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点击数: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一、关于本课题的目标定位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研究“工学交替”的内涵与外延,与相关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这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基础问题)  

2.结合现有基础与校企合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准备怎样安排学生“工学交替”?这样安排的依据是什么?(运行模式问题)  

3.准备怎样组织实施与管理“工学交替”?需要那些保障措施?(运行机制问题)  

4.怎样考核“工学交替”的效果与质量?(考核评价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制定如下课题目标:  

1.科学界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其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  

2.构建“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制定典型专业“工学交替”的实施性课程计划;  

3.探索“工学交替”的组织与管理,形成相对完善的“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  

4.构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考核与评价办法。  

二、“工学交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及理论内涵:  

“工学交替”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  

“工学交替”概念的内涵。首先是对“工”与“学”的界定:“学”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地点主要是课堂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室,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或与理论相关的专业基础技能,学习者的角色是学生;“工”则主要是指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见习或是在师傅指导下的短期生产性实习,学习的地点主要是企业车间或是企业化的实训基地,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岗位技能,学习者的角色是员工。  

其次,从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学校角度来看,“工学交替”是一种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采用在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两个地点交替组织教学,校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而企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企业师傅;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角度来看,“工学交替”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采用“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工学交替可以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与“半工半读

”的区别:半工半读出现较早,它是从受教育者(主导)的角度定义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工学交替则是从教育者(主导)的角度定义教育的组织方式,视角不一样,但外延一致,即都是在利用企业与学校的两方面的资源。操作方式也有较大不同,半工半读是由学生主导与安排,学校协助;而工学交替则是由学校主导与安排,学生配合。半工半读更适合于少量的、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安排,而“工学交替”更适合于学校对“整个学习群体”的安排与管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研究“工学交替”的操作、组织与管理更具意义。  

“工学交替”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区别: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一般界定为一种办学模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工学结合是指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工学交替”则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中微观的概念。所以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校企合作的下位概念,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之一,它是工学结合的下位概念。可以用如下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本课题“工学交替”概念的外延。  

由于本课题的承担单位是中等专业学校,所以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针对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要求,学生在校一般为二年时间,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时间。现实的顶岗实习实质就是学生的预就业阶段,大多安排连续实习,考虑到目前顶岗实习已有较完善的流程与管理制度,因此,本课题“工学交替”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学习安排与组织。当然从学生整个三个学年学习的整体角度看,顶岗实习也是前二年的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后一年的以企业为主的职业技能提高的交替过程,因此也可以纳入“工学交替”的范围,所以顶岗实习阶段可以纳入到本课题对整个对“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的构建之中。以便使本课题构建的“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更加完整。

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征及理论基础  

1.教学模式定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

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组成结构:  

(1)理论指引: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点。  

(2)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理论体系、技能体系和人文体系的知识构建与形成。  

(3)活动程序: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群。  

(4)教学形式:将活动程序动态运转起来的重要环节。  

(5)配置条件:政策体系、学校制度、师资队伍、设施设备、教学场所等。  

(6)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一系列评价与反馈方案。  

3.“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征:  

(1)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与生长;  

(2)关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涉及两个地点课堂与车间;  

(3)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从课堂习得理论,从车间习得技能;  

4.“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一种方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2)“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而工学交替则是能提供这一种学习过程的最好途径。  

(3)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工学交替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活动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夏爱联  

2011.12.18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