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协定

中日韩自贸协定

历经10年研讨,2003年始启的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开始进入正式协商阶段。3月26-28日,三国在首尔举行中日韩FTA首次协商,在此次副部级首轮实务协商中,三方将就商品、原产地、贸易救济、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内容广泛交流意见。

中日韩FTA提出至今已经历10年时间,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心态各异”始终受阻,并被认为将长期搁置。中日岛争引发中日外交关系恶化后,更是引发外界对中日韩FTA谈判可能取消的猜测。

“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政治关系紧张,“谈判的大气氛不太好”,但日本、韩国对待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积极态度,“总体趋势不错”。

加强合作意义重大

对于占亚洲GDP70%和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0%的中日韩三国而言,其自贸区构建与落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仅限于区域经济范畴,而且对活跃国际贸易程度和驱动全球经济平衡具有杠杆意义。

三国之间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预示着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最大限度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影响,形成一个拥有15.1亿人口的大市场。按照日本共同社此前的说法,中日韩三国如果形成自贸区,将会诞生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实物贸易(按金额计算)两成的巨大贸易圈。《华尔街日报》认为,其规模可匹敌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庞大自由贸易区。FTA参加国之前的关税水平越高,其撤销关税后的贸易创造效果就会越大。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建立自由贸易区能够提升中国GDP2.9%,日本和韩国的GDP也分别能够提高0.5%和3.1%。

不过,在目前政治上的“冰期”可能导致三国FTA谈判进入到实质状态的时机还不成熟,此次谈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脚步借助着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加速,以致目前WTO的140多成员方阵中,近90%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与此相比,亚洲却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目前,亚洲地区除了一个东盟外,其他国家都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分别与东盟10国

签了FTA,形成各自的10+1局面,韩国还同美国、欧盟签了FTA,但东北亚自己的FTA却始终胎藏腹中,中日韩各自长期游离于未能整合的自我封闭体系之中,产业互补优势和贸易互助能量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和贬损。

应当说除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生态倒逼着中日韩领悟到了构建自贸区的迫切性之外,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则进一步强化了三国构建区域FTA的一致性思维。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中日韩三国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贸易额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但中日韩的主要出口市场却依然过于依赖亚洲之外的经济体尤其是欧美市场,这不仅容易导致三国经济为欧美所“绑架”,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经济的不稳定,由此可以说,是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导致的欧美市场萎缩引起亚洲国家经济的整体痉挛让中日韩三国彻底感受到了加强内部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必须承认,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并不缺乏客观而良好的现实基础。从宏观条件来看,目前,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在亚洲分别排第一、第二和第四,作为一个整体,三国的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而一旦自贸区建成,将出现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由贸易区。从微观条件看,目前中国是韩国和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韩的贸易总额近6.4万亿美元,三国经济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朗。更加重要地是,中日韩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的竞争优势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正是如此,根据中日韩联合研究项目的结果表明,如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在现阶段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提升1.1%~2.9%,日本将提升0.1%~0.5%,韩国将提升2.5%~3.1%。

三国合作难题

在多名专家看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具体几时建成还远是个未知数,这其中不仅受制于艰难启封的外交桎梏,而更根本的还在于各国产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多重矛盾。

分行业来看,农业方面,中日韩三国间,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矿业方面,则是韩国更具优势;制造业方面,整体来看,日韩两国优势大于中国,分项来看,中国较弱的行业是化工、机械运输设备,相对较强的是办公和电信设备,基本和韩国的制造水平相当,而纺织品服装方面,中国则是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日韩自贸区而言,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和角色,其所产生的效果不会只局限于自我经济与贸易的改良之上。一方面,受中日韩自贸区经

济能量和市场吞吐量所驱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共同体的实现将得到显著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带来的区域内商品流动性的增强,中国的服装、纺织等产品更多地流向了日、韩市场,日、韩的电器等工业品可以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由此可以缩小中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对平衡国际贸易产生应有的作用。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日韩三国接下来的谈判过程将会比较艰难和漫长。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能成为中日韩自贸区推进的重要掣肘。中国属于新兴市场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将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由此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忧虑和警惕。如中国制造业对日本高科技制造业的担心、韩国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戒备以及对日本电子机械等工业品进入的芥蒂,还有日韩对中国农产品品的负面看法等;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差异的明显,中日韩三国为推进自贸区建设所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比较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其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阻力相当大。例如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和农民长期受到政府的保护,许多外国农产品被拒之门外,中日韩三国若不能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将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大障碍。

除了经济方面的掣肘力量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在无形之中干扰着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进程。首先,中日韩三国的政治互信度并不稳固,正因如此,三国寻求合作时宁可舍近求远,而且这种局面从二战后一直持续至今,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其次,目前日本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执不休,日本和韩国在独岛归属上偶有龃龉,韩国与中国发生在黄海海域的渔业纠纷也时隐时现,三国的领土争端成了FTA谈判过程中的撕裂力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日韩看待中国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想从中国的增长中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实力增强会威胁到他们自身,这种矛盾的心理必然给自贸区的谈判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

美国因素不可回避

中日韩FTA谈判已落后于全球整体格局,各国都期望积极抓紧时间,取得经济上的相互让利,从而刺激政治走出僵局,不过目前这个阶段,各方又都会有所保留。

令日本、韩国选择更多保留的因素还在于美国的态度。众多有关中日韩FTA谈判的讨论中,美国因素都是不可回避的一环,而许多观点都指出,美国的态度

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多的复杂变数”。伦敦前副市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约翰·罗斯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出于美国方面的政治压力,中日韩FTA进展可能不会很快。

约翰·罗斯义认为,鉴于日本、韩国同美国的同盟关系,且美国着力推行其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美国可能会在中日韩FTA谈判中施压日韩,令其无法同中国形成新的或大规模的协议。“只有在一段时间之后,有比较清晰的迹象显示,TPP无法加强其他国家同经济增长缓慢的美国之间的关系,日韩等国无法从中受益,中日韩

际金融报》记者 袁源 陈莎莎)

FTA才会出现比较大的进展。”(《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