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节的思考--兼论体育节的文化功能

一2008年第2期L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2,2008

(总第108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Serial

No.108

_——I_●●●_●__-___---●●--_--__-●-●●●●_-●----一

关于在高校确立体育节的思考

——兼论体育节的文化功能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摘

要]

体育节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构建校固

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体育节的发展历史、确立体育节应考虑的问题以及体育节的文化功能几个方.

面,探讨了在我国高校确立体育节的可行性、意义争价值。

_;r

[关键词丁高校;体育节;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2--0109--02

1.问题的提出

国家有自己的体育节日。体育节的时问长短不一.有的时

体育作为学校整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问只有一天,如俄罗斯的体育节是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六,始于1939年f日本的体育节是每年10月10日,始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学生的1964年。有的时间较长,如美国从1978年建立体育节・每健身意识和锻炼行为都有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受各种社会年7月23日开始。活动一个星期;新加坡的体育节从每年思潮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在长期的发展进程3月1日开始。活动一个月.体育节的活动内容和目的也中始终未能走上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尽管它在历经千辛

不相同,如日本的体育节期间除举行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万苦之后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站稳了脚根,但基础仍十分脆

比赛外,更多的人是到户外从事登山旅行、划船等;美国体

弱,且时不时地受到冲击。体育节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形育节期间则要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比赛,选拔优秀

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运动员组成参加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的代表队.我国第

炼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还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一个由政府规定的体育节是1940年国民政府在全国国民

的实施,有助于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进而全面促进学校的体体育会议第二次大会上制定的,当时设置体育节的目的是

育工作,这种优势是其他体育活动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高迫于抗战的实际需要。由于此前不重视体育,广大人民因

等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体育节不但在环境、文生活困苦没有精力从事锻炼,以致国民的身体素质连年下化、时间等方面具有优越的实践条件,而且对社会和中小学降。正如军政部1937年的报告称:“二十六年应征壮丁,结体育也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因此,在高校中确立体育节,营果虽一再降低及格标准,不及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造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理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1942年。教育部呈文行政院,将每年的9月9日定为体育2.研究方法节,并拟定了《体育节举行要点>。当时有条件举办体育节2.1文献资料法

的地方均能按《要点》的要求举办宣传周、召开纪念会,出版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笔者查阅了有关体育节、学校运报纸专刊,开展体育活动比赛等,少数地区还进行了体格检

动会、课外体育、闲暇体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大量文献,了

查。体育活动进行较多的项目有武术表演、爬山、越野赛跑

解了体育节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我国学校的开展情

等,一些地方还举行了篮球、排球、田径、自行车、射击比赛

况和发展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筹。

2.2逻辑分析法

由此可见,体育节并非今日首创,只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对所搜集的其他学者的相划的实施与开展以及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体育

关理论和观点,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节的影响和价值再次受到重视.

综合等逻辑方法,对体育节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开展进行了3.2在高校确立体育节的可行性分析

论述。

3.2.1良好的人文环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文化、科研的前沿阵地,文化底蕴

3.1体育节的发展历史

深厚,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氛围浓厚,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体育节是根据社会和国民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动为主要目的的节日。体育节期间可以开展体育知识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活动。高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等方面。在体育方面,学生开始用因体育节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所以现在还有人新的视角审视健康,文化娱乐活动增多,赛事欣赏、体育消费和体育参与方面有较大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学校的体发展历史.体育节产生的背景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大众育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校园内体现着健康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及共同的价值取

[收稿日期]2007一ii--08

[作者简介]高冰(1971--),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

・109・

万 

方数据称之为“体育文化节”。体育节并不是新事物,它有悠久的娱乐体育的锻炼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ZO多个

向。在这种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中开展体育节,既顺应学生蓬勃发展的体育需求,也可以推动校园的体

育文化建设.

3.2.2适宜的体育运动氛围

今天,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悄然走进高校的学子之中,影响着他们新时期的价值需求;在国家发展体育的战略方面,。体教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率先在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给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学生对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竞赛方面,大学生竞赛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校内竞赛活动的规范化,让体育和学生有了更广泛的接触。这一系列变化使体育在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带动一批又一批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在大学校园,不论早上、傍晚、星期天,不分性别和年级,到处可以看到学生踊跃锻炼的身影。在这样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中举办体育节,必然会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

3.2.3充裕的余暇时间和完善的物质条件

与中小学生对比而言,大学生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学习压力小,业余时间较为宽裕,为体育节的开展提供时空条件。在学校硬件环境方面,高校对体育注入了大量资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体育场地较为完善,这为体育节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3确立体育节应考虑的几个同题

3.3.1名称的选择

名称选择为体育节。因为节日不仅象征着吉庆、祥和、欢乐,具有吸引力与凝聚力,还在于节IEI可以为我们拓展空间和时间,拓展内容与形式,使之更加精彩纷呈。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和民族感情,用体育节来命名更符合学生的节日心理,更能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更能增加凝聚力。

3.3.2

B期的选定

由于体育节期间比赛项目、级别、学生参赛人数的增加,短期内不可能完成所有项目的组织竞赛工作,同时为了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为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养成平时自觉锻炼的习惯,体育节的活动时间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安排在课外体育活动时同或双休

B.在日期选择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

春秋季节为宜,同时考虑避开学校的其他固定节日或大型学校活动,以免相互影响和干扰。

3.3.3宗旨的确定

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学校体育节的宗旨应该是宣传扩大体育影响,推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学校课余体育生活,站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服务。

3.3.4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安-H}和组织好体育节期间的各项活动是办好体育节的

保证。首先,要确立体育节的主题和主题词,每一届体育节应当根据当年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和具体任务确定当年体育文化活动内容的侧重点,并以此为主题,以简明精辟的主题词反映出体育文化节的目的、形式和目标。如以“健康”“团结协作”普及与参与”为主题等等。其次,学校各团体要发挥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站、标语、图片展览、宣传画、专题讲座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体育节IEI氛围。各学院或系、学生团体在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使节日活动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总之,体育活动要立足于广大学生,着眼与广泛性,尽量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只有更多的人成为参与者,并从中得到健康、愉快的身心享受.体育节才具有生命力。

4.体育节的文化功能

4.1

终身体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终身体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教育家保

罗・朗格特提出的终身教育的理论思想体系中产生的,它

不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同.而且也成为各国学校体育的中心内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于学校体育教育

万 

方数据体系的科学定位和作用的正确发挥,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和自我体育意识。在学校,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过程,使之认同、仿效并最终融合.体育节一旦形成传统,就能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面向全体学生的参与性质、规范的管理等.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

育的价值观。

4.2文化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即通过宣示主流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选择和建构,以此实现文化的整合功能。体育节期间举行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文体活动在宣扬体育主流文化的同时,将艺术、文学、体育等多种文化进行融合,从不同的侧面和途径将体育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此刺激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进而在客观上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4.3教化功能

体育节不但参与构成校园生活必需的文化环境,而且反过来影响人的自身发展,塑造人的自身,发挥教化功能。体育节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节的教化功能就是在人的生物属性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了自身,使人的生物属性逐步完善为具有人道性质的运动属性,从而使人的

自我得到完善。因此,体育节的教化功能是一种个体的社

会化过程,有重大意义。学生的体育活动除了作为生活娱乐的手段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锻造理想的个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宣泄自我、张扬个性,在这种过程中遵守规则,并逐渐成为El常生活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对他们产生约束作用。体育活动是一种竞争运动,它不仅要求参与者全力以赴地投入,而且要求参与者公平对待所参与的运动项目.建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和正义感。文化是习得的,这种习得只有在群体之内才能完成.因此,体育节的教化功能就在于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高品位的休闲娱乐方式。

4.4社会辐射功能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产生、发展和传播的一个教育阵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既通过学校整体的文化影响力表现出来,又通过人才

培养和人才输出表现出来。高等学校是大学生高度集中且

流动性很大的文化场所,校园文化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会把这种校园文明带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所有场合,也就是说,体育

节所宣扬体育精神、体育文化被学生吸收以后必然会通过

体育文化传播于社会、家庭和下一代.从而使学校体育节的文化性体现出社会辐射功能。

5.结论与建议

高校在新形式下开展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育需求的需要。体育节虽然在组织实施上有一定难度,但的学校所接受、所认可,并形成传统,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t人民体育出版社,

(4).

国档案,1999,(1).

院学报,2005,(4).

(3).

[责任编辑:丛爱玲]

学生自己的言行自觉或潜意识地把这种健康的体育精神和途径,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是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功能和价值必然会被越来越多1999.

[23贺昭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人文思考[J].体育文史,2000,

E33谢世诚等.民国时期的体育节、音乐节、戏剧节与美术节C.13.民[4]朱波涌.论民族体育的文化功能[J].体育科技・;8005,(3).

[5]杨建运,吴龙.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E6]刘一民.关于在我国确立体育节的思考EJ].体育与科学,1995,

[73严精华,王小安,潘宁.金德阳.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F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关于在高校确立体育节的思考——兼论体育节的文化功能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高冰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2008,""(2)0次

参考文献(7条)

1.曲宗湖.杨文轩 课余体育新视野 19992.贺昭泽 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人文思考 2000(04)

3.谢世诚 民国时期的体育节、音乐节、戏剧节与美术节[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1999(01)4.朱波涌 论民族体育的文化功能[期刊论文]-体育科技 2005(03)

5.杨建运.吴龙 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期刊论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04)6.刘一民 关于在我国确立体育节的思考 1995(03)

7.严精华.王小安.潘宁.金德阳 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 2005(0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李海燕 福建省高校校运动会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0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分析法等方法,对福建省高校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改革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福建省高校领导对校运会重视度不足,举行时间安排不合理,参赛人数受到限制,不符合提倡的贵在参与原则;2、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开、闭幕式内容太单调,场地、器材存在欠缺情况;3、运动项目的取舍存在困扰;4、体育特长生的同场竞技和评分标准的变动,使比赛存在不公平性;5、体育文化氛围不浓,过多趣味项目的参与有淡化竞技运动的倾向。

改革传统田径运动会问题的对策主要是:1、大力倡导体育节;2,学校领导给予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3、结合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选择激发其兴趣与积极性的运动项目;4、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走进校园,缓解筹办运动会经费开支及场地设施的短缺问题;5、以竞标的形式使各个学院进行争取校运会承办的主动权,激发各院学生的创意和荣誉感;6、增设更多的团体项目,凝聚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培养团队精神,以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7、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设置独特的举行方式和规则奖励方法,争取做到人人平等。

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福建省传统田径运动会改革的发展起到理清顺序,去伪存真的作用,有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有助于福建省高等院校运动会的开展与发展,为福建省各高校校运动会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其他地区高等院校提供参考价值。

2.期刊论文 黄松峰.朱林.HUANG Song-feng.ZHU Lin 高校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的可行性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2005,9(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和比较的方法,在分析传统田径运动会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需要的同时,从不同方面对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师生对体育节新颖的项目设置、赛程安排、赛事组织及总体评价均有较高的满意度,对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满足了学生的参赛欲望,增加参赛人数,它比举办单一的田径运动会效果要好,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3.期刊论文 芦金峰.杨剑 新体育课程标准与高校运动会改革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从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要求出发,从分析现行高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和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入手,结合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论证高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必要与必然.并就此提出体育节构建的基本模式及策划实施的要素.

4.期刊论文 谢恩杰.唐文兵.崔冬冬 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西部(下半月)2010,""(2)

本文探讨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应该从校运会、体育节、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加强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的制定.

5.期刊论文 周英华 高校体育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探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高校体育节是集健身、娱乐、竞技、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活动,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基本功能,成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的多维载体,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能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节的文化内涵.

6.期刊论文 张文平.刘礼国 全国性综合运动会改革的思考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6)

对全国性综合运动会产生因为、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将大学生体育竞赛打造成全国最高水平赛事,将行业运动会整合成全民体育节,将夺牌任务由地方和高校承担,突出单项竞赛的地位等对策措施.

7.期刊论文 梁旭鹏.王樱桃.LIANG Xu-peng.WANG Ying-tao 高校运动会发展方向与模式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8)

从终身体育、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的视角剖析了我国高校现行运动会的误区.指出传统的高校校运会应向"趣味性强、普及面广、参与性高"的体育节转变.对构建大学体育节的思路及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8.期刊论文 梁平.董斌 论高校运动会发展方向与模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

2002和2003年连续两年将学校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竞赛赛制和项目设立向着"趣味性强、普及面广、参与性高"等综合性运动竞赛方向发展.现代高校运动会应将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体育比赛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为首要目标,真正达到 "以人为本、淡化竞技、学生个性"的学校体育教学宗旨.

9.学位论文 任挽澜 成都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决策过程的研究 2008

本论文以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成都市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决策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和对比,不断改进非理性行为,以提高体育消费效果,进行健康的理性的体育消费,同时为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高校研究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态度较专科生、本科生更为积极。成都市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经常组织参与人数众多的校内各项比赛,体育节等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终身体育”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获得体育消费信息途径中,互联网的使用在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中占据了主要位置。研究生对于体育消费的风险意识较高,体育消费的理性更强。成都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特点是:体育消费结构单一,实物型体育消费的选择比率高于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新兴的体育项目因为受到各高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纳入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内容,造成涉及此类项目体育消费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在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满意率偏低,消费权益和法律意识淡薄。

各高校要通过体育课、体育理论讲座等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使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是对未来的成本投资”的观念。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加快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改善学校体育活动场馆设施条件,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消费态度。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聚合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在有条件的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组成与训练,获取较高水平比赛的优异成绩。开发、培育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体育消费行为。体育产品多样化,以满足消费人群的各种需要。理顺市场价格,降低体育产品生产成本,促进体育消费品价格适应大学生需求,刺激消费。

10.期刊论文 张卫军 以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构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

传统的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因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已逐渐脱离了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方向和目标,在推动学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借鉴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普通高校"综合体育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内容、模式及组织实施方法,使体育节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的多维载体,以更新、更全、更有效的方式促进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djjyxyxb200802056.aspx授权使用:国家图书馆(gjtsg),授权号:7c30d33e-ccdd-4812-902c-9dcd00d7a900

下载时间:2010年8月9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