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和他的山水游记

——以《登泰山记》为例

姚鼐( 1731- 1851),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名为惜抱轩,后世学者称之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迁刑部郎中,入四库馆,后为挂名御史,乾隆三十九年冬辞官归里,开始长达40 年的教书生涯。他一生著作颇丰,除惜抱轩诗文集外,还有九经说、春秋四传补注、古文辞类纂等传世。姚鼐一生积极着力于古文创作,将桐城古文的渊源追溯远至史记、汉书,近至明代归有光,在创作中继承桐城前贤的古文理论和文风,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姚鼐有意构拟桐城文统,在桐城派的形成过程中,被公认为是清代影响力最大、流传最广的散文流派。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和领袖人物。

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反反复阐述的是方苞。方苞兼论义法,刘大魁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苞、刘大魁之说,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他的古文理论的创见主要有:1、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2、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即“八章八要”的主张。“为文者,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3、上承《典论 论文》、《文心雕龙 体性》《诗品》《沧浪诗话》等对艺术风格问题的探求,以简取繁,提出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释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和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姚鼐的众多古文中具有较高艺术成就, 被广为传诵的名文美文大都是山水游记,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媚笔泉记》、《游双溪记》、《观披雪瀑记》等。他的游记散文数目虽少,但以其独有的特色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风光,充分体现了桐城派古文的独特风格。其中《登泰山记》这一千古名篇,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的壮观场面真实动人地描绘出来。

《登泰山记》共四部分。开头即写泰山,这第一部分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开章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挺拔,又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作者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给读者留下了大量联系,想象的余地。

第二部分,写登山的路线和山巅观晚照。姚鼐登了泰山之巅,看到青山上驮着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他们极目远眺,只见夕阳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悬色美画,而山间停留着的云雾像带子一样。作者用最经济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还有那“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

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祥、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作者写景摄取了大自然的灵魂,达到神真,不愧为写景的高手。

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引入,接着写日出。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极难状写。作者能捕捉到急速变幻中的景色特点,依次写出日出景象的绚丽多彩。

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就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用群山的外围形象进一步开拓太阳这个中心形象,红白杂间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辽阔境界,表现了太阳的效果。群山“皆若偻”的想象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

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对比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含义,也是作者所以要长途跋涉、顶风冒雪登临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登泰山图,而且我们也能够从中体悟出作者的精神状态,更能够反映出桐城派的古文特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