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励志教育推动青少年心理工作

以感恩励志教育推动青少年心理工作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心理专家认为,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积极的责任,也是幸福的真谛。会不会感恩,关系着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正如卢梭所言:“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学会感恩,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学会感恩,才能读懂人生的真爱;学会感恩,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责任。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学校偏重升学、忽视德育,家庭对子女教育缺乏、溺爱有加,使学生越来越缺乏感恩意识。加之有些学校或家庭的教育,过多地使用警诫、训责、处罚等手段,其初衷是想通过抑制,使受教育者回避由于其弱点和错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免于困扰。然而,事实却一直在以其讽刺意味的“禁果效应”回应着教育者,由于这些学生不会感恩、不懂感恩、不愿感恩而时常表现出焦虑、逃避、浮躁、愤怒、紧张等坏情绪,这些坏情绪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混乱,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埋下很大隐患,由此导致厌学、网瘾、早恋、自闭、暴力等现象在悄然加剧,使教育教学一度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僵局,甚至引发教育事故和悲剧。徐力、马加爵、李征„„许多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许多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孩子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我们从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栽树先培根,育人先感恩。只有用感恩的力量唤醒孩子的良知,引爆生命的动力,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培育健康的心灵。为此,我们主张,心理教育工作应从人性的本真本善出发,由感恩引发人的“内省”。

感恩励志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以新内容、新途径和更高目标,它着眼于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位,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转折性变革:从过多地关注人的弱点和错误,转向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从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主观诊断,转向积极情绪的客观诊断;从被动的应急处理,转向积极帮助和预防。因而,能更贴心、更具人性关怀地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富有成效地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笔者认为,离开孝心孝道的教育是不深入不扎实的(甚至会变成“一纸空文”);不注重感恩教育的心理咨询,也会是水过鸭背的。

一、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问题探析

(一)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重智轻德”、“重德轻育”,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而,很多学生郁积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又不知如何解决,于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

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小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冷漠麻木、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集中、容易动怒、缺乏耐力、缺乏决断能力等。此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二)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进行深层剖析便会发现,青少年诸多心理问题,多源于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与现行教育体制有关。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都难辞其咎:

1.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如今,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是“皇帝”:权利无限,义务无一。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王子般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问题都不当成问题。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这使不少孩子对长辈的爱麻木了:他们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他们过分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正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恩的“冷漠一代”。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励志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学校教育教学范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励志教育)有关。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屡禁不止:官员营私腐败、执法者贪赃枉法、商家造假害人„„而奉献社会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这样的环境,给初涉人世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二、以感恩励志教育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与体会

为把这项教育活动推上更高的的层次,让它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自2001年以来,我们向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文化部、司法部、中央教科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及有关专家汇报了我们研究与实践,得到了普遍的称赞与肯定。领导和专家们认为,对青少年而言,学会感恩才学会做人。我们北京感恩励志教育中心已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心,即“孝”与 “感恩”的教育。中央“两会”许多代表和领导认为,感恩教育应当成为我国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应当下大力气向全国普及。 十年来,本人应邀参加了很多地市教育研讨会议。为帮助各地各学校开展好这一工作,我中心紧密配合中央教科所、全国妇联等单位的社会教育活动,派出专职讲师、心理咨询师几千人次,深入学校和班级,密切配合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开展了巡回讲座、团体辅导、家庭治疗等系列活动。在相关省、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领导、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以感恩启心,以励志促学,以促学兴校”的工作思路,先后协助四千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系列教育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社会反响一直很好,受到了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国家文化部、司法部、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及广西等省区党委和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鉴于感恩励志教育的积极作用与深远影响,山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等省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先后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学校中全面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通知,全面推广这一教育模式。新华社、中

央电视台、中国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文明网、《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火炬》及相关省市主流媒体都专门介绍了我中心的感恩励志教育经验和效果。在此,本人简单回顾并谈一些体会,藉以向大家求教。

(一)医治麻木冷漠,化解怨愤仇恨。

众所周知,当今青少年最大最难的心理问题,就是麻木冷漠。对此,我们主张采用“以感恩启心,以训练矫行”的导疗结合方法。十年来,我们已成功地帮助过许多麻木冷漠的求助者。实践证明,感恩励志教育对于医治冷漠心理具有独到而不可替代的非凡效果。

比如,今年六月,一名“让家长哭过很多次”的初中男生又在感恩的阳光下转变了。这孩子家庭很富裕,父母都很疼爱他,但他近来总是不开心,整天阴着脸。老师说,孩子经常无故旷课,前不久干脆辍学,整天泡网吧。其父说,孩子花钱很疯,进入中学不到两年,在外欠款已高达一万余元。老师和家长都摇头叹息“乖孩子突然变坏了”,却不知所措。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的心理病根在感恩教育活动中自然地“释放”出来了——原来,从初一开始,他就时常被高中一些同学打骂和敲诈勒索。他对父母离异以及被高中同学打骂勒索都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挫折感致使他产生愤怒、仇恨和报复等情感。在被欺负后,他不敢告诉家人,内心的消极情绪一直得不到合理的方式排泄。这种低落的情绪逐渐增加和累积,导致出现了行为上的一系列不适应,如怕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上的不适应造成学习低效,进而影响学习,成绩急速下降。父母不明原委,横加责怪,又加强了的他的消极情绪,于是用疯狂地花钱消费来平衡心态;他辍学、泡网吧,就是一种报复或消极的排遣行为。这是一例典型的先由社会逆境造成挫折心理,再由挫折心理外化为消极冷漠的“心病”。好在接受感恩励志教育及心理治疗后,孩子懂得感恩了,变得豁达开朗了,回校一个月后学科成绩也迎头赶上了。

从孩子的转变过程来看,我认为本次救助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感恩励志教育的“创设情境、反思自己”——起初,我们并未刻意要“调查”哪一个孩子的什么问题,但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却会主动“释放”自己,而且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感恩励志教育着眼于引导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它能切入个体心理世界,引导人们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等),激发个体心灵共鸣和自我发展的要求,使人在感知痛苦、反思自己后得以警醒。

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直接“问诊”个体(咨询或治疗通常程序:强调负性情绪的问题了解),也许会是“无言的结局”。因为,每一颗曾经受伤的心,都不轻易再次向人打开;正在被情绪困扰的人,都倾向于以自我轻贱的方式来扭曲客观的现实。再回想,为什么每一场感恩励志教育集体活动都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情不自禁地争着发言?为什么孩子们当场禁不住痛哭忏悔?为什么许多一直让师长们 “头疼”的学生也淌着热泪倾诉自己的心声?这是因为,他们的冷漠麻木被本真本善化解了,他们的良知在感恩之心中苏醒了。 当代学生心理的冷漠化倾向,是一种致使他们人格变态的“毒瘤”。事实上,几乎每所学校都在经常发生因为同学间的严重冲突而导致的厌学、辍学行为,只是师长们有时无法及早觉察罢了。“很少挫折”的成长背景,衍生了“很我”的风格,这也正是这一代的脆弱之处。如果受害者是思想很单纯、很胆小的孩子,这种恼人而又不敢诉说的心事,还会引发抑郁症。这种“不可预见的悲剧”正越来越多地吞噬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地破坏家庭的安宁幸福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我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从本案的成功中再次看到:感恩励志教育是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工作的先导。尤其是对于冷漠麻木者,如果没有感恩励志教育在前面“启航”,心理治疗也许就无从下手了;即便能治疗,精力也要花费不少的,效果也要打折扣的。为此,学校和家庭要重视感恩励志教育,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懂得麻木冷漠心理的成因,懂得厌学类的心理障碍形成的机制,以有效加以避免。

(二)调整认知状态,改善人际关系。

一个健康个体心理必然包含有感恩的情怀。反之,不懂得感恩的人的心理状况是有缺陷的。在和谐亲子、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感恩励志教育更应一马当先。因为,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沟通亲子、密切多重关系、共建和谐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亲最好的身边人,反倒成了受伤害最重的人,这是近年来发生在青少年中的怪现象。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一个十分寻常的概念,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它是由人类强烈的探索欲造成的。青少年对事物的评价能力开始成熟,不再按照家长、老师、社会宣传的标准来看待事物。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常常怀疑父母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据此,我们反对灌输,摈弃假、大、空。强调学生自身的尊严和人格,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十年来,为了真正使教育“入心入脑”,我们与学校联手,成功地组织了“倾诉心声,感受亲情”、“ 创设情境,体验亲情”、“ 拓展延伸,励志于行”感恩励志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创设情景体验进行活动渗透,让学生在节日给老师、家长写感恩信,开展服务社会的感恩活动,比如去福利院帮孤寡老人做家务,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为母亲按摩捶背等,让感恩励志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到潜移默化,于无形中影响学生。

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随着感恩励志教育的深入开展,孩子们逐渐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得到的帮助太多了,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太多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了,道德素养提升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凡是重视到位的学校和班级,都会出现越来越喜人的“五多五少”变化:会感恩的人多了,与人顶嘴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与人闹矛盾的少了;讲奉献比爱心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讲礼貌、讲道德的多了,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逃学旷课的少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亲情互动”的人性化教育,在化解怨愤、消除亲子间和师生间隔阂方面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比如,很多已经离异的夫妇,在感恩活动中抱着孩子痛悔,甚至当场宣布“重新一起过以前的好日子”;很多长久不理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的孩子,或痛哭不已,或当众下跪„„ 很多心理咨询师反映,在感恩励志教育中穿插进行个案、团辅等心理工作,收效更快更大。我由此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应当注重“点面结合”(个案+团体教育)和“导疗互补”,尽量避免“闭门造车”式的个人单干,用感恩的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高尚的品德,让心理工作在东方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的沃土中越开越灿烂!

(三)重树自我信心,激发生命潜能。

世上没有天生的蠢材(智残除外),也没有天生的英才。优或差,都取决于心态。 被动的学习永远是低效的。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失败之后,孩子最需要大人的安慰或鼓励;获得成功,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毫无疑问,如果父母或老师处处对孩子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由此产生认同危机,这种缺陷感就会严重阻碍个人的成长。

成长需要激励。感恩,就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感恩励志教育,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它以启心扶志为本,从人性的本真本善出发,深挖生命的原动力,它关注个人对于困扰事件的反应或想法,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让孩子们找回自己,因而直接促使个体形成人本理解和更高目标的道德认识,实现了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做好”的主体性转变。

我们常常欣喜地看到,当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时,他会因为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感动之余,他会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生会感恩老师,他就会加倍努力学习以此来回报老师,成绩就会好起来。在受到老师表扬后,学生更加感恩,学业就会突飞猛进。

因此,作为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如果我们将感恩励志教育融入我们的教学和心理工作中,就能更有效地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的信心,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就能事 半功倍地开展教学和心理工作。

对于一所“视教学质量如生命”的学校来说,深入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就是一项投资很小、见效很快、回报很大的“健心工程”或“绩效工程”。

三、以感恩励志教育推动学生心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如前所述,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笔者认为,当前,以感恩励志教育推动学生心理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宣传,广动员。首先,建议学校开展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感恩励志教育启动仪式”,营造开展活动的强大气势。接着,以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广播、精品阅读栏、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发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励志教育的熏陶。

(二)抓活动,重引导。学校应当在年级或班级中开展学生自主式感恩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应涵盖: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3.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4. 感恩社会的关爱;5.感恩大自然的赐予。可以定期请专家、名人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主题的感恩活动,逐步将感恩励志教育引向深入。

对于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如果只做第一结构的倾诉和宣泄,那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注重咨询中期的治疗和后期的伤口包扎、情感整合、自我再塑。所以,在咨询中期和后期,同样也需要用感恩的力量补充求助者的心灵营养,还要注重集体感化,主动寻求“感化-内化”的实效。“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语)只要我们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感恩教育与德行涵养,我们的心理工作就能越做越好。

(三)抓载体,创模式。学校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他人、感激社会。要及早建立成长咨询室,选派优秀的老师为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排疑解难。要努力推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校园网络德育系统。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推行“感恩教育导师制”。

各心理机构应主动与教育部门、妇联、关工委、共青团密切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感恩励志教育网络,并自创模式,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合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少年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十五年教育与心理工作的实践让我深信,以感恩的力量启心开悟,深入挖掘人性本真本善中的原动力,我们的教育和心理工作就能获取事半功倍的奇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