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杨红军 10级汉本2班

《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全书以讽刺知识分子间的人情百态为主题,通过调侃、嘲讽、反讽等手法来讽刺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和精神困境以及当时儒林那崇洋媚外的心理,揭示了人生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的讽刺典范,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素有“新《儒林外史》”的称号,本文不求窥得钱钟书先生的讽刺艺术全貌,只试图对《围城》里的讽刺手法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从讽刺的内容看《围城》的讽刺艺术

㈠、人性的虚荣心 。在《围城》中,人性的虚荣心被钱钟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出来。主人公方鸿渐出生书香门第,留学期间生活懒散未能获得一纸文凭,苦于不好和家里以及老丈人交代,就花了三十美金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苏文纨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回国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里昂大学的博士学位,却也拿着剽窃的作品四处炫耀。唐晓芙在跟方鸿渐认识不久后两情相悦,然而在表姐处得知方鸿渐丰富的过去后提出了分手,因为自己想要一个拥有着干净过去的人,虚荣心让她不能正视自己的感情,选择了逃避。曹原朗是一名新诗人,已经小有名气,曾留学剑桥,而他的诗不过是中外典故杂烩而成来哗众取宠的。虚荣心是人性最普遍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丑陋之处,钱钟书在《围城》里就是要把这些丑陋一点一点的撕破给众人看。

㈡、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围城》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钱钟书也是一名深入观察着社会的中国人,他以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眼光描绘和审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描写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在《围城》中,作者给了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一个狠狠的耳光,撕下了那些整天拿一点点不入流的洋文到处招摇过市的人的伪装。拿主人公方鸿渐来说,一个学中文的大学生本没必要出国留学的,可硬是被家里送到了欧洲留学以达到留洋镀金的目的。其实说到底还是方鸿渐父母那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方鸿渐在回国前去照相馆里穿上德国大学博士的制服找了张四寸像,当相片寄回国立马被老丈人送到报社登上了报纸,可见周氏夫妇的崇洋心理比之其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方鸿渐故乡县立中学的吕校长是方父的故交,在知道方鸿渐留学归来后第一时间约见,还邀请方鸿渐去县立中学演讲。演讲前吕校长还在全校面前鞠躬请方鸿渐上台。不难看出,吕校长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崇洋心理的驱使。再如留学欧洲的哲学家褚慎明,自己没什么学问却总是大肆的吹捧外国哲学家,还把罗素等哲学家的礼貌性回信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可见当时社会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已经成了气候。在《围城》里,钱钟书毫不留情的将国人那崇洋媚外的心理讽刺地淋漓尽致。当描写到三闾大学学生的崇洋风起时作者这样写道:“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却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丽莎白,有的叫杰克,有的叫‘小

花朵’,有的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一个名叫黄伯伦的学生外国名字是诗人‘拜伦’(Byron ),辛楣见了笑道,‘假使他姓张,他准叫英国首相张伯伦;假使他姓齐,他会变成德国飞机齐柏林,甚至他可以叫拿破仑,只要中国有跟‘拿’字发音相近的姓”。由此可见,作者对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的讽刺可谓是彻头彻尾的。

㈢、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自鸦片战争以后,固步自封的中国社会遭到了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肆冲击。统治中国三千多年的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没落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融。知识分子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得精华却丢掉了自己,变得不伦不类。处于中西文明的夹缝中,知识分子无奈、彷徨、不知所措,精神上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比如方鸿渐因为怕回国无法交代而花三十美金买了张假文凭,最终却没有拿这张假文凭来证明自己。苏小姐是真材实料的博士,但她写在纸扇上的诗不但没有新意而且是剽窃外国民歌而坐的。她心里喜欢的是方鸿渐,却故意拿着赵辛楣的信在方鸿渐面前卖弄,拿曹元朗的信在唐晓芙面前炫耀,这些与其说是一个女人的心计,不如说是她自己内心的彷徨。

二、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围城》的讽刺艺术

㈠、方鸿渐。在《围城》里,方鸿渐无疑是一个重要角色,他全无用处,却还拥有善良的本色,算得上一个无用的好人,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赵辛楣就说方鸿渐 “是个好人”,尽管“全无用处”。作者还赋予方鸿渐许多言论,比如方鸿渐对文凭的看法——“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他认识到了一纸假文凭并不能掩盖精神上的空虚,但他并没有勇气从中挣脱出来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方鸿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懦弱。在事业上方鸿渐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刚留洋回国时只能在岳父的小银行维持生计,后来又辗转到内地湖南的三闾大学教书,直到后来在学校老师的勾心斗角中被解除工职。在爱情上方鸿渐期初还是左右逢源的,既有苏文纨的垂青又有唐晓芙的喜爱。但后来在苏文纨拆穿他的假文凭后,唐晓芙离开了他,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使得他被动的选择了孙柔嘉。方鸿渐是当时落魄知识分子的写照,作者通过他这样一个形象把那些人的劣根性讽刺得淋漓尽致。

㈡、苏文纨。苏文纨一出场作者就给了这样的描述:“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漏储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这显然一副大家闺秀的外貌和作风。苏文纨是一个老练且工于心计的女人,在追求方鸿渐的过程中她对其忽冷忽热,欲擒故纵,让身边的几个男人在自己的周围团团转。苏文纨还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女人,她一开始一心追求有书生气质的方鸿渐,然而在失败之后选择了曹元朗,只因为曹元朗会说一些漂亮话恭维她。后来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而苏文纨又对孙柔嘉冷嘲热讽,却体现了她高傲气质向市井俗气的转变。作者在通过苏文纨讽刺这一类人的同时,通过描写这类人的心性转变讽刺了整个社会。

㈢、唐晓芙。唐晓芙是《围城》里唯一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在钱钟书笔下,唐

晓芙是“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作者自始至终没有讽刺她,而是拿她反讽其他女人。钱钟书在描写唐晓芙的眼睛是这样写道“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在方鸿渐眼中,唐小姐不造作、不化妆,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气质。这样一个“清水出芙蓉”的女孩子自然有她独特的个性,她聪明伶俐,善于理解他人的心思;她天真烂漫,喜欢用书信来交往;她对自己的爱情有着严格的要求。当了解到方鸿渐的过去后她严厉谴责方鸿渐:“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在书中出场的时间并不多,但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的形象的出现还是给了全书一种灵动的感觉。

《围城》之所以有“新《儒林外史》”的称号,很大的原因在于钱钟书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钱钟书在《围城》里将他的文字和语言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总能出现令人捧腹的语段。如他在描写沈太太是这样写道:“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 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这样幽默的语言既表现出了沈太太的个性特征,又展现出一种哭笑不得的讽刺意味。同样值得称道的还有钱钟书那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心理是人物的内在部分,言行举止是人物的外在部分,钱钟书在描写人物行为举止的同时,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述将人的两面姓暴漏无疑。比如书的开头“船走得这么慢,大家一片乡心,正愁无处寄托,不知哪里忽然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简单的几句话就将这些本该学成回国的学子们却不务正业,崇洋媚外的心态表现得丑陋不堪。再比如方鸿渐在相亲的牌桌上心里知道这是主人家对他的考量,却装作不知道,还为了赢点买衣服的钱而“较真”。“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这段内心独白恰到好处地突现了方鸿渐表里不一,玩世不恭的心理。

三、从讽刺手法看《围城》的讽刺艺术

㈠、比喻。《围城》中的比喻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而且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具有钱钟书特色。比如他在描写鲍小姐的时候将其比作“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的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比作“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最后比作“局部的真理”,因为“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这样的比喻在幽默搞笑的同时流漏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当写道方鸿渐对于文凭的看法时作者这样写道:“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作者把文凭比作“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将方鸿渐内心的虚伪生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提到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的时候他这样比喻:“科学家像酒,愈老愈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而在赵辛楣辩解高松年是因为地位高了而变糊涂时

他又这样写道:“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样诙谐的比喻新奇有趣而且富有哲理,能无形中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有人说《围城》是一座比喻之城,这一点都不过分,作者在文中的比喻不计其数,精妙绝伦,大大的增强了全书的讽刺艺术效果。

㈡、夸张。夸张的作用在于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者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引发读者的联想等。作者在《围城》里很好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那孩子年纪虽小,打扮得脸上颜色赛过雨后虹霓,三棱镜下日光或者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她擦的粉不是来路货,似乎泥水匠粉饰墙壁用的,汽车颠动厉害,震得脸上粉粒一颗颗参加太阳光里飞舞的灰尘。”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这个打扮得另类的女孩子,既很好的表现了女孩装扮的不伦不类又从侧面衬托了唐晓芙的清纯还反映除了方鸿渐的审美观。再如“候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本应该说脸上张长着鼻子,作者却将其夸张成“鼻子上附带着一张脸”,再加上将候营长的鼻子比作“未熟的草莓”,候营长这个痞子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还有如作者在描写上海时这样写道:“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的宿舍······”。这里的夸张不但突出了上海住房拥挤,无处容身的现实,又让人联想到战乱中上海人口拥挤,居住条件的恶劣。

㈢、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纵观《围城》全篇,最具深远意义也是最经典的一个象征就是关于“围城”的像征。方鸿渐与苏小姐、褚慎明等人在谈到婚姻的话题时褚慎明道:“关于 Bertie 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内的鸟想飞进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它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这一席谈话将“围城”这全书的中心意象引了出来,用围城来象征婚姻,象征困境,将《围城》的主题深化到了生命和理想等更高的高度。《围城》描写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的精神困境,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是揭示了人的追求和现实困惑的矛盾。人生就是在追求一座一座的“围城”,进去了又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就想逃出来,逃出来却又陷进了下一座。换个角度想,其实大家都生活在“围城”的包围圈里,逃出一座的同时就还有另一座在等着你。

㈣、用典。钱钟书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可以说是集古今中外学问的智慧熔炉。《围城》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用心经营的一部作品。钱钟书在《围城》里运用了大量的中外典故,内容涉及各个学科,读起来有种百科全书的感觉。例如方鸿渐买假文凭时引柏拉图《理想国》和孔孟之事为自己辩护,认为买文凭哄骗父母,“也是孝子贤婿应有承欢养志”,这里连用几个中西典故,细腻逼真地写出了方鸿渐自欺欺人的心理,增加了讽刺的力度。再比如方鸿渐和苏文纨聊天时用到的吃葡萄的典故:“他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

的哲学家讲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么好?”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不但将两人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而且使得两个人的对话更加富有哲理。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围城》绝对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智慧的讽刺艺术的杰作。作者通过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塑造了一群以方鸿渐、苏文纨等为代表的人物形象;还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给予了犀利的讽刺;透过一系列人物形象揭露了人的劣根性和那个时代社会的丑陋。

钱钟书先生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半生的智慧和生活的沉淀铸就了《围城》。书中将讽刺和幽默精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灵动诙谐的讽刺艺术,处处耐人寻味,令人百读不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