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风亮节的无字碑

——作曲陈

安业

卿敦品/文

陈安业(1936—2007),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2月28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众从表面上551名传承人名单中遗憾地发现,在传统戏剧类中,有两位传承人在评定时间就已谢世,分别是川剧传承人陈安业、苏剧传承人蒋玉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户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介绍;传承人申报、审查等程序耗时六、七个月,其后历时一个月公示。有传承人在这期间去世,其保户工作看展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著名川剧作曲家陈安业于己于2007年11月26日病逝,享年72岁。老人弥留之际念念不忘川剧,“丧事从简”则是留给家人的最后叮嘱。11月27日陈安业遗体告别仪式在重庆渝中区安乐堂举行,来自重庆文艺界的200多名代表和陈安业先生的亲属送别了这位毕生献身于川剧艺术的艺术家。

不朽的音乐

陈安业生于己于1936年6月,四川渠县人。1950年考入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一军三十二师文工团,任演员、演奏员;1956年在重庆市川剧院任演奏员,1972年从事专业音乐创作,担任重

庆市川剧院音乐唱腔设计和作曲。他作曲创作的《金子》,在戏剧界称为不朽的音乐。

陈安业一身致力于川剧音乐的传承、革新与创造,在传统、新创剧目的唱腔设计和领奏中硕果累累,主要剧目有《绣襦记》、《荆钗记》、《嘉陵怒涛》、《龙泉洞》、《江姐》、《杨汉秀》、《人与人不同》、《梁强》、《一代风骚》、《聂小倩》等,多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紫光阁、人民大会堂作汇报演出,并多次荣获四川省、重庆市优秀音乐创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同时,记录、整理出版了《川剧胡琴曲牌》、《川剧弹戏曲牌》两书,并为《凉州序》等十首古诗词谱曲,编入重庆市《中小学学生川剧音乐试用教材》。还承担了《重庆戏曲志》、《川剧音乐概述》部分的撰稿工作,为重庆市文化局民间器乐曲集成办公室记录整理了160余首民间器乐套打乐曲。

1997年,重庆市川剧院根据曹禺作品《原野》创作了川剧《金子》,由陈安业主要担任音乐设计和作曲。他在突出渝味、雅俗兼容,广采博纳、为我所用,多姿多彩、营造高潮,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创作出堪称川剧音乐里程碑的传世佳作,形成了他“借鉴立足本体,创新不失本色”的创作风格。荣获2000年度第九届文华音乐创作奖、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奖(作曲)。该剧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成就奖等,并入选2002—2003年度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在国内各大城市和韩国、

法国等诸多国家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

永不退休的作曲家

陈安业为人低调,不喜张扬,疏于结交,如他夫人刘腊芝所说“一出门不管走到哪,就只晓得提着那一袋音乐资料”。当年在职称评审中,论思想、水平、业绩,评一级作曲是十拿九稳的事。可他从1950年13岁时参军,至1956年调入重庆市川剧院,都在部队和地方文工团、川剧团任演奏员和演员,凭借在实践中勤学善悟而自学成才,无大专文凭,按章程须要经过考试答辩。由于人事上的一些缘故,他拒绝“答辩”。哪怕是有关领导亲自出面做工作,甚至暗示那只是一个程序,他也宁可不要“一级”也不应考。结果硬是带着二级职称退休。

因对川剧作曲工作的热爱,退休后返聘继续担任作曲。十年来无怨无悔“退而不休”,继续为川剧艺术的创作、传承打拼。为新创剧目设计唱腔作曲,为青年演员谱腔教唱,为弟子解惑授业,无不殚精竭虑。先后助剧院内外数名“梅花奖”获得者走上领奖台,扶持提携多名弟子担负起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和乐队领奏重任。直至为国家精品剧目《金子》奉献出毕生心血。“重庆川剧掌门人”沈铁梅曾对来宾不无骄傲地介绍“他是我们剧院的‘国宝熊猫’”。

曲精腔美人低调

2003年在《金子》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最后冲刺进行音乐加工的那段日子里,中央电视台按文化部的统一部署,来重庆市川剧院采访《金子》的加工情况。按照中央电视台采访组的要

求,安排了编剧、导演、主演、配器、舞美一一接受了采访,非常顺利,可到了采访“作曲”时突然卡了壳,陈安业一推再推不愿接受采访。

其实,《金子》在重庆演出时,无论有多么显要的领导、专家临场,陈安业总是不显山、不露水,蜷坐于剧场一角,演出结束,悄然退场。有不少《金子》剧组主创人员同国家、市领导合影的照片,却很难找到一张有陈安业的。《金子》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多次出国访问交流,风光尽览,作为主创一员,却从未见他“随团出征”。他淡然回答:“那是年轻人的事,何必给剧院添加麻烦。”

毕竟,音乐是《金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次加工的重点之一,对主创人员的采访怎能少了“作曲”,至少总得留下一两个镜头呀。凑巧,乐队指挥要找陈安业,于是经剧组和采访组一番“密谋”,陈安业上镜头的戏上演了。告知他乐队在排练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他来研究。这一招果然灵,不过几分钟他就急急忙忙来到了排练场,走到指挥台旁,同指挥点划着乐谱研究起来。央视采访组早在排练厅作现场采访的摄像机,不声不响地摄下了《金子》作曲在排练场推敲曲谱的镜头。

辞世前两月,陈安业冒着酷暑为新创剧目《李亚仙》的音乐创作呕心沥血,白天坐在排练场看排练,晚上挑灯夜战,随着剧本的不断修改而修订音乐,一字一腔,反复打磨,积劳成疾,在重病中督促弟子刘枫把《心上人儿在那边》唱段记录下来后,再也没有站起来„„陈安业在短短30天里完成了继《金子》后的又

一力作,一曲曲精美的唱腔音乐呈现在世人面前,演出中好评如潮。陈安业多年退而不休,为川剧音乐执著追求,成绩斐然,重庆市破格评定他为一级作曲。

渝派川剧领军人

——旦角演员沈铁梅

曾祥明 张秀娟/文

沈铁梅(196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

沈铁梅说:“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对得起身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良知,我只是想通过我的努力与付 ,把川剧打造成在现代化背景中有生命力,有延续力量的独特艺术。”

1988年12月2日,北京吉祥剧院,沈铁梅在《三祭江》演出中以清亮婉转的唱腔,声情并茂的表演,把剧场氛围推向了炽热的高潮。这一年沈铁梅以《阖宫欢庆》、《凤仪亭》、《三祭江》三出戏,摘取了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那时她年仅次23岁。

生于重庆市中区的沈铁梅,父亲沈福存是京剧名家,母亲沈道美是川剧名旦。铁梅的自身嗓音甜美、扮相俏丽,天资聪颖,艺术感悟力强。尤其在音乐方面天赋异禀。13岁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学习,在胡裕华、凃卿芳等众多老师的真传实授和自己的刻

苦努力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84年,在重庆市举行的青少年调演中获得一等奖,有在新苗奖比赛中夺得了魁首。1986年,再展才华,获四川省青少年比赛一等奖,并成为在唱腔上造诣最深、声望极高的表演艺术家竞华的“入室弟子”,专攻青衣、花旦。在家有严父,在外有名师,自此沈铁梅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8年又夺得四川省部泸州老窖金鹰杯川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旦角组最佳演员奖。

年青的沈铁梅在艺术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说,现在很多人对唱功不那么重视了。谁都知道戏曲艺术讲求功夫,讲究玩意儿。但唱却是有声无形的,不像舞蹈、水袖、倒硬人、筋斗这样容易出新。加之川剧的声腔很杂,有曲牌体,也有板腔体,不易掌握,比通俗歌曲难学得多,唱,太“吃功了”。富有个性的艺术见识,知难而进的艺术进取心,是她学艺的动力,促使她在唱功上孜孜不倦地求索,实践证明,铁梅的嗓子功能全面,持久耐用,她吐词清楚,子头咬得准确,字腹饱满有力,字尾归韵自然。她的唱腔在总体格调上保持着剧种的特证,在发声、吐字、行腔、拖腔以及气声的处理、音域的运用等方面,都别有一番韵味。她不仅掌握了较全面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而且给古老的唱腔赋予了时代的旋律,使广大观众能从传统戏曲的歌唱中得到旋律美的艺术享受。因此,铁梅在为家乡重庆赢得第一朵“梅花”的同时,也获得“川剧唱腔女状元”的美誉。

《金子》赢得“二度梅”

1999年,铁梅和她的《金子》震动了中国剧坛。在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铁梅凭借其精彩演出, “梅”开二度。

该剧由隆学义编辑、铁梅领衔主演,自产生以来,已经囊括了首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等各类大奖36项(其中国家级大奖18项)。该剧的川剧特色、巴渝风情十分浓厚,舞台表现恰如其分,在传承川剧艺术的基础上,还重视了川剧文化特质的传承。铁梅饰演金子,紧紧抓住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将金子的野性与善良、金子的爱恋与仇恨表现得人木三分。她一方面巧妙地吸纳戏曲的传统程式,很讲究身段动作的姿态美,另一方面更强调表演要从生活出发,注重心理过程,要按照性格逻辑展开。与此同时,铁梅的演唱艺术也愈益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对唱腔艺术的总体把握。可以说,金子形象塑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铁梅准确、细腻、生动的演唱。二是她把握演唱火候功力的炉火纯青。她嗓音天赋极高但又不卖弄,总是恰到好处地用那极具穿透力的嗓音传递着金子心中泛起的每一丝波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文化部首次举办了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自1978年以来首演并且演出超过400场的优秀保留剧目,川剧《金子》以“对川剧各种传统表演形式、语汇进行了精到的选择与组合,同时又多方面吸收与借鉴

其他剧种优长,舞台呈现新颖,更具现代气息,为戏曲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典范”而力压群芳、名列榜首。

“衲袄青红”鸣天籁

在两次荣膺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铁梅探索川剧发展的步伐没有丝毫懈怠,她深知,只有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地传承下来,才能根据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

2009年,由她策划主唱的《衲袄青红·中国川剧交响乐》在国内外演出均大获好评。这是一部在川剧原生态唱腔基础上创作的川剧交响乐,是川剧传承创新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2009年10月参加了比利时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欧洲观众惊呼: “没想到中国川剧如此迷人。”

为了进一步普及、推广和发展川剧艺术,在她的带领下,重庆市川剧院坚持每周阵地演出,屡屡下基层、到乡村。为了让年轻的观众也能接受和喜欢,她还将川剧艺术带到国内许多大学校园,与大学生近距离交流,为他们举办《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川剧》讲座,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川剧演出场场轰动,大学校园掀起了一股川剧的浪潮。同时,铁梅的目光并没有局限于国内舞台。怀抱着中国艺术家的民族自觉,沈铁梅当起了中国戏曲和重庆文化的使者,更成功拓展出川剧的国际舞台和市场。近年来,她带着重庆川剧院的精品剧目和这个团队频频出访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并进行商业巡

演,所到之处无一不刮起川剧旋风。域外媒体说她的演唱犹如“天籁之音”,称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

就在一步步探索川剧传承发展的道路上,铁梅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第一——第一个使川剧声腔艺术登陆西方音乐殿堂,第一个举办川剧个人演唱会,第一个创造川剧和交响乐结合的音乐形式„„这一个个第一,使川剧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渝派川剧领军人

而今,作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的铁梅,已是当今国内最为活跃、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之一,她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列为研究对象,并召开了沈铁梅表演艺术研讨会。作为川剧界第一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表演艺术家,除了在表演和声腔上独树一帜外,她还充分结合自己的表演经验,对川剧等传统戏剧的创造性继承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比如要以“旧瓶装新酒”,对传统的艺术程式,既不能简单否定和丢弃,也不能刻板僵化地模仿,要深刻理解千百年来的形成过程,正视当代审美意识,为古老艺术“抛光”——这恰到好处地回答了当代戏剧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她先后发表了《在京腔与川腔的撞击中创新》、《我演(金子)》等十多篇文章。

在艺术上探索川剧传承发展之路的同时,铁梅对传承川剧艺术有着理性的认识。她以管理为突破口,为川剧艺术传承发展作了一系列的工作。为了加强管理,她一边借用传统戏班的管理方

式,一边吸取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了剧院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为了建立川剧文化阵地,在她的积极努力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集办公、排练、陈列展示、大小剧场、商业区于一体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了使川剧艺术薪火相传,沈铁梅致力于剧院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还完成了剧院人才三梯队建设,她还特别重视川剧艺术的教学,言传身教,注重学生对戏曲的体验。从自己夺得“梅花奖”到帮助剧团的其他演 员争“梅花奖”;从学习、整理、传承老艺术家的艺术到培养川剧艺术新人„„沈铁梅以身作则,使得剧院发展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血液补充。

铁梅说,中国戏剧“扬鞭马就走,推手门自开”构筑的动感和意境,其精髓是其他表演形式不可比拟和替代的。而传统文化一旦走向衰落,就不可能重新振作。因此,她坚定决心,要使川剧之船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不停前行!

艺高志远见风骨

——小生演员夏

庭光

竹聿 /文

夏廷光(193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第二批

代表性传承人。

有关部门在填写“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时,对夏

庭光的艺术特点作了这样的总结:“腹笥丰、戏路宽、能戏多、造诣深、传人众。”他自幼跟班学艺,在舞台上摸、爬、滚、打70余年,肚子内装的戏确实不少;他不仅工文生、武小生,还兼演武丑、小生丑、须生、靠把老生、小丑等行的戏;他既是名演员,又是名导演,他所演的戏,动经过他自己的导演处理,因而在塑造人物上不仅栩栩如生,而且有自己的特色。

五岁登台演出书生

夏庭光,祖籍四川乐池,1933年出生于重庆。本名明德,庭

光乃张德成老先生为他起的艺名。他在娘肚就吃“川戏饭”;呱呱坠地自然仍吃“川戏饭”;五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正而八经地吃“川戏饭”迄今年逾七旬依旧吃“川戏饭”。他说:“生我者父母,养我者川剧”。

他五岁登台演戏,并不是跟着公爷屁股后头走走或是迭娘携

带着不开腔的书童、娃儿,而是长年繁重、“马口”复杂、表情多变的全本高腔戏《芙奴画》主角之一的苏生。五岁娃儿未经培训

能登体演那样的戏,“胎教”吔?“梨园神童”吔?听他摆童年艺事,方知是“马门”看戏打下了基础。“马门”是演员上下场的出入口,“马门”看戏即是在“马门”边看戏学艺。

父亲夏长清是个小丑演员兼开戏报(安排剧目)又当内场管事(相当于现今的舞台监督)。肚儿记戏多,大角色能“顶”(主角“误场”,可“顶”上去演),小角色见长。夏庭光从会走路的那一天起就随父亲走进戏园子,父亲工作,他就在“马门”边耍。先是看热闹、后来逐渐喜爱入迷。除了在“马门”边看戏,他父亲还在一早一晚。饭前饭后给他念戏教唱。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看后学,学后看,他常常还在戏完后跑到台上去自我表演一番,循环往返,耳濡目染,他基本上学会了当时又新大戏院演出的娃娃生的所有戏文。所以,那次演书生的小演员突生暴病,就由他救场。他演出时不惊诧,不慌乱,不错词,不黄腔,除同台老师、师兄师姐照顾外, “马门”看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夏庭光说,不常看戏,没听陨锣鼓,未破胆子,尽管词熟腔会,也不知何时开唱,何时该讲,就会出现锣鼓打完你唱完的笑话,还会被一个单锤打成“哑巴”,把背得烂熟的台词打掉,忘得一干二净。

从儿时艺事又引出了他的另一个惊险故事——“啼哭使我活到今”。1939年5月,日本飞机疯狂轰炸重庆,艺人们为了穿衣吃饭,供家养口,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仍旧每天演出两场。“五三”大轰炸那一天,午场演出《洪江渡》,他饰演江流僧(《西游记》

中后来取经的唐玄奘)。儿时他很喜欢演此戏和《芙蓉画》,前戏有化缘的情节,后戏有乞讨的场面。因他年小逗人爱,“化缘”、“乞讨”能使台下的观众施舍、结缘——向台上的江流、苏生抛钱。演一场这样的戏,所收到的钱,等于几天甚至半月的工资。当天演出,戏刚演到母子相会时,突然撕肝裂肺的警报响了起来。父亲赶紧抱起他跑出戏园,融进跑警报的惊慌人群之中。不知是挤进还是被人裹进了一个防空洞,洞内潮湿阴暗,空气稀薄,透不过气来,他大声哭喊,不晓得是被吓,还是闷或是被挤的,反正大声啼哭不止。这一哭,激起了众怒:“是哪个的娃儿,招呼到!”“日本飞机听到了要遭!”“弄出去!快点弄出去!”„„其父万般无奈,拉着他往外挤。挤进防空洞不容易,挤出防空洞更艰难。由于越哭越凶,众人给父子让开了一条“火巷子”,出了防空洞,正是第三次紧急警报,敌机临空„„事后听说,那个防空洞里的男女老少无一生还。有的说是被闷死的,有的说是炸死的,有的说是一颗炸弹封门„„夏庭光和父亲是这次大轰炸被炸塌的防空洞中跑出来仅有的两名幸存者。是佛祖保佑“江流僧”,还是啼哭感动老天?也许是戏班之神“太子菩萨”显灵保佑艺人,让夏庭光活了下来,世上多了一个把川剧传承下去的痴情人。

古稀高龄艺演人

2009年,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川剧传承人折子戏演出中,七旬有七的夏庭光登台演出绝迹多年的《活捉李甲》。你看他头缠青帕,手拄拐杖,面无血色,颤抖移步,一副可怜、

可厌、可悲的样儿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你听他喘息不断,低唱浅哼,一板[香罗带一字转二流]抑多扬少,尤其快板“杜十娘打开百宝箱,珍珠玛瑙箱内装。看得人眼红,看得人心慌。只可惜杜十娘、百宝箱一并(突止,再压嗓带泣音唱)投了江„„”将病入膏肓的李甲仍念念不忘的不是情深义厚的杜十娘而是价值万金的百宝箱的“钱钻心”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怎不获数次喝彩。杜十娘鬼魂活捉李甲时,他以踢褶、衔褶、旋褶以及膝行甩发诸多技巧表现人物恐惧及贪婪本性,恰如其分。

他饰演的《御河桥》中的宣登鳌,令观众印象深刻。不重书卷气,不讲儒雅气,更不表现风流气,唯突出其娃娃气,偏重娃娃生的表演。文生、娃娃生的瓜、嗲、痴、呆贯穿全剧。他在一般文生俊扮的基础上,增添了“印膛红”——两眉之间多了类似一颗胶囊的“一朵云”。这红色的“一朵云”使宣登鳌的娃娃气生动形象。在宠爱他的母亲面前发“嗲”:“表妹生得逗人爱,我的妈呀;快快与儿抬过来”。唱完“来”后加了个“耶”字——前后呼应,这是川剧娃娃生的唱法;即或是高中状元荣归,亦然娃娃气不减。当登鳌乘马至府门,一见宣母: “妈!”慌忙下马,蹦蹦跳跳地扑向娘怀。

当演至登鳌相思成疾时,你看他头捆青丝帕,身围白腰裙,手拄竹棍棍(示病容)在锣鼓缓打轻奏中慢慢出场,偏倒行走,细声念唱:“„„这个医生真古怪,不拿脉也不把方开。又非神仙下了界,医病哪有这一来。”“宣成,你看医生在哪里哟,我恼火得很哪!”

表现宣登鳌思念表妹之苦,胜似“病人膏肓”之状。

古稀已过的老头演十几岁的小伙子,若非功深艺厚,是难以想象的啊。夏庭光的以上两戏和其他文生以及“三杀”——《杀狗》、《杀惜》、《杀奢》须生戏,系表演艺术家姜尚峰传授;武生、靠甲须生戏则师承川剧武生彭天喜大王。

为川剧“死而不已”

夏庭光是由须生大师张德成发蒙授业,又得丑角父亲朝夕熏陶;既得武生大王彭天喜的衣钵真传,又得文武小生泰斗兼须生大家姜尚峰悉心传授。从艺的70年里,演过的大戏、小戏200多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他饰演的角色,不但兼有文小生的书卷气和武小生的威武相,还能使不同戏中的人物在同一行当中显出个性。同是文小生,唐伯虎风流潇洒,宣登鳌瓜嗲媚秀,王魁冷面负心,董宏慷慨正义;同是武小生,《借赵云》中的赵云昂扬英武,《水淹下邳》中的吕布色厉内荏。他尤擅长细节处理。如小丑戏《抱尸归家》,他让陈采在头上戴一匹佯装伪善的孝帕,而一旦被人戳穿阴谋,就扯下孝帕扔到地上,破口大骂起来„„一般演陈采,皆是手执扇儿登场,而且是一柄白扇。他却在唱“一家人都在„„咦!”(配一记单锤)时从袖内取扇展开,再唱“怪陈采”,而且是一把黑色纸扇。他说,黑色纸扇是陈采心黑手毒的外化。幼时学此戏,其父就再

三叮咛要用黑扇!

作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他为川剧传承不遗余力,仅2008—2009年就对学生传授了《断桥》、《水牢摸印》、《活捉李甲》、《情探》、《借赵云》、《盗书打盖》、《刺王庆》、《汤杯尽忠》、《李陵碑》、《收杨艾》、《白帝城托孤》等剧目,还与人合作改编、导演了传承剧目《濮阳之战》。并回忆撰写了前辈艺术家诸多鲜为人知的表演技艺实例,形成了《川剧传统导演手法选例》、《川剧品微》两本专著。

“为川剧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是夏庭光的座右铭,他说到了“阴国”仍要演川戏,教川戏,写川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