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摘 要: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意在为我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40-03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方能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一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制度下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意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为我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方法。    一、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区别    (一)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前提    苏联的不同时期在政治体制改革前均不能客观的、科学的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和甄别。无论是斯大林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还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及斯大林主义的评价,更或者是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观点的认识以及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和民主化”,这些不加引导的反思变成了否定革命历史、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十月革命、对苏联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苏联历任领导没有形成合理合规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这对政局的稳定,对经济发展的连贯性,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也是苏联最终亡党亡国亡社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反思历史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对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工作上的失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的分析态度,从而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及其思想。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1世纪之初,胡锦涛同志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中,我党及我们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问题及不足,提出“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时期间的,不同形势下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中苏两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先于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是在政治体制的指导和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政治体制不改革,或者改不动,不仅会阻碍经济改革,甚至能使经济改革陷入失败的命运。在这一问题上,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就没有处理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导致了苏联整个改革的失败。戈尔巴乔夫在其上台的前三年,一直都是以经济改革为中心,但却没有以投资少、见效快且在苏联一直属于被轻视领域的农业为突破点。其结果是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从而延误了改革的时机,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在经济改革受挫的情况下,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把改革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各级党政部门的“保守势力”抓住权力不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宣布把政治改革放在首位,企图以此来摆脱经济改革遭遇的困境。从此,政治改革全面铺开。在“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各地的罢工、集会、示威游行层出不穷,规模日渐扩大。其结果是,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引导、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妨碍、影响了经济改革,使经济改革因陷入政治斗争的泥潭而无法进行下去,导致整个苏联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就连苏联军队也已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苏联人民抛弃了的苏共,苏共丧失执政的基础,苏联的改革进程失控,最终被迫自行瓦解,苏联解体。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要以某种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没有一定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本身就不可能提出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反过来又会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它提出更高要求。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之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从三中全会起,首先改革政治体制。如果不是三中全会打破个人崇拜、个人集权,发扬党内民主,恢复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如果不是对党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干部体制及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使我们党形成了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我们就不可能打破思想僵化、端正路线,不可能顺利地实现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而也就不可能获得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中国的改革,正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起了先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开始的。包产到户不仅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增强,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着重讨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提出要党政分开、权力下放。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对法提出更高要求,这又推动了政治的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了依法治国。因此,从实践来看,中国的改革是以政治改革为先导,经济改革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政治改革而单独推进;另一方面,它又对政治改革提出更高要求,是政治改革服务于经济改革,实现政治改革的目的。    (三)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领导权问题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提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斯大林在实践中也一直遵循着列宁的这一思路思路,但僵化并模式化,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要通过民主化、公开性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但现实是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改革,既没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也没有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反而丧失党的领导权,丧失劳动人民的政权。    在中国,我们实行的一直都是多党合作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7年在邓小平的明确指示下,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概念。它兼有一党制和多党制的优点,既发扬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从实践来看,中国的这种政党制度,既促进了政治民主,而且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二、对中苏政治体制改革比较的结论    正是因为中苏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环节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虽然两国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结局上却迥然不同,所以我们说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探究政治体制改革内在规律,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延续性    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延续平稳的过渡和进行,不应盲目的反复的片面的,只知独树一帜而不知继承中创新。要知道,政治体制改革掌握不好火候,就会出大乱子:改革过快,会引起社会动荡,导致翻船;改革太慢,其它改革进行不下去,也要翻船。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延续性原则。延续性就是指政治体制改革要有秩序,即要有目标、分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首先,必须制定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既要体现最大多数的根本利益,又要预示人们将能得到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鼓起人们改革的热情,使大多数人挺身奋起。其次,要分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匆忙行事。邓小平就强调:“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搞不行。”中国这么大,情况更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更要慎重,方法更要细密,步骤更要稳妥。例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强调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代表”;胡锦涛同志更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党我国我们的社会主义在新形势下新情况下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我国将分步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苏联的情况刚好相反,它的整个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目标模糊、缺乏充分准备、历任领导的政策不统一不连续的情况下进行的,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

   (二)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这一点上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即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动力,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并提供基础,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冲击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更快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它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其经济基础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基本上相适应的。正如前文所言,我们的改革首先是政治改革起了先导作用,而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完全脱节的。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等。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的核心是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两者与政党制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国家的阶级本质并有效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由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否定、抛弃了基本政治制度而大谈改革,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一步使苏联的政治改革走向极端,把民主化、公开性、自由化、透明度等问题炒得火热,似乎政治体制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这些政治叫嚷不但使苏联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使苏共的领导地位下降;领导权因多党制出现、总统制的确立而被夺走。不仅任何实际问题、任何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都没解决,反而使社会动荡、政局涣散,最终导致亡党亡国亡社。所以,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我们在改革中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改革的大前提,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都是不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把握住这一点,中国的改革一定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7.   [2]薛汉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第2卷第3期Vol.2,No.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