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

第1页,共19页

第2页,共19页

研究成果展示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项,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一、河北民俗文化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人,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

河北省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定窑、邢窑、磁州窑和唐山陶瓷是中国历史上北方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蔚县剪纸、廊坊景泰蓝、曲阳石雕、衡水内画鼻烟壶、易水古砚等名扬中外;河北梆子、老调、皮影、丝弦等饶有特色;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保定健康长寿之道独见魅力。承德是美丽而神奇的皇家园林旅游城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和众多地上地下文化遗存,组成的文物古迹网络,已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文物旅游区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河北长城精华荟萃,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游人登临长城,尽可领略长城之长,长城之美,长城文化之博大精深。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是河北省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河北省每年举办许多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主要的旅游节庆活动有: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永年太极拳国际联谊会、涿州元宵灯会、承德国际旅游节、保定敬老健身节等闻名中外。此外,每年夏季在河北张家口举办“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月”,借此向游人展示浓郁的草原民俗风情,观赏如画的草原风光;每年冬季在张家口、承德分别举办“张家口崇礼滑雪旅游月”和“承德避暑山庄冰雪节”,借此向游人展示坝上冬季旅游资源,体验北国冬韵风情,为中外游人赏雪滑雪提供多种娱乐服务。

第3页,共19页

第4页,共19页

第5页,共19页

第6页,共19页

第7页,共19页

二、河北民俗文化中节事开发的经验与不足

(1)节事类型多样,资源导向型节事较多,选题存在雷同现象。

目前对河北省节事活动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调查所得基础数据和背景情况,按主题将我国城市节事活动分成八种基本类型。在八种基本类型中,以物产餐饮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和自然景观型所占比例较大。这一结果反映了河北省节事活动的举办往往是依托于当地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和物产,对应了该省自然资源多样、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厚、物产特产富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等特点。而博览会展型、娱乐游憩型和运动休闲型比例较小。这一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在会展业、体育产业和娱乐业方面,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可预见,其增长潜力将十分可观。

除了节事类型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还可发现该省的节事活动在主题选择上也存在相互模仿、产品雷同的现象。

此外,节事活动的文化含量不足,不管什么主题的节事活动,大多有一些模特大赛、演唱会、健美赛等与主题相关不大的活动。

(2)主办者以政府为主,呈现出运作模式多样化、市场化走势

目前我国城市节事活动多数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主办,按行政方式运作的较多。与此同时,目前该省城市节事活动的运作模式也已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市场规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我国节事运作方式有四种主要类型:①一级政府(市政府)主办模式;②政府某行政部门(如旅游局)主办模式;③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模式;④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

(3)多数节事公众参与不够理想

由于多数城市节事由政府主办,当地居民和普通游客的参与程度不高,有些节事缺乏与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连接,知名度不高,种种原因导致节事参与者人数偏低。由于参与人数未达到理想的门槛人口,导致节事活动成本过高,节事效益不够显著。

(4)多数城市节事举办历史不长,节事品牌尚在成长之中

第8页,共19页

与西方一些具有长期举办历史的节事相比,多数城市节事活动举办届期不长,能持续举办并发展成为国际节事活动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对河北省节事活动开发的展望

节事活动是当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之一,作为选择性旅游的一种,它对缓解旅游的季节性矛盾、拉动地区经济、塑造城市形象、提炼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节事活动被广泛采用。但是,纵观各地的节事旅游活动,主题内容缺乏创新,运作方式五花八门,活动绩效参差不齐。结合河北省旅游目的地开发旅游节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旅游节事的开发和组织应遵循文化性、创新性、体验性、民众性和个性化等原则,且旅游节事的策划应明确主题,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并挖掘本地文化,借鉴外来文化,运用多种形式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来扩大和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形象。

三、民俗文化对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体现为将河北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着深刻影响。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制定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启动实施西柏坡红色文化集群建设等重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落实“银企融合工程”和“县域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工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近几年河北文化产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 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省GDP 比重2。76%。但这一发展成果与河北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河北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还不高,与打造未来新兴支柱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资本,才能更充分发挥其传承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把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体现在把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力。2009 年,河北省有五部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动画电影《麋鹿王》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八部图书音像制品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二人获戏剧“梅花奖”、一人获“白玉兰奖”和“梅花大奖”。虽然在民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推出了一大批文艺作品,但是有市场号召力、对群众有吸引力的知名文化产品数量很少。河北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仍然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的文化产品还不多,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必然追求观念的价值与效能,通过项目式运作,将民俗文化转

第9页,共19页

化为戏剧、图书、影视剧、主题公园、节庆活动等产品,逐步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和推进机制,加强文化传播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 体现在恢复和重建民俗节日文化,激发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率。民俗文化作为一项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的民俗文化却面临着新的问题。人们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的积极性却非常高,而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的节日整体上在不断消亡。目前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恢复和重建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文化是依附群众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大都依附于传统节日而存在,而作为群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传统节日也为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民俗文化,应借助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创新内容与形式, 让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另外,以民俗文化节为契机,营造传承记忆、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热烈氛围,进一步释放民俗文化与旅游消费携手的潜能,为促进各地民俗文化交流打开新天地。河北省民俗艺术节从第一届民俗艺术进校园,到第二届民俗小屋走__近大众,再到今年的第三届省民俗文化节以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携手,调集省内精彩民俗文化资源,全面展现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唤起群众对民间艺术的喜爱、社会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使燕赵大地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弘扬。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是异彩纷呈的民俗聚汇, 是民族传统精神的宣传,是优秀节日文化的保护,有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体现在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发挥政府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引导保障作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的是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面向市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但市场化势必影响到一些原本应该保护的民俗文化形态和样式。民俗文化资源在追求最大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被肢解利用,甚至出现歪曲破坏,一些媚俗的、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向现实与功利俯就,文化产品创造的利益追求取代了精神追求,文化精神产品蜕变为纯粹消费产品,有些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排斥了审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消解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审美情趣。前段时期,各地普遍存在打着传承文化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兴建假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肆意炒作负面历史人物等问题,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造成文化遗产庸俗化、功利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形态,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同时追求社会效益,发挥正确价值导向功能。抑制由于市场化、商业化出现的低俗和媚俗现象,使文化产品在价值取向上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追求,为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机制成为不可绕过的重要问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政策,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

四、结语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也是现实生产力。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更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既定的文化力量塑造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民众的精神慰藉。

第10页,共19页

燕赵文化博大精深,民俗事象更是丰富多彩。河北省还有很多民俗文化面临着形式简陋、包装粗糙等尴尬局面,难以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因此,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壮大文化产业,自觉地把文化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综合实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情况一览表

高一 年级 班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记录表

研究性学习日志

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表

研究性学习课题个人总结

研究课题:民俗文化的由来

时间: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课题组长:

课题组成员:

指导老师:

小组部分成员的总结报告

姓名:

通过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河北省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重要地位。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燕赵大地始终处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燕赵人民创造了具有底蕴深厚、特色浓郁、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自发性的文化心理,是民众对传统的公序良俗的认可与遵从。 姓名:

这次民俗文化的课题研究,让我领略到了绚丽多彩的燕赵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等等河北省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容和坚实的发展基础,要发挥河北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把文化惠民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姓名:

学习完了这一课题我明白了民俗文化的由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加深了对于历史文化问题的深刻理解。

当今时代,尤为重要的是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面向市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但市场化势必影响到一些原本应该保护的民俗文化形态和样式。民俗文化资源在追求最大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被肢解利用,甚至出现歪曲破坏,一些媚俗的、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向现实与功利俯就,文化产品创造的利益追求取代了精神追求,文化精神产品蜕变为纯粹消费产品,有些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排斥了审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消解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审美情趣。前段时期,各地普遍存在打着传承文化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兴建假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肆意炒作负面历史人物等问题,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造成文化遗产庸俗化、功利化。

姓名: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由来这一课题,让我对民俗文化的由来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其中的河北省节事活动。目前对河北省节事活动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调查所得基础数据和背景情况,按主题

将我国城市节事活动分成八种基本类型。在八种基本类型中,以物产餐饮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和自然景观型所占比例较大。这一结果反映了河北省节事活动的举办往往是依托于当地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和物产,对应了该省自然资源多样、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厚、物产特产富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等特点。而博览会展型、娱乐游憩型和运动休闲型比例较小。这一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在会展业、体育产业和娱乐业方面,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可预见,其增长潜力将十分可观。

姓名:

前面的同学都谈到了许多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开发建设策略,不过从当前民俗文化的资本化运用实践来看,由于开发者理论视域上存在诸多盲点,许多努力显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只有在民俗文化主体鲜活的生活现实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民俗文化成功发掘的前提之一。游离于民俗文化真正内涵、抛开民俗文化主体是当前民俗文化开发中的一个致命伤。因此,正视民俗文化主体在民俗文化资本化运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经济创收与文化传统有效传承的双赢局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姓名:

在我研究过程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开发项目,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结症之一即在于未能真正将民俗文化主体的定位问题放到操作层面上。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以及经济利益的获取,只能在民俗文化主体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这个实现过程要求开发者必须尊重民俗文化主体“文化拥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参与到民俗文化开发、保护的活动中去,培养其主人翁意识。民俗文化的开发显然是要服务于经济的发展的,民俗文化主体主人翁意识的产生,源于民俗文化主体自身利益的保障,因此,民俗开发者还须避免充当外来“掠夺者“的角色,民俗文化的开发,首先应着眼于开发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当民俗文化主体在与开发者、游客的文化互动中得到实惠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是有用的,进而从情感上珍视它。没有民俗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经营”和对开发行为的支持,投资开发者所追求的“利润”、“投资回报”大有可能落得个水中捞月的结局。

《民俗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一词较早被使用,其含义与“风”、“风俗”、“习俗”、“谣俗”等基本相同,都是指民俗事象。

从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来看,经历了一个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演变过程,但其含义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Folklore由两个萨克逊语词汇Folk和Lore合成,于1846年为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最早使用。一指“民俗”,意为“民众的知识”或“民俗的智慧”;二指“民俗学”,意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最早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古典进化论学派人类学家、“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的开篇就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除自然科学外,“文化”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上被使用:一是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三是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在日常谈话中,“文化”被认为是由“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实践”组成的,是一个描述“音乐、文学、绘画和雕塑、戏剧、电影”的词语。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消遣。对人类学家来说,“文化”是指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的特征。“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晚一些,同样的含义被转换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培育——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大器;人不学,不知义。” 在我国历史上,“文化”的意思大体说来就是“化人文以成天下”,就是“教化”。人类的成长历程,就是文化的历程,就是雕琢和学习的历程。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又叫做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如古代人形容音乐时所用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层文化缺一不可,不能贬低、轻视、忽视民俗文化

河北省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河北省在节事开发中的经验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事类型多样,资源导向型节事较多,选题存在雷同现象。

第二、主办者以政府为主,呈现出运作模式多样化、市场化走势。

第三、多数节事公众参与不够理想。

第四、多数城市节事举办历史不长,节事品牌尚在成长之中。

民俗文化对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体现为将河北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

第二,体现在把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力。

第三, 体现在恢复和重建民俗节日文化,激发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率。民俗文化作为一项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第四,体现在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发挥政府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引导保障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也是现实生产力。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更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既定的文化力量塑造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民众的精神慰藉。燕赵文化博大精深,民俗事象更是丰富多彩。河北省还有很多民俗文化面临着形式简陋、包装粗糙等尴尬局面,难以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因此,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壮大文化产业,自觉地把文化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综合实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也对我们日常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利于我们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学习。这次课题不单单是一种体会,更是一种锻炼,一种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