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文内容检测

21、桃花源记50分小测

一、文学常识 4分

本文作者 ,字 ,名 ,谥号 ,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诗人。

二、重点字词解释18分

捕鱼为( )业,缘( )溪行,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 )渔人甚异.( )之,欲穷.( )其.林,仿佛..

( )若有光,才( )通人,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 )悉( )如外人,乃( )大惊,具( )答之。便...

要( )还家,咸( )来,率( )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余.....

人各复延( )至其家,此中人语( )云:“不足( )...

为( )外人道也。” 便扶( )向( )路,处处志( )....

之。及( )郡下,诣( )太守,寻向所志( )。遂( )....

迷,欣然规( )往,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

三、翻译句子12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便扶向路、处处志焉。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四、课文理解(2分、3分、2分)

1、概括文章中心。

3、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

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4、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

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5、《岳》《桃》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

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

(2)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

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7、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

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答案:

一、陶渊明、元亮、潜、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田园、田园

四、1、概括文章中心。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理想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

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憧憬美好的社会理想

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

会的否定、批判。

3、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田园生活(乡村生活)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集中体现

了这种思想。

4、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

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

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

5、《岳》《桃》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

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岳》文表达的是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

(2)《桃》文表达的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

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

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

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

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7、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

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

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22短文两篇50分小测

一、

1、《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 ,是 朝著名的 , 。著有《刘宾客集》。本文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文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2、《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 代著名的 ,

《爱莲说》中用来比

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二、重点字词解释15分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

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

琴,无丝竹( )之( )乱( )耳,无案牍( )之......

劳形( )可爱者甚蕃( )自( )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 ),......

不可亵( )玩焉。予( )谓( )菊,陶后鲜( )有闻。....

同( )予者何人?宜( )乎众矣。 ..

三、重点句子翻译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四、课文理解8分

1、概括《陋室铭》文章中心。

2、作者借《陋室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请你举出具有这种情怀的名士

3、概括《爱莲说》文章中心。

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5、《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6、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7、《爱莲说》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文用风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是: 。

答案

一、略 二、

1、刘禹、锡唐代 、诗人、哲学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周敦颐、北宋、 哲学、爱莲 、草木之花、菊花、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

1、《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抒发了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志在贤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的情怀。

4、相同:_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_______________

不同:_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5、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6、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7、《爱莲说》文用 菊花、牡丹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文用风雪悬崖 ,万花丛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23、核舟记50分小测

一、文学常识6分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二、重点字词解释 15分

有奇巧人( )罔不因势象形( )( )( )尝贻余.....核舟一( )高可二黍许( )( )箬篷覆之( )雕栏相....

望焉( )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 ).....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

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珠可历历数也( )其船背稍夷( ).....

钩画了了,其色墨( )( )长曾不盈寸( )( )盖.....

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便要还家(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诎右臂支船( ) 左手倚一衡木(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四、重点句子翻译10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五、课文理解6分

1、本文主要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一、略

二、1.《虞初新志》魏学洢 子敬 明末 2.嘻,技亦灵怪矣哉3.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三、四 略

五、1、通过细致介绍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4、大道之行50分小测

一、古诗默写 10分

1.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 晴川历历汉阳树, 。日暮乡关何处是? 。

2.此地一为别, 。挥手自兹去, 。

3.自古逢秋悲寂寥, 。晴空一鹤排云上, 。

4. ,千山高复低。 ,林空鹿饮溪。

二、文学常识 8分

1、《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 ·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2、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大道”是指。

3、大道的内涵是(基本特征)、_____ 、。

三、重点字词解释17分

大道之行(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故人不独亲( ).....

其亲矜( )寡( )孤( )独( ) 男有分( ).....

货恶( )谋闭( )而不兴( ).盗窃乱贼( )( ).....

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

..

四、重点句子翻译9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五、课文理解 6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大同”社会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可用原文)

2.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何相似点?

答案

一、略

二、、1.礼记礼运、西汉、戴圣2.《论语》《孟子》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四

五、1、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人人受到关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力)

2、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

26、三峡50分小测

一、文学常识9分

.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他是我国___杰出的___家、___家,他所著的《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二、重点词语解释10分

略无 阙处 ( )( )4.自非亭午夜分( )( )

不见曦月( )至

..

.....

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溯 ( )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 )则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 ).....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 .........晴初( ) 霜旦() ....

三、重点句子翻译1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课文理解(阅读语段完成以下阅读理解)2分3分3分

1、概括文章中心。

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3、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 。

4、《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5、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6、《三峡》第2段和《岳阳楼记》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7、《三峡》中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湖心亭》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略

1、《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

四、

1、概括文章中心。

《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后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凶险,江流疾速;春冬:山峰和树木在水中的倒影,突出江水的清澈;秋:通过描写猿鸣,突出江水的静凄婉。

3、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湍急 、 清澈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4、《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5、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6、《三峡》第2段和《岳阳楼记》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三峡》第2段: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

《岳阳楼记》第2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7、《三峡》中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湖心亭》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前: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后: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27、短文两篇50分小测

一、文学常识5分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的____________,时人谓其为 。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二、重点词语解释13分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

积水空明( )夕日欲颓( )遂至承天寺( ) 但少闲人 ( ) ......

如吾两人者耳( )四时俱备( ) .

三、重点句子翻译12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课文理解2分3分2分3分

1、概括《答谢中书书》文章中心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记承天寺夜游》文章中心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7、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

一、略

二、①陶弘景、山中宰相 ②宋 苏轼 三苏

三、四

五、

1、概括《答谢中书书》文章中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及对大自然喜爱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2、概括《记承天寺夜游》文章中心

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是念无与为乐者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29、湖心亭看雪50分小测

一、文学常识 4分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

二、重点词语解释 8分 是日更定( ) 余拏一小舟( )上下一白 ( ) 焉得更.....有此人(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强饮三大白?.....( )(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2分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理解

1、概括文章中心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第二段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那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5、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6、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爱莲说》中的“独”字“独”字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7、《湖》与《满井游记》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湖》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满井游记》则表现了 的特点。

8、《湖》、《满井游记》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

一、略

二、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

三、1、概括文章中心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第二段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那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神态、语言、动作,表达了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5、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6、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爱莲说》中的“独”字“独”字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7、《湖》与《满井游记》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湖》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的特点;《满井游记》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的特点。

8、《湖》、《满井游记》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前:(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后:(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