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分课时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

《善良》教学设计

二〇一五年七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王蒙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清作者思路。

2、过程与方法:

研读课文,分析本文论证结构和对比论证的运用,欣赏本文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微课视频,探究“善”、“恶”与“冷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秉持善心待人处事。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观点,欣赏文章语言特点。

2、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秉持善心待人处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

2、提高对“善良”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工具

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及配套的《语文指导与训练》、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网络终端、微信、微课等。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善良”与“凶恶”的几幅图片,引出对“善良”的看法,导入新课。

(二)展示课时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王蒙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

(2)积累文中出现的下列词语:

不足恃(shì) 滥(làn)恶 圭(guī)臬(niâ) 稚(zhì)弱 弘扬 超拔 参透 以逸待劳 四面楚歌 凄厉 惶(huáng)惶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善良”的基本看法,理清作者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2)分析文中对比论证的特点,学习其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认识“善良”对个人和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认识作者:

提问:同学们对作者的情况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课件展示王蒙及其创作情况。

(四)范读课文,熟悉字词: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听录音、看课文,熟悉重点字词读音与含义,随即进行检测。

(五)认真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明作者对“善良”观点的语句。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理清本文思路。 学生讨论:

∙ 文中哪些内容表明善良似乎早就过时了?作者认为善良过时了吗? ∙ 作者是否赞同“善良就是白痴”?

∙ 作者是怎样理解善良和凶恶的?

∙ 文中哪些句子阐述了作者“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的原因?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文思路:(先讨论后明确,课件展示)

(六)认真研读课文,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

∙ 各个自然段的含义是什么?

∙ 哪些段落联系更紧密?据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 本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具有什么特点?

∙ 第5、第8和第11段中,

作者分别从哪个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

比较?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段意要高度概括,意思正确即可。通过课件依次展示相关问题答案。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本文思路:针对人们对“善良过时了”、“善良就是白痴”的错误认识,提出不同意见,分析了善良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善良的力量源泉,表达了自己喜欢善良、相信人们会更善良的观点。

本文结构: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八)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

(九)作业:

《语文指导与训练》之《能力训练》一(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几个同学回忆文章思路、结构和论证方法。(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二)展示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认识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 作者为什么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 哪些事情是善良“不为”的?

(3)借助视频和网络资源,探究问题:

∙ 对于当今社会,主流是“善”还是“恶”?

∙ 在“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种中间状态?如果有,那

是什么?你怎么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拒绝凶恶和冷漠,秉持善心待人处事。

【重点与难点:(教师掌握)

1、重点:

∙ 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 认识当今社会的主流是“善”还是“恶”。

2、难点:

∙ 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的理解。

∙ 对“善”与“恶”中间状态(即“冷漠”)的理解。】

(三)文本探究:

1、研读课文第10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的人最不善良”?

2、深入研读课文,分析哪些事情是善良“不为”的?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找出课文第4段中的设问句,体会其作用。

2、研读课文第12段,体会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3、找出文中几个排比句,体会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依次讨论,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

(五)课堂检测:

例句: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仿照例句,分别以“善良”和“凶恶”为表现对象,写两个排比句。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明确:(意思完整,符合排比特点即可。)

(六)借助视频和网络资源探究问题:

观看小品《扶不扶》视频,浏览网络资源:

搀扶老人被讹诈_百度搜索

∙ 社会冷漠现象_百度图片搜索 ∙ 中国好人榜---中国文明网

∙ 凡人善举_百度图片搜索

∙ 迟到的“对不起” 文革忏悔者说出自己的罪与恶|宋彬彬|文革道歉_凤凰卫视

思考并讨论:

1、当今社会的主流是“善”还是“恶”?

2、在“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种中间状态?如果有,那是什

么?你怎么看?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

(七)课堂总结:

(教师)善良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前,王蒙在文章中表示:善良没有过时,自己喜欢善良,相信人们会更善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重新认识了善良。时代发展需要善良,社会进步需要善良,人民幸福需要善良!

(推荐课后观看胡老师微课视频《关于善良的思考》)

(八)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九)作业:

《语文指导与训练》之《能力训练》二【(一)、(二)大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