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4.2 “拓展型课程”教学模式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新课程方案以功能性立意而建立的课程结构中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同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特征而设置,并根据内容在相对意义上偏向知识类或偏向实践类进行分领域建立不同的科目群(体系),分别开发和设置分科发展性、跨科拓展性和综合实践性的科目,供学生选择性地修习。

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了在不同知识间的扩展和综合能力上的发展,尤其是体现了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精神、方法、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具体选材上,教学内容一般具有适应拓展的选向与层次差异,以及联系时代进步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性的特征。拓展型课程在功能上,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学力的培养,同时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性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发展性学力是指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集合,包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及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较强的基本知识。

所以,根据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教学模式应该在遵照一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特别从拓展型课程的功能内涵出发,建立一些符合学习者发展要求的有相对特性的教学原则,如:

(1)差异性原则。这是根据拓展型课程的培养目标的特点而言的,它更突出的是不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学习的要求、进度、评价都要回应学生在个性特征上不同的发展要求,不求划一,教学模式应该体现这一原则。

(2)高起点与最优化原则。这是根据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对象的特点而言的,由于是学生自己所选择参加的学习,或者是分科性的发展,或者是跨学科的拓展,整个学生群体一般具有相应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基础相对要好些,据此,教学模式要考虑合乎学生认知规律,注意学生主体因素和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学习要求可相对高些,这种“高”是指知识与方法的要求,有的体现在一定的深度上,有的体现在知识迁移的宽度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如知识的性质和内容的安排是在于高新学科的普及的介绍,对学习要求可酌情考虑降低些。

(3)技术先进性原则。这是根据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而言的,拓展型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可能是建立在学科前沿的成果基础上,可能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而产生的知识新增长点,教学模式设计可以考虑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配合,使引入的内容新颖而生动,提高教学容量和教学效益。

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样式上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研究,如就学习的内容性质上看,有偏向知识的,有偏向实践的,有两者兼而有之的;有单学科性提高的,有跨学科交互拓展的,有对中学学科而言表现为崭新知识的。就实施的过程角度而言,有注重个性化学习的,有以小群体形式为主的;有注重知识的架构的,有注重在实际中体验的;有以思辩、讨论等为主来组织的,有应用多种媒体以形象教学为主的等等。由于上述不同考虑而可创造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本部分所研究与介绍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模式,就其指向基本是属于跨科拓展性的科目内容,以下是在归纳实践的基础上所列出的几种。

一.“自主交互式”教学模式

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个教学的案例:

提供这个案例的学校开设了《科技进步与国际关系》的拓展性的课程,部分学生选修了这一课程。这次,他们将围绕“科技进步对军事的影响”为主题,让学生个体或群体为单位,先自主地寻找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在这节课上大家一起进行观点材料的交流表达和讨论。

教师首先作了一个启发式的发言:今天让我们来讨论科技对人文现象作用的另一面。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依靠制造炸药的原料生产来驱动和维持,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还仅是“初见端倪”,那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是科学技术与战争融为一体的标志,原子弹的使用,就是科技走出“实验室”,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影响作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在到了世纪之交,科技发展到了以知识及其创新为动力并进而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知识经济”的年代,一旦战争爆发,它就可以处在科学的“恐怖”统治之下。经过同学们课前自己的选题、寻找资料,形成了一些认识。这节课就围绕“科技进步对军事的影响”的主题,发表看法,讲点新发现,也可以进行讨论,使我们对科技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于是,这些学生的代表纷纷发言,有的谈了“关于制空权”问题,有的谈了“从海湾战争来剖析高科技战争”问题,有的谈了“未来战争的模式”问题,有的谈了“非致命性武器”问题,有的谈了“核武器及核时代的恐怖性”问题,有的谈了“片面核裁军对人类的潜在威胁”问题等。尽管学生的观点角度不一样,但是互相有启发。有时,教师还有些插话或问话。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了一定的小结。

这个学校还提供了“中华文化传统再认识”的教学案例,也以师生交互作用为学习形式,以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为主要环节来安排进行。 (民立中学胡奇伟、陈宇卿提供)

这二个案例所反映的是,他们运用了“自主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这个模式作一点理性的分析和介绍。

[理论基础]

“自主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从大的分类上看,比较接近由奥利弗(Oliver )

和谢弗(Shaver )创立的“法理学探究”教学模式,或者接近“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模式,表现为两者的中和。奥利弗和谢弗认为,他们的这一教学模式从社会的概念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某些有冲突的事端或事件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能明智地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合适较大年龄(初中以上)的学生,可适用于较优秀的学生如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法理学探究”教学模式较之“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模式更强调了理性思考,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模式比较自由些,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皮亚杰和加涅都提出学习的本质是信息的加工,以及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性等。由此可见,“自主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客观上是借鉴了上述学习理论,同时反映了“着眼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

[功能目标]

1.使学生体验民主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愉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学会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习惯与兴趣,提高社会责任心和具有初步正确的判断事端事件的价值观。

2.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实质、正确表达等学习过程,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提高一定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实现一定的知识迁移,在联系实际中强化与内化所学的知识。

[

图4-2- 1“自主交互式”教学模式结构示意

[教学策略]

1.主题情景(社会)问题的提出,要注意抓住学生在日常可以了解的视点,

同时要能够成为可探究、可讨论的议题,而不是一般性的学习问题。

2.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要从学生的基础水平着眼,适时交代应该注意

的学习源(包括有关的内容和方法等):从哪些资料大类上去寻找、哪些专家的著作可能有与本议题有关的文章、哪些网站会经常出现相类似的资料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比较容易开展并有收获。

3.在学生具体处理学习所得时,要注意提出一些目标要求,如通过体验要初步掌握一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要注意取长补短、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要从价值观的角度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等。

4.在交互讨论时,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乐于发表观点、见解的轻松氛围,要注意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共同的互相启发、商讨或辩论中研究与探求真知,这些真知包括知识性的和方法论的。引导学生由困惑而思考、由思考而探求,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交流思维成果,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应用、迁移,并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提升。

[教学评价]

1.评价要针对功能目标进行,注意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要求。在此,尤其要关注学生在人格养成方面的变化,包括科学态度、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念等,还有合作精神和对他人观点的尊重等。

2.评价要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注意发现学生的提高方面并加以鼓励;还应提倡让学生的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总结多方面的提高。

3.教师要注意对课程(选的议题与组织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自我检讨,使之逐步完善、趋向成熟,这也是本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一个重要特色。

附:“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上海的一所寄宿制高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比较多些,师生之间的接触交往机会也同样多些,为丰富学生生活,学校开设了学生电台和学生电视台,怎样当好这种电台与电视台的主持人?这就成为学校学习的一个新的需要,于是应学生的需要,学校设置了一门《广播与主持人》的拓展性课程。下面是该校提供的一个教学案例:

教学的内容主题是“主持人的语言修养”,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执教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教学设计思路:

1.从理论上阐述各种类型的节目对主持人语言修养的要求,让学生去揣摩其主持语

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实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对主持人的语言修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是这样呈现的:

一是播放录像,主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风格,引出主持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

二是分三种类型学习与讨论不同节目对主持人语言修养的要求:

一 二 三

在上述各类节目对主持人语言修养的讨论中,都分别归纳了几条具体要求,如对新闻类节目主持,要“严谨认真,谦和自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诚实可信。”对音乐节目主持,要“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巧自然重交流。”对即兴节目的主持,要“语言标准,通俗有力,表达得体。”等。最后,教师这样小结:主持人语言修养的提高,建立在个人阅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表达角度等方面的积累,才能表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 (新中高级中学 张颖英提供)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已经知道教师有意识地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并认为象这种既有概念性知识(尽管有的概念比较难以言传)、又有体验要求的教学内容,是比较适用这个教学模式的。下面就此作一点分析:

[理论基础]

在西方的教学理论中,对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原来主要有“接受模式”和“选择模式”两种,后来又提出了“未加组织的材料的模式”,这后一种模式其实是让学生对概念的获得有一个领会与归纳的思维过程。如果以“归纳思维”作为主题就产生又一种教学模式,课程理论专家塔巴女士曾对这个模式的概念形成有一个“概念的形式”的表述如下表:

(出处:塔巴《初级社会常识课教师手册》)

应该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部分是有意无意地借鉴了这类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的理论,而案例反映了知识呈现借用了形象媒体,对一些“难以言传”的概念就比较适合。但总体上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最具意义的是其后部分,即获得概念后的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通过实践与体验环节促使概念得到内化理解的设计安排。从学习理论上看,这种教学模式是可以使学生达到长期掌握的效果。

[功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某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或媒体,获得可供体验的概念,进而

激发求知欲,养成对未知领域和他人经验的关注与理性探究的习惯,提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2.使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初步掌握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表达方法,

提高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交互并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提高对所学的一般知识的应用水平,并在实际的活动中拓展所

学的知识。

[教学结构]

[教学策略] 图4-2- 2“互动式”教学模式示意

1.“概念引入”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如录像或音像光盘等)要尽可能先进而形象直观,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和获取这些概念,同时这种媒体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分步性,也便于学生有反复揣摩的机会,以适合不同基础和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学过程中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般传授、学生的机械模仿,借助于多种先进媒体对概念的表述中,教师的讲评不在于详细,而在于点到要害处,让学生听有“精辟之语”,看有“可反复品味的范例”;重要的是要增加让学生尝试和探索的时空,并创设良好氛围,不断鼓励学生有创新性的发挥。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特长与个性,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选取模拟实践的角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素质得到更好地发展。

[教学评价]

1.要针对功能目标特别是“学力”要素中的学习态度进行鼓励性评价,如对概念获得过程中揣摩的认真、正确性等品质,在模拟实践中主动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等。

2.评价时一要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注意发现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面;二还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情况,在概念获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综合能力的反映,使人感觉的总体印象等。

3.教师要注意对不同学生在比较了解基础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差异评价,使不同学生的提高都得到相应的肯定,而他们的不足也应得到一定的诊断性评价与指导,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所需要注意的环节。

二.“领悟—创造(尝试)”教学模式

学校的校报、班级的班报,这在学校中是常见的事物,学生参与办报也是学校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抓手,许多好的校报、班报在学校显著的地方如橱窗中出现,已经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为此,不少学校就顺应需要,开设了诸如《报纸编辑》一类的拓展型课程,以提高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下面是这一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

这节课的课题名称是“组织版面”,修习的学生大多是有编报的少许经验,也可能是班级的宣传人员。教师选取了大学教材《报纸编辑》的部分内容组成高中选修课用的试验性讲义给同学,故学生对有些知识要义有所了解,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安排:A 是报纸的“面孔”,C 是版面的美化,将B 稿件的安排与D 组版工作的程序合为一部分,先分析A 和C 两个知识点,再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练习来完成B 、D 两个教学内

容。教学流程如下:

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版面,探讨版面的含义。教师出示版样和三个不同的版面,让学

生进行比较,再归纳,最终“发现”关于“版面”的真正含义。首先是版面的要素:版面必须要有稿件;二是版面的形象——是报纸的“面孔”,要明确版面上的稿件需要加以组织和美化,“面孔”才会让人感到好看。

二.组合学生对不同版面比较,领会版面美化的要义。教师从学生办的“小报”中选取

若干样品,让学生作比较,哪些小报看上去“美”一些,哪些又差一些;再分析“美”的小报之所以美的具体表现。版面的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从形式美上看,要注意“七要”:要醒目、要均匀、要和谐、要美观、要大方、要新颖、要多变,具体要和内容匹配。另外还要有少量图、照、线等安排。从内容美上看,主要是要有健康的思想倾向,要注意标题的感情色彩等,内容不要有重复。

三.讨论组版工作的程序,训练组版技能。让学生排列组版工作的程序:明确思想→计

算字数→划制版样→校对样张→美化版面→审定付印。再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稿源,进行组版工序,其中关键是对“划制样版”环节,教师先提醒学生注意版面地位知识及相关技术问题,运用排版的专用符号(Z 、N 、X ),在学生划制样版时,教师巡回指导。 (崇明中学 陈杰提供)

考察上述教学的设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领悟——创造(尝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需要学生有实践,而实践又有一定难度的科目或内容。其中“领悟”环节是基础,帮助学生有所领悟的材料和方式可以有多种,如教师讲解、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自学、大组讨论,以及运用电化教育技术与设备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处理等。“创造尝试”是“领悟”的印证与强化,以便让学生有所体验后内化所学的知识,并实现一定的迁移。

[理论基础]

在学习理论的宝库中,对学习方式的阐述不乏至理名言。学习方式有多种分类,A 按内容,分:“认知”的(又分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情感”的和“运动技能”三类;B 按过程,分“试误式学习”和“顿悟式学习”两类;

C 按理解程度,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又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类。这里,接受学习的特征是,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去独立发现。但这并没有表示不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探索有研究地学习接受。有关辞书指出:“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新知识被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同化,被学习者理解,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重新组织或改造的过程。”其实这早在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中就阐述清了的。而布鲁纳大力提倡的是“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

案,在日本的试验表明,用发现学习的学生,其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比用提问或程序教学的学生高约20%—30%。当然,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发现学习,如指导不力,学生无法发现,就会浪费时间。所以,本教学模式的“领悟”环节注重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益。

“创造(尝试)”环节的核心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行为学派比较重视的就是实践尝试,“训练模式”被训练心理学、控制论心理学、系统发现(设计)和行为心理学四个流派所共同重视,这是有道理的。本教学模式在这种训练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创造性的训练尝试,更能契合时代需要。 运用本模式确立“领悟”和“创造(尝试)”的目标,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应联系一定的教学内容,切合实际作具体化可操作的表述,并应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功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注重对事物、事件、概念等学习对象领悟的基础上,增强创造(尝试)的意识,不断提高发展性学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与类比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与尝试的能力。

3.使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概念和技术要求时,学会能与旧知识的联系,并能经常注意整理和重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结构]

图4-2- 3 “领悟——创造(尝试)”教学模式示意

[教学策略]

1.对需要领悟的知识单元要作一定的分析处理:知识选取时要根据学生的

基础水平,能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或容易达到领悟目标;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知识单元的范畴规模而对其予以一定的分割,分步提出,使知识呈现容易让学生领悟接受。

2.在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类比归纳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时,要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学习辅导材料,供学生研究,作为实施好本教学模式的切入口;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注意直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选择一些案例,引导大家一起平等地分析探究,取得“领悟”的共识。

3.要注意抓住创造(尝试)的环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敢于开展发散性思维活动,借鉴多种科学性的、艺术性的创造思路,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实践;在某些学生在创意方面有一定困难时,要注意组织一定的形式(如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式的帮助指导,一起取得成功。

[教学评价]

1.对学生学习过程基本情况的评价,主要依据其在各个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所发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是注重于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和对一定事物、事件、概念等领悟的深刻性、完整性方面。

2.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作为实践性的创造(尝试)的结果往往是学生领悟程度的有形表现,这种对结果的评价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也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生重视,教师也应该重视。

3.由于在运用本教学模式中,创造(尝试)环节的实施可能还是群体行为,是一个学习小组的集体学习和集体成果,所以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对这种群体行为的鼓励性评价。

附:“感悟—应用”教学模式

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发展,电视也以成为学校学习生活的一个补充性的内容,于是,许多学校对电影与电视的作品进行评论,又为学生增加了一个课程方面的学习渠道,现在《影视评论》、《影视辅导》等已是不少学校中一些教师与学生颇感兴趣的一类拓展型课程。下面是一所学校开设的《影视辅导》中关于“蒙太奇艺术的鉴赏与应用”一课的教学案例:

该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准备达到两点:一是通过举例,初步学会用蒙太奇知识(连接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鉴赏和感悟;二是激发求知欲,引导在实际中应用尝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从鉴赏影视迁移到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流程主要有三大环节:

一.观察——感悟蒙太奇艺术。教师用了实例指导的模式来展开:播放了十部中外影

片经典镜头选辑录像,让学生鉴赏,再引出“蒙太奇艺术反映了人们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规律。所以影视如此,我们平时的生活如观察、

阅读、写作也可以有蒙太奇现象”。接着,教师进行实例指导,(1)找钥匙。钥匙

丢了,门又被锁上了,就产生了一串镜头:随着人头的转动停顿,种种人像物象

在推(全景)、拉(特写)以及跟、移、摇、升、降等运动镜头中出现,这些镜头

都与找钥匙有关,而其他都被“剪掉”了;(2)乘汽车。周末准备乘车回家,车

站人拥挤,与同学失散了,而车票在同学手里,好一会儿,猛一见挤在车厢里的

同学正扬着手里的车票也在找自己,于是“拉”出远景、全景、近景、特写、大

特写等一组镜头,出站的汽车(移)渐渐远去(推),又是蒙太奇现象。

二.迁移——体验蒙太奇艺术。指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寻找蒙太奇现象:如朱自清的

散文《荷塘月色》、茅盾的名作《风景谈》、李白的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

东的著名词篇《沁园春〃长沙》等,从中都可以看到蒙太奇手法的生动运用。这

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把文字变为画面”的感悟能力,这也是一种创造。

三.实践——应用蒙太奇艺术。到这时,教师建议学生分组学习,运用蒙太奇艺术手

法,分别以《干旱》、《饥饿》、《抗洪》、《车祸》、《一年》、《课间》、《升旗》等为

题,进行片段设计与写作。其中先把《饥饿》一题作为示范,作些讨论,使实践

应用比较有所参考。 (青浦中学 夏桂林提供)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是运用了与上述“领悟——尝试”相似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在这里,学生对知识(蒙太奇现象)的认识更明显地通过一些直观的实例来感悟的,所安排的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比较明显地是有一定条件(写作)与特定主题(运用蒙太奇手法)下模仿性应用。这对带有一定难度的形象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能还是有意义的。这里我们将此作为“领悟——创造(尝试)”教学模式的变式,名之为“感悟——应用”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感悟是一种心理反应现象。对某些需要形象思维的知识学习,或者说对某些“情感性文化”的学习,感悟是很基础的需要和阶段。在教育史上,曾经早就有过“感觉主义课程观”,源于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全部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是后天的,而反对天赋观念的学说。所以由此提出的学校课程应当加强通过感官学习自然和知识。另一个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系统研究认知心理的流派则从实验的角度,论证着感知觉的整合(可产生感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些都强调了“感悟”对学生的学习包括获得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意义。

但是,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家们运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后认为,由“感”到“悟”还应该有一个“反应发生器”一样的思维过程,并设计了一个“人类信息加工模式”图如下:(引自《教育大辞典》1998年版)

这里反映的道理是由“感”而“悟”还需要对“信息”加工,有一个思维的工序。所以,在本教学模式中,“感悟”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一般的感受。

本教学模式安排的后一个环节是应用,它在感悟的基础之上,又是通过体验来巩固感悟所得,从结果来看,是相得益彰。同时,知识的应用对学生既有实践能力培养的功能,还给学生以创新发挥的舞台,是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教学抓手,具体而言,是克服当前教育一个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落实到教学,通过教学模式来体现,是值得提倡与推广的。

[功能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任何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领域的检验与应用,才能体现出一定的价值,由此逐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

2.使学生体验、了解到初步学会利用由“感”而“悟”的心理反应过程来实现知识整合的基本方法,培养较高位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应用环节努力运用感悟所得进行知识的再创意,结合各自的特长养成有创新意识的学习,完善认知结构与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结构]

提 备 升 知 学 识 力

[教学策略]

1.提供的学习资料要注意典型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根据学校的条件可以运用适当的媒体技术和形象手段来展现新的信息面貌,从而以有效地激发图4-2- 4“感悟—应用”教学模式示意

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注意与基础性的预备知识相联系,有生长点,具有可拓展性,使学生在扩展视野的同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注意加强指导,感悟环节要引导好对知识的整合性理解,掌握方法;应用环节要鼓励有创新,注意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配合指导。

4.本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考虑充分运用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

1.关于评价的指向:在感悟环节中,重点考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反应状态,包括对学习材料的分析接受、讨论的参与和相关方法的领会等;在应用

环节中,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但都要注意

以激励为主。

2.关于评价的方式:对学习的成果,可以考虑让学生分组交流,如采取群体学习的,可由小组的代表作交流,再集体互相评价,以体现学生的自

主性。一般折算为一定的学分。

三.“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形态一般多是让学生选择修习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提供了条件,所以,不少学校就是利用了拓展型课程的空间,与特色学校的建设结合了起来。上海有一批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有多年。心理学的知识对中学生而言是一种既新鲜又带抽象性的学问,所以对课程目标的定位、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一个对课程实施的效果有直接影响的问题,很有必要探索。下面是一所学校开展这一课程的一个教学案例:

学会与父母交往

这节课是以“学会与父母交往”为题的教学实录。所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领悟如何运用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和技巧与父母交往,如何使自己在与父母交往中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善待父母的品德”。大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资料准备:通过平时的心理咨询活动和与学生的面谈、笔谈等交流,了解学

生与父母交往中的主要困惑与烦恼,请有关学生作好这种情景的回顾,准备在上课

时予以展现并开展讨论。

二.课中:复现情景,引出问题,进行讨论:(1)教师引言——进入高中后,在与父母

的交往中,我们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同学感到交往常常受挫而烦恼。同学

们都希望能从这种烦恼中摆脱出来,使自己能进入与父母良好的交往状态。现在先

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困惑与烦恼是怎么会事?分析一下是怎样形成的?哪些是来

自父母方面的原因?哪些是自身的原因?然后再共同寻找解除这些烦恼的出路问

题。(2)学生小品复现情景——甲小品:父母干涉子女与异性同学交往,监听电话、

私拆信件、偷看日记……;乙小品:家长不支持自己孩子的业余爱好,如看课外的

书籍、绘画、参加文艺活动……;丙小品:家长想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却

爱理不理,不愿与父母交流……。这些小品再现了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交往发生冲突

的情景,可唤起学生的注意,感知问题所在。(3)分析与开展讨论——问题的原因?

心理反应上同哪些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有矛盾?讨论有哪些出路?怎么运用交往

技巧来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与困惑?使我们摆脱烦恼,与父母的交往顺利进行,并

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三.课后,按照课中学习、讨论所学会的技巧,在摆正心理位子的前提下,实践与父母

成功交往的多种活动。 (市一中学 叶惠清、静安区教育学院 范晓路提供)

在组织一些教师前往观摩这个学校的这一教学后,大家感到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成功的。经过归纳,大家将这一教学模式称为“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认为在有些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理性抽象性较为明显,教学时需要有一定的形象化处理的科目,是可以借用这一教学模式的。

[理论基础]

情景教学是许多国家许多学科的教师都经常运用的模式之一,在教学论领域中也属于已有一定探究历史的一个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教学中引入的情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想的虚拟情景,一种是复现的现实情景,当然也有界于两者之间的特定的情景。情景未必要引出问题,可以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感悟,引起学习的兴趣。但“问题—情景”则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创设的一种情景,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作为目的,情景是为教学问题的解决而铺设的。对“问题情景教学”,一些文献从教法角度已有所阐述:

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和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以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探索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属于语言类、直观类或实习类的多种教学,都可以在学生意识中形成研究问题的情景,都可以运用或视为运用这种教学法。情景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某个事物或某个场景,而应理解为某个事物或场景内诸种具体内容的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如当儿童仅仅看到面前的6块积木时,还不能说这是一个问题情景,只有在利用这6块积木进行各种不同形式或要求具体计算时,6块积木才构成了一个问题情景,即在儿童的意识中构成了与计数方法有关的研究问题的情景。

问题情景教学的功能主要有两点:(1)刺激兴趣。(2)引发理性思维。

在学生意识中造成问题情景,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刺激,能够引导学生认识

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愿望,引起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理性情感和体验。马斯洛认为,真正的学习完全是个人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总是包含有我们的各种情绪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掌握教材不仅是因为需要学习,或需要得到良好的评价和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对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愿望。实践也表明,在学生思维活动中形成研究问题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及思维的灵敏性、独立性等品质,有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提高。

学生的思维一般以具体感性为基础,但仅仅感性思维不利于思维灵敏性、深刻性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问题情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由感性思维形式向理性思维形式转化的进程。这里提供的情景,是问题的具体化,具体的情景与问题同时进入学生的意识中,即形成了相应的表象和内部语言,两者的结合与强

化,容易上升为新的概念和判断,从而为感知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创造了条件。 (参见 柳斌总主编的《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功能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围绕自身周围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2.使学生懂得问题情景与一般情景的差异,学会从分析一般情景中提炼出有探索意义的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情景分析和问题讨论过程中,加深对问题本身知识的理解,并养成运用问题解决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实践的习惯,并提高自己的人格

修养。

[教学结构]

反映 引导

图4-2- 5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示意 [教学策略]

1.选择典型事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本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以要注意所创设的情景应

具备: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同时要注意问题情景本身同学生实际需要的吻合性。

2.注意围绕学生渴求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揭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设计一些引导性的做法,如上述案例中的“角色转换、情景体验、发现自我”,“重审自我、调适自我、发现消除心理困惑的诀窍”,“重现情景、尝试新的方法、感悟正确做法”等。

3.注意创设多向交流、激发学习活力的环境氛围。本教学模式的实施活力源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要从课前开始,向课后延伸,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教学评价]

1.从过程性评价上看,应该将评价的内容向课前、后扩展,除了考虑在课堂中的教学反应外,还可以参考课前的参与情况,如对寻找有关资料、提供问题背景和编排、设计引入情景等;以及在课后努力实践的相关效果、所提供的体验小结等。

2.在教学的进程中,要注意评价的配套,尤其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反应,以学生有自我评价为基础,及时作诊断性、导向性、激励性的不同评价,使本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得到落实。

四.“文(知)—艺(感)形象架构”教学模式

将文学和艺术嫁接,开设新的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实施形态如何设计才能发挥出这种“杂交”的优势?对此,有一些学校确实正在进行探索,并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有一所学校就按此思路开设了《文学与音乐》、《音乐美学》等这类介于知识类和艺术类之间“边缘性”的拓展型广域课程,下面是在这方面探索的案例:

文学与音乐的形象特征

这是某学校《文学与音乐》课程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通过赏析一组吟月诗歌与音乐,初步了解文学与音乐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的特征。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组成,如下:

一.赏析贝多芬《升C 小调奏鸣曲》:(1)放送或演奏该乐曲(可以为片段);(2)交

流聆听后的体会:A 描述心理体验。(在宁静大海边的沉思; 在树林中漫步时的回忆与思考; 漫游于月光下的湖畔)。 B 讨论产生音乐形象的依据。(节奏、旋律与心理体验的关系)。 C 讨论声音产生形象的理论基础。(师:“同质异构”理论,“场”响应理论; 生:各述己见)。 (3)归纳音乐形象的特征。共识:音乐的再

现功能是通过音乐本身的运动同现实生活和自然事物在动态结构上的对应来实现的。音乐的流动性特征包含许多不确定性,它是即时体验与记忆的混合物。所以音乐形象的特征是多变、模糊和非直观。

二.赏析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1)学生朗诵诗歌。 (2)讨论诗

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A 学生找出诗中描绘景物的词句。 B 按一定标准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并简单描绘诗歌表现的情景。 C 开展视觉方面的想象(大醉后的诗人形象? “问青天”的问相? “起舞弄清影”的舞相? “天上宫决阙”的模样等) D 语言的意象特征讨论(学生各述己见) E 探讨从单个意象到整体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又各述己见,非常精彩) (3)归纳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作者按自我创作意图,借形象语言以一定形式而呈现的,读者则带着自己的经验与品味角度通过解读语言来重塑形象的,两者可同可异,文学的形象特征是内省和多义的。

三.比较文学和音乐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的共同特征:(1)同为内省的联觉通感现象。

(2)模糊、多义、无直观图象可加验证。 (3)受创作意图与欣赏体验的共同制约。

在这同一所学校,开设的《音乐美学》课,也是出于同一种思路,着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文、史、哲和绘画等学科的美学思想,与音乐架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从所提供的“音乐肖像画”一节课的案例上看,在运用教学模式上,也有似上述这节课的样式。 (延安中学 薛 诚 孙丹青提供)

这两节课的教学模式都同其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性联系起来,从“文”(认知性)和“艺”(感受性)的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后再整合联系,让学生的美感与美知相融,产生一种顿悟和升华的感觉,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精神的养分。在这里,暂且将此称为“文(知)—艺(感)形象架构”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文学或美学,一般是偏向于以认知性目标为显性主体的学科课程,音乐与绘画,一般是偏向于以情感性目标为显性主体的体验课程,但这都是从“学科中心”的角度来认识的。我们如果从学生素质培养的角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来考虑,作一些两者整合性的课程性的探索,与学生接受心理的发展规律的相关性作一些研究与实践,也是颇具意义的。

大家可能都了解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苏东坡之妹苏小妹想以诗句来试秦观之才,先吟出上联:开窗推出门前月。秦观语塞。东坡见之,“投石”予以点化,使其大悟,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花”。这就是用一种比较形象的手段来“点化”以启发思维、产生联想的范例。通过“点化”,可以给学生开启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路,使之能多方面分析问题,领悟知识真谛。对同一学科的教学,有

的学者主张采用“整体点化”的技巧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认为“整体点化,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而且涉及适当改组教材,把有共同点的教材归类组块(可谓之单元),并且突出教材中最本质的、最有意义的部分作为重点,便于学生学起来闻一知十,扩展思维领域;而且在‘闻一’之后,能够迅即进入独立的探索活动。” (胡克英, 参见《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但本教学模式反映的是不同的学科,而且是不同类型的学科之间,在寻找其共同点(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共同需要)上,进行连结性教学时,采用“点化”术来提高这两门学科或两类学科的教学效益,这是在以往很少考虑的,或者很少有理性的比较系统的考虑,这只有在设置拓展型课程、开设跨学科的选修科目后,教师才会遇到这类问题,才有这样的探索。

知识迁移是达到认识升华的一个途径。我们在创设一个使学生实现同学科和跨学科知识迁移的形式时,以往经常采用的办法是通过一个或几个训练题目来实施的。而现在,教师在执教拓展型课程中跨科性科目时,考虑在不同培养目标(具体的)的不同学科之间,从教学的结构上就进行知识迁移性的安排,通过“点化”来直接帮助学生在广域层面上升华认识,并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确是有意义的。

[功能目标]

1.使学生逐步理解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共同的人文精神要素,学习知识的最高价值就是体现在对共同性要素的掌握上,因此应树立普遍联系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2.使学生体验与了解偏重认知领域的学习与偏重情感领域的学习在方法上的异同性,提高对不同学科交叉联系的学习能力。

3.使学生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新的学习过程,深化对原有学科知识要义的本质理解,并在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同时,增强发展学习的求知欲望。

[

图4-2- 6 “文(知)—艺(感)形象架构”教学模式示意

[教学策略]

1.就认知领域而言,本教学模式指向的内容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心理等多方面,所以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过程序列。同时要注意分别从不同类型与性质的学科具有的共同要求出发,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

2.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在对不同学科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中提升联系性学习的能力,所以,应该注意安排一系列的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提炼,并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基础上的归纳思维活动。

3.注意在教学过程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引导思维的环境氛围。在涉及从形象内容向抽象概括发展时,可注意安排运用一些媒体与手段,增加让学生直接体验的环节,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与问题主动开展思维和归纳提升。

[教学评价]

1.要针对本教学模式的指向内容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注意评价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提升出通性要求来实施,如对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变化,包括学习态度、价值取向、合作精神和对他人观点的尊重等。

2.由于本教学模式注重的主要是学习性的方法模式,所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很难用定量方式进行,可以重点放在过程上,注意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提高读的并加以鼓励,进行定性式评价。

3.要注意根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时间长度,确定一个适当的学分。对发展比较显著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励性学分。

五.“设计—评价—创作” 循环教学模式

电脑作为学习工具走进各学科将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现阶段,往往还只能是在信息科技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上,作为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而在学校中实施。在这类课程的实施中,将电脑知识与技能同美术学科知识相结合,并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注重应用方面,不少学校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并从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归宿,进行由一般教学设计进而到教学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上有了些成果。以下是一所学校拓展型课程《电脑与实用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该校的《电脑与实用美术》课程。是在开放性的活动课基础上,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计算机和各学科知识的意义,提高现代学习能力而开设的。整个课程安排十六课,下面是其中的一课:

家庭居室的设计

教学目标,在知识上:了解居室设计、初步学会室内设计;巩固、学习相关的电脑知识。在能力上: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综合各学科提高处理信息能力;强化空间想象力。在情感

上:激发对多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培养协作精神。

教学程序,在引入(归纳有关运用电脑进行设计的原有知识与要求)后,主要分三步:

一.进行平面居室设计。

1.知识介绍:分(1)设计意图(不是为创作而创作,是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创作)

(2) 室内设计规范和特点(规范是实用第一,美观第二;特点是简洁、创意)

(3) 所用的软件(在运用英文版软件时,可以借助电子词典如“金山词霸”理解)

2.设计制作:分(1)初步尝试(熟悉软件功能、如何注意采光与畅通,初步设计)

(2)及时交流(互相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3)教师答疑(对学生及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一定解答)

二.相互评价。

1.通过电脑,学生彼此间调看作品,根据标准进行相互评价,也有教师指点,如:

(1)各部位采光、室内通风是否合理?

(2)人的活动不受阻,并有一定的余地?

(3)家具、用具布置的协调和色彩的统一?

2.修改作品。

三.重新创作设计。

1.提倡不拘泥于已有的原则,进行创新设计,并能说出道理。

2.对现实生活中的居室装潢弊病进行讨论。

(宜川中学 沈 杰提供)

这种课型,看重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可以跨几门学科,甚至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引出的问题还可以向课余延伸。我们现在名之为“设计—评价—创作”循环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必将引来一个有突破性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将取代矿物能源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知识的创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的教学,不能不考虑面向新世纪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运用电脑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的革命,加快课程整体改革的步伐,已经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热点。将这种思想引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具有直接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电脑教学上的方向定位总是举棋不定,曾经是一谈起电脑,就是要求所有学生都有一套完整的“白箱”理论和操作能力,由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更新总觉得跟不上时代步伐,这是问题。随着对信息科

技教育的交流与检讨,可以说现在是在逐渐步入正确的轨道。电脑是一种学习、生存、发展的工具,是工具就要运用,在学校教学中,就是要渗透在各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本身需要脱胎换骨的改革外,重要的是把已学的计算机电脑技术和未学的有关信息科技的应用技术,都应设法直接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革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本教学模式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改革的面貌。

[功能目标]

1.使学生感受先进的学习工具与技术的运用是和现代学习过程相伴一起的,作为一个学习者对提高学习技术的追求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人才素质,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体现社会价值的必需,因此应自觉培养这种学习兴趣,树立这样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2.使学生体验与了解对某些知识的学习应努力运用现代技术,并努力进行相互借鉴的创新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和学习能力。

3.使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投入新的学习过程,提高对各学科知识联系性认识,努力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结构]

循环

图4-2- 7 “设计—评价—创作”循环教学模式示意

[教学策略]

1.提出的学习课题(主题内容)要注意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基础,在对学生群体大体的文化取向、审美素质、思维能力作底气调查的基础上,

引出适当的设计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注意与电脑的最大功能发挥相联系,要注意拓展学生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再认识,引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自觉性。

3.注意加强对学生设计思路的指导,要学会掌握设计的一些原则,鼓励有创新,并注意发挥个体行为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

1.评价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总体学习行为,包括个体的主动探究以及与群体一起的协同探究,通过参与设计、评价与创作的流程,所体现出的对科学设计的理解程度等。

2.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兼以同学互评与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对最终的创作结果,要从科学性、实用性、审美性和创意性等方面多指标兼顾,进行综合评价,使本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得到落实。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