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品流通增长预测及对上海GDP的贡献分析

作者:刘乃全

财经研究 1997年11期

  商品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社会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与条件,同时也是各种经济关系实现的领域。它既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可能使社会再生产进程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商品流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过程实现的顺利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GDP的增长。随着上海“一个龙头、 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作为第三产业支柱的商贸业、金融保险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地位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以“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作为战略指导思想的,而又是第三产业重中之重的商贸业的发展必将对上海经济的增长及结构变迁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历史数据为依据,并借鉴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来分析上海商贸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前景,相应作出增长预测,同时,将对上海商品流通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作出评断,然后, 再对促进上海商品流通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分析。

  一、上海社会商品流通增长状况及对上海GDP 增长的贡献分析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也逐步走向正常。下面我们将利用历史数据对上海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及对上海GDP 增长的贡献作出定性与定量分析。为与统计年鉴相统一,我们便以上海统计年鉴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作为衡量社会商品流通的指标,并用字母WRCT来表示。

  首先,从“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产值分别占上海第三产业、GDP 的比重及各自的增长率来看一下上海商品流通业的增长及对上海GDP的增长贡献,如表1(见下页):

  从WRCT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来看,由于受原有经济体制的影响,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主要是批发与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竟高达1980年的48.14%。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金融保险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得到逐步发展,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在80年代中后期逐步降低,并且,由于受当时经济形势的影响,其比重在1989年下降到最低点20.50%。当然,由于80 年代中后期的排浪式消费,也曾使其比重高达42.62%。进入90年代以来,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的到来,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目标的确立及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私营、个体及外资企业的积极参与,其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又逐步回升,1993年后,基本保持在27%左右的稳定状态,这基本符合区域性或国际性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形态。一般来说,以商贸服务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或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三大支柱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70—75%左右的水平。 如香港在1987 年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状态为:商贸服务业占33.2%,金融保险业占26.3%,交通运输邮电业占12.4%。尽管这与香港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有关,但也充分说明了商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位置。而上海同样具有地理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条件,其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应还存在一定的空间。从WRCT占上海GDP比重的情况来看, 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指导思想下,尽管在1988年以前,WRCT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平均高达40.87%,但在GDP中的比重却不高,最高仅为1985年的11.1%。并且,我们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来看一下原来产业发展的畸形状况。如1980年,WRCT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8.14%,占GDP的比重却仅为10.14%; 而1996年,WRCT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6.03%,但在GDP中的比重达10.98 %。所以说,90年代后,随着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也逐步得到调整,并趋于合理。商贸服务业尽管在1993年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仅为27%左右的水平,但在上海GDP中的比重却始终保持在11 %左右的稳定状态。

  表1:WRCT占第三产业、GDP比重及WRCT与GDP增长率

  指标 WRCT占第三 WRCT占GDP WRCT年增长 GDP增长率

  数值 产业比重(%) 比重(%)率(%) (%) (1)(2)

  年份 (1) (2)

  197845.61 8.49 14.32 5.81 2.46

  197944.03 8.27 3.10 7.40 0.42

  198048.14 10.14 26.78 8.40 3.19

  198146.86 10.08 10.21 5.60 1.82

  198239.20 8.66 -1.70 7.20-0.24

  198338.16 9.00 6.50 7.80 0.83

  198438.91 9.96 16.40 11.60 1.41

  198542.62 11.10 21.41 13.40 1.60

  198638.16 10.50 0.69 4.40 0.16

  198733.70 9.85 0.99 7.50 0.13

  198834.16 9.90 15.91 10.10 1.58

  198920.50 5.91 1.00 3.00 0.33

  199021.50 6.85 0.30 3.50 0.09

  199120.60 7.12 17.08 7.10 2.41

  199223.71 8.64 17.71 14.80 1.20

  199327.71 10.51 12.91 14.90 0.87

  199426.46 10.47 10.50 14.30 0.73

  199527.19 10.94 14.70 14.10 1.04

  199626.03 10.98 11.90 13.00 0.92

  我们再从WRCT及GDP的实际增长率来看,WRCT 的增长率变化幅度要比GDP大得多。WRCT在1980年的增长率最高达26.78%,而1982年却下降到负增长的情况,年增长率最低达-1.70%,但上海的GDP 的增长率最高仅达1993年的14.90%,最低为1989年的3.00%。 在90 年代之前, WRCT的增长率基本表现出先是一至两年的迅速提高,然后便是一至两年的迅速下降。而这基本上是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高、消费结构趋同、消费热点比较集中、供需差额大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排浪式消费的最终结果。自90年代以来,由于上海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结构的深化,并且,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消费个性化现象也就比较突出,再加上产品供给丰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使新产品不断涌现,小的消费热点不断兴起,以及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逐步成长与商品流通体制的转换等等方面的原因,都使得上海的商品流通在近几年即使没有大的消费热点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1年与1992年WRCT连续两年增长率达17%以上,1993年增长率为12.91%,1994年为10.50%,1995年则又上升到14.70 %, 1996年为11.90%。尽管WRCT的增长率在90 年代同样保持着原有的变化规律,但波峰与低谷之间的空间却在逐步缩小,从而显示出比较稳定的增长状态。与WRCT的增长率相比,上海GDP的增长率则显得更加稳定, 特别是在90年代以后,逐步走出1989 年增长率仅为3 %的低谷, 经过1990年与1991年的调整,从1992年开始,已连续四年增长率保持在14%以上,1992年为14.80%,1993年为14.90%,1994年为14.30%, 1995年为14.10%,1996年也达到了13%的增长水平。通过图1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上海WRCT与GDP的变化情况:

  

  图1 上海WRCT与GDP的增长率

  这样,通过WRCT与GDP的增长率比较,我们可以首先从定性的角度看一下WRCT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 如果两者的增长率相等, 那么, 当年WRCT占GDP的比重与上一年相同;如WRCT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即两者比值大于1,那么,当年WRCT占GDP的比重将上升,WRCT对GDP 增长的贡献程度也随之上升;反之则降低。

  从定量分析上海社会商品流通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上海GDP与上海WRCT之间的回归方程来看一下上海WRCT 对上海GDP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也可以通过计算每年WRCT的实际增长值与GDP的实际增长值的比值来分析WRCT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率。首先看表2

  表2:上海WRCT及GDP数据表

  单位:亿元

  年 份GDP WRCT

  1952 36.6610.49

  1953 51.7114.66

  1954 54.7016.30

  1955 53.6415.06

  1956 63.6118.67

  1957 69.6018.34

  1958 95.6118.24

  1959128.4918.15

  1960158.3917.22

  1961101.7813.88

  1962 84.7210.22

  1963 90.6910.28

  1964100.7011.73

  1965113.5512.59

  1966124.8113.60

  1967110.0412.46

  1968123.2412.91

  1969142.3015.21

  1970156.6714.74

  1971164.8614.25

  1972170.9815.18

  1973185.3516.82

  1974193.4518.13

  1975204.1218.58

  1976208.1218.47

  1977230.9619.97

  1978272.8123.15

  1979286.4323.70

  1980311.8931.62

  1981324.7632.73

  1982337.0729.18

  1983351.8131.66

  1984390.8538.22

  1985466.7551.82

  1986490.8351.56

  1987545.4653.74

  1988648.3064.19

  1989696.5441.14

  1990756.4551.84

  1991893.7763.68

  1992

  1114.3296.31

  1993

  1511.61

  157.82

  1994

  1971.92

  206.44

  1995

  2462.57

  269.49

  1996

  2877.76

  315.84

  数据来源:1996上海统计年鉴与1996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年报

  为说明不同历史时期WRCT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率, 我们分别利用1952—1996年、1978—1996年、1990—199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复相关系数较高、标准差较小、F检验与T检验等都通过的情况下,三段时间的dGDP/dWRCT值分别为9.37、8.45、7.89, 所以, WRCT 对上海GDP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分别为10.67%、11.83%、12.67%,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WRCT对上海GDP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在逐步增加, 这与上海经济增长的实际相符合。1992年WRCT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率(WRCT 的实际增加值/GDP的实际增加值)为11.49%,1994年为9.97%,1995年达16.43%,1996年为11.26%,平均为12.29%。

  通过对WRCT进行双指数平滑,并对近期数据给予较高权重,在预测偏差数值较小的情况下,得出1997年WRCT的值为375.984亿元,那么, 根据回归模型相应得到1997年上海GDP的值为3312.05亿元,WRCT 占GDP的比重将达11.35%,比1996年的10.98%提高约0.37个百分点,即上海商品流通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将增加。

  二、推动上海商品流通增长及其对上海GDP 贡献上升的原因分析

   前面部分通过数据分析了上海商品流通增长的状况及其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而推动上海1997年商品流通增长及其对上海GDP 增长贡献上升的原因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从增长环境来说,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稳定,是推动上海商品流通及GDP增长的基础。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与香港回归两大事件也必将对上海商品流通及上海GDP的增长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为上海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由于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停办保值储蓄,5月1 日与8月23日又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这将对企业与居民带来双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对居民来说,存款利率的下降将使居民的储蓄及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居民收入的流动性意识、消费倾向及金融投资意识将加强。而对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下调则意味着其贷款成本的降低,必定提高其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当然,贷款的获得及贷款规模的大小还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

  第三,企业制度的改革,上海国有商业经营机制及组织体制的改变,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都为上海商品流通的增长及其对上海GDP增长贡献的上升提供了基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行,明确的产权关系将使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及市场意识增强,使产品的供需结构逐步趋于平衡,有效供给增加。而有效供给的增加无疑又使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快,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滞留时间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运行。而商业组织体制的变革又为商品的流通带来了便利,到1995 年为止, 上海已组建商业集团46家,商业股份有限公司21家,综合商社3家,股份合作制企业450家,连锁商业网点1500多家。组建商业集团是上海商业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组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大举措。一百、华联、友谊、豫园等大型商业集团充分利用其集团优势来发展商品流通,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运营效率,一百、华联在全国销售额名列前茅。而多种经济成份的参与,则在不断提高竞争水平的基础上,拓宽了商品的流通渠道,进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第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大提高及收入结构的重大变化,也是促进社会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近几年,上海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从500 户居民的调查结果看, 上海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的全部收入由1990年的2198.2元,上升到1993年的4297.44元,1995年的7196.40元。而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收入来源多样化,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比值为:1990年是2.47,1993年是3.24,1995年是3.95。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对商品量的需求增加,而收入差距的拉大必将诱导人们的消费结构产生差异,从而使商品的流通存在一个结构空间。消费的个性化及现代化又将诱发出一系列的消费热点。所以,近几年诸如家庭电脑、热水器、脱排油烟机、电话机、BP机、家庭厨具等等消费热点的不断兴起,对上海的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避免了由于消费热点少、消费比较集中、消费结构趋同而造成的排浪式消费及由此所引起的商品流通增长的巨大波动。乡村居民在完成住宅建设的基础上,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将逐步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是推动上海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物价水平的降低对消费及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上海商品流通业的快速增长。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在1995年达到113.0, 比1994年下降4.5个百分点后,在1996年达到105.0,又比1995年下降8 个百分点。1997年继续受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及1996年的惯性影响,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将可能进一步回落,1997年2 月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下降到100.9,但下半年由于受经济增长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其下降的幅度可能较小。不管怎样,总的物价指数的下降必将使消费水平提高,从而影响到商品的流通是不容置疑的。如表3所示:

  表3:价格指数与WRCT实际增长率情况表

   价格指数以上一年为100

  名 称[***********]951996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110.5110120.2

  123.9

  148.7109.2

  WRCT的实际

   增长率(%) 17.08 17.7112.91

  10.50

  14.70 11.9

  第六,外地对上海产品稳定的需求及外贸市场的扩大,也是影响上海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上海在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总额中,销售给市外批发零售业的比例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1994 年占24.03%,1995年占20.25%。而出口占批发销售总额中的比重1994年仅为0.70%,1995年上升为17.51%。

  此外,通过对商品流通业的巨大投资,各种专业批发零售市场相继建立,更为上海商品流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到1993年底,上海就已经建立了11个国家级市场及中心批发市场,157个区域性市场,600多个地方性市场。这必将为上海商品流通的增长及其对上海GDP 增长的贡献提高提供条件。当然,关税的逐步降低,由于就业及经济增长压力所引致的投资的回升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上海的商品流通及其对上海GDP 增长的贡献。

作者介绍:刘乃全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单位邮编:20043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