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内容:

1、小麦高产栽培途径;

2、适期播种,基本苗的确定;

3、小麦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

1、通过这次的讲解,了解小麦栽培技术。

2、通过分步讲解和实际举例,掌握了造成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3、通过学习,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症下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重点:

掌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冬、春管理。

小麦高产栽培途径

以主茎成穗为主途径

主要是通过增加播种量,从而增加基本苗(每亩基本苗25-30万),依靠主茎成穗来获得高产。其最高茎蘖每亩60-80万,每亩有效穗30-35万(南方地区25-30万),单株成穗1.2-1.5个,每穗25-35粒,千粒重30-40克。适合于中等肥力以下的麦田或春麦区及晚播冬麦区,对于中肥以下的麦田,宜采用耐瘠薄品种;而对于肥水条件较好的晚麦区,可采用春性或半冬性,株高中等,茎秆粗壮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品种。

一、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使小麦叶龄进程与最佳季节保持同步。适时 叶龄进程指能够与最佳季节进程保持优化同步关系的叶龄进程,即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小麦对环境

条件的要求,把小麦一生不同 叶龄期有顺序地安排在适宜的生长季节。可以充

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保证小麦冬前早发,形成壮苗,返青至拔节稳长,拔节

至抽穗健壮生长,后期不早衰。

高产小麦一生叶龄进程优化安排

主茎总叶数 冬前叶龄 越冬 返青 拔节—孕穗

春性11

春性12 1~5 1~6

6 7 8 9 7 8~11 8 9~12 9 10~13 10 11~14 半冬性13 1~7 半冬性14 1~8

有效分蘖期 无效分蘖期 巩固有效蘖 及促大穗期

叶龄进程合理安排的优越性

━ 充分利用晚秋与初冬的光热资源,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增加麦苗抗寒

━ 越冬时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已过,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有效分蘖

之间差距小。

━ 越冬期间低温可控制无效分蘖

━ 返青阶段只长一片叶,可压缩最高茎蘖数,提高分蘖成穗率

━ 冬前形成的壮苗维管束发育好,多且大,有助于壮杆大穗

━ 冬前生长消耗较多的土壤养分,越冬返青期肥效减退,使茎杆基部叶片

和基部节间生长缓慢,有利于形成短而粗的基部节间

━ 二棱期处于越冬至返青期间,小穗原基的分化时间拉长,可增加每穗小

穗数

晚播的不利影响

——冬前不能形成预期的穗数

——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推迟到越冬返青期,为促进有效分蘖,追施肥料造

成拔节前后旺长,引起倒伏

——拔节期推迟,基本节间伸长处于高温条件,不利壮杆形成

——穗分化时间缩短,穗粒数减少;抽穗推迟,结实期间遇高温与干热风危

害,降低粒重

早播易引起叶龄进程超前,早拔节,遭受冻害

● 最佳播期的确定

● ——以播种至越冬形成壮苗为原则

● ——冬前壮苗的 标准:春性品种5-6叶,3-5个分蘖,2-3条次生根;半

冬性品种6-7叶,5-7个分蘖,3-5条次生根

● ——春性品种冬前需500~550度积温,半冬性品种需650~700度积温

● ——根据当地温度条件确定最优播期(越冬始期向前推算)

二、基本苗的确定

确定原则

满足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基本苗,压缩群体起点,提高

分蘖穗的比例;稳定叶面积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在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增加

结实粒数

● ——提高群体中分蘖穗的比例,提高3穗株、4穗株的比例,降低1、2

穗株的比例可提高产量

● ——确保在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按时够苗(达预期穗数)

● ——协调源库关系,提高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

方法:

● 合理基本苗(X)=每亩适宜穗数(Y)/单株可靠成穗数(ES)

● ——单株可靠成穗数根据品种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应有的理论茎蘖数

(R)和茎蘖的实际发生率(r)计算,即 ES=R r

● 如:11叶5个伸长节间品种,有效分蘖可可叶龄期为=11-5-4+3=5;按叶

蘖同伸规律,5叶时单株理论茎蘖数(R)为3个。

● 如:13叶5个伸长节间品种,有效分蘖可可叶龄期为=13-5-5+3=6;

按叶蘖同伸规律,6叶时单株理论茎蘖数(R)为5个。

● ——实际发生率(r)因品种、肥水、密度和播种质量有关,高产条件下

一般为80%~90%

● ——每亩适宜穗数可根据各地的产量水平确定。

● 例:11叶5个伸长节间品种合理基本苗=30万/3⨯0.8=12.5万

● 13叶5个伸长节间品种合理基本苗=40万/5⨯0.8=10万

三、小麦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

1、需肥量

● 每100kg小麦籽粒的吸氮量变动在2.5~3.0kg之间,平均2.9kg

● 每100kg小麦籽粒的吸磷量变动在1.0~1.5kg之间

● 每100kg小麦籽粒的吸钾量变动在2.~4kg之间,平均3kg

● 三者比例约为3:1:3

2、需肥动态

● 高产小麦一生中有两个吸氮高峰,

● 一为冬前分蘖期至越冬始期,占总吸肥量的15%~20%,吸氮强度为

30~55mg/g干重∙日。

● 二是拔节至孕穗期,占总吸氮量36%~44%,吸氮强度为20 mg/g干重∙日。

● 此为施足基肥和拔节孕穗肥的理论依据。

3、施肥量的确定

● 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

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 ——目标产量需肥量,一般以100kg籽粒需氮2.9kg计算

● ——土壤当季供应量以空白产量进行估算

● ——肥料利用率以施肥和不施肥(空白)处理进行估算

●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吸肥量-空白区作物吸肥量/施如肥料的总量

⨯100%。由此可以下式计算施肥量:

● 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空白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养

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4、肥料运筹

● 氮肥:促—控—促原则,既施足基肥,冬前促壮苗早发,返青期控无效

分蘖,拔节孕穗期促壮杆大穗。使用方法:基追比6:4或5:5;有机无

机肥配比;追肥分穗肥(拔节孕穗肥)、粒肥、分蘖肥

● 磷肥一般基施

● 钾肥基追比为5:5。追肥一般在拔节前后使用,即倒3、倒4叶抽出时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一、小麦单产发展阶段及主要矛盾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已经历了低产(200 kg以下)变中产(200一400 kg)

和中产变高产(400一500 kg)阶段。

在低产阶段,麦田的土、肥、水条件限制了小麦的生长发育,随着生产条件

的改善和品种改良,单产达到中产水平。

中产麦田,土壤肥力较好,常因群体过大,个体弱小造成倒伏而影响产量,

合理调节群体结构,克服传统栽培中“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做法,小麦单产达

到高产水平。

在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植株地上部器官与根系的矛盾、营养生长与

生殖生长的矛盾,特别是在生育前、中期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的衰老过程,是高产向超高产

二、田间小麦衰老时期的划分和延缓衰老的途径

根据小麦开花后旗叶和根系的生理代谢指标变化、籽粒生长发育阶段和旗叶

超微结构的变化,将小麦衰老进程划分为缓慢衰老期和快速衰老期。

缓慢衰老期的特点

─ 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缓降至开花期的50%

─ 旗叶丙二醛含量、活性氧产生量和质膜透性缓升至开花期的50%

─ 根丙二醛含量上升至最高值,旗叶乙烯释放速率达花后高峰值。

─ 此期内叶片气孔导度下降缓慢,叶绿体基本完好,被膜完整,叶绿体内

淀粉粒减少,大而多的嗜饿颗粒出现;

─ 旗叶的光合作用、根系活力和供应能力均较强;

─ 缓慢衰老期与籽粒形成期和灌浆期相对应,这一时期的长短因品种和条

件的变化而不同,是可以调控的。

小麦快速衰老期指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速降期。

此期内旗叶脱落酸含量快速升高,乙烯释放速率下降,气孔限制值显著降低,

旗叶与根系的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快速下降,根系活力迅速降低;

细胞结构完整性破坏,叶绿体内类囊体片层模糊不清,大量嗜饿颗粒堆积,

叶绿体破坏,内含物外渗,液泡膜破裂,大量解体的细胞器杂乱堆积于细胞中并

逐渐撤出,

快速衰老期与籽粒蜡熟期和完熟期相对应。

目前,国内外延缓小麦衰老的思路是延长小麦生育期,即延长小麦开花至成

熟阶段的时间。生产实践证明,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成熟阶段处于气温日益

升高的条件下,而且常发生干热风,延长生育期常造成小麦高温逼熟,青枯死亡。同时,下茬作物玉米、大豆也急需腾茬。研究表明采用配套栽培措施延长缓衰期

(4—5天),推迟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在籽粒线性增重阶段,延

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5—6天),提高此期的籽粒灌浆速率(0.45mg/粒·d左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这一新途径完全不同于国内外以延长生育期为延

缓小麦衰老的观点。

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由高产向超高产发展的关键在于将高产水平的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

高至超高产水平,与此响应的高产向超高产过渡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山东、河北、河南省的超高产实践表明,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和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均具有公顷产9000 kg潜力的品种,但是,两种类型的品种必须建立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才能获得超高产。

600kg/亩产量结构

基本苗 最高茎蘖数 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万/亩) (万/亩) (万/亩) (g)

12-15 75 30-35 45 50

7.5-10 90 45-50 35 45

冬小麦栽培中氮素的施用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模式,常规高产栽培追肥用在起身期(二棱期),同时浇水。超高产栽培要求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追氮时期后移至拔节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超高产麦田将起身期追氮和浇水后移至拔节期,能够抑制无效分蘖过多增

生,控制旗叶和倒二叶过长,改善生育中后期的冠层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的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控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干物质稳健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向穗部的运转,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

1)提高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

2)增强了小麦生育后期根系的吸收能力

氮肥后移提高了不同土层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其往穗部的分配比例。对麦田的不同土层的吸收能力研究表明,追氮,增加了向穗部运输的32P的数量,有利于根系延缓衰老,提高吸收能力和促进产品器官的发育。

3)提高开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拔节期迫氮处理的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起身期迫氮处理,尤其以灌浆后期差异显著,说明其延缓了衰老。

4)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分配

挑旗期标记于旗叶的14C同化物在成熟期向籽粒中分配的比例,拔节期追氮的处理显著高于起身期迫氮的处理;而旗叶中滞留的比例和其他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拔节期追氮的处理少于起身期追氮的,有利于提高旗叶的光合速率和粒重。

5)增加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量 利用14N同位素进行的试验结果指出,将追氮时期由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增加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量,尤其是提高了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率

6)改善了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用强筋小麦烟农15和中筋小麦鲁麦22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氮肥后移增加了两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了沉降值,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增加了籽粒容重。

3.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适当增加氮、磷、钾的数量,增加的比例为钾>磷>氮。

4、培育超高产麦田的土壤肥力,重视麦秸还田

研究明确了超高产麦田的土壤肥力指标为0一20 cm土层土壤: 有机质含量1.2%

全氮0.09%

水解氮70 mg/kg

速效磷25mg/kg

速效钾90mg/kg

有效硫12mg/kg及以上。

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是超高产栽培所重视的农艺措施,对保持与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有重要作用。 创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个既有相对指标、又需科学调控的系统工程,需要由高产向超高产发展的创新性技术措施与富有特点的常规高产措施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栽培技术体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