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马家中学 侯亚婷

一.说教材

1.1 教学内容

《余角与补角》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这节课是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直角、平角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光的反射、剪刀剪东西时角的变化等现象,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了有利于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问题情境,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提出了能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始,认识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1.2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学习余角与补角,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交线的有关知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并用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说目标

2.1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

知识目标:(1)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知道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利用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2.2 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因为它们是几何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方法强调概念和性质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难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因为性质的得到用到了推理的方法,而推理是初中生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采取直观认识和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都得到发展。这节课我想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入手,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之上,组织学生进行重在讨论交流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与学生合作完成概念的引入和性质的推导,因此我决定采用讲授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2 学法指导

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经历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

程,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一方面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说设计

4.1 创设情境,展示新知

由光的反射这一学生在科学课上学过的知识导入,抽象出图1-1,图中∠1是入射角,∠2是反射角。ON是法线,有∠1=∠2,ON⊥DE,

N

AB

12

34

OE D

图1-1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观察、交流,并思考问题:图1-1中的角与∠3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旧知,萌发对新知的求知欲,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在各小组回答的基础上,导入两个新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这里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所画图形,把概念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如果∠1+∠2=90°,那么∠1、∠2互为余角,如果∠1+∠2=180°,那么∠1、∠2互为补角。

4.2 讨论质疑,反馈练习

提出问题:

(1)概念中的“互为”一词如何理解?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或公共边?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讨论、交流,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归纳:

(1)“互为”说明概念中的角是成对出现的,特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这两个概念是一种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应引导学生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认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并加以归纳。]

在图1-1中

N

AB

12

3

DO4E图1-1

(1)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

(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AOE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讨论、交流,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有不同理解层次的“问题串”,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都能对面临的数学现象给出自己的看法或理解,也就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4.3 实际操作,再展新知

AC

1

O

2

图1-2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剪刀拿出来,对照课本“议一议”所提出的问题,经历操作、观察、交流的过程后,导入对顶角的概念:如图1-2,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强调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补角性质推导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获得直观的体验,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说明理由。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处理课本“议一议”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4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习题2.1,其中“数学理解”1、2、3题为必做题,“问题解决”1、2题为选做题。

[设计意图:作业的分层布置是在课堂上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础上,用必做题练习让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用选做题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评价

本节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整节课始终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DB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