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教案 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教学目标:(读一读)

1.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言简义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3.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及遣词造句之法。

重点:

1.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言简义丰、明暗相交、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难点:

体会作者言简义丰、明暗相交、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导入:

散文家郁达夫在他的《故都的秋》里曾这样说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 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他对秋天的热爱,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举手回答······说得好,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杰出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秋思》。

整体感知(读一读、试一试)

1.播放朗诵视频,请同学们注意划分停顿点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让我们随着宛转悠扬的音乐自由朗读,吟诵。

3.齐读。(强调:断肠人/在天涯)

4.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个呢?可见此曲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那“断肠”是什么意思呢?(解释肝肠寸断)

5.马致远何许人也,为什么会有此种感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赏析研读(试一试、练一练、记一记)

1. 诸多美好秋景不选,马致远为什么独独选“枯藤”、“老树”、“昏鸦”呢?你认为这句写得好不

好,好在哪里?

(参考:用白描勾勒出一幅萧瑟破败的图景,言简意丰,一字一词,一字一景,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悲凉、孤独,游子思归的感情)

2. “小桥流水人家”场景有很多,大家认为作者所描绘的是哪一幅图呢?为什么?读了本句你有

哪些感受,谈一谈。

(参考: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色调明丽,给人舒适、淡雅、温馨的感觉。与上句暗淡的色调形成对比)

3.“古道西风瘦马”,为何为瘦马?

(参考: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马儿也因常年的奔波,与作者一起的颠沛流离渐渐变瘦了。)

4.又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整体归纳总结体会此曲之特点(练一练)

1.背诵此曲,体会当时的场景和感悟作者的感情。可闭上眼睛,伴着音乐,将你脑海中的一幅幅图画,用语言文字或画笔表达出来。

2.以“此曲秒就妙在________________”造句,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静相映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

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3)景色与情思相融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课外拓展(练一练)

对比欣赏:《秋词》、《天净沙·秋》、《天净沙》掌握诗或曲的感情把握及遣词造句。

板书:

枯 老 昏

桥 水 家 九种景物 悲凉、冷清

古 西 瘦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思乡之悲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