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话康子_如何认识近代史上的康有为

2010年 第09期(总第200期)世纪桥ShiJiQiaoNo.09,2010(GeneralNo.200)

知人论世话康子

)))如何认识近代史上的康有为

蒋海霞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由于人们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的不同,总会出现一些评判各异乃至相去甚远的结论。康有为,这位曾一度叱咤风云的维新领袖就是如此。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康有为,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关键词:康有为;戊戌变法;历史评价

在近代中国的改良进程中,康有为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有时又会被贴上反动的标签。但是无论如何对人物的脸谱化,都无益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还是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尽可能清晰地认识一个较为清晰的康有为。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康有为的认识与研究,既形成了一些广泛的共识,同时也有一些认识上的分歧。综归起来,这些分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康有为变法的思想前提)))是基于今文经学还是进化论。作为晚清时期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还是进化论呢?目前存在着两种看法。

持今文经学观点的认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受到今文经学的影响,康有为援用今文,倡言变法,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他从传统的儒家今文学说中汲取养料,把5公羊6三世和5礼运6/大同0、/小康0糅合,在戊戌变法前基本上构成一个/三世0系统,即/治乱世0、/升平世0与/太平世0。

持进化论说的指出,早在/公车上书0之前,康有为急切地用初学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说明进化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力图把维新理论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这是康有为的变革理论与中国传统/变易0思想本质不同的明显标志。当康有为看到严复的5天演论6译稿后,深为其中阐述的新道理所折服,康有为对严复的佩服,就是对进化论学说的服膺。他很快地就将这种新的世界观吸取来完善/改制0的理论体系。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借鉴还是/剽窃0。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即5新学伪经考6与5孔子改制考6,有人指称是其剽窃著名今文经学家廖平的代表作5辟刘篇6和5知圣篇6,由此引发了近代学术史上一桩公案。之所以有此评论,主要基于如下

收稿日期:2010-01-06

证据:

第一,根据经文经学家廖平的言论。廖平认为康有为的5新学伪经考6、5孔子改制考6分别/祖述0自他的5辟刘篇6、5知圣篇6。

第二,依据梁启超的言论。梁启超曾直言指出:/康先生之治5公羊6治今文也,其渊源颇出自井研(即廖平)))引者),不可诬也。0同时梁又在5清代学术概论6中指出/有为早年,酷好5周礼6,尝贯穴之著5政学通议6。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0

第三,基于钱穆的观点。钱穆在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这本著作中,依据廖平的自述以及致康有为的书信为据指出:/长素辨新学伪经,实启始自季平。0

第四,基于康有为的态度。面对廖平的书信质疑,康有为似乎总是避而不答。

康有为/剽窃说0到底能否成立?房德龄先生认为认为/康有为在晤见廖平以前已有某些今文经学观点,见到廖平以后,受廖影响,完全转向今文。但在广州会晤时,廖平并未将5辟刘篇6和5知圣篇6交给康有为,其时这两部书稿尚未完成。廖对康的影响主要是在安徽会馆长时间的

[1]

-谈论.,即-辟刘之议.。0另外刘巍以5教学通义6为切入点,认为/经世0的观念是理解康有为经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一把钥匙,廖平似不可能影响到康有为,但是廖平的-辟刘之议.尤其是对5周礼6的处理方式很可能刺激了康有为的新思路,不过这恐怕很难说是-剽窃.。0[2]

康有为的重要思想遗产)))5大同书6的成书时间是否有/假0。关于5大同书6成书时间,汤志钧一直认为康有为的5大同书6撰写晚、成书晚、定稿晚,是/他在1901年至1902年避居印度时的作品,后来又经修改,而他却倒填成书年代,说成是1884年的撰著。给读者制造烟雾,增加迷

[3](P.108)

障。0

针对汤先生的观点,有学者指出5大同书6的写作过程

作者简介:蒋海霞(1975-),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课程及方法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

是漫长而清晰的,就在康27岁时就开始酝酿起稿,后经过在万木草堂向学生口授,又有近十年的思考和写作,于辛丑(1901年)、壬寅(1902年)间在大吉岭写就5大同书6的成书稿本,此后康有为携带5大同书6手稿周游世界,吸收了许多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使5大同书6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著作。

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后的康有为。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后的康有为,目前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认为康有为是/保皇派0,主要缘由是康有为于189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的政治团体)))保皇会。由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皇会是以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敌,坚持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的面孔出现的,是一个反动的团体,故此戊戌后的康有为,便以保守派的面目出现了。

当然有认可的,也有反对的。有人指出/保皇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皇,而是保具体的、改革的光绪帝。保皇活动对后党产生了一种政治压力,其目的是为了立宪,实现国家制度的变革。保皇会成立后马上得到上百万华侨的支持。保皇作为当时政治斗争的手段和策略都是无可厚非的,其作用基本上是进步的。0[4]

对于上述各种分歧,到目前为止尽管还有一些争论,但是有些结论并非悬而未决,而是在充分挖掘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论证,大体上业已形成了一些定论。

关于康有为变法的思想前提,究竟是进化论还是今文经学,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思想家中致力于建设/不中不西,即中即西0之新学派的第一人。一些港台学者也指出:/康有为可以被称作是儒者,实难以归之任何

[5](P.154)

宗派。他虽以今文自命,并不守学派上的藩篱0。也就是说康有为的思想理论事实上既不是单纯的西学,也不是传统的中国旧学,而是广泛摄取中西各种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学术文化体系。

至于康有为的/剽窃0一说,尽管学术界还在争论,但是至少有几点还是比较清楚的。首先,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早于廖平,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其次,认为康有剽窃的行为,主要是以廖平的质问、梁启超的言论以及康有为的避而不答作为证据的,但是个中情形显然还存在着诸多疑点,因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无论是廖平还是梁启超,实际上都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说明。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在创造其理论体系时,固然不可因袭就说,但是借助前人积累的资料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实在是必不可少。因此至少从目前来看,认定康有为是/剽窃0廖平的学术这一结论还不太成熟。

关于5大同书6的成书时间,恐怕最能说明问题的当属实物证据,非常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现了康有为亲笔5大同书6手稿4册。无独有偶,天津图书馆亦发现5大同书6手稿3册。而且更意想不到的是康有为在书页明确的标识着成书时间:/当光绪甲申(1884年),法兵震羊城,吾避兵居西樵山北银塘乡之七桧园澹如楼,感国难,哀民生,著5大同书6。0/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年二十八岁,乃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理.。0之后,/1898年9月去日本时已有稿本廿余篇,在东京时曾向日本友人出示此稿。0最终/于1903年在印度大吉岭娱庐修改完稿。即起始于1884年,完成于1903年。0可以说至此以后,有关康有为5大同书6的问题基本上也就无异议。戊戌政变后的康有为,是学术界最为激烈的争论。实事求是的讲,康有为创办/保皇会0是有特殊的原因和特定的内容,完全不能与/维护清朝的反动统治0相提并论,关键在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更多地应从维新派和维新运动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来理解,应分清主次轻重,现象与本质,不宜顾此失彼,偏执一面,主观臆断。从保皇会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来看,它是一个具有爱国性质的团体。与此同时,保皇会以救国为己任,反对帝国主义任何形式的侵略和欺侮,如开展拒俄、反美、收回权利和赎回澳门等爱国运动。可以肯定,康有为成立保皇会是从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的。

在中国人的价值评判中,所谓/知人论世0、/不以成败论英雄0,无疑是价值评判智慧的高度凝练。尽管康氏业已作古,但是直至今天,对康有为的评价依然呈现出见仁见智、人言人殊的局面。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有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呢?

勿庸讳言,康有为作为一个身处社会剧变中的历史人物,无疑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仅就他的/狂妄0性格,就最为人们所诟病。梁启超曾就此有过评论,他指出康有为有/其词极辩,然究似未能绝无牵强之处0的个性特点,一些西方学者也明确指出/康氏本人武断与教条性的倾向,难以导致哲学上的丰收。他经常显示不愿考虑不同的见解以及不喜欢的事实。0蔡尚思先生也明确的指出,康有为的/长处是敢想敢说,有创见,其5大同书6在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史上高人一等;他是经今文的集成者与维新派的首领。短处是太主观、太武断、太附会,甚至乱改古书,唯我独尊,以孔子之后的唯一圣人自居。0

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康有为及其所推动的运动以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名之,原本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康有为在各个领域里的主旋律是爱国、改革、开放、进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应该将其看做是一位想急切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爱国主义者。即便康有为在戊戌后有反对革命的言论,但是康反对得革命与清朝统治者反对革命是有根本的区别,而且康有为在反对革命的批评中也不乏有真知灼见。

总之,作为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尽管康有为生活的时代距今已达百年之余,但是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综其一生,如果盖棺论定,无疑应该是近代中国极可陈述的思想家和活动家。纵观康有为的一生,作为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始终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品质,而他一生中的缺点和错误,则是非本质的和局部的。参考文献

[1]房德邻.康有为和廖平的一桩学术公案[J].近代史研究,1990,(4).

[2]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J].历史研究,2005,(4).

[3]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宋德华.戊戌后康梁与维新派国际学研讨会综述[J].历史研究,1994,(3).

[5]汪荣祖.康有为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王建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