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中医药研究所_第一比丘尼祖庭

竹林寺中医药研究所_中医简介_第一比丘尼祖庭

中医简介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时候,西方人为了区分西医和中国医学,故把中国的医学称为“中医”。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问、听、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中医发展

中医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出现了药酒以及汤药。西周时期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并且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标志着中

药学的初步确立,本书记载了365中草药,是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医学资料而成的书。

在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在公元618——907年的唐代,唐朝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宋代(公元960——1279年),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同时《本草纲目》提出的致中和这一思想,也为中医研究开辟了新的历史篇章,具体的解释了生命的秘密。

中医别称

第一代中医的别称为“歧黄”,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代中医的别称为“青囊”。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代中医的别称为“杏林”。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

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代中医的别称为“悬壶”。这个是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竹林寺简介

竹林寺被称为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和平大桥东首的骆驼山上,也是汉文化景区的最为威严的一座名刹古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称为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比丘尼道场之一。

晋永年间345——356年间建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初名为青园寺,后因中国第一比丘尼净检法师入驻住持,晋穆帝遂改“青园寺”为“竹林寺”。

2009年,竹林寺几经周折,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得以重建和开放,同时著名的明道法师也应邀入驻竹林寺作为现任住持,继续发扬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的仁德精神。

竹林寺中医药研究所的顺利开展

竹林寺现任住持明道法师本是拥有百万资产的富人,后亲眼见证女性的种种经历,便立志要将女性的仁德教育继续发扬普及,竹林寺自重建以后,一直致力于宗教文化与慈善事业的传播与发展。

故在竹林寺重新开放以后,明道法师一直以中国第一比丘尼净检法师的仁爱精神来勉励自己,誓将慈善事业作为此生最终的目标进行到底。《医门法律.自序》有云:“我佛如来累劫中为大医王,因病立方,随机施药,普度众生”,明道法师以此自勉,决意立方制药,感令世人,使人争相互助,集八方馈赠,予人医药,得解善缘。因此,其云游各地,访遍国内诸中医大家,终得现今研究所诸验方。

因竹林寺一直是徐州当地政府最为重视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圣地,在明道

法师提出设立“中药研究所”之后,当地政府一致支持,因此,竹林寺中医药研究所也就是中国唯一一家获批的寺庙中药研究所。

竹林寺中医药研究所是一所慈善中医门诊,是徐州竹林寺为广大的女性疾病患者“施医赠药”之道场,同时,竹林寺也借助弘扬道场精神,普度众生,延续了千年佛医文化。这一举动,将慈善事业、女性健康事业和中国传统中医学事业推到了另一个新的起点。

心存善念·广修福田

“布善积德”历来被推崇为美德之首,从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他们都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用于慈善事业,从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无论贫贱富贵,中国人的努力与团结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如今明道法师因感念世间诸多病者,誓要汇集信众善念,度万千病患难民,其心志之坚令人感怀。

《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即指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福缘会一直延续下去,护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所谓一善念起,万事皆吉祥,日行一小善,参与即是缘。当一枚硬币轻轻投下功德海,便微泛涟漪,化作数剂良药,救人于病痛之中,此等功德,堪比九级浮屠。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