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下服务业发展调研

——以渝中区为例

区委办公室 区发改委 区统计局

近年来,渝中区立足“服务重庆、发展渝中”,依托区位优势,坚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取得一定成效。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创造增加值297.9亿元,二、三产比例达8.7:91.3,区域内汇集了全市90%的市级以上金融机构、50%以上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40%的证券营业部、75%的期货营业部,聚集了90%以上金融总资产,存、贷款余额分别约占全市的1/4、2/5,是全区GDP的5.76倍和7.9倍;商贸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约占全市的18%和12%;营利性中介机构近2900户,聚集的中介经济量占全市50%;税收亿元楼宇8栋,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是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代表城区。

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逐步转向实体经济,对全国、全市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服务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为比较客观地把握其在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下的发展态势,渝中区委办公室联合发改委、统计局以及有关产业职能部门,就危机暴发以来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以推动服务业“危中求机”、加快发展。

一、一季度渝中区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

在全国、全市实施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刺激下,渝中区经济发展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势头态势。一季度,全区实现GDP 82.8亿元、同比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亿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6亿元、增长9.6%。

(一)总体分析

1、与去年同期相比,经济增速放缓。一季度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下降,呈现“四降一升”的态势,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降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降1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4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上升46.6个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2009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对比情况

2、与主城八区相比,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主城九区中,渝中区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市下降18%和主城九区下降6.6%的情况下,逆势上涨、排名第二;但GDP、固投、社零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则分别居第5、7、6和9

位,与排位第一的区县分别低6.7个百分点、47.6个百分点、14.8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2009年一季度主城九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

3、与先进发达城区相比,经济发展差距大、危机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从主要经济指标的绝对值来看,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先进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市的中心城区相比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投资强度较弱、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比如,今年一季度全区GDP总量仅为广州越秀区的26 %,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北京西城区、上海黄浦区、成都武侯区的18%、43%和33%,西城区、黄浦区、越秀区和武侯区的固投分别为我区的10倍、3倍、9.5倍和4.3倍,西城区、黄浦区和武侯区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我区的1.4倍、7.6倍、1.1倍。(见表三)

表三:2009年一季度渝中区与先进发达城市中心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在金融危机下,渝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变化与西城区、黄浦区和越秀区相比相对较小。比如,黄浦区2009年一季度的GDP、社零和进出口总额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8.1、32.1和31.6个百分点,降幅分别为渝中区的2.3倍、3倍和30.4倍;西城区2009年一季度的地方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3.9个百分点,降幅为我区的6.1倍(见表四)。这与2009年春天,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西暖东凉”的态势相一致,既证实以内需为依托西部,在金融危机下受到的冲击必然小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地区,也表明在国家倾斜性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表四:与先进发达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季度增速变化对比表

(二)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1、GDP增长态势与全国、全市相比,方向一致、变化平稳、增长趋缓。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1998—2007年,全国GDP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全市在直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GDP增速一直保持较快速度上升,且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与全国和全市相比,渝中区GDP增长态势主要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与全国、全市的变化方向基本保持一致,1999—2007年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只有2006年在全国、全市分别增长11

和12.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逆势下滑,增幅仅为10%。而2008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与全国全市同步下滑。二是较全国全市增长更为平稳,尤其是2001-2003年,渝中区GDP增速连续三年均为

10.7%,2004-2005年间,GDP增速波动幅度仅为0.3个百分点。三是增长速度趋缓,1999-2002年,渝中区GDP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和全市,一直处于高增长态势;2002年以后,由于直辖优势显现及西部大开发、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等重大国家战略逐步推进,尤其是02、03

年重庆工业经济全面

复苏,出现迅猛开发、高速增长势头,在投资强力拉动作用下周边区县竞相发展,分流加剧;而生产型服务经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渝中区经济增速开始落于全市增速之后,呈放缓趋势。

2、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在主城区排名逐年下滑。 近年来,大量土地开发建设带来的土地收益迅猛增长、十分巨大,成为公共财政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2008年期间,江北、沙坪坝、渝北三区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到2008年成为主城九区财政收入前三甲。而渝中区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结构(其税收收入所占财政收入比例一直保持80%以上),全区财政收入增速稳定,排名逐步靠后。2004年全区财政收入为

9亿元,总量居于全市第一;2005年11.1亿元,与沙坪坝区并列第一;2006年13.2亿元,落于沙坪坝和江北之后,成为第三名;2007年16.3亿元,排位第五;2008年21.4亿元,排位第四。

3、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从投资总额来看,2004-2008年,全区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在100亿元左右,分别为89.1亿、95.1亿、98.8亿、91.4亿和111.5亿,分别排在主城九区的第5、6、7、8和8位;与其他八区日益增大的投资强度和规模形成较大反差。2004-2008年,江北区的固投从94.7亿增长到264.4亿、增长1.8倍,渝北区从175.8亿元增长到355.8亿元、增长1倍,巴南区从54.4亿元增长到205.3亿元、增长2.8倍,北碚区从37.9亿元增长到143.0亿元、增长2.8倍,而

渝中区从89.1亿元增长到111.5亿元、仅增长0.3倍。今年一季度,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带动下,渝中区固投增速达到16.9%,纵比看创

下近年固投增长新高,但横比在主城九区中排位第7,仍处于后位。由于土地使用已近饱和,拆迁重建周期较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大动力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对经济拉动不强,同时,势必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4、对外开放“风景稍好”。

今年一季度,全区对外开放呈现“两升三降”。“升”:实际利用外资大幅上升,由于08年9亿余美元合同外资的陆续到位,一季度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4787万美元、同比增长31.34%、高出全市53.8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近50%,新签合同外资14328万美元,位居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逆势上升,受人民币升值和扩大内需宏观政策的双重影响,一季度全区外贸进出口11344万美元、同比增长6.5%、高出全市38.7个百分点,其中外贸进口7093万美元、同比增长32.4%,外贸出口4251万美元、同比下降19.8%、但仍比全市少下降11.4个百分点。

“降”:在利用外资方面,由于国际流动性严重不足和外国投资者普遍缺乏信心,导致一季度全区新签订外商投资项目同比下降50%、新签合同外资同比下降65%,分别比全市多下降了9.61和1.11个百分点;在利用内资方面,由于资金密集型项目大幅减少,1000万元以上仅有9个、同比下降58.1%,一季度利用内资虽然项目数有所增加,但金额却大幅下降;在对外贸易方面,国际市场持续萎缩,全区出口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区内最大的出口企业(也是全市出口十五强企业之一)诚信华容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预计今年将无出口订单。

二、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季度,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服务业特

别是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影响初步显现,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业有喜有忧,受影响程度不一。

(一)金融业逆势而上,但持续高增长的后劲不足。 一季度,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区级税收1.34亿元,同比增长15.6%,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9%,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银行业经营效益处于高位。一季度,区域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3.77亿元,同比增长42.4%;资产总规模达到6531.7亿元,同比增长34.8%;银行存贷款余额达到2123.8亿元、298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9%、36.5%,分别占全市的23%和40.8%。银行业支撑和拉动了全区金融业的逆势而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政策性因素,今年以来,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信贷大幅放量。截止3月底,全国新增信贷量达到4.6万亿,重庆达到近1000亿,而渝中区作为重庆金融中心,新增贷款达到400亿,银行贷款余额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2.3个百分点,有59%的银行企业收入同比增长,且绝大多数的增幅超过10%。二是市场因素,受股市、楼市的持续低迷,居民更加捂紧钱袋,更倾向于银行定期存款,导致银行存款余额的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银行利息支出达到22亿元,同比增长67.6%,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但要看到,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金融危机带来的危机减缓、国家稳健财政政策的

实施,银行业要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将加大,金融业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回升的模式将面临挑战。

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在遭遇2008年的熊市之后,风险情绪仍然弥漫在证券市场。一季度,全区证券业总资产规模59.4亿元,同比增长26.2%;营业收入仅有1.32亿元,同比下降6.9%;股票成交额683.8亿元,同比下降14.2%;基金成交额3.57亿元,同比下降65.7%;60%的证券企业收入下降,且50%的企业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从环比来看,下降幅度逐步放缓。

保险市场增速放缓。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影响显现,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使得一部分企业、居民购买保险产品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下降。一季度,全区保险业总资产规模263.9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保费收入28.5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财产险业务稳定增长,实现保费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4.9%,而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4.3亿元,同比下降2.1%。从总体看,保险行业虽然60%的企业收入保持了增长,但由于占寿险业务量两成的泰康人寿收入大幅下滑,降幅达到50%,从而导致整体保险收入下降。

(二)商贸业增长乏力,消费市场内生动力不足。 多年保持全市商贸中心地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高居主城九区首位,九龙坡、沙坪坝则分别稳居第二和第三

位;与第二位区县的差距变化由2004年的50.6亿,依次变化为53.3亿、46.5亿、59.9亿和71.0亿,基本上呈逐年扩大趋势;与江北区的差距则由2004年的89.6亿,逐步变化为96.9亿、92.2亿、103亿和107.2亿,也呈缓慢扩大趋势(见表五)。

表五:主城九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表(2004-2008)

但从增速对比图来看,2004-2008年,渝中社零增长缓

慢,增速一直为主城九区的倒数第一,在增速最高的2008年才达19.2%,仅是渝北和南

岸增速的一半、是江北的56%;

而渝北区社零则一直保持高速

增长,在主城九区中排位第一;

江北区自2006年观音桥商圈

集聚辐射作用初显后,社零大

幅提高,从2004年增速第5位

跃升到2008年第3位。可见,

渝中区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没有变,但在周边区县的激烈竞争下,商贸业发展仍面临着较大挑战。

一季度商贸指标回落陷入低谷。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65.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6.2个百分点;实现商贸销售总额224.5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但是商贸第一支撑的地位仍然稳固,实现增加值21.47亿元,同比增长7.7%,占三产的比重为28.6%、贡献率达到31%。在市场低迷疲软的形势下,主要得益于在元旦春节开展了解放碑购物狂欢节、全国城际旅游交易会等节会活动,拉动群众消费,促进市场升温。

重点商贸行业下滑严重。一季度,金属材料、家电、石

油及其制品三大行业销售同比下降23.2%,对总销增速负拉动4.9个百分点。从金属材料行业看,受有色金属价格下调30%的影响,实现销售额15.5亿元,同比下降38.4%,对总销增速负拉动2.7个百分点,15家销售金属材料类的限上批发企业,有13家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幅度达86.7%,其中有5家企业下降额在亿元以上。从家电行业看,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制造商生产影响,电器仅销售8.1亿元,同比下降11.9%;零售2.3亿元,同比下降16.1%,其中商社电器、苏宁、国美三大专业电器零售分别同比下降16.8%、18.3%、45.7%,“家电下乡”213万元,占全市仅1.2%,拉动作用非常有限。从石油及其制品看,1-2月,受工业企业生产下降的影响,工业能源消费量大幅下降,致使成品油下降近30%,直接影响我区石油及其制品行业销售同比下降20.5%,零售

同比下降18.5%;3月份,受国家成品油价格和企业自身策略调整,全区石油及其制品行业完成销售10.8亿元,同比增长3.9%,呈现回升态势。

商贸总部企业发展放缓。一季度,全区178家规模以上

批零企业实现销售额114.8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78家、43%的企业销售出现下降,30家、16.8%的企业零售出现下降。全区总部企业实现销售65.1亿元,同比下降3.4%;实现零售24.8亿元,同比增长1.3%;17家总部企业有10家销售下降,占58.8%。除医药、书报杂志、服装等总部企业保持良好增势外,金属制品、家电销售等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商社集团的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

在严峻的金融危机下,渝中区商贸业增长乏力,因素有

三:

一是群众消费欲望锐减。受金融危机影响,居民群众的

消费欲望呈下降趋势,居民群众更多的意愿是把存入银行。一季度,全区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123.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9.9%,比去年同期高出14个百分点。

二是物价因素影响。一季度,全区CPI累计同比下降

1.8%,生活必需品销售出现严重下滑,食品、饮料、烟酒实现销售额13.1亿元,同比下降14.4%。

三是大规模拆迁影响。去年以来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

到4月底已累计拆迁居民18297户、约7万人,其中绝大多

数外迁他区,同时还有相当多的社会单位一同外迁,导致刚性消费需求减弱,减少社零1亿元以上,分布在各大区域和社区的零售卖场呈现下降。

(三)文化服务业喜忧参半。一季度,全区文化、体育

和娱乐业完成税收734万元,同比增长3.8%;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42个,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有42.9%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8.1%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

一是图书市场发展平稳。一季度限上批零企业实现图书

销售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9.4%。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例,今年1-2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47万元、增幅为20.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05万元、增幅为23.9%。

二是娱乐业有喜有忧。“喜”在电影业增长较快,受解

放碑购物狂欢节等节会活动的拉动,区内电影娱乐业持续升温,以重庆保利万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74.5万元,同比增长达36.6%。“忧”在酒吧、KTV等娱乐行业,由于中端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下降,导致其营业收入出现下滑,比如,欢乐迪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万元,同比下降近50%。

三是传媒行业有一定下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市内外

各类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导致有投放广告需求和意愿的企业

降低,区域内出版、传媒行业的广告投放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其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商报社和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下降9.6%、4.8%和28.6%。

表六:2009年一季度渝中区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单位:千元

单位名称

重庆商报社

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营业收入 19945 15001 同比±%

-4.8 -28.6

(四)科技信息业成长性好,态势喜人。一季度,全区

科技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93个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46亿元、同比增长36.6%,但55.9%的企业营业收入增幅在5%以下。纵观行业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明显。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

司实现营业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33.1%,占科技信息业总收入的43%;重庆电信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占科技信息业总收入的32.3%。

二是新兴产业逆势发展。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实现营

业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10.3%;以互联网、动漫游戏等为主的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实现收入0.77亿元,同比增长24.1%。

三是发展有空间、有新增点。国家3G业务在下半年即

将开通运行,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空间巨大的市场,必将为通讯业迎来新的发展。

四是未来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

下,支撑全区科技信息业的科技咨询业在二三季度将受到较大冲击,其影响将逐步显现。比如,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外签订的订单基本上处于暂停状态,大部分中小科技企业的客户减少了在项目方面的投资。

(五)中介服务业冲击较大。一季度,区域规模以上161

家法律、广告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3亿元、1.0亿元、0.8亿元,分别下降7.6%、30.9%和24.3%。危机之中,中介服务业表现出三大问题:

一是广告业效益大幅下降。金融危机使企业缩减成本,

导致行业合同签约率低,客户量萎缩,特别是房地产客户大幅萎缩,融资困难。比如重庆媒体伯乐公交广告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签约客户减少47%。

二是律师行业所得税定率基数偏高,导致税负较重,特

别是对年创收在1500万元以上的大型律师事务所,所得税征收率为营业税的8%,比较与公司制企业25%企业所得税而言,相当于认定律师事务所的利润占其营业额的31%以上。

三是房地产中介行业萎缩严重,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紧

缩银根、投资者信心不足、购房者持币观望等三重因素的影响,造成房地产经纪市场冷淡、房屋中介成交量下降,业务

严重萎缩。一季度,近四成的房地产中介企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其中戴德梁行、纬联地产下降幅度超过30%。

(六)都市旅游业影响不大。一季度,全区共接待境内

外旅游者387.4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海外旅游者5.8万人次,同比增长7.4%,国内旅游者381.6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总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1.7%。尽管各项指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比预期有所放缓,但仍呈现出积极发展势头。

旅游经济运行呈现“冷热相交、内热外冷”的局面。“热”:国内游客稳步上升,受城际旅游交易会、春节黄金周等节会节庆活动的影响,国内旅游稳健增长,假日经济势头良好,仅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199.4万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收入达4.3亿元,其中解放碑、朝天门、人民广场、鹅岭公园等接待游客162.7万人次。“冷”:入境游下降,由于入境游的客源市场是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比如日本、韩国、泰国等东亚和东南亚等入境游客源市场下降20%以上,美国市场也呈下降趋势,虽然1-3月旅游外汇收入为2588万美元,同比增长18.5%,但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一倍。

宾馆酒店在困境中创造奇迹。一季度,区内旅游宾馆饭

店入住率达到65%、同比增长5%,解放碑CBD内星级酒店增长最为明显,其中万豪酒店入住率61%、同比下降12%,但超过预期10%;国贸豪生酒店入住率50.4%、同比增长25%;

海逸酒店入住率49.4%、同比增长8.4%;扬子岛酒店入住率82%、同比增长12%,银河大酒店入住率82.7%、同比增长6.3%。而同一时期,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宾馆酒店入住率大幅度下降,以北京万豪酒店为例,平均入住率仅为30%。

分析旅游业在危机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有

三:一是旅游营销模式带动,今年以来,组织策划开展了2009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吸引了全国20个省市159家单位1000余人参加,成立了中国城际旅游联盟组织,城际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带动都市旅游发展。二是旅游节庆活动拉动,今年以来,举办了重庆解放碑购物狂欢节,节会其间,湖广会馆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接待游客28.7万人次,同比增长24.8%。三是娱乐、消费、旅游环境的优化升级促动,近年来,大力优化游乐环境,加大商业、购物、娱乐、消费环境的提档升级,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了都市旅游业的发展。

(七)医疗保健业势头良好。一季度,区域各医院诊疗

人数达到145.2万人次,同比增长5.7%;出院4.76万人,同比增长11.2%;总床日数59.1万床日,同比增长7.8%。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增长幅度较大。全区8

家三甲医院(大坪医院未在统计之中)入院人数达4.3万人、

同比增长13%,诊疗人数122.2万人次、同比增长7%,总收入73.7亿元、同比增长24%。(见表七)

表七:区域内三甲医院主要指标对比表

全区4家专科医院(其中口腔医院和儿童医院也属于三甲医院)入院人数达1.4万人、同比增长1%,诊疗人数51.7万人次、同比增长5 %,总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19 %。其中,市中医骨科医院入院人数、诊疗人次和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加达21.5%、14.5%和19.7%。

二是中型综合性医院增长平稳。今年一季度,全区2家 中型综合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和中山医院的入院人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7%和-0.1%,诊疗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和22%,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和13%。

三是民营医院总体下降,且发展不平衡。今年一季度,

全区6家民营医院(国宾医院未在统计之中)入院人数仅841人、同比下降12%,诊疗人数5.08万人次、同比增长52%,总收入773万元、同比下降1.2%

。其中红岭医院入院人数、

诊疗人次和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达23.8%、20%和9.1%;而重庆华仁医院入院人数、诊疗人次和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加达56.25%、83.9%和75.7%。

三、危机中企业发展状况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危机直接或间

接冲击,但目前影响程度还比较有限,实际情况比预想中要好。

(一)近年区域企业变动分析

1、新设企业逐年增多,且构成向金融、租赁、信息、

中介等服务业集聚。随着战略地位的提升及政策效应的叠加,重庆发展潜力释放,资源要素聚焦重庆。作为开放门户和窗口的渝中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企业相继来区投资创业。近年内外资企业注册登记量持续攀升,07、08年分别新增2153户、2394户,保持增长态势。通过坚持不懈“优三强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高端产业、高端品牌、高端人才“三高”战略实施成效日益显现。全区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均居全市乃至西部前列;金融危机未能阻挡世界知名企业入驻步伐,一季度,世界500强企业美国3M公司、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公司陆续在区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入驻渝中的世界500强企业有75家,占全市总量的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成为新增企业分布前三甲,尤其是信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自身增长速度很快。

2、危机冲击下,企业注销量处于高位。受金融危机、危旧房改造、结构调整等因素综合影响,08年内资企业注销789家,同比增加180%;同时,大量提振政策开始发力,09年一季度注销116家,同比上升54.7%,环比却开始下降;注册资本不能按时到位、外迁、经营亏损、分支机构撤离等成为企业注销的主要原因。

3、外商在区直接投资大幅削减。外资企业在危机暴

发后注册量下滑21.4%;08年四季度注销外资企业19户,环比增长216.7%;09年一季度注销外资企业19户,与去年四季度持平;08年外商投资9391万美元、注册资本7212万美元、外方认缴7198万美元,仅为07年的16%、20%和24%。同时,外资并购成为外商投资的新趋势。09年一季度,渝中区新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3户,其中2户是通过外资并购予以登记。

2006-2008渝中区新设及实有外资企业户数

2006-2008年渝中区外商投资情况(万美元)

4、受两江新区、保税港区概念牵引,新型产业发展加快。外资货运物流企业加快来渝步伐,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外资货运物流企业105户,其中在渝中设立办事机构的占1/5,09年一季度又新增2家国际运输物流分支企业;同时,1户从事第一产业的外商法人企业入驻渝中。作为区域性总部基地,农业投资企业的落户进一步增强了区域辐射服务功能。

(二)对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目前,全区共有总部企业和重点纳税企业100户。其中,总部企业有62户,共分为经营性总部、行政管理性总部和投资性总部三大类,分别为52户、5户和5户,其中经营性总部中有金融机构35户,约占全部总部企业的56.45%,是我区总部经济的主要力量。今年一季度以来,总部企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收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纳税总额明显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一季度100户总部及重点企业及其在区纳税的分支机构共缴纳各项税收7.56亿元,同比增长-11.78%

;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贡献

为1.5亿元,同比增长-10.93%。

2、重点楼宇受冲击较大。今年一季度35栋重点联系的商务楼宇呈现出“两个明显下降”的特征,即:纳税总额6.7亿元、同比下降21.88%,对区级财政贡献为1.6亿元、同比下降12.68%。一季度,税收超2500万元的有6栋,较上年减少2栋。其中,亿元楼宇仅有一栋——电力大厦,但纳税总额较去年同期仍下降13%;超2500万元的重点楼宇有5栋,分别是中冶赛迪大楼、合景大厦、大都会商厦、建行大厦和邹容广场,只有建行大厦的税收总额同比增长18.94%,其他4栋大厦均呈大幅度下降。(详见表八)

表八:2009年一季度重点楼宇纳税收入变化表

纳税总额

(万元)

同比增长

(%)

电力大厦 中冶赛迪 合景大厦 大都会商厦 15700 -13 5460 -52.14 4256 -68.44 2952 -12.49 建行大厦 邹容广场 3311 18.94 2979 -3.54

(三)对中小企业造成一定影响

一是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对区域内15家中小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显示,09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有6家、占1/3,其中4家企业下降幅度在20%以上,重庆后工机械厂与重庆红旗空压机厂销售额下滑50%,2家印务印制企业业务量也大幅下落;经营状况基本持平的占2/5;3家企业收入略有上升,1家生产节能产品的科技企业受益于系列节能减排政策,企业收入实现200%的增长。二是失业有所增加。危

机暴发后,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增多,2008年四季度全区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1440人,同比增长287%;近半年,社会单位办理失业保险人员净减少1.5万余人,占办理总数的6.4%,岗位流失趋势蔓延。但随着稳定岗位政策的逐步投放,今年1-4月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1261人,同比增长54.9%,但增速放缓,环比下降34.4%,全区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1.6%左右。三是企业融资与政策落地的困难,不利于中小企业闯出困境。融资难等瓶颈性问题在危机中更加凸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在大风大浪中抵御能力较弱,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银行在危机中“明哲保身”、“要救急更要自保”的顾虑迟疑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另外,侧重于工业、出口、基础建设、科技等领域的系列提振政策,对于渝中区以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受益面较窄,政策门槛较高,政策、资金落地难度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城市定位的宣传力度。城市定位准、品位高,对于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企业才能在这个地区彰显它的形象价值。渝中作为重庆城市的形象、开放的窗口、发展的核心,应该有条件、有优势发展“注意力经济”,提升外界的关注度,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发展。因此,建议重点围绕“一区一基地”战略定位、“内陆香港”城市理想、长江上游金融核心区的产业定位,在全

国性主流媒体,港澳台媒体开展集中宣传,扩大渝中发展方向、发展环境、优惠政策等的知晓度,叫响渝中品牌,增强城区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服务业尤其是知名企业集团投资渝中,扩大渝中经济增量。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转危为机中的主导作用。当前金融危机下,资本市场疲软,投资开发企业投资愿望下降、步伐放缓,投资行为更加谨慎。去年区内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拆迁以来,已经拆迁完成7个地块,但截至目前,尚没有一个地块成功出让。在这种形势下,建议政府主动出击,组建投融资平台,选择一批对城区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建设,比如重庆金融街的打造、国泰项目的建设、“四久工程”的处臵盘活等,由政府主导建设,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创造持续的投资氛围,保持投资强度,营造市场热度,集聚发展后劲。

三是以节会活动激发消费潜力。实践证明,成功的节会活动,不仅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影响力,更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气,从而拉动消费,促进市场升温。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渝中区通过举办解放碑购物狂欢节,消费市场实现“井喷”,1月份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在金融危机下,面对加剧的分流态势和萎缩的消费需求,要保持和巩固“商贸中心”的地位,就要做好节会经济这篇大文章,唱好唱名节会“四季歌”,举办、承办全国性的品牌节会,不断创造消费热潮。

四是商旅文同台唱戏,“组合拳”搞活城市营销。渝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时尚之都,既是文化“富矿”,又是商贸中心,更是旅游富集地。我们要发挥特色、放大优势,加大城市的营销推介,深入挖掘渝中的“母城”游、红色游和都市游资源,联动文化、商贸,在全国城际旅游交易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城际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让更多的人走进渝中、了解渝中、喜欢渝中,形成商旅文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增强城区经济后续发展能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全市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已超过50%,而渝中区也接近半壁江山。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缓慢等问题特别突出,建议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产业人才引进奖励基金等长效机制,尽可能帮助一批具备优势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在税收、融资等关键环节予以扶持,减少其“成长的烦恼”,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扎根渝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行业的龙头和品牌,以夯实经济基础。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