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20**年362 讲座心得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讲座心得

班 级:2013级13班

姓 名:刘晶

学 号:2013362

指导教师:柯丽

2016年 2月 29日

第1次讲座

《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讲座心得

时间: 2014.6.17.AM 9:00 地点: A206 讲座人: 吴成东

一、讲座内容概述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东北大学吴成东教授探讨国内外机器人发展趋势的相关问

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国外机器人的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 国内机器人的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二、心得体会

机器人一般因其用途的不同被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其中工业

机器人主要指的就是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流水线上进行制造工作的各类

机器人;而服务机器人则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为人们提供相应医疗、卫生、通

讯以及产品介绍等方面服务的机器人。在国外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其早期以工业

机器人为主,而在现代则以 服务型机器人为主。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日本地区在1994年至1999年期间,其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数量较之以往增加了1倍,但是在2008年之后,这种增长势头有所缓解,而到了2012年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数

量则被服务机器人所超过。另外根据统计显示,日本地区所装备的机器人数量在20世纪末是全球机器人数量的50%以上,而到了21世纪则发生了较大的降低,这也就说明了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提高对机器人技术的重视度。截至2012年,北美地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大幅度提升,并且占据了亚洲机器人出口数量的40%以上,使得

日本机器人的亚洲霸主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根据2013年的相关调查显示,世界各国2013年机器人年出口总量超过了25万台,其中大部分是服务机器人,而

医疗服务机器人所占的比例大约在45%左右,而这也是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加快的显

示。同时,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家居服务机器人也出现在

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主要包括真空吸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以及室内清洁机器人

等,这种 机器人的价格相对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着很 大的市场,因此国外

的相关企业在近几年也将发展 的重心向服务机器人转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关科技技术的发展较之发达国家相对落后,其中也包

括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机器人技术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当时受到

了国际机器人技术研发热潮的影响,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并

且建立我具有我国自主研发技术的科研基地。目前,我国的水下服务机器人技术已

经走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2012年时我国的海龙号深海探测器成功下潜到海底超过

5000米的距离,一举将我国的水下科研机器人技术提高了一大截。另外,我国对于

各类远程控制机器人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例如远程排爆机器人、高层建筑墙体清洁

机器人以及远程控制无人机等,其中我国的无人机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并2014年在亚洲代替了美国,成为亚洲地区无人机出口第一大国。同时,我国的农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其中包括机器人抓取结构技术、

识别系统技术以及触觉传感系统技术等都 在国际上取得了较大的提高,政府更是进

一步加强了对于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投资,扩展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研发基地的数量,

被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

的自主机器人技术必然能够达到世界超一流水平。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国际上的机器人技术得而这在为我国机器人技术提出挑

战的同时,也为我国自主机器人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在这种机器人技术高速发

展的势头之下,市场中对于机器人的需求量必然 会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并同时提高员工

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其对于机器人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增加。这样就给我国的

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一

些人力所无法探索的领域(例如深海、峡谷、隧道以及人体内等)均有了一定的研

究,并期望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而这也就为相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动力。

第3次讲座

《用于面向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协同TS-exPDM 系统》讲座心得 时间: 2015.12.23.PM 2:00 地点: 信息楼413 讲座人: 刘元宁

一、讲座内容概述

讲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1.TS-exPDM 系统的优势和发展现状;

2.TS-exPDM 系统如何用于中小型汽车;

二、心得体会

2015年12月23日,今天很有幸听到了刘元宁老师来学校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使我

受益匪浅,本次讲座使我对我国TS-exPDM 系统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刘元宁老师讲解了汽车产品相对于其它产品具有其特点,它的结构复杂,零部件种

类繁多,用户的需求多样化,产量大,研究开发的手段非常先进,这些决定了TS-exPDM 系统在汽车产品开发领域中应用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TS-exPDM 系统在此领域应用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也决定了TS-exPDM 系统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成功应用将会取得极大的收益。随CAD/CAEC/A树CAPP 等先进的手段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数据,从而引发出了对TS-exPDM 系统的最原始的需求,随汽车行业E 即的推广,对BOM 又提出了强大的需求,因此,产品结构及配置管理又成为TS-exPDM 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作流的应用对于提高开发效率及更改一致性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TS-exPDM 系统已成为汽车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将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TS-exPDM 系统是为其它系统如ERP 、SCM 、CRM 提供基础数据的系统,没有

TS-exPDM 系统,其它任何系统都将是无源之水与无土之木,因此,TS-exPDM 系统在企业信息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汽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平台搭建完成之后, 首先应该建设的就是TS-exPDM 系统,实现对产品研发的数据及过程的有效管理,并有效地为其它系统提供数据传递的接口,实现与其它系统的连接, 将产品的物料信息、产品配置信息向其它系统传递与集成,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次讲座

《并行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讲座心得

时间: 2015.10.29.PM 6:00 地点:兴顺4号教学楼111 讲座人: 杜鹏

一、讲座内容概述

讲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1. 什么是并行计算;

2. 并行计算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二、心得体会

2015年10月29日,今天很有幸听到了杜鹏老师来学校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本次讲座使我对并行计算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1. 并行计算概述

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努力加倍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已经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然而这种努力不用多久就会因趋于物理器件的极限而终止。人们在研制新一代计算机的努力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采用并行技术。增加同一时间间隔内操作数量的技术即所谓并行处理技术;为并行处理所设计的计算机统称之为并行计算机;在并行计算机上求解问题称之为并行计算;在并行计算机上实现求解问题的算法可称之为并行算法。

并行处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计算机学科,它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算法、语言、程序设计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当然,还包括各种理论上的探讨。严格地说,并行性(parallelism)有两种含义:一是同时性(simutaneity),亦即并行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发生;二是并发性(concurlency),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按照常用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并行计算机的结构分为:①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②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③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④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2并行计算的现状

2.1对当前发展形势的基本估计当前,并行计算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1)并行软件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并行计算体系结构的发展。

(2)并行计算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

(3)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已不再是主要研究领域。

(4)由高速网联成的各种类型的、规模可伸缩计算机群,将进一步促使并行计算应用

有较大的发展。

(5)计算系统的规模可伸缩性和可编程性已成为并行计算系统进一步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

2.2国外重点研究领域

(1)并行算法的设计、分析和实现。

(2)各种类型的规模可伸缩计算机机群间通信方法的研究,包括同构和异构计算机机群,以及减小机群。

(3)并行优化编译:其中包括粗、中、细精度三个层次上的并行优化编译。

(4)用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特别是CCNIMA 方法构成的并行机体系结构及各种实现方法的研究。

(5)高性能I/0、周边设备和通信技术研究。

(6)高性能微处理器的设计。

2.3我国的主要差距及薄弱环节

我国的并行和分布计算技术研究,自60年代末开始至今,按照国防科大周兴铭院士的观点,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中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从事向量机和并行多处理器系统研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sessor) 系统及工作站机群系统研究。每个阶段都研制成一些样机,但由于缺乏竞争能力,均无法形成批量生产规模。

此外,我国在并行应用方面所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尽管很多部门和单位已有不少联网的计算资源,如工作站、PC 机、服务器和各种并行机等,但通常这些用户单位都不知道如何从事并行计算及开展并行应用。

3. 并行计算的发展——机群系统

机群系统是利用高速通用网络将一组高性能工作站或高档PC 机,按某种结构连接起来,在并行程序设计以及可视化人机交互集成开发环境支持下,统一调度,协调处理,实现高效并行处理的系统。从结构和结点间的通信方式来看,它属于分布存储系统。机群系统中的主机和网络可以是同构的,也可以是异构的。

机群系统之所以能够从技术可能发展到实际应用,主要原因是它与传统的并行处理系统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系统开发周期短。由于机群系统大多采用商用工作站和通用LAN 网络,节省了大量的研制时间。

(2)系统价格低。构成机群的工作站或高档PC 机是批量生产的,因而售价较低。

(3)用户投资风险小。机群系统不仅是一个并行处理系统,它的每个结点同时也是一台独立的工作站,即使整个系统对某些应用问题并行效率不高,它的结点仍然可以作为单个工作站使用。

(4)系统扩展性好。机群系统大多使用通用网络,系统扩展容易。

(5)节约系统资源。由于机群系统的结构比较灵活,可以将不同体系结构,不同性能的工作站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6)用户编程方便。机群系统中,程序的并行化还是在用户熟悉的编程环境C 、C++或Fortran 下实现的。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对机群系统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高效通信机制的开发,机群系统的通信性能将会接近专用的互联网络,并行编程环境和工具更加完善,有望在机群系统上解决粒度更细的应用问题,使并行处理系统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第4次讲座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讲座心得

时间: 2015.12.25.AM 9:00 地点: 教学楼B103 讲座人: 陈哲

一、讲座内容概述

讲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1.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

二、心得体会

2015年12月25日,今天很有幸的聆听了陈哲老师的讲座。对于即将要步入社会的我,听了陈老师的讲座后感想颇多。

陈哲老师讲述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23%;风电装机年均增长率高达133%。在经历“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后,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期,太阳能电池容量的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50%左右;新增风电装机增长率保持在40%左右。

国务院2012年7月正式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 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核电方面,规划提出“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到2015年,核电运行装机达到 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认为,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2012-2020 年)内累计将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七大方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不过由于技术及装备水平相对滞后,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程度的制 约。据国家能源局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等清洁能源投资大规模扩张,清洁能源装机将达%,为实现中国非化石能源在 2020年达到%的目标奠定基础。在新能源投资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高峰。

《2016年版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主要研究分析了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并对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报告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的相关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环境,并对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运行数据进行了剖析,同时对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链进行了梳理,进而详细分析了新能源技术装备市场竞争格局及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标杆企业,最后对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作出预测,给出针对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的独家建议和策略。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给客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建议,使其能以更强的能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2016年版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的整个研究工作是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是相关新能源技术装备企业、研究单位、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动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