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由[不合群的小蝌蚪]引发的作文教学案例

“灵光一现”的魅力所在

——由《不合群的小蝌蚪》引发的作文教学案例

就在下课前的5分钟,我已把课文分析完毕,正打算布置作业时,忽然发现有一只小手时上时下,是想引起我的注意,还是不敢说呢?我微笑着面对她,胆小的她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胆子很小,每天晚上必须有妈妈陪着,我才能睡得着。而妈妈也很疼我,如果有一段时间没看到我,肯定会想我的。因此,我想„„

师:(我挨到她身边,弯下腰,面带微笑,鼓励她说下去。)

生:我想独游的蝌蚪,没有伙伴的陪同,会不会迷路?妈妈会不会担心?她能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同学们先是一阵沉默,即而窃窃私语,甚至几个胆大的“捣蛋鬼” 开始哄堂大笑。这个女孩顿时满脸通红,差点掉下金豆豆。

师:真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为素不相识的蝌蚪迷路而担心,为妈妈找不到孩子而心急。(笑声戛然而止),现在,我们也为这位可爱的小女孩鼓鼓掌吧!(掌声阵阵)

女孩感激地看着我。(其实,我应该感谢你——小女孩,你小小的疑问,顿时让我豁然开朗。多好的创意呀,我心中一阵惊喜。)

师:如果有一天,你和妈妈走散了,妈妈会担心吗?我们都知道这个答案。现在给刚才无礼的同学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说说用什么办法帮青蛙妈妈找到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再次高高举起)。

生:通过电视或广播的方法寻找。

生:可以找警察叔叔帮忙。

生:通过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帮助„„

师: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警察叔叔帮忙,必须介绍失踪人物的体貌特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生:寻人启事。

师:对!寻人启事。那么要写好“寻人启事”,应该写清楚哪些内容呢?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师:(稍作小结)便从班刊中找出一张有“寻人启事”的《余姚日报》,投影过后,同学们纷纷仿写。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见大家还在埋头写作,好像正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直到铃声再次响起,那忘我愉快的状态还没有减退,我不禁被深深地感染了,于是就来个将计就计。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的“大作”。看看,失子心切的妈妈能不能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孩子?

例文1

寻儿启事

戚奇超

姓名:小蝌蚪牛牛 男 身高2厘米 体重2克 大脑袋,灰身子,拖着一条细尾巴,性格急躁,做事冲动,于4月1日离家出走,至今未归。若有知情者,请告知小荷池塘的青蛙妈妈,联系电话:1234567,酬金2万。

寻找人:青蛙妈妈

4月4日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启事,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写清楚了启事的内容。

生:应该符合启事的要求。

生:启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都写明了,应该行了。

师:看,我们小朋友多能干,不仅自己能写,还能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论,真了不起。现在,我们互相表扬对方。(集体表扬,情绪高涨)

师:通过写这个启事,青蛙妈妈一定能找到牛牛吗?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戚奇超同学的“寻人启事”。(投影齐读)只是短暂的几秒钟的沉寂,教室里顿时又炸开了。

生:会不会有人冲着2万块钱去冒领呢?

生:会不会跟蛤蟆蝌蚪搞错呢?

生:牛牛长大会变的,“启事”一直能奏效吗?

生:大家只认得启事中的牛牛,如果牛牛长出腿来了呢?大家会认得他吗?┅┅

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应运而生了,我当即宣布:由“寻儿启事”引发的风波 ,编一篇童话故事。教室里一阵骚动,紧接着取而代之的便是沙沙的写字声。(下面选取两位同学的习作)

例文2

国王找太子

阮雪芹

小蝌蚪豆豆乃是一国的太子,这几天闷得慌,就想到外面溜达溜达。

可这一出去就“失踪”了,急得国王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后来,国王就下令寻找太子,这些士兵东寻西找。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群小蝌蚪,特像太子,于是就把他们都带了回来。国王以为找到了太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可谁知癞蛤蟆妈妈不见了自己的宝宝,急得到处打听。后来听说都被青蛙国王

抓了去,气得火冒三丈,直奔皇宫。在殿外大喊大叫:“还我孩子!还我孩子!”守卫们拦不住蛤蟆,便去禀告国王说:“外面有个蛤蟆大婶,说要你还她的孩子。”一听说蛤蟆,这群小蝌蚪都争着喊妈妈,看到他们伤心的模样,国王这才发现找错了人,于是就把他们给放了。

但接下来的事就有点牛拉汽车——怪事一桩了。国王派出的士兵就是把池塘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把大脑袋,身穿青灰色上衣的太子找回来,急得国王是寝食难安。最后还是龟军师的提议让他茅塞顿开。对呀!太子不可能永远是大脑袋,身穿青灰色上衣。或许这段时间下来,他早已有所变化了。

这次,国王亲自带队去寻找。啊!那不是太子吗?四条腿,身穿绿衣裳,正在稻田里捕捉害虫呢!

瞧瞧太子,做好事都忘了回家了。

例文3

寻儿启事的风波

陈文文

这几天,青蛙妈妈吃不香,睡不好,每天愁眉苦脸的,整个人儿都瘦了一圈了,看了怪叫人心疼的。唉,这都怪她那顽皮的儿子非非,离家出走都已经两天了,到现在还没回来,大家也只能干着急。还是鲤鱼妈妈出了个主意,说写什么“寻儿启事”,或许小蝌蚪非非看见了,能自己回来。

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了。于是,一张“寻儿启事”赫然出现在荷叶上,内容如下:

寻儿启事

我儿姓名:小蝌蚪非非 男 身高2厘米 体重2克 穿着青灰色的衣服, 大脑袋,长尾巴,有知情者速告知东村池塘里的青蛙妈妈,联系电话:7654321,当面重谢。

联系人:青蛙妈妈

2005年4月

就这样过了几天,正当青蛙妈妈一筹莫展的时候,忽听得外面一阵嘈杂声。青蛙妈妈走进一看,原来是乌龟大婶,她正死拽着一只小蝌蚪,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我帮你找到了!我帮你找到了!”的确,这只蝌蚪跟启事里讲的几乎不相上下,只是略微小了一点,颜色也略微深了一点。可他就是不承认自己叫非非,一口咬定叫刚刚。青蛙妈妈也很快认出这只蝌蚪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她的远房侄子。而此时,远处传来了一阵焦急的呼喊声。只见名叫刚刚的小蝌蚪迅速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游去,一头扑进在蛤蟆妈妈的怀里,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乌龟大婶傻眼了,半天没回过神来。

说来也怪,这样的笑话却一个接一个,都把青蛙妈妈搞得有点招架不住了。虽

说大家也是出于好心,可倒头来是呆子帮忙——越帮越忙。

“妈妈,妈妈,我是非非。我回来了。”一听到熟悉的叫喊声,青蛙妈妈连忙迎上去。啊!是非非,只见他已长出了两条后腿。一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就在眼前,青蛙妈妈乐得合不拢嘴。

范读着一篇篇学生即兴的佳作,教室里响起了阵阵的欢笑声。是啊!这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导火线竟是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一个“另类”的疑问,还是一个“幼稚”的疑问。本人没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是巧妙地捕捉到这“灵光一现”的课感,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显而易见,不管是一开始的仿写,还是到最后阴差阳错地闹笑话,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热情都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了。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教学反思】这不得不让我惊叹于“灵光一现”的无穷魅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受某种外界偶然事件的启发,忽然心血来潮,有了一个比事先的教学效果更好的思绪。应当说,这是一种极富有创造生机的教学灵感,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又用全部生命激情投身其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怎能不产生课感呢?因此,通过本人这几年的自身体会,对本案例简单谈谈几点看法:

1、触发的偶然性

教师的“课感”更多地并非产生于课前的预设,而是产生于课堂的即情即境,其触发往往带有偶然性的特点。尤其是面对今天开放的课堂,更是在动态中发展生成:学生探究的难以预料,合作讨论的自由表达,自主交流的随机行为,实践活动的即时变化,都无法再以教师确定的知识灌输和僵化的程序编排去规约,施展传统的权威手段去主宰,而只能是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去相机应对许多带有偶然性的情境。在本案例中,一胆小女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无意中为青蛙妈妈找不到孩子而担心。这种既符合儿童内心世界的情感,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为写作打下伏笔,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2、技能的心智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教师要有预设,但不能固步自封始终处于教案的圈圈之中,要勇于跳出教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如果只有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这样传统的教育只能扼制学生的思维、想象。而在本案例中,教师适当地点拨,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之以往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疑问,把小蝌蚪的命运,青蛙妈妈的担心和自己的情感有机结合。学生的想象丰富了,思维活跃了,情感充沛

了,写作也提高了。

3、处理的巧妙性

敏锐的“课感”能力无疑是以处理的果断、迅速、巧妙和高效作为评价的标准。它是属于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种脱离主体而存在的系统客观知识,而是人在客观世界中知道怎样做,属于主体的实践知识和经验。须知教师在某一课堂现象发生的片刻之间做出反应,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细细分析思考的,更不可能离开课堂去作一番考查和征询,凭借的只能是实践智慧,方能在瞬间做出正确而巧妙的处理。当然,这种处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在本案例中,小女孩冷不丁地发问,如果本人只做简单的应付或一笑了之的话,后面的精彩之笔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甚至是小孩子不小心地犯错误,都应该耐心启发,少点武断,多一点欣赏,这样“灵光一现”的创新火花才能使课堂上“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课感”虽貌若玄奥,难以捉摸,其实并非如此。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到“非预设生成”的火花,让他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因“灵光一现”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