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爱生命蒙田

1热爱生命 蒙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

键材料;品读文中重点语句。 能力目标 对文中的疑点和难点,敢

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和同学交流切磋,共同提高;通过练习,发展

运用不同文学形式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情意目标 认识生命的本

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

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

言。

一、导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

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

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

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

如果能请教一下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

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二、作者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

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

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

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

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

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

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

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

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三、文体

常识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

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

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

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

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

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

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

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

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

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

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

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

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

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

“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

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

“幽默”,较为惬意。 (引自刘锡庆《“随

笔”随谈》) 四、朗读: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

五、整体把握 第一段:1、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

“度日”说起? 1: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易接受作者的

观点。说自己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度日”

undefined

2

(过日子,多指日子过得很艰难)。人活着,表现方式就是过日子。

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作者将日子分为两类:“坏日子”,飞快

地“度”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领略 美好的时光”。

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度日”的双重含义。 作者是如何看待“好

日子”和“坏日子”的? 坏日子——“度”,好日子——“品”。 2、

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 “哲人”

消极地看待生活,仿佛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而自己

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的。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

度。如果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正确,“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

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糊

涂人”正是如此。

苏格拉底忍受饥饿、贫穷,忍受儿女的不恭

和妻子的恶意中伤,同时还忍受暴政、牢狱、铁镣和诽谤,二十七年

如一日。这样一位伟

人学者和无敌的将军,却从不拒绝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并且玩得十分

高兴。在蒙田眼中,“这一切活动都与圣贤相称并为圣贤增光。

” 3、“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参考】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伟大而神奇的杰

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既然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的厚赐,

更值得我们珍惜。) 第二段:“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说明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

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

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第三段:题目是“热爱

生命”,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要谈到死亡? 面对“死亡”,作

者的态度:不怕死,乐于生,充实生活。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

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1、强调不是因为生命

的艰辛。2、“生之本质在于死”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

是短暂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 生命的终极

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

又是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俗话说“盖棺定论”,一个人只有到了死

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每一个想活得有意义的

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过程便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

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3、“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

苦 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举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明确】珍惜生

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

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

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

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亡的苏格

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吞枪自尽的海

明威、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

“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直面死亡》这篇文章堪称

对他的死亡观 的最好概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对死亡的熟思也

就是对自由的沉思。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

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

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4、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

受生活。4、享受生活要讲究方 法。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

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

度而定的。”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5、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为什么要这样享受生活呢?

【参考】抓紧时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有效的利用时间,弥补流

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满。只有正确认

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才能享

3 受生活(这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

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鲁迅 六、《热

爱生命》这篇短文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主旨?是怎样表述的?让我们

追寻作者的思路,将文章脉络梳理出来。两段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

第一段侧重从不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为什么要热爱生活。第二段着重

从生与死,生命的短暂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样热

爱生命 赏玩、领略 享受生活 值得称颂 珍惜光阴 富有乐趣 增加分量 主旨:

(热爱生命 留住时光)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生活

过得丰盈充实有意 义,对于死亡不感到苦恼。 懂得:如何热爱生命,

怎样更好地生活 ,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七、由本文

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

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

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

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

的天性。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

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

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

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

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

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

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

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

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

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

4 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它的宽度;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虽然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虽然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虽然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学会善待生命,善待自己,人生便少了许多遗憾。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