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5日在湖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湖州市市长 马 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转型升级加速年、城乡建设提升年、作风建设加强年”活动,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完成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7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3亿元,分别增长17.5%和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403.4亿元,分别增长19.8%和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1亿元,增长18.3%;外贸进出口总额69.3亿美元,其中出口5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3%和4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88元,分别增长10.5%和13.1%;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登记失业率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人口自然增长率0.09%。。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1.6%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度目标。十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扎实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顺利获批,湖州、长兴2个开发区相继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沪、临杭工业区和临港产业带以及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扎实推进,4个服务业集聚区列入全省首批示范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产值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占比由36.1%提高到37.4%,长兴蓄电池及新能源、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德清生物医药列为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生态(乡村)旅游节等重大活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全部列为省级创建点,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接轨上海、参与世博”系列活动,加大与央企等大企业和沪杭等地产业对接合作力度,实到外资9.2亿美元、市外内资67.2亿元,分别增长13.3%和9.2%,万马光电产业园、特瑞思生物医药、逸尊电动汽车、渤商所交割中心、凤凰洲生态区等项目成功签约;实施工业“三个一百”工程、六大投资专项和服务业“双百”计划,贝盛光伏一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川达物流集装箱码头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行。积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升华、天能营业收入跃

上百亿元台阶,尤夫、金洲、超威、佐力成功上市;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大力推动工商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合力扶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回升。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8家,新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2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51.7亿元,占比由22.3%提高到24.3%。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与省科技厅建立会商工作机制,举办第四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新引进或共建创新载体27家,南太湖科创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初现,吴兴科创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5亿元集合贷款和发行集合信托基金,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增长,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推进品牌创优和质量创强,新增驰名商标2件、中华老字号5家,制定并实施块状经济联盟标准22个,5家企业荣获首届市政府质量奖。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南太湖精英计划”新引进带项目的海外领军人才20名,“南太湖特聘专家计划”、“365”优秀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启动实施。

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承载力。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24项、污染减排项目38项,否决高耗能、高排放投资项目68项,国家和省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治理,老虎潭水库创建为合格饮用水水源地。超额完成“万亩造地保障工程”,继续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全力抓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开展土地管理秩序专项整治,建立土地执法共管责任机制,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水平从全省第九位攀升到第六位。率先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工作扎实推进。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二)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深入实施中心城区有序改造,东街等区域改造全面启动,凤凰路等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长岛公园正式开园,爱山广场开街营业,衣裳街区修复基本完工。积极打造地标性建筑,太湖明珠、奥特莱斯、东吴国际、双子大厦、新浙北大厦等项目全面推进,城市商业氛围日益浓厚。加大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邱城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完工,“五河十岸”水系景观整治、城图广场、赵孟頫艺术馆等项目基本完成。联动推进城市各片区开发建设,滨湖大道基本贯通,城市外环线、铁路湖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仁北片和毗山新区路桥、仁皇山公园、湖州(吴兴)多媒体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南浔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加快中心城区16个老居住区改造,基本完成13个老小区综合整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试点,精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城建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扎实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城管执法力量有效下沉,“数字城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积极促进各县城与湖州中心城融合发展,德清塔山森林公园、长兴龙山新区、安吉城东新区等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开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启动织里、新市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新增

省级中心镇5个。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启动八里店南片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市11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列入省级示范项目,农田、林权有序流转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南浔成立。深化市校合作,组建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创建湖州农民学院,科技兴农迈出新步伐。推动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深化“美丽乡村”建设。51个小康示范村创建、142个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全面完成,11个大型农村新社区和10条新农村示范带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农房改造建设2.8万户、河道清淤1322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惠及8.5万人,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61个,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重点建设“三百三千”工程,全年完成投资270.1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48.2亿元。宁杭铁路湖州段、杭长高速公路二期、长湖申航道浙江段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争取合杭铁路在湖州并站和在安吉设站,湖苏沪铁路列入省“十二五”加快建设项目,杭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杭长高速公路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合溪水库主体工程、大钱港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在全省率先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目标任务,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项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特高压输电工程进展顺利,500千伏妙西变电站土建基本完工。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三)推动民生改善,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做好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城乡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深入推进,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继续加强。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创业扶持政策新惠及6100人,带动就业1.87万人。强化劳动力供需对接服务,积极缓解劳动用工结构性矛盾。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真执行稳定物价各项政策,努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推进五大基本社会保险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统筹制度全面推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以上无养老保障的城乡居民按时足额领到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参保女性农民提前5年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4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制定实施中心城市住房保障三年规划,保障性住房北白鱼潭项目竣工、湖东西区项目开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继续扩大,“6+2”城乡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入选全省十大民生工程。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成绩。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新居民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学校“三进”工程深入推进,整体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有效改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78.3%的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义务教育主要质量指标、高考上线率继续高于省均水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化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效果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阶段性工作。深入实施“健康宝宝计划”,扎实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社会救助和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五届湖笔文化节和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市民读书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进度居全省前列。率先设立全民健身服务志愿者基地和示范点,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我市代表团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取得优秀成绩。加快构建新型军民共建体系,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世博安保任务圆满完成,“平安湖州”建设取得新成绩。全面实施经济、建设领域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重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战、信访积案化解年等活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加强重点复杂区域、行业综合整治,开展“三打一禁”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校园安全防范措施,社会治安形势平稳。“警务广场”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五五”普法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法律援助网格化建设扎实推进。湖州监狱完成整体搬迁,劳教所迁建工程顺利启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城乡社区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认真实施“365”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8.6%、3.9%和1.7%。加快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新提高。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顿,“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规范成果得到巩固。加快构建科学高效应急救援工作体系。高质量完成青川县三个乡援建任务,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柯坪县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反走私工作得到新加强。

(四)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开展百个部门比服务、千个项目问责效、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机关作风建设在推进发展、保障民生中取得新成效。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工作,努力满足建设和发展需求。有3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实施类新增项目计划,占全省总数的15.5%。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05.6亿元和1461.3亿元,增幅居全省首位。市城投集团15亿元债券成功发行。坚持内部挖潜和向上争取相结合,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市、县区、乡镇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继获批。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民生,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75.1%用于民生。完善社情民意办理机制,“市长热线”办结率、满意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汇报、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完善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制度,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系,初步完成市级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量化工作,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得到新加强。在试点基础上全

面推进市级机关行政审批职能整合集中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取得实效。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坚持厉行节约,深化财税改革,加强审计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断深化。推进市招管办实体化运作,强化招投标综合监管。严肃执行廉政准则,试点推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廉政监察组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经济发展来之不易,社会进步弥足珍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这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劳动者,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也有许多不足。“大好高”项目不够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增长速度不够快,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够高,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共安全与和谐稳定形势依然复杂,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依法行政、高效服务还有差距,某些部门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创新不够,“办事难”现象仍有反映,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感,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完成任期目标的关键之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用好战略机遇特别重要,应对复杂局势十分关键,完成艰巨任务更须努力。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全委会精神,深入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为总目标,以“转型提升、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好中求快”为总要求,以“深化„三个年‟、奋力开好局”活动为总抓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城乡统筹,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2%;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6%,其中出口增长1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提高0.13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登记失业率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与全省基本保持一致;人口自然增长率1.26%。以内;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对,狠抓有效需求这一关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切实扩大有效投入。继续组织实施重点建设“三百三千”工程,安排市重点建设实施类项目107个,当年完成投资256亿元。项目结构上,在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的同时,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计划安排实施类产业项目60个;投资主体上,在坚持政府性投资带动的同时,更加注重民间投资的拉动,实施类项目民间投资完成83亿元。大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两个专项投资计划,抓好一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额超千万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45亿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0个。继续实施服务业“双百计划”,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坚持开源、节流、挖潜相结合,认真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和精细安排用地指标,加大对转而未供、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研究建立项目落地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全力做好重大建设项目资金对接、金融保障工作。

努力促进消费需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扶助力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突出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和重要商品生产、储备、供应,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健全有效调节住房供应和需求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消费进家庭”和“千镇连锁超市、村级连锁便利店”工程,继续用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快培育旅游、文化、教育、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

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产品制造向品牌创造转变、传统营销向高端服务提升,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设,鼓励企业抱团共拓国内外市场。探索建立大型采购商和湖州产品对接信息库,继续组织相关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和参加境内外优质展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新型经营业态。以优化贸易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为重点,完善对外贸易促进和保障机制,着力扩大外贸规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建立健全涉外部门协作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强贸易摩擦预警点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鼓励外贸企业参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有效防范贸易风险。

(二)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任务。要按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

好的总体导向,全力实施转型升级“411”行动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具有湖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五年翻两番的“双倍增计划”、特色优势产业销售收入五年翻一番的“倍增计划”,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增加值增长16%,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竹木地板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加快推动德清生物医药、长兴蓄电池及新能源、安吉椅业和竹业、吴兴金属材料、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和节能电梯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重点特色现代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在纺织、建材等行业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组织方式及经营模式,努力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中探索建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基地,重点抓好30家左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完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兼并联合重组,加快培育一批领军型、总部型企业,力争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培育100家左右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德清临杭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加快3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数据灾备应急、生物医药研发等产业加快发展。努力提升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扎实推进湖州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南浔古镇旅游提升等项目,办好第三届生态(乡村)旅游节,在商旅互动中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加快城市核心商业圈和特色街区建设,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创新提升,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振兴发展商业老字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依托湖州(吴兴)多媒体产业园、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德清洛舍“钢琴音乐谷”等平台,促进数字动漫、传媒影视、文化娱乐等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要求,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0万亩、总产量80万吨。深入实施“1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新增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进一步抓好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推进浙大(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等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推广水平。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营销服务业,加快都市型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建设。

(三)着力优化要素支撑,切实提高经济发展层次

要更加重视空间发展要素、科技创新要素、生态环境要素的优化提升,通过集聚发展、

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聚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和统筹推进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引擎。积极构建融资平台,努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集聚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318国道改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开集聚区布局框架。切实抓好集聚区项目招商和推进工作,尽快落地开工一批“大好高”项目。扎实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推动省级开发区、高新园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向国家级升级,促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完善乡镇工业功能区道路、桥梁、管网、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十大生态工业园,启动吴兴东部光电产业园建设。

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市校合作、厅市会商、院地共建工作机制,组织举办与中科院的第二届对接活动,加快推进上电科湖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建设,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切实抓好南太湖科创中心二期建设和南浔科技创业园运作。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和发展,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100家。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探索科技支行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做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区域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力争80%的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办学特色多样化发展。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湖州师院新校区建设,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市属特殊教育学校异地迁建。坚持师德师风与专业素养并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学校“三进”工程,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龙头的系列引才计划,引进30名左右海外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500名左右紧缺急需人才,聘请“南太湖特聘专家”40名左右,培养“365”优秀创新团队15个左右。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使用、发展环境。

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力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认真执行生态功能区规划,推动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强企业清洁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污染减排和生态化改造。切实加强矿山整治,推进矿山开采点和开采量“双减”,推动矿山企业走上零排放、生态化轨道。强化老虎潭等供水水库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加快南太湖生态修复,认真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评迎检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投资项目,继续实施节能技改和工程减排项目。开展行业能耗限额对标

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腾出15万吨标煤能耗空间。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网、中控系统建设,切实提高运行效率。实施燃煤电厂、热电厂脱硝和炉外脱硫工程,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耕地保护和开发,全面落实土地执法共管责任机制,严格土地供应管理和用地全程监管,努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着力提升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湖州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实施城乡建设“653”行动计划,进一步彰显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魅力。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实施“中心极化、东西联动、南北呼应、滨湖崛起”新战略,着力抓好“一核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继续实施东街、衣裳街、小西街、勤劳街、环城南路、南浔古镇六大片区改造,抓好东吴国际、星际广场、双子大厦、新浙北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龙溪港东岸中央商务区。推进西南城市综合体、吴兴南太湖城市花园、南浔金象商业广场等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新区路桥管网等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南太湖城市带。切实抓好奥体湿地公园、仁皇山公园等工程建设,抓紧启动南郊风景区规划建设,加快实施梁希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挖掘和塑造休闲度假旅游元素,进一步提升滨湖形象,确保滨湖大道建成通车和太湖明珠、奥特莱斯建成运营,加快推进游艇俱乐部、邱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启动郁金香主题公园、温泉度假中心等项目。稳步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努力提高城市保洁、绿化、安全等运行水平。深化“大城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城管”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大力支持县区首位镇建设,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推动强镇扩权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努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修编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加快中心村培育建设进程。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93个整治项目规划报批,启动实施首批38个项目。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圩区整治,完成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垃圾收集、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河道保洁等为重点,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惠及3万人。深化完善17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启动长兴东线环太湖、吴兴滨湖2条示范带建设。扩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政策覆盖面,加大农村民生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培育文明乡风,发展乡村文化,新增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00个。全面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工作。

扎实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重点建设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实施类项目34个,当年完成投资110亿元;前期项目30个,储备项目48个。宁杭铁路湖州段及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使

用,杭长高速公路二期和长湖申航道浙江段扩建进入收尾;跟踪落实合湖杭铁路、湖苏沪铁路建设和杭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杭长高速公路北延等项目,积极争取开工条件。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项工程前期工作,启动实施太嘉河项目,力争合溪水库主汛期前下闸蓄水。建成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所,确保500千伏妙西输变电工程在迎峰度夏前投入运行,加快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信息化工程,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和省更多支持。

(五)着力强化民生改善,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幸福是发展之本、和谐之基。要牢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城乡居民更好地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深化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服务。扩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成果,深入推进创业促就业。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服务,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扩大职工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参保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规范化、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建立健全低保边缘户救助办法,落实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政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切实做好新居民服务和管理工作。

努力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缺陷干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统筹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行特殊计划生育家庭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档缴费政府全额补助。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工作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红十字事业发展。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组织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继续推进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街道、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完成市科技馆布展开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成民国文化历史博物馆和沈家本纪念馆,积极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深化“文化走亲”活动,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推动文化“走出去”。努力振兴和发展湖笔、丝绸、书画等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档案、地方志等事业。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更好地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公共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启动“六五”普法,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加快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强化虚拟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格局,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化、调解基层化。深化“警务广场”,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水上交通、建设工程、危化与矿山、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抓好隐患排查和治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治理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深入推进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和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强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市委市政府在公开征集,深入研究并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人士参加,进行公众听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一是住房保障方面,新开工廉租房1.2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2.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5.5万平方米,完成600户廉租房分配;完成农房改造建设1.8万户,其中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1200户;完成华丰、闻波等13个老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2.5万人。二是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开展创业培训1000人,发放市级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卡600张、贷款6000万元,帮扶优秀创业项目220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3.6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人。三是医疗保障方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80元,参保率95%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60%以上;完成红十字现场救护知识普及培训2.5万人以上。四是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中小学助学券制度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3万人次;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筹措青少年助困资金,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600名。五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方面,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新开工农贸市场8家,改造提升20家;储备粮食9.1万吨、食用油1090吨、生猪3.8万头;农、畜、水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六是社会保险方面,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2万人;城乡居民45-60周岁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5万人,参保率95%;新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万人,参保率90%以上;新增工伤保险参保2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3万人。七是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建成100公里农村联网公路,完成200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和50座农村公路病害桥梁改造;优化调整城乡和市区公交线路20条,更新老旧公交车50辆;市区新增公共停车位500个。八是养老助残方面,建设乡镇综合福利中心(养老服务中心)12个,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对6500名低保、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全额发放低保金或低保补助金,对1500名重度残疾人实施安养照料,为8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服务,实施“残疾人创业就业帮扶计划”专项行动。九是生态建设方面,加强水污染防治,75%的地

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强化矿山专项整治,整治矿山30家;完成80个单位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新增城市绿地250万平方米。十是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建成200个美丽乡村,建设1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对133个村实施环境连片整治,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1.4万座。对于这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我们务必要办实办好,努力让群众满意。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推进改革,持续扩大开放,为湖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进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抓好八里店南片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确保贷款余额新增270亿元,力争新增上市公司4家。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多元化发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

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和内外资并举不动摇,完善考核办法,制定“大好高”项目认定标准,大力提升招商选资实效。全年实到外资9亿美元,投资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实到资金40亿元。瞄准央企等大企业,建立和完善招商信息库,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恳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大力开展定向招商。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促进对外开放。落实长三角区域规划,发挥湖州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在更高层次上扩大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实效。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认真做好支援新疆柯坪县等各项对口帮扶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说明

根据《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经市人大常委会同意,《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有关问题向大会作说明。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克难而进、奋力前行的五年。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有效处置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抓转型,坚定不移促和谐,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明显加快,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三次产业结构由9.9∶54.7∶3

5.4调整为8∶54.9∶3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1%,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提升;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来,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我们集中力量建成和启动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全市城市化水平由48.4%提高到58%。湖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65平方公里扩大到8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日趋完善,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地标建筑亮点纷呈,功能品位快速提升。城乡统筹走在前列,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城乡互动发展的特色进一步彰显。

五年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11∶1缩小到1.94∶1。201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21.7亿元,是2005年末的2.4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6万人。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全省前列。

五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事业和社会建设各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民资、内资、外资共同发展,累计实到外资41.3亿美元、市外内资325.9亿元,全市已有13家上市公司。接轨沪杭不断深化,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长2.1倍。

五年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三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累计有31个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实现全覆盖,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先后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和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三。

未来五年,是湖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我市发展仍然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特别是我市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突出,“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未实现规划目标,经济发展方式亟待加快转变;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社会事业发展进步还有不小差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科学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奋力开创具有时代特征和湖州特色的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建议》,《纲要(草案)》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部署,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规模、结构优化、创新发展、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五大类共31项规划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8项。这里,我就其中一些重要指标作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结构。《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这既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和发展基数增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引导各方面把精力和重点放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此,《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幅度高于“十一五”实绩,同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等指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在加快科学发展中努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二是关于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湖州实际出发,《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为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促进民生改善,《纲要(草案)》增加了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指标。

三是关于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将更加严格。根据上级统一下达的指标,《纲要(草案)》在“十一五”节能减排三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新增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耕地保有量、林木蓄积量等指标。这意味着今后五年,我们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上必须下更大力气,作更多努力。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努力推动服务业扩量提质。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市校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城镇空间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建设小城市,培育发展中心镇,进一步彰显“生态、文化、和谐、精致”城市特色。以建设功能性、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努力把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三是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和文化大市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

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时期的任务,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创新。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高效政府。完善市政府机构改革后的运作机制,实施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成市级机关行政审批职能整合集中改革,加快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市与区的联动,合力推动市区加快发展。推行行政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全面分解落实“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继续深化“作风建设加强年”活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行政服务提速增效,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群众。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基层执法能力。依法保障公民权益,加强行政复议,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健全公务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行为,抓好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方面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快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努力压缩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湖州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