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改先进单位申报汇报材料[1]

马灌镇高洞小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评申报料

自2004年9月起,面对新课程改革,我校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全体教师豪情满怀,信心十足,以与时俱进的开阔胸襟和敢为人先的工作热情,聚焦新课程改革,以机制创新为依托,以师资培训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重点,使课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摸索,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人人重视课改,个个参与课改”之风已经形成。 下面就几年来我校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实效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实施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新课程改革是客观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集体表现在: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第三,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第四,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第五,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第六,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第七,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第八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第八,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我校的课程改革就是针对以上弊

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落实各级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开展的。

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与举措

(一)适应课改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建农村品牌学校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一个先进的理念可以改变一个学校,为此,我们确立了“为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创建山区农村小学品牌学校。

1、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学目标;以“严格的管理塑造人,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平等的人格尊重人,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为治校方略;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会学为主旨”的办学原则;以“修品、守志、笃学、创新”为校训;以“文明、合作、自为、奉献”为校风;以“严谨、求实、博学、创新”为教风;以“善观、多思、乐学、好问”为学风,努力创建优越的环境,配备完善的设施,打造精良的师资,强化规范的管理,争创一流的质量,让山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2、树立“先育人后成才”的观念。教育学生除了要会学习、学好习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人文精神与文化素养贯穿到德育工作之中,树立较高的人生坐标。德育工作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学生文明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日趋规范化、系列化。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上下一股劲,左右一股绳,责在人先,利在众后”的一种思想作风,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建立人性化教育环境,提升对人的教育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也强烈的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直面人生、提高人生价值的事业,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去进行教育,就应该突出人本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打破过去那种仅以教育成绩高低为主的束缚,拼弃那种片面的教育观,千方百计地探讨教育学生究竟应该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围绕教育观念问题进行大讨论,全体教职工思想统一,从干部到教师,共同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打破了那种传统的师徒如父子的观念,引导教师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提高人生价值的最终目的,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措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以创新机制来推进课改工作的进程。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了责任。为加强学校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制定了《高洞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实验教师为组员,具体负责学校的课改工作,校长负总责,业务主任具体抓,教研组分别抓、靠上抓,实验教师具体落实的网络工作格局。

(2)为规范课改实验工作,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学校课改实验工作制度,加大了课改工作的力度。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制度。我们采取定期、定址、定人、定内容,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式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实践中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外出培训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加强对教师管理,建立相关培训档案,做好个人自学记录。二是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做到集体备课间周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教研组间周一次活动,每学期举行1——2次全校型的专题研讨和现场观摩活动。三是建立总结汇报和成果推广制度。学校定期举办校本研究汇报交流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反思的平台,使教师们在专题研究中提升、收获。四是实验研讨制度。每两周组织实验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1次;每学期承担校、

镇专题研讨活动若干次。五是家校联系制度。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校利用家长学校授课的机会,向家长们宣传课改,并欢迎家长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同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六是评比激励制度。我们通过组织素质教育案例、课改论文、教学设计、优质课等比赛,激励教师全员参与,对在新课程实验中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以上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课改实验充电加油。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健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此,我校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实行分层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的全面更新。

(1)校级领导身先士卒。校级干部是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在课改实验中,校级干部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自2003年9月县教委统一组织校领导干部的通识培训开始,我校校级干部分别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和研讨会,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实验教师跟着学,非实验教师赶着学的良好课改氛围。

(2)抓好课改重头戏——实验老师的工作。

一是开展了各种培训。我校开展了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学科教材特点编写意图的解读培训;新教材培训等各式各样的培训,老师们观看了余文森、肖川等课改专家的“光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素质教育指导纲要》,广大教师边学习,边讨论,有利地促进了教师对新课改中的课程观、育人观、科学观的了解和认识,把握了旧教材、新课标、新教材的异同。二是学校按照教育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先后派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区以上

组织的实验教师新课程培训。三是学校注重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购置了《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及实施指南》、《今日教育》、《新课程教学法》等大量课改书刊和音像资料,教导处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优秀课改教学课例、分析个案、谈课改的体会,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初步学习领会了新课程理念,为学校在新学年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四是组织引导教师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自身实践和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指导,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师互评、自评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研究课,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另外发放学生调查表,让学生参与评课。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五是实施名师工程,塑造骨干群体。近年来我校建立名师培养机制,分层各类推进,基本形成了“教学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名师培养体系。目前,我校有县级教学能手1名,骨干教师名2名,优秀班主任1名,县级优秀教师5名。六是形成了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按照德、能、勤、绩,制定了《马灌镇高洞小学校教师评价标准》,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3)非实验老师积极参与,务使课改全员化。我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引导全体教师们树立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掌握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方法,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得到落实做好了准备。我们除了加强实验年级的管理工作,还注重非实验年级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培训、研讨、交流活动,要求他们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自觉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目前,我校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达100%。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学校建立了校本研究、总结汇报和成果推广制

度,修订了《教科研总体规划》、《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和办法》、《教科研奖励细则》等一系列奖惩制度。为科学管理作了铺垫。

(2)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一是制定各种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着重保护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二是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条件。首先学校为教研组、教师个人订阅了《今日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近50种100余份报刊、书籍及大量音像资料。其次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研讨交流的机会,并为教师全天开放阅览室,从而为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养成时时、事事、处处自觉学习、认真实践的习惯,多反思,多总结。

(3)抓实常规教研,促使教师在活动中完善提高。

除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外,我校采取个别听课、随堂听课、公开观摩等形式,积极开展说课、听评课等活动。扎实抓好“课堂教学研究月”、“三评一测”和“一周一科一课一评”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反思、感悟、总结,在活动中不断完善、提高。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活动方案设计等评选活动。目前,我校20余人次获区级以上教学论文、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等奖励,10余人次获区级以上优质课及各种辅导奖。

(4)抓好教育科研,搭建教师整体发展的平台。近几年,我们狠抓了教育科研工作,一是实施了“抓理论学习、抓成果内移、抓资源挂靠”的三抓工程。抓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体。学校仅教育论文一项获县级以上奖励者达23余人次,其中2人获国家级奖次,7人获省级奖次;抓成果内移,将外地科研成果吸收进来,争取最大的迁移效果,形成自己的特色;抓资源挂靠,首先聘请县教科所的教研员及联谊学校名师来我校作报告,真正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起到典型的引导作用,拉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以课题为载体,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研究,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渗透新课改的理念,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目前,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群

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1项课题正在研究实施过程中。

(5)扎实开展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在集体备课时,我们特别强调了严格“个人初备→中心发言→集体讨论→交流研究→形成个性化教案→课上实践→课后交流”的程序,集体备课活动设主讲人,采取说课的方式,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概论教学程序,简析教学效果,其余科任教师则在集体备课中畅谈自己的见解,及时捕捉他人的亮点。研讨后,主讲人要根据集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写出教学简案,印发给大家,完成第一次教学设计。其余教师根据主讲人的教学简案写出自己对教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次教学设计。讲完新课后,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本节课教学,完成第三次教学设计,从而在集体备课上形成经验特色。

(6)积极开展新课程研讨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老师们虽然在努力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出现。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采取研讨、集体备课、阶段性总结、校级干部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就如何备课、教师角色如何定位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倡导教师考虑:教学内容要开放,除了教科书外,还应向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方面拓展学习内容;教学形式要开放,体现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师生关系要开放,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于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

同时,我校还非常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要求教师除了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以外,还要主动争取时间参加非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对非任教学科的教学改革、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来更好地促进自己所教学科研究工作,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学生的科学评价。

(1)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师生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争着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向老师质疑;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评价,甚至还可以评价老师;可以看到师生一同游戏、欢笑。

(2)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如:语文科从张扬学生的个性出发,突破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科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有声有色。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按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抓好第二课堂和社团组织,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学有特长。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抓特长:每周五第二节为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开设了多个项目多个兴趣小组,参与率达80%以上。抓重点: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一队、一班、一组、一站”(鼓号队、绘画班、科技兴趣小组、小记者站),参与率25%。抓提高:通过举办艺术节、体育科技节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参加区级以上各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施展才华的舞台。抓实践:通过到校外采访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抓激励:学校把握各项指标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和谐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学校注重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作为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认真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对全校学生运用《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注重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评价内容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多方面。扎实抓好课改总结和反思工作

5、积极加强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利用。

我们在开齐开全课程的同时,开设了《环境》、《礼仪》、《心理健康教育》3门地方课程,并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三、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深感课改的辛苦,但也初步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1、教师课程观念不断更新。在新的思想指导下,教师们在教学中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之中。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气氛异常活跃,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在实验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平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和培养。

4、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起来。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积极要求参加课改培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进修空前高涨。

四、今后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课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3、加强课题研究,真正将课改新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科研推进

学科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确立研究课题,

4、正确处理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生动活泼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的关系。

5、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之彼此形成一个融洽的“学习共同体”。

6、进一步探究和完善评价体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