓烈而不失文明。不会有急吼吼的争抢座位,不会有急吼吼的大声叫嚣。因为歌迷十分聪明,知道艺人需要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全情投入演出,而歌迷也能享受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前不久的“超女”上海演唱会,虽然观众喜欢的“超女”有所差异,比如玉米群体、凉粉群体,但无论哪位“超女”登台,得到的都是全场欢迎。观众并没有厚此薄彼。由此联想到今年与“超女”并驾而驶的“我型我SHOW”,直播现场的粉丝并没有那种“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态势。我想,这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电视业态的风格差异。   比如上海的球迷,虽然曾经的一句经典沪骂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如今的球场上却仍旧是最讲文明的群体。这其中的代表者“蓝魔”球迷会,表现出的职业精神与素养,一点都不比国外的逊色。从整齐划一的着装到富有特色的加油声,不仅对球场上的球员有激励作用,而且也代表了我们城市的形象。即便场上的局势对申花不利,“蓝魔”球迷也会坚持自我风格,坚持为自己的队伍加油。他们身上看不到急吼吼的影子,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自信与沉着。   和谐社会需要互相体谅、谦让,“急吼吼”不是和谐社会的风格与态度。2010年的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信,那时的上海人将更为从容自信,工作中、生活上处处体现潇洒幽雅。公交车上,不再有争抢座位的陋习;排队等候时,不再有争先恐后的拥挤。      急吼吼年代的一点思考   文/陆漪      在上海,大多数人从清晨闹钟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开始,就得像协和飞机一般以高速起飞,滑向每一天的生活跑道。“忙”已然成为了现今生活的常态,“你忙,所以你重要”成为一种价值观。人们开始忙碌得忘了自己,忙碌得什么都看不见,忙碌得不再习惯于感动与软弱,忙碌得甚至没有时间痛哭一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已经相当古老。但在上海,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最近的事。当效率这个词开始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与之息息相关的人们,便只能被一种叫“惯性”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动。   生活和工作太忙碌,所以我们粗糙了,没有时间思考,没有心思休闲,白岩松适时发出感慨:“我们忙得连感动的时间都没有了!”   确实,我们应该看到,一切的“急吼吼”在建立起秩序的同时,也破坏秩序,比如你的、我的、他的,所有人的生活轨迹。我们不再有时间思考作为人的本质、内在的东西,反而为物质社会所描绘的泡沫所迷惑――在上海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里,所有对人性的思考似乎都已比不过忙碌产生的价值;我们不再有心思进行“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消遣――在今天这个忙碌的年代里,即使偷得半日闲,也是在研究股市、在网上漫游,或者做第二职业。闲情,已经被这个城市每一处的“急吼吼”挤压到最狭小的角落去,所以即便在酒吧或者咖啡厅,随处可见的其实也是在谈生意的他们和她们。   其实,我们把一切慢下来,放下来又何妨?慢下来才能做回自己,慢下来才能脱出惯性,慢下来才能享受人生。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放下一些拥挤和粗糙,也许我们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另一半财富。试试重建自己的生活作息和状态,和这个“急吼吼”的年代作别。   所谓慢生活,便是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摒弃先前那些和生命本质无关的泡沫,让身心得到舒展。试一试慢下来,一步一步地慢下来,在无比急骤的生活步伐中,尝试做一个慢跑者,在缓慢的步伐中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和未来,这将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切意识到自我和生命的时间。   大上海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太高了,我们不能忘了自己,必须慢下来,低一低头,静一静心,松一松气,停下来看看、走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