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

饿死!是社会还是个人问题?

文学院 李新赟

他大学毕业14年不愿工作,最终可能是因懒惰饿死在家中,这是件非常可怜又可悲的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小林离职变得如此封闭消沉甘当“宅男”、不肯自立谋生,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还是社会得“冷色调”让他感到心寒?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

从现实来看,他的 “宅”死是这个时代的悲剧。这其实或许是个案,但必须看到,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因为,从王小林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失败、家庭教育失败的影子,更可以看到当下部分青年人的影子。应试教育下,教诲人的是如何做人上人,不是如何做一个人;是如何做一个劳心者,而不是如何做一个劳力者;是如何挤破头皮步入上流社会,而不是眼睛向下融入基层大众。“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想做”。姐姐为他读书而早早辍学;怕影响他读大学,父亲去世也对他相瞒——家庭的爱、亲情的温暖,却并没有唤起一个男儿的责任心当事人已去。仅仅因为不满校方的安排,就辞职不干,一去不回。“谈论时政时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夸夸其谈,却又懒得劳作。最终,只有饿死的份儿。 根据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疑问: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到大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家人、村人和老师的骄傲,这种优越的环境让他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工作中稍遇挫折就气馁,从而辞职不干。现在来反观其家庭教育,如果当初他的父母能够教育他“成才先成人”,让他学会劳动,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根植于其头脑中,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来看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了很多年,但其“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等字眼仍折射出他所就读的学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王小林的姐姐说:“如果人有来世,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这句话应该让那些仍把孩子“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家长深思,让那些“口喊素质教育,实则从事应试教育”的学校警醒。

当然,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教育更推脱不了责任。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应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我生存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严重不适应,直接导致众多大学生更愿意成为学校里的“宅男宅女”。

要杜绝此类悲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应该要改变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思想与行为,同时,家庭更应该注重对子女生存能力的培养来营造全面发展的氛围,让大学生毕业之后真正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大学人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