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我讲课的题目是《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大家知道,“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判断,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因此,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于我们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在新常态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我们宽甸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乃至村域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跃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用大约80分钟的时间讲三个问题: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三.新常态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希望对大家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有所帮助。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我想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涵义和特征三个方面介绍,重点讲一下“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苦来到河南考察,期间到城市、进乡镇、走工厂、下农田,最后在河南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由此,“新常态”这一词汇被广泛运用,并开始进入中国老百姓的视野。

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没过5天)

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常态,新在哪?》的特别报道,8月5日、6日、7日发表《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的评论员文章,就新常态的涵义、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问题。

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位。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义

新常态是相对于“常态”或“旧常态”而言的。要弄清经济“新常态”,当然首先对“常态” 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预期与实际)

经济常态应当最终取决于某一段时期由技术、制度、人口与劳动供给和资本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因此它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潜在增长率以后还能讲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常态”表

现具有明显差异。可以对经济“常态”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新常态”与“旧常态”。虽说可以对经济作“新”、“旧”常态的划分,但“新常态”与“旧常态”不是割裂的,新常态是对“旧常态”的承继和扬弃,这样才符合哲学原理。

实际上作为近年来重要的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经济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全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只是借用“新常态”这个术语,并赋予了迎合世界经济大势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重要内涵。

(三)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先看一段视频:习近平APEC演讲片段(新常态特征)

有专家提出,现在不少人将中国经济新常态仅仅理解为增长速度下降几个百分点,这显然太过简单了。2014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1. 中高速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大部时间都是高速增长,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经济周期基本为10年)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但是实际增长率却为7.4%。

实际上早在2014年7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会上再次指出: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10月8日,李克强出席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他表示:“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奥伯黑尔曼2014年11月9日在参加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2014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2014/22发表署名文章《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说:“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1.20.),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年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降至4.15%。(2013年世界GDP增速比较)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宽甸数据)

2.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宽甸数据—目标尚未达到,通知仍须努力。)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2014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14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5%。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必须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人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工资改革)

3.新动力

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2014年1至5月仅为5.8%。

2014年8月6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指出:“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

活力 ,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 ,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 ,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服务,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4.多挑战

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比如,2014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比上年同期)下降6%,销售额下降6.7%,截至7月底,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对比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情形,当下楼市确实有点冷。(经过政策调整,一线城市仅上升0.2-0.3个百分点央视2《财经》4.19.)

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审计结果,从举借主体看,投融资平台公司借款形成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4万亿元,几乎占地方债的半壁江山。银行贷款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中的比重分别为50.8%、71.6%、61.9%。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6.71万亿元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为2.55万亿元,这一数额占到当年地方土地出让金的四分之三。截至2012年底,11个省级、316个市级、l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9万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的37.23%。到2013年6月,土地批租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不到20%提高到35%以上,有的省市甚至超过50%。——来源:2014.10.31 《财经杂志》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新一代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既有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的内在因素,也有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讲四个方面:旧、金、三、回。)

(一)旧常态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充分体现,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我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引擎。据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2000年我国GDP为

8.9万多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突破2万亿美元;2009年超过5万亿美元。从跨入GDP万亿美元俱乐部到成功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我国用时14年。相比之下,美国197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亿美元,早于中国30年,而到2001年才达到10万亿美元,从1万亿到10万亿,美国用时31年。据有关预测,2014年日本GDP大约4.8万亿美元,不及中国的一半。

二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贸易总额是206亿美元,占在全球的位次是第32位。2013年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

易体,进出口贸易总额4.16万亿,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11.7%。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

三是我国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外汇只有8亿美元。2006年外汇储备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3年底我们是3.8万亿,央行2015年1月15日发布《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

但是,旧常态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旧常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

1.高投资发展模式难以延续

所谓以投资为主导,实则是通过人为政策刺激而实现的增长,因而,在旧常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又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投资率本已处于畸高水平、且资本存量已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资本增长率趋于下降是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是经济发展变化所必然导致的供给面变化的结果。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436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我国民间投资为27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2.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前面已经提过潜在增长率,它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一般而言,决定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与生产率 、资本增长率和人口结构与劳动供给。(人财物+技术+市场)

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减慢,并于2010年达到峰值,(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造成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此后开始绝对减少。相反,人口抚养比则由下降转为提高。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趋于下降,使得依靠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本供给。

譬如中国劳动力平均小时工资与欧洲和美国的差距分别从20年前的86倍和77倍下降到目前的11倍;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差距分别从20年前的21倍和17倍下降到目前的2.9倍和1.9倍。依靠低劳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能源成本实现高速增长的数量型扩张模式无法继续下去了。

从出口和出口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出口行业的整体比较优势有相当明显的下降(出口增速曲线图)。然而,从数量型扩张转型到质量型增长;从依靠低要素成本转型到依靠科技创新;从依靠传统比较优势转型到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却需要相当漫长艰辛的努力,所以,中国经济增速必然长期放缓,单纯依靠货币信贷和财政债务刺激根本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会适得其反。

3.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增长

过去我们的高速增长已经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这个代价难以估量。我们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重金属污染、食品药品质量等等,都达到令人难以入眠的严峻程度,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已经达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黑龙江大豆

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我国一半以上的食用油为大豆油,而大豆油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转基因大豆油所占领,“涉及面太大了,必须正视”。王小语介绍,河南、河北、甘肃、青海、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基本都是我国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我国肿瘤发病集中区。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基本都不以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为主,不是肿瘤发病集中区域。受进口大豆冲击,黑龙江油企97%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许多环境污染是不可逆的,需要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才能复原,有些甚至永远不可能恢复了。(例证)(宽甸海星化工厂、金利)我们治理污染、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仍然力度不够,惩罚措施仍然不够严厉。这些问题必须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放缓经济增速。

4.房地产业过度非理性发展

1998年废除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从1998年到2007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从3454.5亿元上升为11854.3亿元,年均增长14.7%,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数据)房地产投资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中国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房地产依赖症”,该依赖症将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还将加剧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有的地方“房地产依赖症”将对其他产业产生资本和土地的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归纳起来,就是 “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宽甸发展战略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2008年11月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总之,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

(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

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比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若

按季度增长率计算,从2007年第二季度14.8%回落到2014年前三季度的7.4%,增速大致下降一半。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悄然兴起

就在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悄地兴起。应当说,技术进步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当下正在兴起的技术革命便是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受李克强总理热捧的美国学者(经济和社会理论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认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2012年4月21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封面文章则聚焦于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制造,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为以数字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主要标志之一是3D打印技术和工艺。3D打印机是按设计好的数字模型,用各种材料,以叠加工艺“打印”出各种最终产品,整个“打印”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所需原材料只有传统生产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传统的工厂式生产。这使得企业只提供数字化模型,用户和代理商可用3D打印机将产品“打印”出来,工厂、制造业工人将越来越少。 《福布斯》(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预言

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推出“机器人裁缝”,生产线上将看不到工人。据称这项技术革新,能彻底让“美国制造”打败“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变成U.S.A.)。美国可望扭转每年用1000亿美元逆差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服装的局面。有人说,“自动化机器能让手机、电脑和电视的生产重返美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了新型产业革命,华盛顿邮报甚至据此说:“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因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新诠释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并从根本上改变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和要素结构,最终影响各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现实利益。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版图将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发生巨变。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很有可能在制造业中再度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制造业会失去优势。无疑,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四)制造业回归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反思,发达经济体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和国内产业空心化,造成诸多社会弊病。因而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都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

以美国为例,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美国政府正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比如2010年8月11日,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0年9月美国又颁布了《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

除了税收政策调整外,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相对成本正在下降。尽管中国制造业小时工资还远不及美国的水平,但中美间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数据)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为制造业的回归做了技术上的准备。美国制造业回归的重点

在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事实上,全球经济也正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贸易顺差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在下降,逆差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也在逐渐改善。制造业回归将促进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再平衡。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仅意味着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将减弱,而且也意味着,即便没有改革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国际收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将弱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总之,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新常态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必然迎难而上。我们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在新常态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推动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新常态。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2014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2014年我国GDP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

今年3月24日,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弗在悉尼发布《2015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为7.2%,而印度则预计增长7.8%,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报告称,2015-2016年,亚洲将保持

6.3%的较快经济增长,主要增长动力将来自国内改革、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和商品价格下降等,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将进一步降低,低油价将为财政改革带来良好机遇。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年间,中国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2%,而印度、美国则分别为11.8%和9.6%;2015年,中、印、美三国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分别贡献31.9%、15.2%和14.4%。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

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习近平说,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

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将成为热词)。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依靠科技研发,2013年研发费用占2%。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体量大、韧性好)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加快释放市场活力。

(图片:取消审批项目)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去年前3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

(二)努力迎接新挑战

习近平在演讲中阐述新常态时也提醒,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虽然习近平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但专家们对他的上述判断普遍有共鸣。

1.新常态 新挑战

新常态下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困扰着我们;产能“挤水分”、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的调整和化解。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历史性挑战。

(1)五大风险威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产能过剩的风险。产能过剩是老问题,体现在制造业方面,还是在低端的,来料加工占主导地位,当然在过去几年里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4万亿出台的时候,刺激政策也积累了一些过剩的产能,现在进行消化。

二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最近几年,尤其是以信托业发展比较快,银行的表外融资发展很快,突破了十几万亿,这里面有特殊的历史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多年长期形成的利益管制、资金价格的管制、价格的扭曲、金融结构的扭曲,导致了我们这种场外资金由于供求关系起作用,出现很多理财产品。这应该说影子银行体系现在大家提到议事日程,还是要通过疏导的办法,加强监管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014年6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文揭示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文章表示,自2007年以来,中国影子银行业提供了逾3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但该行业正开始出现问题,这将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产生深远影响,还有可能波及全球经济。

三是房地产泡沫风险。房地产最近大家注意到,最大的问题是泡沫破灭的风险,过去的一年里,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价格的下跌,库存的增加现在向一二线城市蔓延,这是过去十几年积累下来的,过度透支积累的结果,曾几何时,过去的十几年一直说要把房价调下来,叶公好龙,龙已经来了,现在赶紧解除限购限贷政策,这是政策的选择、差异化的调控、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将难以抑制经济下行风险。

四是地方性债务风险。2013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66%,参考消息网1月11日报道美媒称,中国地方政府要在2015年1月5日之前将未偿还债务的统计数据上报给财政部。从媒体报道以及渠道调查来看,地方政府上报的债务总额会较2013年6月时的水平急剧上升。过去硬性负债的约束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都不是很规范,2014年已经尝试了地方政府可以公开透明的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的错配问题。我的观点总体上看,现在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中央政府偏低,地方政府偏高,但是要通过期限结构的调整解决流动性的压力,目前处理得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五是收入分配不合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在持续恶化 。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由收入差距累积所形成的财富差距在持续扩大。从城乡收入差距看,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世纪80 年代前期的农村收入为城镇收入的50%以上逐步下降。25 年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 个百分点。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海外和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中国基尼系数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水平。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一次性”发布了10年基尼系数,十年均超0.47。其他机构估计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5甚至0.6。(西南财大与人民银行2010-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10年为0.61)贫富严重分化,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会严重遏制低收入老百姓的消费,而且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观。富人们也不在国内消费,全都转移海外了。(羡慕、嫉妒、恨成为多数人的心理状态)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如此严重是如何形成的?应该深刻反思。

(2)新常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

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2014年为7575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济发展也较快;而由中等收入阶段再进一步,跃升到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则要困难得多,经济增速也会随之而下降,其间所遇到的挑战,在经济学上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政策对路,措施得当,就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比如日本和韩国;否则的话,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不前,比如拉美的一些国家。

(3)新常态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30多年后,老百姓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

两会主要内容:1、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3、区域协同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4、制度反腐 “打虎”“拍蝇”;5、公正司法法治中国;6、户籍改分配公平;7、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8、保护生态环境,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 新常态 新机遇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应当说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城镇化将释放持久动力

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

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结构调整带来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

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

(4)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等调整和改革,这其实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等、靠、要”,改革不成功,就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需要靠改革来化解风险。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利好。

习近平2014年8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李克强2014年10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决定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确定发展慈善事业措施,汇聚更多爱心扶贫济困。

(5)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我们的很多产业不是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来建立,那么我们的经济潜能就不能得到激发,巨大的产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中国的玩具占到全世界7成,纺织服装2013年占全球市场的36%,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2013年中国手机产量占全世界81%,装备工业产出占全世界三分之一„„梅新育(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指出,这样的规模天然要求面向全球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规模做到这么大,必然要求市场全球化,来平抑收入可能存在的波动。

以前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曾经相继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产业结构经历了再一次的重新调整,许多

产业逐渐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使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一种常态。时过境迁,随着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展开再一次的替代过程,现阶段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常态问题。(亚洲自贸区、一带一路)

(三)积极适应新常态

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我们只能遵守,不能违背。我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间也从低收入水平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客观上讲,经济发展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36463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已上升至7575美元,很多城市都远超过了这个平均线。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符合这一标准。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是7.4%,据测算今年只要5.1%,就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从2016年起,只要每年增长6.6%,则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

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14年4月1日我国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全国装备工作会议上透露,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制造从产业低端向高端进军的路上,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成为了近代以来第三个在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占据三分之一份额的国家,此前只有美国和英国曾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

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只会对未来更有信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坚定地、充满自信地说: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我国国际形象良好、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

总之,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话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新经济成分在茁壮成长,中国经济正向好的预期发展。最后,我用习近平今年3月28日在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述结束我的讲课,以便大家加深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进一步认识。(视频:习近平演讲片段)

内容就这些,由于水平有限,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存在观点不够正确、、内容不够精当、数据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清楚等等问题,希望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