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作者:王勇桂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10期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7)03-0038-04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新高度,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又一次成功飞跃,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阐释

  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崭新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精髓和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原则的坚持和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强调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发展和促发展的根本归宿,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社会主义最高的目标价值追求,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理论。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上统一的基本原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强调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第四,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联系、发展的辩证思想。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全面推进、统筹协调发展,这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典范。第五,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本质上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内在同一过程的观点。突出社会发展既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社会客观规律的历史过程,又是社会主义满足自身需求和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能动过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应用到了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中。第六,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下,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针对时代变化和中国实际而提出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灵魂,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新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

  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紧密结合,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昭示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观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可见,科学发展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新成果”。①由于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思路,破解了发展的难题,能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因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规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富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把握更加富有主动性和预见性,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进一步回答,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丰富

  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科学体系,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从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改革开放和应对全球化挑战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累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意识形态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我们党面临着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方面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另一方面,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理论创新,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正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顺应时代要求,着眼于创造新局面,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党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经验和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接着,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总结了国外发展和2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何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科学发展观首次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对人类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是统领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自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化进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累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前进的道路。可以说在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分别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自改革开放至90年代产生的是邓小平理论, 90年代至世纪之交产生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在新世纪新的实践中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三个发展阶段之间既有区别更有内在联系,这“不仅是意识形态变化的主导主体的连续性,而且是意识形态变化的理论前提的连续性”,②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在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新实践而创造性提出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思想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题、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体现着一脉相承性,而在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外交方针和国际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范畴方面又体现出它的发展创新性。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把握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体现出其一脉相承性,同时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彰显出其与时俱进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新飞跃,是传承性与创新性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就保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而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点的新展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并已经展现出作为科学理论所具有的体系性的新特点。“科学体系的形成,是理论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也最集中地体现出理论深化和发展的过程。”④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呈现出人民性与统领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衔接、层次性与开放性相关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点,这些显著特点进一步表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体系,从而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强烈人民性与高度统领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结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鲜明地反映出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等根本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看,无论是发展的内涵和目标,还是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都凸显出其强烈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要尊重人的权益和价值,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就是其强烈的人民性,而正是这种人民性使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对发展的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由于全面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关乎现阶段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指导我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具有的这种统领作用表明,它是贯穿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其他重大战略创新思想的主线和灵魂,也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思想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和深化。

  2、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系统性与有机协调性相衔接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有内在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重大主题和基本要求,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具有科学的系统性。这些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不仅强调统揽全局和科学筹划,更注重统筹兼顾和系统协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及其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这些系统的一整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本身还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有机协调性,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统筹和协调,努力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等都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协调性。实践表明,科学发展观把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与遵循社会规律有机协调起来,把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把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协调起来,特别是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的协调起来,从而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必将促进我国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系统性与协调性紧密衔接的理论体系。

  3、科学发展观是严密层次性与鲜明开放性相关照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和核心是其第一层次:即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及不断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科学发展观相联系的若干重要理论和重要论断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二层次:主要包括全面协调发展论,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走和平发展道路论等等,涵盖内政和外交两大领域。在这些重要理论指导下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政策,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三个层次:主要包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以及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等等,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各层次之间是逻辑严密、联系紧凑、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也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不仅传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而且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化的思维特色,彰显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又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开放性要求;科学发展观努力把中国的科学发展与世界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以高瞻远瞩的全球战略意识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眼光和世界性意义,是我国对外方针和国际战略的新理念。层次性折射出开放性,开放性拓展着层次性,层次性与开放性的紧密关照和相互贯通彰显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和全球视野。

  收稿日期:2007-04-25

  注释:

  ①赵曜:《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

  ②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版,序言。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④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作者介绍:王勇桂,男,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江苏 南京 21004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