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当前,学前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幼儿园的数量急剧增加,幼儿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幼儿教师的队伍中来,就是很有力的证明。同时,幼儿教师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像所有的专业化职业一样存在着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有效地缩短入职适应阶段,更快地掌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迅速地完成“新手教师一熟练型教师一胜任型教师一骨干教师”这一过程,是每一个新入职幼儿教师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园所整个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的需求。教师专业技能的高起点,直接关系到所在园所的保教工作水平和园所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是一本幼儿教师的职业启蒙用书,适用对象包括正在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准教师、工作1~2年的新教师、小学转岗教师、非学前专业出身的旁系教师。同时,本书也为幼儿园领导提供了迅速提高教师专业化技能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在编写此书时,作者按照幼儿教师在入职初期最常面临的困惑把全书分为五篇,共120个问题。“常规习惯培养篇”主要是从幼儿园一日生活人手详尽地介绍了新教师如何把握常规要求、熟练地组织一日生活以及掌握常规习惯培养的有效技能。“互动环境创设篇”主要阐述了幼儿园的生活环~一常规习惯培养篇一~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因的市规要求,是为了俊幼儿居快适应集体生话而提出来的,是幼儿∞须具备的基夺毹力要求。本篇包括幼儿园市观培养工作初入门、生话节规、游戏市观及学习节观培养四部分内容。幼儿的节规培养和行为习惯拍导的前提是在吁幼关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建立合理的节观。只有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刮定的市观才能实现让幼儿匀觉遵守、匀我调节、主动发展的目的。

答新手幼fL教怖120问

境、游戏环境、教学环境、户外环境以及墙面创设的具体要求,介绍了“互动”环境创设的技巧和方法。“过程观察指导篇”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技能——“观察幼儿”,向教师点拨了观察的要点和方法。“家园合作联动篇”则主要结合家园共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最后一篇“专业能力发展篇”主要从宏观到微观,解读了幼儿教师到一个新单位后面临的沟通问题、职业适应问题及个人发展问题,指出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行为要素和关键方法。 当然,每位幼儿教师的专业起点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建议读者先浏览一遍目录,然后寻找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先行了解。之后,一在翻阅此书时,建议读者先阅读“专业能力发展篇”,以便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设定近期和远期目标,再反思调整自身的实践行为,结合自身的需要逐步提升自我专业技能。

特别希望幼儿园的领导能够关注书中新人职教师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新教师培训、园本教研、专题研究及骨干教师培养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尽快完成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变。书中的方法不是万能的和绝对完美的,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总结自己的个性化经验。

本书的编写团队包括三部分成员。第一部分成员是来自北京市宣武区、丰台区、大兴区的“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的12位教师,她们是北京市学前教育的骨干力量,分别在园长、业务领导或一线教师的岗位上开展了3年的团队研究,都曾走过新手教师一熟练型教师一胜任型教师一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书中涉及的诸多问题来源于她们的实践经历和工作感悟,是实践层面的专业发展经验的结晶。

第二部分成员是北京市丰台区“导师带教工作小组”的教师,她们都是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她们的问题和经验来源于教育实践,会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她们火热的职业热情和专业发展困惑解决过程中青春涌动字答新手幼『L教师'20问

1.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教育是指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规则、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

过程,是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在常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如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对他人要懂得文明礼貌、知道爱护公物、学会分享与谦让、学会等待与轮流以及关心、同情他人等,要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如果按照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来划分,幼儿园的常规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游戏常规、学习常规三部分。虽然每个幼儿园会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对这三部分的常规进行具体的规定,但是大致的内容是相同的。 (I)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目的一日生活活动申,是根据幼儿因的生活环节翱定的活动规则。生活常规一般包括来园、盥洗、饮水、如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班的生活常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具体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在中班增加了劳动常规;到了大班,增加了值日、收拾和整理活动的常规。下面是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 ◆早晨按时人园,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大声向老师问好;雩前 言的成长脉搏。 第三部分成员是“北京市房山区园长工作室”的实验园领导和老师们,她们是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与转岗教师并存的特色教师团队,她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团队。这里(本书)有她们可圈可点的成长轨迹。 在这里,笔者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市教委组建了“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让我有机会和12位热爱学生、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一起感悟职业的快乐!

特别感谢北京市教委学前教育处的张小红处长对本书内容定位的建议与指导,感谢张处长对我个人专业发展的关怀和引领! 特别感谢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第二幼儿园的孔振英园长对工作室活动的支持,感谢该幼儿园为工作室提供的观摩、研究和总结的资源支持! “同在蓝天下,幼儿教师是一家。”希望本书能为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发展的导师、成长的军师、攀登的伙伴”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心愿!学前教育事业在发展,我们在进步,期待和大家一起享受学前教育的美好人生!

到洪霞

20 7 7年8月20号

窄常规习惯培养篇

◆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把自己的物品放到规定的地方;

◆参加班级的晨间游戏活动和晨间锻炼;

◆三餐和吃午点以前能按照规定的步骤洗手,大、小便后知道洗手;

◆安静进餐,不挑食,自己吃,不撒饭;饭后按要求把碗勺放到指定位置;

◆安静午睡,安静起床,尝试自己穿衣服;

◆离园时拿好自己的物品,向老师道别。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既包括室内游戏和户外体育游戏,也包括个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常规主要是指这几类游戏的常规。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制定游戏常规。下面是中班幼儿的游戏常规: 。

◆能自己选择游戏活动,并有目的地活动;

◆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

◆与小伙伴一起玩,能大胆表达与交流;

◆学习轮流按顺序游戏;不经过别人允许,不插手别人的游戏;

◆注意保持安静,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

◆爱护玩具,能按照要求有序地收放玩具材料;

◆学习自主解决游戏中的困难与纠纷。

(3)幼儿四的学习活动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遵守纪律、认真倾听与交流、敢于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下面

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常规:

◆能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t

◆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大胆且大声地回答问题;

◆有良好的坐姿、举手姿势、站姿、握笔姿势,懂得用眼卫生;

◆注意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并勇敢地回答问题;

9答辩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大胆探索与尝试,有目的地进行操作;

◆注意观察和学习同伴的经验,积极与大家讨论问题。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保证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安全的、快乐的、有意义的,要让幼儿获得应有的发展。

(吴海梅)

2.培养幼儿常规的常用有效方法有哪些?

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I)在环境创设申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人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9常规习惯培养篇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人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6)用拟人的语官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重是无穷伪。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对认真洗手的幼儿

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因同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吴海梅张艳冬)

3.什么是“弹性常规”?怎样随幼儿的需要有效调节常规? “弹性常规”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不搞一刀切,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强调更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为了将这个精神落到实处,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但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幼儿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不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强硬地执行这些要求,就会使常规不能成为“常规”,只能产常规习惯培养篇生一些短期的效果,甚至会给幼儿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合理的常规要求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生活常规中,有这样一条进餐要求:“不剩饭菜,咽下最后一口饭菜后再离开桌子送回餐具。”可是,有的幼儿确实饭量小,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或者刚人园的幼儿,他们可能对幼儿园饭菜的口味还没完全适应,有时候可能真的吃不完。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他们必须吃完,有的幼儿可能会强忍着吃下去,但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导致以后害怕在幼儿园吃饭;有的幼儿还可能会有呕吐现象。

常规培养的目的不是限制幼儿,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同一个活动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要求就不一样。比如玩玩具,小班的常规要求是:游戏时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放回原处;中班的要求是:能和同伴玩一种玩具,会轮流玩,知道玩别人玩具时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而大班的要求是: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能将损坏的玩具与教师一起修补好。对于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从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对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他们理解和内化规则。常规培养中,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把常规要求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是常规培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钉在孩子身上的钉子,而要把常规变成种在孩子心田上的种子。我们不能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遵守常规,而是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一样,常规培养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了明确的行为意识。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习商讨、制定班级常规,并自觉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雩答辩新手幼儿教师120问模式。比如,引导幼儿讨论喝水时应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要怎么做、如厕后怎么做等,让幼儿参与制定这些常规,并把幼儿的讨论结果物化在班级环境中,以便于幼儿每天看着常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约束。

但弹性管理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常规,如生活常规中的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骤等,这类常规看似很繁琐,但因为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

抵抗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卫生他们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这类的常规要求不能打折。 总之,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常规教育和常规管理。

(韦晓玲)

4.常见的常规儿歌有哪些?培养幼儿常规的儿歌怎样编写?

儿歌这种教育形式,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形象生动、短小精练,适用范围广,尤其是在常规培养当中,能够帮助幼儿生动准确地记忆常规要求和回忆常规要求。它是教师工作中的好帮手、孩子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在常见的常规儿歌中,有关生活常规的儿歌比较多,如《洗手歌》、《刷牙歌》、《喝水歌》、《排队歌》等;有关游戏常规的儿歌有((滑滑梯》、《大火车》等;有关学习常规的儿歌有《小板凳》、((小画笔》等。除了现成的儿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情况和培养的需要,编写一些儿歌。

在编写儿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I)童趣性强。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编写的常规儿歌,首先要充满童趣,让幼儿从心理上先接受并喜爱。例如,在指导小班幼儿喝水时,教师编写常规习惯培养篇了儿歌:“小水杯,大耳朵,握在手里把水喝,咕咚咕咚喝一杯,身体健康笑呵呵。”在这首儿歌中,教师把水杯把儿形象地比喻成大耳朵,让小朋友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水杯的生命力和卡通趣味,进而能够准确地掌握握水杯的位置,顺利地引导幼儿从握水壶、握奶瓶过渡到握杯子,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

(2)儿歌短小,语言简单、易懂,指导性强。再以指导小班幼儿喝水时教师编写的儿歌为例。在这首儿歌中,教师明确地指出“咕咚咕咚喝一杯”,既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幼儿喝水时的状态,又提示了幼儿饮水量的多少。此外,在小班幼儿喝水的时候,还可以引导他们听一听“咕咚咕咚”的声音,以增加喝水的趣味性。

在编写中、大班幼儿使用的儿歌时,就更要强调它的指导性与提示性了。例如,在指导中班幼儿学习刷牙时,教师编写了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每天早晚把牙刷。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面牙齿来回刷,刷出健康小白牙。”为了降低幼儿的龋齿发病率,很多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要求幼儿饭后刷牙。把正确刷牙的方法编进儿歌中,幼儿就能够在儿歌的提示下,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儿歌的指导性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3)邀请幼儿一起创编儿歌。大班幼儿更加喜欢参与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在创编儿歌时,可以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与。比如,教师指导幼儿创编讲卫生的儿歌时,可以先引导幼儿说说有哪些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看图片,根据图片的内容总结一句儿歌。接下来,把大家讨论的结果或创编的儿歌连起来,套用一定的句式就形成了完整的拍手儿歌。然后,带领大班幼儿在拍手游戏中,边念儿歌,边把生活中的卫生常识记下来。因为又要背诵儿歌,又要记得拍手的动作,难度加大,幼儿的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从而更用心地记忆儿歌。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将一些生活常规带回家、带回社区,与家人和邻居共同分享,使儿歌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附:儿歌

拍等歌

你拍一,我拍一,早睡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夭夭都要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核不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吃饭以前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脏的东西我不吃。

(王春燕)

5.如何在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同时满足

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常规要求和发挥幼儿自主性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则的建立是集体教育幼儿的需要,同时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不是幼儿想干什么都行,也是有限度的,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基础,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前提。

那么,怎样让常规培养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呢?首先,我们在制定幼儿的常规时要考虑哪些规则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是可以有自主性空间的,些规则如果让幼儿自主了就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在洗手的环节,要求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洗手,使幼儿养成基本的卫生习惯。这个环节就不适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在洗手之前的环节中,有的幼儿游戏完成了可以选择先洗手,而游戏没有结束的幼儿可以选择后拿常规习惯培养篇洗手,而不是“一刀切”,都要让他们按照教师统一的要求去做。这个环节可以给幼儿自主的空间。

遇到特殊情况,教师也要特殊对待。允许幼儿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非但不会破坏幼儿行为习惯的一致性,反而会让幼儿更加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更加有责任感。例如,在一次制作恐龙模型的教学活动中,有个小组的恐龙做得非常复杂,眼看要成功了,上操的预备音乐响了。孩子们用渴求的目光看着老师,和老师商量能不能允许他们做完再去上操。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商议后答应了。这个小组随后用最快的速度做完,然后迅速跑到楼下,自动站在队尾,加入到做操的活动中。那天他们的操节动作最标准,神情最投入。

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适时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让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更容易把规则内化为幼儿的活动需求。这才是我们进行常规培养的最终目的。

(吴海梅)

6.培养幼儿常规的常见环节过渡游戏有哪些?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可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四类活动。活动之间都需要承上启下的过渡。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常见的几个过渡环节包括:来、离园环节、活动区游戏与教育活动间的整理环节、户外活动后与进餐环节间的整理环节以及午 睡前后的整理环节。

(I)来、离四环节。这两个环节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生活开始和结束 的环节。在这两个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很多丰富多彩的室内、外游戏活动,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园,快快乐乐地回家。

◆针对来园环节,教师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细心的晨检,更要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游戏的机会。比如:针对中、大班幼儿自主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他们照顾自然角,让他们记录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组织他们做一些区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整理美术区的活动材料,帮建构区铺好垫子;还可以让他们担任小值日生,记录天气预报、登记自己和小伙伴的考勤情况等。

◆在离园环节,在帮助孩子们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物品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情绪和身体状况。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做一些既放松身心又易收放玩具材料的游戏,如翻绳游戏、拼图游戏、折纸游戏、捏泥游戏等。

(2)活动区游戏与教育活动间的整理环节。因为幼儿整理玩具的速度不一,每天的区域游戏结束时,经常是动作快的幼儿等动作慢的,先收完的幼儿等没收完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巧妙利用音乐调控幼儿整理玩具的速度。在收拾整理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轻快、长短适中、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的音乐,如《棉花糖》、((小宝贝》等。这类音乐要能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做事,而又不拖拉。它们犹如一个信号,幼儿听到它们时,就知道要收拾玩具了。此外,我们还要尊重每个幼儿的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音乐的播放时间。最后,

根据幼儿的完成情况结束音乐。

◆巧妙利用音乐调适幼儿的心情。从相对自由、自主的区域活动,进入到要求和限制相对较多的集体活动,幼儿的心情可能无法完全沉淀下来。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在整理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如《彩虹糖的梦》、((安妮的仙境》、《柔如彩虹》等,让幼儿安静下来。事常规习惯培养篇

◆利用环境互动游戏,缓解等待的焦虑。幼儿收拾玩具时的等待现象很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活动内容、减少等待是教师们经常面对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废旧物在墙面和窗台上设置互动性的游戏材料。例如,在中班墙壁上摆放豆子和筷子,让幼儿玩练习使用筷子的夹豆游戏;在大班墙壁上安放成语接龙磁力板;在小班墙壁上,粘贴用无纺布和尼龙搭扣制作的水果,让幼儿玩点数1—5的摘水果游戏。这些游戏易于收放,可以让孩子们听到回座位的音乐信号后,快速地收好玩具回到座位上。

(3)户外活动后与进餐环节闻的整理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又应该怎么做呢?

◆分小组活动,缓解幼儿活动后的疲劳。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让幼儿分小组进行盥洗,既可以帮助幼儿陆续进入到进餐前的情绪稳定状态,又能让他们放松身心,舒缓户外活动带来的疲劳。

◆交流分享游戏,减少幼儿的等待。教师可以组织的游戏包括:积塑玩具拼插游戏——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与同伴协商玩,或交换玩具玩;“新闻袋袋裤”游戏——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新发现和新信息,使幼儿在交往中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故事王大会”——请幼儿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与同伴分享交流。集体游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可以组织小班幼儿进行音乐律动和手指游戏,这样孩子洗干净的手也不会再次被弄脏。

(4)午睡前后的整理环节。午睡前,在帮助幼儿做好午睡的所有准备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乐曲、儿歌或小故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在安静的、轻松的环境中倾听,舒缓浮躁的心情,帮助幼儿尽快进入梦乡。此方法还可安排在起床后、散步、喝水或自选游戏环节中。

(裱颖)

字答新手幼儿教怖120问

7.在过渡环节培养幼儿的常规应该注意什么?

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应该注意哪问题呢? (1)应减少过多的控制和干预,满足幼儿在回生活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如何使过渡环节更加有价值、更充实,更体现孩子的个性呢?教师减少对过渡环节的控制和干预是关键。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应该帮助幼儿明确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可以自由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给幼儿选择的机会。例如:在区域游戏结束后的整理玩具环节,收拾玩具、如厕、喝水这三件事情是幼儿必做的。如果还有时间,他们可以看看自然角的植物和积木区搭建的作品,可以和伙伴聊聊天,也可以玩自己带来的玩具,这就给了幼儿自我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把握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

(2)调整过渡环节的时间,体现对幼儿的尊重。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学会弹性地调整过渡环节的时间。比如,在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活动结束后,整理的时间就应增加。然后,教师再根据孩子的收拾整理的速度,逐步提高常规要求。

(3)邀请幼儿一起制定活动规则。比如,收拾玩具时,有些区域(如建构区、表演区)的幼儿总是动作比较慢,怎么办呢?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针对“某些活动区整理工作比较慢”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制定合理的规则解决问题。这样的常规实施起来更能以理服人,同时也增强了幼JL遵守常规的自觉性。

常规习惯培养篇

8.怎样做好升级到新班的幼儿的常规培养衔接工作?

第一,要把握哪些是固定的常规要求,不能轻易改变它们。常规培养是有延续性的,不能按照年龄班割裂开来,不能降低幼儿已经形成的常规要求,尤其是那些最基本的关系儿童健康的常规要求,只是随着幼儿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幼儿的常规培养侧重点不同。例如,洗手环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但是正确洗手的方法则一直沿用到中、大班。

第二,给幼儿一个适应和缓冲的时间,常规调整一步步来,慢慢地增加难度。比如,在洗手环节,要求小班幼儿要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中、大班幼儿要能够自己挽好衣袖,熟练地掌握洗手方法,在手脏时自觉地洗手。又如在进餐环节,小班幼儿进餐常规的重点为:学习一手扶碗,一手拿勺自己吃饭;会干稀、主副食搭配着吃,不掉饭菜。中、大班幼儿进餐常规的重点为:自己取餐,尝试自己添餐;学习正确使用筷子;进餐时会干稀、主副食搭配着吃,不挑食、不剩饭;保持餐具、桌面、衣服整洁。 第三,保证常规要求的一致性。班级的所有教师都要明确幼儿园制定的幼儿常规培养的内容与要求,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除了同一班级的教师常规要求要一致外,每天上下午相同环节的常规要求也要尽可能一致。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常规要求。 字f答辩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附:正确洗手方法

六步洗手法

(l)卷袖子,打开水龙头,冲湿手心和手背。

(2)关上水龙头,拿起香皂在手心搓至少三下,放下香皂.

搓手心、手背、手指、手腕。

(3)用手臂推开水龙头,边搓边冲,将手上的香皂沫冲干净。

(4)关上水龙头,欢手合起,在水池前甩三下。

(5)取下并打开小毛巾,擦手心、手背。

(6)挂好小毛巾。

(吴海梅)

9.怎样尽快改进新接的常规不好的班级?

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纠正幼儿之前已有的不良习惯使之形成新的习惯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练习与巩固。这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I)教师首先要通过细致耐心的观察,了解新接班级的常规状况:是所有幼儿的常规都有问题,还是个别幼儿的常规有问题;是各环节的常规都不好,还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找到具体问题后,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常规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如果各个环节的常规都有问题,教师就要反思所制定的幼儿一日常规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其次,要看一下同一班级的所有教师在教授常规和巩固常规时是否坚持一致。如果制定的常规要求高于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幼儿会接受不了;如果班中的几位教师常常规习惯培养篇规要求不一致:有的教师检查得细致,有的教师没有坚持检查和提示,容易形成幼儿在有检查时就按照常规要求做,没检查就不做的现象。这些都 会造成幼儿在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因此,教师在制定常规时,一定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在执行常规时,同一班级的所有教师要相互配合,要求一致。

◆如果是某一个环节的常规出现问题,就要分析是全体幼儿都出现了问题,还是只有个别幼儿做不好。以小班洗手环节为例,如果是全体幼儿都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教师就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是在教授时给予了不正确的指导、示范得不够明确,还是检查巩固的程度不够,使全体幼儿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如果个别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有可能是这名幼儿对洗手的方法一时不能理解,需要更多次的练习。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幼儿在家中洗手的情况,因为家庭的习惯和要求也会影响幼儿好习惯的养成。

(2)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考虑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接的是小班,常规出问题是很自然的,因为小班幼儿还处在常规的重点培养阶段,教师只要坚持正面的引导,采取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巩固和强化常规的方法就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以小班洗手常规的培养为例,教师除了做出正确、清晰的示范,还应采用儿歌帮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利用游戏、故事激发幼儿学习洗手的愿望;当幼儿能正确地洗手时,用鼓励的话语和动作肯定幼儿的行为。 如果你接的班级是中、大班,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常规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制定新的规则。教师要带头执行,并指导幼儿互相监督。幼儿更乐于接受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对于之前常规中的问题也能够尽快地改正。

(吴海梅) 答新手幼儿教师l20问

1 O.在幼儿入托初期如何有效而迅速地培养他们的常规?

入托初期,幼儿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对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往往听不见也记不住。此时,幼儿需要的是情绪的安抚和找到依赖感、安全感,以帮助他们度过分离焦虑期。因此,建议教师不要操之过急,给幼儿一段过渡期,在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熟悉感和安全感后再开始进行常规的培养。 具体做法一:可以按照先个人再集体的颇序进行,效果比较好。在过渡期内(一般1~2周),观察每名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分离焦虑不严重的幼儿,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洗手、拿自己的毛巾和水杯、自己用饭勺吃饭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如果幼儿能够做到,要鼓励和表扬他们,激发这些行为持续下去。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幼儿情绪趋于平稳、能够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常规和习惯培养的游戏和活动了。

具体做法二:常规培养的内窖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不能一步到位。幼儿刚来幼儿园,还不习惯集体活动的约束。如果一下子提出太多要求,幼儿记不住也接受不了,会造成幼儿的挫折感和不爱来幼儿园的不良隋绪。教师可以从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人手,再逐渐延伸到整理玩具的游戏习惯,再到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具体做法三: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很关键。教师对入托初期的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教育一定要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入园前要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在家中尝试练习,为幼儿入园做准备。在人园以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持和幼儿园的态度、步拿常规习惯培养篇调一致。

具体做法四:常规培养的内寄要游戏化。学前儿童具有认知靠动作、爱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常把无生命的物体当做人以及把假想当做现实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常规培养必须要游戏化,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时,教师可以在游戏区中准备大小、颜色和材质不同的勺子、塑料食物、动物玩偶、布娃娃等,吸弓11@JLm“喂喂小动物”或“喂娃娃”的游戏练习进餐技能。在进餐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类似《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告诉幼儿吃饭时不要掉饭。

附:故事

大公鸡和漏嘴巴

一只大公鸠在院手里走未走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我不到虫子吃,急得“咕咕咕咕”地叫。

小弟弟捧着饭碗,坐在院子里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瞧着花蝴蝶飞来飞去,饭粒撒了一身,撒了一地。

火公鸠看见了,可高共了。它连忙跑了过去,嘴里嚷着:”好运气,好运气!今天碰到一个漏嘴巴的小弟弟。”

大公鸠跑到小弟弟身边,啄起地上的饭粒来,“哆哆哆”。啄得可快了。真好玩!小弟弟越看越高共,连饭也忘记吃了。

一会儿,大公鸠把撒在地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有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看了看,哇,小弟弟的裤子上也有饭粒,于是就来啄小弟弟的裤子了。

小弟弟说:“大公鸡,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我不是啄你,我是啄饭粒呢!” 一会儿,大公鸠把撒在小弟弟裤子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字答新手幼儿教1I币120同没有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看了看,哇,小弟弟的衣服上也有饭粒,于是就来啄小弟弟的衣服。

小弟弟说:“大公鸠,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谁啄你了,我是啄饭粒呢!” 一会儿,大公鸠把撒在小弟弟衣服上的饭拉吃光了。它还没有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看了看,哇,小弟弟嘴巴旁边有一粒饭,于是就来啄小弟弟的嘴巴。

小弟弟害怕了,端起饭碗就跑:“大公鸡,大公鸡,别啄我,别啄我!”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别跑,别跑,我不啄你,我不啄你,你嘴巴旁边有饭粒,让我吃了它!” 大公鸡张开金翅膀一跳,跳到小弟弟的肩膀上,朝着他嘴巴上的饭粒.“哆“地啄了一下。

小弟弟哭了起来:”奶奶来呀,奶奶来吁!” 大公鸡可高兴呢,它说:“小弟弟是个漏嘴巴,掉下饭来让我吃得乐呵呵。”

奶奶来了,小弟弟问奶奶:”奶奶,我的嘴巴漏吗?”

奶奶说.”傻孩子,哪有漏嘴巴呀!是你吃饭的时候,东看看,西瞧瞧,把饭都撒了。” 奶奶又给小弟弟盛了半碗饭:“快吃,快吃,可别再撒了。”

小弟弟端看饭碗吃饭。大公鸡又来了,它说:“我还没有吃饱呢,漏嘴巴.漏嘴巴,撒点儿饭给我吃呀!”

大公鸡等呀,等呀,怎么了?一粒饭也没有吃到。我,小弟弟这回吃饭,可不东看看西瞧瞧了!

小弟弟把饭吃得千千净净,拿着空碗让大公鸡瞧了瞧,对它说:”我是好弟弟,不是漏嘴巴。”大公鸡没有办法,只好耷拉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脱裤子、提裤子,教师要反复地帮助他们;有的幼儿把大、小便弄在身上,教师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教师要更加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常规。

(3)玩具材料练习法。单纯的说教对于幼儿来说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在发展幼儿的某种能力时,教师可以先给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练习。比如,让托班幼儿学会叠衣服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硬纸板制作玩具衣服——袖子和肩是用绳子连接起来的,衣身中间是可以折叠的——让幼儿练习叠衣服。同时,还有叠衣服的儿歌——“你抱我,我抱你,两只袖子对折好,最后再来弯弯腰,漂亮的衣服就叠好”,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很快就能掌握叠衣服的方法。

(4)情境游戏法。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形象的角色模仿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常规培养中,增强游戏性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在散步时常发生追跑现象,教师一再提醒幼儿,但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可以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相信幼儿会特别感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等。在幼儿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游戏。此外,教师生动的角色语言同样能够营造出幼儿感兴趣的情境,提高幼儿常规培养的有效性。比如,幼儿挑食不爱吃苹果,教师可以在幼儿吃苹果时说:“大老虎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咬苹果还发出咔嚓的声音。看看哪个小朋友像大老虎,也能让我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像一只只小老虎,大口吃完了苹果。

(5)家因协作法。对幼儿的常规培养要重视家园配合。托班幼儿的家长特别担心幼儿的

生活起居。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的关注,在家长会和家拿着脑袭,去找虫子吃了。

常规习惯培养篇

1 1.怎样培养托班幼儿的常规更有效?

(吴海梅)

托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行为训练。成人只要采用适宜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及时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就会形成好的常规习惯。而从小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将会让幼儿受益终生。

具体的方法有:

(I)榜样法。首先,教师在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不断地盯着„·∥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去感召幼儿、启迪幼儿。比如,教师经常表现出喜欢吃胡萝卜的样子,就会引起幼儿的模仿行为,使得那些不太爱吃胡萝卜的幼儿也学着吃。第二,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表现良好的幼儿,并通过表扬来强化幼儿的这些积极的行为。孩子们都有期待得到教师的肯定和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影响也会促进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

(2)情感法。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良好常规的前提。托班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的关心和体贴,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进而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比如,托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有的幼儿大、小便不会雩常规习惯培养篇

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幼儿园的各项常规要求,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让家长在家中也能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等习惯。把常规培养延续到家庭中,这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稳定的常规。

(郭慧芬)

1 2.应该怎样教育总是不遵守常规的孩子?

对于总是不遵守常规的孩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结合儿童心理学以及孩子的家庭环境等对孩子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I)针对能力不足型的幼儿。教师一定要与这类幼儿的家长联系,了解原因。个别家长对孩子娇惯,替代较多,导致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吃饭。这是家长在育儿方面存在的误区。教师要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自己吃饭、独立如厕、自我整理物品的机会,使家长了解娇惯和替代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教师要为家长提出具体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比如游戏法,即家长蒙住眼睛,对孩子说:“看看我数到10,你能不能穿好衣服,预备——开始!”再比如鼓励法,即让家长对孩子说:“哎呀,玩具都掉在地上了,怎么办呀?你能帮助妈妈吗?咱们两人一起收,看谁快!”

(2)针对明知故犯的幼儿。这类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总是从自我出发,明知常规而不遵守。比如:该收玩具时,看到自己的楼房还没搭建完,就不顾教师的提醒,继续搭建。如果搭建时缺少积木,他们字JⅣ}签新手幼儿教师120问还会到别人已经搭建好的作品上拿,而不管别人的作品是否被碰倒。遇到这样的孩子,教师不妨问问他们的需要,提出适宜的建议,比如:“先去做操,回来后再接着搭吧,让大家都等着你不太好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和大家一起的。”还可以让他们试着感受作品被侵犯的孩子的感受:“看他哭得多伤心,如果你的积木被碰倒也会伤心吧?我和你一起去道歉好吗?”还可以让这样的孩子来当常规的维持者,这样他们的常规意识会慢慢增强。

(3)针对精力旺盛的幼儿。这类幼儿总是动个不停,毛手毛脚,经常发生打翻饭碗、弄

撒颜料、碰倒积木的事情,而且往往不经别人允许就动手参与别人的活动。对于这类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活动前申明要求,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行为,在问题出现以前再次提示,比如:“想想玩具应该收到哪里,看看小朋友们都把盘子和碗放到什么地方了,哪一个在上面?”也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需要消耗较多体能的游戏,如“小猪运西瓜(皮球)”,以帮助他们宣泄多余的精力。还可以让他们做些细致的工作,以锻炼他们的细心和控制能力,如帮助收拾美术活动后的颜料(需要把每桌的颜料倒入到一个大的瓶子里,再把小碗洗净)、把积木按照形状收到积木柜子里等。

(4)针对故惠调皮的幼儿。这类幼儿往往会用违反常规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期待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关注自己。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冷处理”这一手段。比如毛毛(大班)总是在做操时乱抡胳膊、扭屁股、做鬼脸,教师可以向全班小朋友发出号召,请大家不要向他学,暂时孤立毛毛一下,让他知道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调皮的孩子。大班的幼儿非常在意同伴对他的看法,当他觉得这样做没意思、缺少了朋友的时候,自然地就会遵守常规了。

对于总是不遵守常规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学会宽容,给他们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顺利地适应常规,拿更快地融人到集体生活中。常规习惯培养篇

(张艳冬)

1 3.如何引导家长重视并积极参与幼儿常规的培养? 家庭和幼儿园达成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一致性,这是一切教育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我们希望家长参与幼儿常规的培养,首先要增进家园间的沟通,让家长重视常规的培养,进而和幼儿园一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 活动一,进行新生入园前的摸底调查。在幼儿人园之前,向家长发放幼儿在家庭生活中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调查问卷,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已有的行为习惯等情况,同时从幼儿的情况发现家长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召开家长会做准备。

活动二,召开新生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分析调查问卷,找到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常规培养的重要性。重点介绍幼儿园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安排,细致地讲解每个环节幼儿的活动和常规要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活动与家庭活动的不同以及幼儿园的做法。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家长分析哪些习惯和规则需 要在家庭中延续以及家长应该怎样指导等。

活动三,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开展活动。邀请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家长(如医生)或育儿经验丰富的家长参与家园活动。这些家长的现身说法能够使其他家长更明确好的常规和习惯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例如,请当医生的家长介绍多喝水的好处和教孩子正确洗手的方法;请爷爷奶奶讲解如何字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教幼儿学会穿衣服等。

活动四,在开放活动中促进家园互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半日活动,一方面让家长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和孩子的表现,另一方面让家长更深入地理解良好的常规和习惯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不适宜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

活动五,学期柬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内容包括:家长对自己孩子常规习惯的评价,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好习惯的好方法和经验,以及对幼儿园常规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反馈能够引导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变化,以激励家长继续配合幼儿园在幼儿常规培养方面开展的活动。同时,教师通过家长的反馈,能够发现家长观念的变化和幼儿 行为的变化,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做适当的调整。

(吴海梅)

9常规习惯培养篇

14.如何引导幼儿自觉地饮水?

水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是人体组织体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机体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之一,也是机体最重要的代谢物质之一,音ls分代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每天更需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所以,我们才会叮嘱幼儿多喝水。但是光叮嘱还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中还要有一些办法引导幼儿积极自觉地饮水。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I)拟人游戏法:指让幼儿在拟人游戏中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为游戏所贯穿,教师可以把游戏中的情景或人物延伸到喝水的环节。例如,小汽车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小汽车需要加油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喝水环节。

(2)儿歌故事法:指利用儿歌如“小水滴”或者故事如“小水滴旅行记”引起幼儿喝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喝水的愿望。

附:儿歌

小水滴

小水桶,大肚皮,里面藏着小水滴。

小水滴,别着急,宝宝马上来接你。

咕嘟嘟,咕嘟嘟,水滴跑进肚手里。

9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附:故事

小水滴旅行记

大海妈妈有许多调皮、可爱的水滴宝宝。有一天,小水滴们对大海妈妈说:“妈妈,我们想去旅行,鱼姐姐说,外面的世界可精彩了。”大海妈妈笑了笑,指着太阳说:“好!太阳公公会帮你们忙的。”太阳公公听到了,说:“小水滴们,快来吧,我带你们旅行去。”这时,小水滴感到自己轻飘飘起来,它们变戊了水汽向空中飞去。飞呀飞,飞到了云妈妈的身边,云妈妈说:”孩手们,快到我的怀里,让我带你们去旅行。”小水滴飞到了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一下子变胖了。云妈妈带着小水滴到处旅行,小水滴看到了茂密的森林、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最后,小水滴来到了北极,北极好冷啊。小水滴不禁哆嗦起来。一阵大风吹来,小水滴从云妈妈的身上掉了下来。寒冷的风让它们变成了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到了北冰洋。”好冷啊,我们想回家。”于是,小水滴顺着北冰洋一路游去,游了好久好久,才回到了家。“妈妈,妈妈,我们旅游回来了。”它们高共地向妈妈讲起了旅游的见闻。

(3)环境提示法;指通过教室环境渗透引导幼儿多喝水。幼儿的年龄不同,环境创设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饮水区,教师把饮水桶或饮水机装饰成奶牛的样子,幼儿接水的时候就像在给奶牛挤奶,这样的环境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到了中、大班,教师可以在饮水区张贴一些图片来展示饮水对身体的好处。教师还可以在卫生间的墙上张贴一些不同颜色的小便的图片,把它们作为饮水的提示图。例如,在幼儿小便时引导他们观察自己小便的颜色,并对照提示图中的对应的颜色引导幼常规习惯培养篇儿适量地饮水。 ,

(4)记录监督法:即让幼儿记录下自己每天喝水的次数和饮水量。这种方法适合中、大班幼儿。根据幼儿记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选择多种记录的形式。刚开始可以选用插卡记录或贴画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好操作,幼儿容易掌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记录水平的进步,可以引导他们用画图表和填表格的记录方法,这种方法利于幼儿了解自己近期(一周)的饮水情况,每天可以做对比。

(5)增添味道法:我们不提倡幼儿经常饮用饮料或用饮料代替白开水。所以,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或直饮水。但是在特殊的季节,如干燥的秋、冬季,可以给幼儿添加水果茶或花草茶,与白开水交替给幼儿喝,用山楂片泡的水、用菊花泡的水,还有用柠檬片泡的水都是不错的选择。把泡好的水果茶倒入凉杯,让幼儿自己倒茶、喝茶,幼

儿品尝的兴趣浓厚,也增添了喝水的乐趣。

(6)鼓励表扬法:与记录监督法同时使用效果较好。指根据幼儿的饮水记录进行表扬,树立榜样,以保持幼儿自觉饮水的行为。但是要注意,有些幼儿可能为了得到表扬有时会没有喝水也记录或多记录。所以,教师要结合自己或其他小朋友的观察与监督实施这种方法。

(7)经验交流法:教师可以以“上火?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上火”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总结要多喝白开水才不爱上火。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使幼儿产生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很好地引导幼儿养成自觉的饮水习惯。

(8)教师榜样法:在一天的活动中,教师也是要喝水的,教师的饮水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所以,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幼儿一起饮水、和幼儿一起做饮水记录看看老师喝了几杯水等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9)家因协作法:有些幼儿不爱在幼儿园喝水与家庭的饮水方式有关。9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比如,幼儿在家里习惯了喝饮料、果汁,不经常喝白开水;还有的家长用幼儿喜欢的饮料来代替白开水。所以,我们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饮水情况,让家长引导幼儿多喝白开水。

(吴海梅)

15.喝水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让幼儿站着喝可以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幼儿园和教师有责任为幼儿饮水刨设适宜的环境,使幼儿能够有宽松的空间和时间喝水。不要把喝水的意义只是定位在“解渴”上。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和自觉的饮水行为时,让他们享受饮水时的快乐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让幼儿站着喝水还是坐着喝水不是鲍对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环节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安排和调整。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水杯经常端不稳造成水洒出来,而且他们主动饮水的意识比较弱。因此,教师就要让他们安稳地坐在桌边喝水,而且还要让他们一口一口地喝,不要太急,不要说笑;而中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相比小班幼 儿有了很大进步,教师可以减少他们坐在桌边喝水的次数,让他们能够有站着喝水的机会,允许他们在参加活动时随渴随喝;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时间和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喝水的方式。比如,根据时间选择喝水的方式。在区域游戏结束后的整理环节,有的幼儿整理得比较快,就可以选择接水后与同伴坐着喝水;有的幼儿需要整理的材料比较多或者整理得较慢,就可以直接接了水站着喝完。

喝水的环节同样是幼儿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有的幼儿在喝水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话,或坐或站。在保证安全、不影响喝水的前提下,这些9都是可以的。

常规习惯培养篇

16.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

(吴海梅)

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的养成包括两方面:首先要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六步法),

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手脏了自觉洗手、

用水等。

再通过长时间一贯性的培养使幼

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及洗手时节约

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之前,我们首先要检童一下为幼儿洗手刨设的环境是否适宜。硬件的设施设备要完善,包括有大小适中的肥皂、儿童专用的毛巾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北方的园所可以在冬天提供温水洗手。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在幼儿洗手的场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洗手的步骤图等。

具备了适宜的环境的同对,我们要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洗手”、“你的小手干净吗”以

及“什么时候要洗手”这些问题。可以开展“观察洗手

水”的活动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洗手可以洗掉手上的污渍。比如,一次户外活动后,我们端来一盆清水请一位小朋友在盆里洗手,看看水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看到洗过手的水惊叹道:“真脏呀!”再请这位小朋友搓一搓肥皂再洗,水变得更加脏了。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手上看不见的脏东西。还要告诉幼儿画画和户外活动后、进餐及饮水前、摸了脏的东西后以及如厕前后都要洗手。只有解答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激发幼儿内在的洗手动机和需要。

接下来,在让幼儿知道了洗手必要性的蓉础上,要教会他们正确的洗雩答新手幼儿教怖120问

手方法。我们可以用儿歌、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洗手的步骤。比如,引导小班幼儿一边说《洗手歌》一边练习洗手。通过丰富的活动,幼儿很快就能学会洗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洗手习惯已经养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地鼓励幼儿坚持洗手,可以采取奖励和竞赛的方法。比如,开展“小手真干净”的活动,选出认真洗手家庭中,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不是主动、认真地洗手,并争取家长的支持,做到幼儿园和家庭的要求一致,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附:儿歌

洗手歌

卷起小衣袖,

打开水龙头,

我们未洗手。

冲冲小脏手。

关上水龙头,肥皂做朋友。

搓手心、搓手背、搓搓每个手指头。

手指缝里细细洗,小小指尖别忘记。

午措头弯弯腰,手腕上面转一转。

打开水龙头,泡泡全冲走。

关上水龙头,小手甩三下。

一二三,小手洗得真千净。

细菌全吓跑,我们大家拍手笑。

(吴海梅杨晓静) 常规习惯培养篇

17.教师应该怎样引导才能使托、小班幼儿洗手时

不玩香皂和水?

许多托、小班幼儿洗手时喜欢玩香皂、玩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先让我们来分析幼儿洗手时玩香皂、玩水的原因。喜欢反复地操作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多次重复做一件事,是3岁左右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直接的感官刺激很感兴趣,一切的活动都有可能是他们的游戏。洗手时,香皂和水对他们而言是新的刺激,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导致他们不断地反复去摆弄,这时候他们是意识不到这样做是不好的,而成人的提示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一时还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 (I)给幼儿玩肥皂、玩水的机会。开展专门的玩水、玩肥皂的游戏。比如,“吹泡泡”的游戏,即让幼儿在水里将肥皂化开,自己制作肥皂液吹泡泡。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沙水区玩水。在游戏时,要告诉幼儿现在可以玩水、玩肥皂,但洗手时要节约用水,不能玩水。

(2)用拟人的方法引导幼儿。当幼儿不断地捏香皂,捏得到处都是泡沫时,告诉他们:“小朋友总是捏香皂宝宝,他都哭了。而且,香皂宝宝会越变越小的,他就不能和我们做朋友了。”

(3)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或玩具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经常玩水、玩香皂的幼儿,教师可以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玩具吸引他们,帮助他们摆脱香皂和水对他们的吸引力。在洗手前,

告诉他们洗完手可以去玩他们喜欢的玩具,当他们按要求洗完手后夸奖他们,并满足他们的要求。

(4)奖励法。顾名思义,对不玩香皂、节约用水的幼儿给予奖励。每次洗手后,教师的夸奖、拥抱或者奖励的小贴画对幼儿来说很重要。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相信持之以恒的引导一定会有效果。 1 8.如何引导做事拖拉的幼儿抓紧时问?

(吴海梅)

每个班级里都有做事情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催促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你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I)通过游戏比赛加以改变。教师可以经常与幼儿玩一些小的竞赛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跑得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进取心。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与他自己进行比赛:帮助幼儿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他每天完成某件事所用的时间。如果第二天比前一天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

(2)计数法。教师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幼儿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日常表现,估计出他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所用的时间。事先与幼儿讲明白,数到第几声的时候,他要做完某件事情;然后让幼儿准备好,说完“开始”以后就计时:1、2、3、4、5„„教师一边数,一边为幼儿加油:“你快要做到了!”幼儿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幼儿还差得很远,教师可以放慢记数的速度。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

(3)遵守常规活动的时间。教师要严格按照常规活动的时间要求去做。哪个时间段做什么,要让幼儿养成规律;到点该干什么,要让幼儿心知肚明。这样他们就能事先做好准备。

(4)让幼儿承受拖拉造成的后粟。如果在一系列方法实施之后,幼儿还是磨磨蹭蹭的,教师可以提醒他一下:“再不快点你就没时间玩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游戏或活动照常进行。这样幼儿就体会到了因为自己动作慢会比别人少玩游戏的后果,几次以后他自然就会加快速度。

(5)让幼儿尝到快的甜头。幼儿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时候,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在幼儿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要给他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 (何颖)

1 9.在过渡环节组织哪些活动可以让常规

安静、有序地进行?

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蕴涵这很多教育契机。那么,幼儿园的过渡环节具体是指什么呢?是指一个活动和另一个活动衔接的中间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有序地进行活动,既不使时间被浪费掉,也避免幼儿因为等待无聊而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打架、争执、乱跑等,以致影响下一节活动的顺利开展。

(I)音乐活动: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在过渡环节播放,提示幼儿当他们听到某一首歌曲时,就要做某一活动了。比如,当听到《小燕子》的歌曲时,女孩子就要学着小燕子“飞着”去上厕所;当听到((小花猫》的歌曲时,男孩子要模仿小花猫走路悄悄地去上厕所。同时,音乐活动也能让幼儿身心得到放松,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对音乐

的倾听力、表现力。拿答新手幼儿教师l20问

(2)游戏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孩子们进行盥洗等

活动。比如,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哪个小朋友的手里,哪个小朋友就可以请自己的三个好朋友一起来唱一首歌。唱完后,四个人可以一起进行盥洗活动,其他小朋友继续游戏。这样,幼儿既能感受到集体游戏的乐趣,能够自然地分组进行活动,又能填补“等待”的空

缺。

(3)自主选择活动:幼儿喜欢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操作物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区域材料和区域环境来让幼儿安静、有序地进行常规活动。当然,教师事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些小的活动规则。比如,如厕时间到了,在音乐的提示下幼儿去如厕,先如厕完的幼儿可以自己选择一些区域操作活动,如在美发区练习编小辫等。

语言讲述活动:教师可以把过渡环节设为“随意聊吧”。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说的事情与教师、同伴分享。但是,前提是要和孩子们定下相应的规则,即在聊的过程中不要影响到他人。教师也可以把过渡环节设为幼儿才艺展示的小舞台,让幼儿进行猜谜、说绕口令、唱歌等活动,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

(陈涛)

20.如何培养幼儿安静午睡的好习惯?

幼儿睡不好觉,特别是难以入睡时,教师要把握下列几个原则:

(1)不要责怪幼儿,幼儿有了心理刺激,反而不利于入睡,有的甚至还会假装睡着。

(2)和成年人一样,儿童的睡眠时间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幼儿睡眠时9常规习惯培养篇间长,有的幼儿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时间短的幼儿只要第二天精力充沛,不打瞌睡,就说明已有足够的睡眠。此时,教师可以安排这类幼儿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

(3)因偶然的因素没睡好觉,对幼儿也不会有什么危害,教师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幼儿经常难以入睡,天天精神委靡不振,教师就要和幼儿一道寻找失眠的原因,帮助幼儿克服睡眠障碍。

为了能使幼儿安静、顺利地人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I)中午进餐时,不要让幼儿吃得过饱。幼儿睡觉前如果吃了过多的食物,胃得不到休息,自然睡不着觉。

(2)在幼儿入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提醒幼儿睡前小便,以免因为憋小便而影响休息;要帮助幼儿换上宽松的衣服上床。如呆寝室光线太亮可以拉上窗帘,调暗灯光,以营造安静的睡眠气氛。教师也可以放一些轻音乐。幼儿听到音乐后,要闭上眼睛,安静下来,这样逐渐地就能进入梦乡。

(3)和幼儿共同制定午睡的规则,引导幼儿遵守大家制定的规则。比如,每天午睡时幼儿躺好后,可以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小声地和同伴交流,时间一到,他们就要躺好,闭上眼睛睡觉。

(4)给幼儿讲睡前故事。有些幼儿睡前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家里也是听着妈妈的故事睡

觉的。这类幼儿在小班比较多。对于这类幼儿,在他们躺好后,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他们喜欢的故事,或播放故事磁带。教师在讲故事或播放故事时要注意将音量慢慢地降低,故事的内容节奏要平缓一些,这样幼儿听着听着就会安静地睡着了。

(5)逐渐培养幼儿独自入睡的好习惯。有些幼儿会自动安静地入睡,但相当多的幼儿

在家中需要家长陪伴在旁或者有安慰物才肯入睡。一开始,可以允许这类幼儿按照自己在家中的习惯午睡,比如,有的幼儿喜欢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小毛巾睡觉,有的幼儿要嗅着小被头才睡得着。等幼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教师建立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利用“小毛巾借我用用”、“玩具太脏了,给它洗洗澡”等方法,帮助幼儿改正不健康的睡眠方式。

(6)要注惠对幼儿的随时护理。幼儿在睡眠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及季节为他们调整被褥。要注意打开气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风直吹在幼儿身上。

(7)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现幼儿在睡觉的时候有反常的现象,如咬被子或枕巾、脸色和嘴唇比较苍白、呼吸急促、浑身发抖等,教师要看看幼儿是不是生病了。如果幼儿生病了,要立即送去就医。 总之,教师要采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培养幼儿安静入

睡的好习惯。幼儿在身体舒适、心理满足的情况下,自然会很快地进入梦乡。

(何颖 任宏侠)

21.在幼儿园如何教托、小班的幼儿自己擦屁股?

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要学着在便后自己擦屁股了。男孩子呢,教师只要教他们轻轻擦干净就行了。如果是女孩子呢,为了避免污染到阴部,就要讲究擦拭的方向了,要教她们从前向后推擦。在训练幼儿自己便后擦拭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I)教幼儿学习折叠卫生纸。擦屁股之前先让幼儿练习如何折叠好卫生纸,告诉幼儿必须让纸巾足够厚,这样擦屁股时手指才不会被弄脏。可以让幼儿先练习擦鼻子、擦桌子等,让他们学习擦的动作,锻炼他们擦的能力。

(2)建立干净的概念。可以在活动中把“干净”这个概念放到故事中,9常规习惯培养篇 用角色来引导幼儿注意自身卫生。比如,可以根据儿歌《爱干净的小花猫》编一个不擦屁股的胖胖熊的故事。故事中胖胖熊总是不好好擦屁股,最后变得臭臭的谁也不喜欢他。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懂得要学会“干净”。

(3)给幼儿提供玩具娃娃进行模拟训练。把大米粥涂在玩具娃娃的屁股上,让幼儿先折叠好卫生纸,然后试着去擦,遵循“从前到后,不要太用力”的原则,擦一次小心地折叠一次纸巾,折叠纸巾2~3次后还擦不干净的话,要换新的卫生纸继续擦,直到纸巾上没有痕迹为止。 (4)实战练习。指导幼儿擦屁股时先叠卫生纸,擦一下,叠一下,再重复.直到擦干净为止。这个“技术”活儿,幼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熟练操作,因此,在确定幼儿能自己完全做好之前,教师可以和他们约定,每次他们自己擦完之后,允许教师来检查一下。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趁机帮他们擦干净。但是不管他们擦得如何,教师都要衷心地赞扬他们能干,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5)如厕后冲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步骤,因为有始有终才能让幼儿整地习得如厕的步骤,才能在这个方面让幼儿真正地实现自理和独立。4

附:儿歌

爱干净的小花猫

姐姐抱来个小花猫,拍拍爪手舔舔毛,

两眼一眯“妙,妙,妙”,谁来跟我玩,谁来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

胡子一撅头一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爸爸妈妈皱眉毛,

小弟听了真害臊: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何颖)

雩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22.怎样应对小班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问题? 大便难是小班幼儿人园后的一大难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有的幼儿腿部力量及平衡能力较差,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便方式,不愿在幼儿园排便,因而常常憋便或直接便在裤子里;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大便时习惯了成人陪同,入园后独自大便不适应;还有的幼儿常常因贪玩而憋便。这些不良的排便习惯容易让幼儿产生紧张心理而不愿来园,导致家长对教师产生误会。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细心的观察和了解,用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I)加强八目前的了解,做好入因后的记录。在幼儿人园前,通过让家长填写《幼儿成长小档案》,了解幼儿在家的排便情况。幼儿入园后,定时提醒幼儿大、小便。在此基础上,运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排便的基本情况,表扬幼儿取得的进步,加强家园间的沟通。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这样一段时间后,相信大多数幼儿都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能基本形成良好的

排便习惯。

(2)增强幼儿的腿部力重和身体平衡能力。对于个别幼儿腿部力量及平衡能力较差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户外体育游戏,帮助这类幼儿增强腿部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比如“过小桥”的游戏:教师准备拱形门、平衡木等材料,然后设置小河的情景,请幼儿钻过拱形门,走过平衡木,去小河对岸和老师做游戏。再比如“矮公鸡和丹顶鹤”的游戏:当教师说到矮公鸡时,幼儿就蹲着向前走;当教师说到丹顶鹤的时候,幼儿就踮起脚尖向前走,游戏反复交替进行。通过这些有趣的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及大掌常规习惯培养篇肌肉力量都会得到明显的增强,这有利于他们改善蹲便难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带娃娃去大便”的游戏让幼儿再次体验到在幼儿园如厕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在“娃娃家”中,设立娃娃卫生间,教师自制与班级卫生间相同的便器,请幼儿在玩“娃娃家“时,带着自己的娃娃去上卫生间。期间,教师要指导幼儿巩固上大便的要领:事先取好厕

纸,脱裤子要脱到膝盖处,蹲下时手要扶着小把手,大便后要叫老师或是妈妈擦屁股。

(3)和幼儿一起玩大便记录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大便带来的乐趣。幼儿每次大便后,都请他们在记录纸上画一个小太阳,在离园的时候请他们把记录纸带回家,幼儿会非常高兴的。大便记录,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当日大便的情况,也培养了幼儿定时大便的好习惯。 排便虽不是游戏,但融人游戏的因素,幼儿定时排便习惯的养成就会变得轻松、容易。 (何颖)

23.面对大班还时常尿床的小朋友,教师应该怎么办?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再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对于经常尿床的小朋友,教师要先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尿床的原因,可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幼儿身体是否正常;如果幼儿身体一切正常,教师则需要加强对幼儿睡前和睡眠 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帮幼儿井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幼儿睡前活动量不可过大,以免过度疲劳睡得过熟。在睡前1小时内,最好不要让幼儿吃流质食物或喝太多的水,临睡前应让幼儿排尽小便。在睡眠期间,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掌握好幼儿尿尿的规律,及时叫醒他。一般幼儿入睡1.5~2个小时后为第一次尿尿的时间,以后大概间隔为3~4个小时,甚至更长。教师在午睡中可以轻声地叫醒该幼儿一次问他是否小便,避免幼儿熟睡尿床,并逐渐引导幼儿养成自主起床排尿的习惯。

最后,对待儿童尿床要注惠态度和方法。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要把儿童尿床当成笑料,更不要因此大惊小怪。尿床的幼儿也有自己的苦恼,比如,他不敢在朋友家留宿,不敢参加夏令营等;当被发现尿床时,他会感到尴尬或不安。因此,当幼儿尿床时,教师对幼儿应多劝慰、鼓励,而不是斥责。幼儿稍有进步就予以表扬,以增强其信心。如果幼儿没尿床,可在表上贴一红星,以示鼓励。

切记:不要使幼儿精神高度紧张,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导致膀胱一有尿便想排尿,而每次又排不了多少,造成神经性尿频。

(何颖 杨晓静)

24.大班幼儿一日活动常规怎样体现幼小衔接?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活动和小学的活动有着诸多的不同。幼儿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进入到以正规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是为幼儿一生打好基础,也要为了人小学做好准备。入学是幼儿生活的新起点。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幼儿园大班教师应在一日活动常规中体现幼小衔接。

(1)作息时间的调整:由于入学后基本没有了午睡,又由于幼儿的脑掌常规习惯培养篇力劳动负担大大超过了入学前,所以,在入学前这段时间,需要家园配合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保证幼儿睡眠充足,并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这样入学后,才不会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还要要求幼儿早晨8:00上幼儿园不能迟到,如果迟到了就不能得到好看的贴纸。

(2)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班级中适当开展书写活动,教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书写姿势,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具。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能力:提示他们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要学会自己检查;学习时要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做其它的事情等。

在大班的下学期,教师还可以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擦、作业本、拼音本、图书等,让幼儿了解这些用品的名称和作用。每天让幼儿自己整理书包,让他们学会有序整理书包,并能够按书包的构造有序安放物品:把水瓶放在书包两侧的网兜内、把作业本放在书包前边的小袋内等,从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3)时间观念的建立:可以从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长短、遵守规定的时间、学习安排时间等几方面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教师可以教幼儿认识时钟,认识一分钟、一小时、整点、半点;公布班级活动时间,每日请值日生提示老师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比如,10:00时,值日生就会告诉老师10:00了,该吃加餐了;11:30时,要吃中饭了;下午5:00了,爸爸妈妈快来接了„„渐渐地,幼儿把时间和活动联系在了一起。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体验10分钟有多长及10分钟可以做什么等。比如,开展课间10分钟的活动,指导幼儿抓紧10分钟的时间如厕、喝水、收拾自己的文具,使幼儿在上学后能够适应学校的课间活动。

(4)任务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准备一个计划本,记下当天回家的任务,并指导幼儿自己做任务计划。比如,幼儿计划当天回家看一本书,那么他雩答新手幼儿教师l20问就要想好看什么书、在什么时间看等。请家长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写下反馈,第二天让幼儿带来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5)积极情感的培养:小学在幼儿的心中是很陌生的,因此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十分重要。教师要开展有关入学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让他们知道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师可以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我要上学了”、“我心中的小学”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小学参观以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小学。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幼儿会看到开阔的操场、整齐有序的图书馆和科学馆以及哥哥姐姐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学在他们的心中又多了一份吸引力。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对小学的陌生感会减少,对上小学产生向往和期待的积极情绪。

(郭慧莠) 常规习惯培养篇

25.区域游戏时,如何让幼儿了解区域的

活动常规并自觉遵守呢? 区域游戏活动的常规包括:幼儿自主地选择区域游戏内容;爱护玩具和游戏材料;能收拾整理玩具物品,保持游戏环境整洁;不大声吵闹,不影响干扰别人活动;游戏中与同伴友好合作。这些常规,除了告诉幼儿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能让幼儿了解并自觉遵守呢? (I)有效刺用标记。标记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年龄认知特点的传递方式。以标记图为媒介,让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站”出来说话,能让幼儿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

“娃娃家”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区域,但是,与其他活动区相比,“娃娃家”里的东西小、多且杂,所以,幼儿整理起来就显得特别困难。教师可以将“娃娃家”里的每一类玩具拍成照片,贴在玩具柜和对应的玩具篮里,这样幼儿就能根据照片进行“玩具找朋友”的游戏。同样,在美工区、建构区里,教师也可以在橱柜上贴上相应的实物图案,这些有趣的实物标识使幼儿的取放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及挑战性,也对区域空间和活动材料的使用起到了提示、指引和规范的作用。

(2)炒用儿歌。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内容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幼儿进行区域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

常规的要领。比如:在整理玩具时,可以引导幼儿边说儿歌《小玩具要回家》,边整理玩具。

(3)亲身示范。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空洞的讲解不能让幼儿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一定要避免单一说教的方式,应采用“教师亲身示范,幼儿直接参与”的形式。比如,在教幼儿如何使用剪刀、怎样使用固体胶时,教师在示范了之后,让幼儿边唱儿歌边操作练习,这样幼儿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掌握 动作要领。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利用集体时间,反复强调区域游戏规则的同时,教师还要在区域活动时,针对个别幼儿,和他一起活动,向他强化常规的要求。慢慢地,幼儿就能掌握并遵守常规了。

(5)小贴纸的魅力。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用小贴纸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哪个幼儿按照游戏常规去做了,就发给他一张小贴纸,对其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6)重在坚持。重在坚持,难也在坚持,特别是对小班的幼儿,教师一旦在管理方面有所松懈,那么以往的努力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所以,班级常规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教师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显著的甚至是永久的效果。

附:儿歌

小玩具要回家

小玩具,顶呱呱,

幼儿园里乐哈哈。

不想和你回家去,

幼儿园才是它的家。

小朋友,顶呱呱,

快把玩具送回家。

(何颖)

字常规习惯培养篇

26.当进入某个活动区的幼儿人数超过了

限定的人数时,怎么办?

开展区域游戏活动前,教师首先应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有可能怎样做有心理准备,然后,和幼儿起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包括怎样玩以及每个区域每次活动的人数。遵守游戏的规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有时出现了超出限定人数的情况,教师应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I)一种情况是,幼儿在进行恰当的活动,只是因为场地受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更换游戏场地。比如:一次,五六个幼儿一起在“娃娃家”游戏,“娃娃家”里显得很是拥挤。通过观察,教师知道孩子们在给娃娃开生日庆祝会。于是,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引导幼儿趁着天气好,到户外给娃娃开一个草坪生日派对,请更多的小朋友来参加。幼儿对教师的提议非常赞成。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商量了开生日派对的过程、需要的物品,并邀请了更多的幼儿来参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意图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拓展了幼儿的思维方式,鼓励幼儿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并由此调整了区域活动的材料、内容、地点,使其更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2)另一种情况是,幼儿在胡乱游戏,没有主题目标。教师要询问幼儿游戏的内容,请他们讲讲各自都在干什么。对于没有目标的幼儿,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建议他们上别的游戏区去游戏,改天想好后,再来这个区进行游戏。如果有主题目标的幼儿人数还是很多,教师可以让幼儿随机分组进行游戏。

(3)还有一种情况是,区域里的总人数不多,但是出现多人争抢一个角色或玩具的

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娃娃家”游戏时,两个女孩子都想扮演妈妈的角色。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协商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遵守先来后到的原则,或者采用轮流扮演角色的方法。在保证游戏安全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照搬生活经验——“你的家里还有谁”,以启发幼儿扩展游戏的思路设置新的角色,如姑姑、阿姨、姐姐等。这些都是好办法! (何颖)

27.面对外来参观的客人,幼儿是向客人主动问好

还是继续游戏?

当外来参观的客人走进班级时,教师应根据客人到来的时间不同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 (I)在游戏活劝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向客人们问好。

(2)在游戏活动进行中: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在游戏时他们最投入,甚至客人来了他们也未曾察觉,这时候不如顺其自然,即幼儿发现了客人就自然打招呼,没有看见的就继续游戏。教师不用刻意地提示幼儿集体向客人问好,这样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破坏他们的游戏氛围,影响游戏的质量。不过,对于客人走到身边能跟客人自然地打招呼、邀请客人参与游戏,并能和客人进行自然交流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鼓励。

一次开放活动,当客人们陆续地走进我们班时,孩子们正在专心地进行自己的游戏,并没有受到客人们的影响。客人们进来后先是用照相机拍9常规习惯培养篇摄教室环境,之后有的客人开始关注幼儿的游戏。一位客人走到正在科学区玩长度游戏的浩浩身边。浩浩正和小伙伴玩得高兴,看到身边站了一位客人,就马上说:“客人老师,您来猜猜,这个大吊车能吊起多远的东西?”浩浩在吊车的前面摆了一把长尺子,并在尺子的旁边,依据不同的长度摆放了不同的物品。客人反问:“那你觉得吊车可以吊到什么物品呢?”浩浩马上说:“我刚才吊到了这里的小桌子,我把吊车臂缩短了一些,我想这回可以吊到小铅笔了。”客人非常兴奋地说:“那咱们一起来试试吧!”这种很自然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幼儿自由游戏的能力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何颖)

28.如何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一起修改完善常规?

(1)让幼儿亲身实践,从比较中得出结论。让幼儿亲身体会哪个常规制度更好,更适合本班。比如:在中班的建构区游戏中,幼儿对建构游戏都十分感兴趣,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想要在建构区玩。一次,建构区中一下子来了8个小朋友,大家谁也不愿意把机会让给别人。于是,教师就请8个小朋友一起玩。一开始,幼儿还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听见小朋友告状的声音,“老师,他占了我的地方”、“老师,他把我的楼房碰倒了”、“老师,我都没地方搭了!”„„问题愈来愈多。于是,教师把这8个孩子集中在一起,向他们询问刚才遇到了什么问题,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老师,强强把我的楼房碰倒了!”“老师,我想搭一座大桥,可是他们把地方都占了!”“老师,地方太小了!”听了幼儿的话,教师马上引导他们:“地方太小了,那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人要少一点!”通过让幼儿亲自去体验,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了建构区的人数最多为4人,并制作了预约册,想玩的小朋友可以提前预约,按照预约的名单顺序游戏。

(2)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投票表决。组织幼儿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双方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再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同意谁的想法,最后进行投票。例如:中班幼儿在拼插区游戏时,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游戏结束也不好好收拾,乱摆乱放。教师一遍遍地提醒他们说:“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筐子放到旁边”、“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篓里”,可幼儿听了就忘了,总是记不住。最后,教师反思:“为什么总是由我告诉孩子们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于是,利用一次餐后的谈话,教师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拼插区既能快乐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儿自发地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抽出一名小朋

友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有的小组说:“不把玩具倒出来!”有的小组说:“每次玩一筐,不把玩具混在一起!”还有的小组说:“请小朋友检查!”最后,再由各组之间的幼儿相互提问修正。这样,一套由幼儿自己提议的活动区常规就制定出来了。随后,教师请幼儿把自己制定的游戏常规画下来,贴在玩具区,以帮助幼儿按照常规去做。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何颖)

29.区域游戏中有时出现幼儿串区的现象,

是否违反常规呢?

首先要明确,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选的游戏活动。幼儿在区域游戏时串区是经常出现的情况,不要把串区简单地划归为违常规习惯培养篇反常规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到幼儿频频串区行为背后原因:是无所事事地到处走还是有目的地选择,或是其他原因。然后,以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为目标,适度地介入和指导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下面介绍一些针对幼儿串区的不同原因,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I)串区原因一:选区犹豫。有的幼儿还没有选定游戏的区域,于是就到各区去了解游戏的内容或选择游戏的伙伴。这时,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和做决定的时间,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尊重幼儿的选择。

(2)串区原因二:交往式串区。区域游戏中各区有相对独立的一面,也有互动交流的一面。比如,在“娃娃家”游戏的幼儿开展游戏时,可能会去表演区当观众看节目、去“医院”游戏区看病、去“超市”游戏区买东西等;同样,其他区域的幼儿也可根据游戏的需要参与其他区的活动。这种情况,教师非但没有必要干预,还要加以鼓励与支持。

(3)串区原因三:遇到困难选择逃避。在操作材料时,有些幼儿遇到了困难,自己又不能解决,所以想放弃,干脆换一个区游戏。这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鼓励幼儿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敢于尝试。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这天,中班幼儿正在进行区域游戏。小美在美工区剪纸时遇到了不会剪的窗花,于是她就放弃了剪纸而去建构区活动。在建构区,在分工“谁搭建医院、谁搭建超市”时大家出现了分歧,于是小美又放弃了建构区而去“娃娃家”玩。在“娃娃家”玩了一会儿,因为都争着给娃娃做饭,大家起了争执,于是小美又准备换区游戏。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美之所以频繁地更换活动区,是因为她在游戏中存在着技能、交往和合作方面的不足。教师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她尝试一些简单的剪纸活动或帮助她完成作品,或者介入建构游戏或娃娃家引导她和同伴协商解决矛盾。 字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4)串区原因四:活动不专心,缺乏耐心。有的幼儿刚刚在美工区画了两笔就跑去建构区看看,一会儿又去图书区看看,自己的画却没能画多少;在涂色的时候,开始涂得挺好后来就没有耐心了。对于这类不能专心自己的游戏同时又缺少耐心的幼儿,教师可以与他们共同制定一个区域活动的计划,171标不要设得太高,要保证幼儿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专心地完成这个活动。在幼儿能够专心、耐心地进行游戏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

(5)串区原因五;游戏材料不适宜或缺乏层次。教师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近期的教育目标设计区域游戏和投放材料,但有时也会存在游戏材料不适宜或缺乏层次的情况而导致幼儿串区。投放的活动材料过于简单则没有挑战性,幼儿自然不感兴趣;难度太大则容易导致幼儿缺少成功感,他们也会失去游戏的兴趣。因此,只有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才能满 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要具备及时调整材料和游戏内容的能力,不断给予幼儿新鲜感,让幼儿对区域活动充满兴趣。

总之,每个幼儿既具有与其他幼儿相同的共性,又有各自发展的个性特点。他们因为兴

趣不同、水平不同,所以需要也不同。教师要注重个体水平的差异,促进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李蒙蒙)

9常规习惯培养篇

30.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较强,可是有些幼儿的倾听习惯却并不好,如在大人说话时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别人说话等。教师应让幼儿懂得在听故事、听他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坐姿要自然,眼睛要看着说话的人,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那么,教师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方面,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I)以身作则,耐心聆听幼儿的倾诉。平时,当幼儿向教师倾诉各种事情时,教师必须当好听众: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不能流露出不耐烦或敷衍的神情,鼓励他们尽可能详细地表达,并产生共鸣。教师要使幼儿乐意倾诉,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和帮助。

(2)树立认真倾听的同伴榜样。教师要多表扬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幼儿,号召别的幼儿向他们学习。对幼儿来说,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是对他们良好倾听习惯的肯定,能给他们极大的动力,让他们坚持不懈地继续这种好的习惯。

(3)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教师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学活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小朋友一般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生动、语言幽默风趣的小故事讲给幼儿听。

教师在讲故事前,还可以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讲完故事后,还可以请幼儿复述故事的情节或对话,幼儿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做出回答,这促使他们能够更认真地倾听故事内容。

(4)将倾听的要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备个环节。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之一,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一个特点。教师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比如,要求幼儿听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幼儿一些任务,让他们完成;让幼儿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总之,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这样幼儿的倾听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何颖 物晓静)

31.如何让教育活动活而不乱?

(I)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人手:

第一步: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活动目标要符合幼儿的能力、经验,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要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及求知欲。孩子们只有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参与兴趣与行为。要避免活动目标或内容过易和过难,使幼儿出现行为问题。

第二步:设计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幼儿有事情做就不会乱。教师要精心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并设计活动的基本步骤。在设计上,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交往、在活动中学习。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9常规习惯培养篇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基础。 第三步:根据先前确定的目标对设计的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事先预测活动的难点和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重要环节一定要详备多种解决方案。在设计上要强调幼儿手脑并用,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活动中,适时有效地引导。首先,教师对教学思路要清楚,对整体安排要心中有数,能及时观察幼儿的需要并做出必要的调节。如果幼儿不感兴趣,教师要用游戏激发其兴趣;

如果多数幼儿做不到,教师要降低难度;如果全班幼儿都已经掌握了主要目标的要求,教师就要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把握不住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教育活动常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第一,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建立一定的信号联系。比如,教师的手放平就表示请大家安静,教师双手摆在胸前就表示请大家站到前面来。 第二,加强日常培养,形成动力定型。比如,工具放在哪里、纸盒等材料放在哪里、画笔放在哪里都是长时间固定下来的。 第三,要强调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不同领域的课程会有不同的课堂常规,教师要在平时就让幼儿建立不同领域活动的不同常规,以保证活动的质量。

只要让幼儿跟着教师的主线走,让幼儿一直保持高度的兴趣,他们在活动中就会活而不乱.

(何颖)

拿答新手幼儿教师l20问

32.家长开放日,幼儿一见到家长就不遵守

常规了,怎么办?

在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中,幼儿见到家长出现不遵守常规的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特别是在小班、托班,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玩过的玩具乱摆乱放;用过的工具没有收好;垃圾废物扔得到地都是;平时用肥皂洗手当天却不用了;自己能穿上背心的当天也要奶奶给穿等。教师千万不要觉得失望和气馁。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幼儿看见家长情绪兴奋,情不自禁地忽略了常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的行为干扰了幼儿的活动。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表现不一样:在家不吃饭而在幼儿园大口吃饭;在家很胆小而在教育活动中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在家不爱运动而在幼儿园排球拍得很好等。往往在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会忘情地叫住孩子:“丫、r,爸爸在这儿,看爸爸,给你照张照片!”“牛牛,你渴不渴,快过来喝点儿水!”家长的行为分散了幼儿进行常规活动的注意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不够周全,教师只注重了幼儿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活动内容、材料等),而忽略了对家长工作的准备和出现问题时的对策。

那么,为了避免或减少在开放活动中出现幼儿不遵守常规的现象,除了准备好当天的活动以外,教师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I)活动前幼儿的准备:在家长开放日活动前,教师要提前对托、小班的幼儿提出一些要求,并鼓励他们好好表现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会很开心。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呢,虽然他们已经有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经验,教师也要和他们一起讨论当天他们应该怎样做,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制订开放日当天的活动计划。常规习惯培养篇

(2)活劝前家长的准备:给家长打预防针,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班级博客或者校友录提前公布活动当天的安排以及注意的事项,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不必对家长提出若干条的硬性规定,而是要用幽默的语言和人性化的温馨提示让家长明白应该怎样做,并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采用下面这样一段话:

大朋友,我要对您说,在我们专心活动时请不要打扰我们(您的相机、手机要静悄悄地);您要相信您的孩子足够独立,能做好他自己的事情。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是爱清洁、保护环境的好孩子,当孩子稍稍忘记时相信您能及时地提醒他。在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时,请给予机会让他们体验谦让、协商解决问题的快乐,在集体中他们一直都是好朋友。也许您的孩子因为激动、情绪不稳定而表现不突出,即使这样,您也要给他鼓励呀!请您在活动当天放下

架子,再做一次孩子,和您的孩子一起体会童年的快乐!

(3)活动中的暗示:在当天的活动中,教师一旦发现幼儿存在常规问题,要及时地提示和指导。此时的指导既是在指导幼儿,也是对家长的暗示。对幼儿和家长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年)活动后的总结:首先,教师要反思开放日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找到常规的不足之处,并设计调查问卷。要多渠道地了解家长对活动的反馈,请家长填写《常规调查问卷》和《反馈意见表》,并把自己的反思和《常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告知家长。接下来,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引导中、大班的幼儿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肯定幼儿常规方面做得较好的环节,鼓励幼儿在下次开放日活动表现得更好。

当然,也许这些工作教师都做好了,开放日活动当天还是不免会出现一些常规问题。但是,还是那句话:教师们千万不要觉得失望和气馁,因拿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童年。

(李蒙蒙)

33.在学习活动的操作环节中,如何培养幼儿

良好的操作常规?

操作活动在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活动中都占很重要的位置。操作中的常规培养也就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得好,能使活动得心应手,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那么,在操作活动中到底有哪些常规呢?

概括起来有三点: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在用完后放回原处;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把垃圾废物收进垃圾箱;轻拿轻放桌子、椅子。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呢?大家可以尝试根据操作活动的步骤,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对幼儿进行操作常规的培养。 (I)操作前先提要求,让幼儿明确应该怎么做。向托、小班幼儿提要求时,语言要游戏化、情境化;向中、大班幼儿提要求时,语言要简洁、明确。以美术活动为例,在小班幼儿开始画画前,教师可以用拟人化、游戏化的语言提示幼儿:“我们要和小画笔做游戏了,做游戏时不能撕坏小画笔的衣服,做完游戏要把它们送回家哟!”对中、大班幼儿则可以直接提要求:“爱护你的画笔,用完画笔要检查画笔的笔帽,然后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放回子里。”

(2)操作中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一方要观察并指导幼儿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一方面要关注幼儿常规习惯音养。比如,在剪纸活动中,要求幼儿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把垃圾废字常规习惯培养篇

物收进垃圾箱。有的幼儿一心扑在剪纸作品上,只顾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而忽略了掉在桌子上的纸屑。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提醒他收拾好自己的桌面后再展览作品,或者对认真整理的小朋友提出表扬,暗示大家向他学习。

(3)操作后,要及时小结。教师也可以利用环节过渡的时间对操作活动中的常规情况进行小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对托、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示范法和练习法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请一名小朋友搬小椅子,让大家看看他的方法对不对,指导幼儿搬椅子时要轻拿轻放,然后要求所有幼儿都来做一做。中、大班的小结可以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录下操作活动的视频在小结时播放,引导幼儿自己评价操作时的常规情况,并及时地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鼓励幼儿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吴海梅)

互动环境创设篇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展示个性、实现成长的。幼儿因班级环境剑设是一十永恒的话题,也是新入职教旰必须面对的工作之一。班级环境不仅要体现对美的追求,更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展示幼儿创造的能力,要能成为幼儿成长的“老

师”。本篇不伍阐述了如何剑设生话琢境、游戏琢境、教学琢境、嫱饰琢境及家园互动琢境,还告诉幼儿教师要学会根据幼儿的话动及时更新琢境,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互动环境创设篇34.幼儿园的互动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墙饰包括哪些类别?

(I)幼儿园的互动环境包括主题环境、区域环境和生活环境三部分。每一部分互动环境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主题环境即主题活动的互动环境,包涵隐性的互动环境和显性的互动环境。隐性的互动环境一般是指主题墙饰中幼儿参与制作的部分,大多是以美劳方式体现的。例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商高兴兴来幼儿园”的主题墙饰中,教师可以请幼儿画一些小花、小草、小动物或者用手工粘贴的方法制作一些作品放在上面。到了中、大班,一般是要求幼儿把对主题活动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呈现于下墙,以体现主题的轨迹。而显性的互动环境是指真正能够让幼儿操作的环境。例如:在小班主题活动“春天”中,教师把主题墙布置成春天的景象,有花、有草、有树、有池塘。其中,树的叶子可以让幼儿用夹子夹来练习点数,树干是用磁铁做成的,可以请幼儿把背后粘有磁铁的小动物送回家;池塘里的鱼是用撕拉粘扣做成的;池塘里有各种小鱼的影子,可以供幼儿玩找影子的游戏。在这个主题墙饰中,到处都是幼儿可以直接操作的内容。在中、大班也可以有这些互动环境,但表现形式不太一样。例如:大班“我要上学了”的主题墙饰中有一个“学习真有趣”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教师为每个小朋友制作了一个小盒子,还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别的小旗子,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表现插上不同的小旗子,这也是一种互动环境,但相比于小班,这的互动环境会少一些。

◆区域环境多体现的是区域的一些规则、活动流程提示及幼儿的活动雩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作品。例如:在大班的美工区,教师可以张贴一些陶泥制作、绘画过程的流程图,还可以设置一面作品展示墙,展示幼儿在区域中制作的作品。除此之外,中班的区域环境也可以包括一些竞赛内容和竞赛评比结果的展示。例如:把飞行棋布置在区域环境中,幼儿就可以直接在墙壁上与小朋友进行游戏;在建筑区和“娃娃家”,教师还可以投放一些材料如积木、娃娃的餐具和衣服等,让幼儿直接与环境进行互动。

◆生活环境是整体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培养幼儿的常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设生活环境时,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小班的生活环境中,除了张贴一些照片和流程图作为提示外,还可以有一些拟人化的布置。例如把幼儿擦嘴时用的镜子装饰成小猫、小熊等各种小动物的脸,这样幼儿在照镜于擦嘴的时候就好像在为小动物擦嘴一样,非常有情趣,无形中也激发了幼儿对这一环节的兴趣。再比如,针对小班幼儿还不会主动饮水以及许多幼儿不喜欢喝白水的情况,教师可以把饮水桶布置成奶牛或者水果榨汁机等,用这种方式鼓励幼儿多喝水。而中班幼儿的生活环境可多以照片形式出现,教师把需要提示的重要部分拍成照片制作成流程图,布置在环境中给幼儿进行提示。到了大班,生活环境则是 让幼儿把需要提示的重要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者以点带面用某个小朋友的好经验带动全体幼儿进行学习。

(2)墙饰主要包括欣赏类墙饰,动手操作樊墙饰及思维参与类墙饰。每一类墙饰的具体内容包括:

◆欣赏类墙饰多体现在美工区域中,教师会提供一些画家的作品、教师自己的作品或者小朋友的作品来装饰环境供幼儿欣赏。

◆动手操作类墙饰是指幼儿可以直接操作的环境,如小班墙面上的磁铁游戏“小动物找家”、“走迷宫”等。

◆思维参与类墙饰多体现在幼儿视线以上的墙饰和主题环境中,如大9班幼儿制订的一日计划、学习计划等。

互动环境创设篇

35.小、中、大班怎样布置主题墙?

(王秀宇)

主题墙是围绕主题活动所创设的一系列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墙面环境。幼儿视线以上的墙面体现的主要是中长期目标,往往会涉及健康、社会、艺术、语言等各领域内容;而幼儿视线以下的墙面主要体现的是近期目标,是主题活动中的某一个分支。在布置主题墙面时,要 以美观、得体、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前提。

(I)小班幼儿的主题墙饰要富于情境化,生活化,让幼儿能够体会到家的温馨。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父母走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面对生活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他们情感很脆弱,容易产生情绪问题。所以,教师在布置墙面时要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式的氛围,材料要选择质地柔软的、多种材质的,颜色不宜太多。例如:教师可以请幼儿带来自己的全家福张贴在“娃娃家”的墙面上,让幼儿时刻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能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安慰。

(2)中班的主题墙饰相比小班的墙饰,要减少拟人化的布置,要立体,要体现出废旧材料制作的内容,而且幼儿参与的内窖要多于小班。墙面的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但不要过于深入,例如根据中班主题“汽车工具总动员”布置的墙面,上面就是幼儿参与的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交通工具。这既体现了多种材料的结合,又充分展现了幼儿的参与。

(3)大斑幼儿的主题墙饰应更多地体现幼儿的参与。大班幼儿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这时的主题墙面布置对于幼雩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儿来说是一个思考、探究、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展现自我的平台。可以在墙体上大面积展示幼儿用陶泥、废旧材料等制作的作品,让幼儿体会参与的快乐。此外,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活跃、计划性强,墙饰中还可以增加计划、分类、对比等内容。例如:大班主题“时光隧道”中,主题墙展示的是用线描画绘制的四季的轮回,整个绘画都是幼儿参与完成的。“隧道”中展示的是幼儿从在妈妈的肚子里一1岁一2岁一3岁一4岁一5岁一上学的成长过程,穿过“隧道”来到幼儿即将进入的小学,小学中有小学生在上课、游戏、活动(这些内容都是幼儿用陶泥制作的)。主题研究的内容包括:我的身体长高了、我的牙齿发生了变化„„然后,过渡到幼小衔接的内容:游戏真奇妙、老师真奇妙、书包真奇妙、朋友真奇妙、学习真奇妙等。这些内谷都是幼儿参与过的,多以绘画形式和操作形式展示。与此同时,大班的墙饰还要注意图文并茂和体现幼儿参与的轨迹。 幼儿园的墙饰内容,.应该随季节、主题、节日等因素动态变化。例如:随着季节,变化墙饰的颜色和内容;随着主题的更换和节日的到来,变化墙饰的内容等。

(王秀宇)

36.怎样让墙饰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园墙饰环境是幼儿园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墙饰环境的创设能激发幼儿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个性和潜能。

(I)要想让墙饰能够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墙饰必须要引起幼儿的兴互动环境创设篇趣。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结合这一前提,收集材料,并以幼儿的眼光创设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2)墙饰的刨设在结合幼儿兴趣的同时,一定要与当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如果创设一个与幼儿兴趣和教育内容无关的墙饰环境,会让幼儿感到陌生,不知道怎样进行操作,也就不能与之进行有效的互动。而结合当下的教学活动布置的墙饰,幼儿因为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比较了解,就很容易接受。例如:小班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后,将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喂动物”的游戏材料粘贴在益智区的墙面上(见图1),并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墙面环境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中呈现出来,幼儿见到此环境就不会感到陌生,而且,有了在教育活动中操作的经验,他们就会自然地参与游戏,与墙面形成有效的互动。图1小班墙饰——“喂动物” (3)让幼儿参与刨设也

是促进幼儿与墙饰有效互动的一种方法。幼儿的参与可以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的参与。比如:中班要开展“我健康我快乐”的主题活动,教师准备创设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看谁长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得快”的墙面环境。在创设此环境时,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与幼儿交流、共同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让幼儿画出自己的自画像,设计身高的标记符号。在讨论到“怎样能长得更高”的话题时,请幼儿将讨论出的好方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粘贴在墙面上。整个环境创设的过程几乎都是由幼儿自己完成的,这大大提升了幼儿参与的兴趣,让幼儿与环境进行了充分的互动。

还有一种方式是幼儿随机的参与。比如:在“冬天”的主题活动中,各年龄班都结合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小班幼儿在美工活动中画了手套、围巾、帽子,并在活动结束后给主题墙上的小动物们“戴上”;中班幼儿开展了剪雪花的手工制作活动,并将剪好的雪花粘贴在教室的墙面上;而大班幼儿则在讨论了冬天怎样保护自已后,将讨论的结呆展示在墙面上。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自然地与墙饰进行了互动。

(4)墙饰环境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活劝的目标、季节及幼儿的兴趣定期变换。比如: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墙饰的更换,突出季节特征;根据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及目标的完成情况陆续地增添或替换其中的内容。比如小班开学后第一个月的目标是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那么环境和墙饰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创设。等幼儿情绪稳定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常规的培养,如正确使用小勺、正确看书、正确擦嘴等。 (5)教师的积极引导。要想让墙饰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还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幼儿扩展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同时,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幼儿参与,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都能在与墙饰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杨雪松)

字互动环境创设篇

37.主墙饰环境怎样随着幼儿的需要动态变化? 主墙饰环境是指教室里幼儿视线以上,面积最大,起装饰、欣赏作用以及拓展幼儿认识与经验的墙饰,其面积大约占到整个墙面的2/3,多数主墙饰的外面还会有一个画框。它是班级里最显眼、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墙面,只要幼儿进入教室内,就会注意到它。主墙饰是整个教室环境的点睛之笔。主墙饰是潜在的教育环境。它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班级环境,引起幼儿的观赏愿望,拓展幼儿的认知视野,延伸幼儿的活动兴趣,带给幼儿参与的成就感。在布置主墙饰时,墙面的背景是基本固定的,只是里面的内容要随着幼儿的经验、教学目标和活动主题而不断变化。

(I)内容的系列递进变化。教师要结合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学期目标、季节以及节日的变化而变化主墙饰的布置。比如:刚开学时,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布置“我们的新家”、“假期到过的好地方”等主题,之后随着学期的推进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布置“我认识的蔬菜和水果”、“动物之最”、“我知道的运动项目”等主题。再比如:大班初期,结合“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把小学设计成远景呈现在墙面上,因为“上小学”对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等大班第二学期参观过小学以后,就可以把小学设计成中景,要让幼儿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上课、做操、游戏的情景,便于幼儿把对小学的了解添加到墙饰中去;到了大班末期,小学又作为远景,掩映在社区、公路、立交桥的图画中,以启发幼儿思考:如果要安全到达学校,是走人行横道还是过街天桥呢?会经过哪些公共场所、涉及哪些标志、注意哪些危险呢?

(2)细节的丰富和改变。教师应结合近期的主题活动内容、幼儿关注的热点问题、班级主要活动来随时更改画面的局部与细节内容。例如:随着新的教学活动主题的出现,小兔子的形象可以换成小狗、小猫、小猴子等。这样,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以随时和环境互动,始终有新鲜感。

(3)多方面引发幼儿的思考。主墙饰的布置要能够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要能拓

展幼儿的思维。例如:“秋天的景色”的绘制要和“秋天的气候”、“秋天的活动”(放风筝、拾落叶、做树叶标本)结合起来,以便满足幼儿的多种表达方式。再比如:小班幼儿的学期认知目标是“认识形状和颜色、能对4个以内的物体进行点数以及认识常见的动植物”等;情感目标是“喜欢和同伴相处、爱上幼儿园、爱小动物”等;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不挑食,喜欢吃蔬菜水果”等。为了实现幼儿发展的这些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墙饰:

在一片黄土坡上,有一只穿着绿色衬衫、深红色裙子的小兔子正从远处走来。它挎着一只装满蔬菜和水果的篮子。离它不远处,有一排红白相间的小房子掩映在绿树中间。方形的窗户、三角形的烟囱,让房子看起来漂亮极了。兔妈妈正围着围裙给小兔子做好吃的萝卜呢。 在这个画面中,小兔子的形象和小朋友很接近,符合小班幼儿喜欢拟人化情境的特点;同时,画面又告诉了幼儿兔子的食物是萝卜,这样幼儿就可以帮助小兔子粘贴萝卜。这个墙饰启发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满足了他们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认识红、黄、绿等颜色。

◆感受季节的特征。

◆感知小兔子的生活习性:爱吃萝卜、爱吃菜。

◆对家庭亲情的认识(通过小兔子折射自己的家)。

◆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点画、装饰环境。

9互动环境创设篇

◆爱护小动物:为兔子制作萝卜、为小兔子找伙伴(用棉花粘贴小兔子)„„

(4)引发幼儿行为与情感的参与。要想引发幼儿的深层参与,教师需要在墙面的设计上巧用心思,深入挖掘墙面的情感和社会教育价值。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某年的元旦前夕,大班教师设计了一个新年老人背着口袋在雪地中走的背景墙饰,画面上方还设置了新年倒计时牌。1:7袋是用皮筋系在新年老人的肩膀上的(拴在墙上的一个挂钩上),并用一圈皮筋扎住,口袋底部有一个拉环一直垂到幼儿可以够得着的高度。老师说:“新年快到了,有谁想要送给好朋友礼物,就可以将1:7袋拉下来,把礼物放进去。但是,不能偷看里面的东西哦!新年联欢会那一天才能打开。当然,爸爸妈妈也可以送礼物给自己的孩子哟!”孩子们听了以后非常兴奋,每一天都有人往口袋里面放礼物。

一个孩子给搬家到广州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把它放到了口袋里。教师知道后悄悄地联系了那名小朋友的家长,请那位家长寄来了孩子在广州生活的光盘,还有他也想念小伙伴的录音带,教师把那名幼儿在广州的活动录像光盘和录音带放到了口袋里。一位爸爸将自己的一枚勋章带来,希望在元旦联欢会上让他的孩子知道:“虽然爸爸不能经常陪你,但是爸爸非常爱你。宝贝这么乖,爸爸才能安心地、出色地完成工作。”„„

随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坐立不安起来。他们问周围的同伴是否给自己送了礼物,有的还用“你给我一个,我给你一个”进行交换。其实,他们不知道,教师会在联欢会的前一天在幼儿们都被接走后,打开礼物口袋把礼物清点一遍,没有收到同伴或家长礼物的小朋友都会得到老师的礼物。

联欢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当教师把口袋从新年老人的背上取下来时,孩子们的目光中都充满了期待。教师读了那位小朋友写给广州小朋友的信,也把广州小朋友邮寄来的录像给大家看了,小朋友间的友谊因此得到了升华。教师还读了那封爸爸写给孩子的信,孩子听到后感动得哭了„„ 小小的主题墙饰,成为师幼、同伴、亲子间互动的桥梁。 要体现预期计划与随机调整的统一,实现幼儿的兴趣需要与长远发展的统一、集体教育与个体需要的统一,教师在墙面布置时就要随着幼儿的能力发展、兴趣爱好、探究需要调整,为儿童的认识与探索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刘洪霞)

38.怎样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布置互动墙饰?

在创设小班的互动式游戏墙饰时,教师必须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墙饰富有游戏性,既可变又可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真正让墙饰发挥其隐性的教育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与墙饰互动频率低或互动不深入。那么,怎样创设一个既让小班幼儿喜欢又能整合发展目标的互动墙饰呢?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I)布置可活劝的墙饰。小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的阶段。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在创设墙饰时就要考虑让墙饰“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小班幼儿与之互动。可是,一个不可移动的墙面怎样让它动起来呢?

首先,在选材上就有一定的要求。材料一定要坚固耐用,不能玩一玩就坏了,那样会让幼儿感到失望,下次他们就不敢再去碰了;材料还要安全,9互动环境创设篇不能选择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危害的材质。此外,材料最好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参与到收集材料的活动中,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一些废旧物的再利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创造。综上所述,一般我们可以选择各种饮料瓶、包装盒、布、较安全的木头制品和绳类等材料布置墙饰。

其次,在制作上也有要求。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有拉、推、拨、捏、敲、搓、扣、抽、按、插等,因此,在制作可活动的墙饰时,教师就要满足幼儿练习这些动作的需要,想办法让上述材料动起来,让幼儿通过拉一拉、敲一敲,改变物品原有的状态,要么使其形状发生改变,要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只有在不断的变化中,幼儿才有兴趣去操作、摆弄这些墙面玩具。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吸引幼儿与墙面互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操作、摆弄,发展幼儿的小肌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此外,在与材料的接触过程中,幼儿可以感知光滑、粗糙、软、硬等触感,进而发展他们运用感官感知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例如:

在创设“天气预报”的小墙饰时,教师借用了教室里一个高高在上的暖气管。在暖气管的上下两端各固定一个粘钩,然后把绳子拴成圈,套在两端的粘钩上,让绳子可以上下拉动,并在绳子上固定一个小夹子,将塑封好的太阳、乌云等图片夹在夹子上。这样幼儿就可以随天气的变化拉动绳子,来更换对应的天气标志。

这样一个小小的墙饰通过拉的动作满足了小班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让他们感知了滑轮的运动方式,发展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了他们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真是既有趣味性又富有科学性。一些简单的材料,只是改变了其固有的呈现方式,就增加了几分动感。这就是让墙面动起来的方法。

(2)布置可探索的墙饰。小班幼儿是在不断的操作中获得新的经验的,9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活动墙面时不能只关注它是否能活动,还要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发展目标,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条件,让他们在与活动墙饰接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 在开展“有趣的瓶子”主题活动时,教师用瓶子制作了一个游乐场的活动墙饰,即将瓶子制作成幼儿喜欢的各种游艺项目,赋予它们可操作、可探索的游戏性。其中,教师用各种饮料瓶制作的瓶子弯道最受幼儿欢迎。幼儿通过在上面操作小球发现:小球在不同的弯道中滚动的速度也不同,而且弯越多速度越慢。逐渐地,他们还迁移经验选择一些他们自己发现的物品如积木、瓶盖等来代替小球进行操作。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能感受到滚动玩具带来的乐趣,还能获得自己选择材料探索滚动速度的乐趣。他们在自主的游戏中大胆地进行探索,为其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还利用蛋糕盒底盘制作了可以旋转的观览车以及依靠磁铁吸力制作的小停车场,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数学的排序、分类、点数等学习内容。

此外,在创设可探索的活动墙面时,教师还要注意让游戏方式、内容、结果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例如:在“投喂鱼食”的小墙饰中,教师选择了冰棍

棒、各种豆类、瓶盖、废旧笔帽、不同质地的球等材料,让幼儿根据形状、颜色、高矮、质地等来对这些材料进行排列、比较、点数等游戏活动。同时,教师还根据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制定了不同的游戏规则,或者个人游戏或者多人游戏,大大拓展了幼儿游戏的选择空间。

(3)布置富有情节的墙饰。要想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需要教师生动形象的引导。墙饰布置也一样,也要求教师先了解清楚幼儿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然后用他们喜欢的颜色、形象、情节来装饰墙面。例如:在布置“故事大王”的游戏墙饰时,教师选择了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的颜色鲜艳的材料,设计了可以折叠的故事大书。这样,幼儿不仅能自由地旋转、翻转故事大书,利用故事大书的背景来讲故事,还能感知到改变拉拽方式能呈现出的不同的背景,进而体验到不同的看书方式——由原来的坐着看书变为站着看书,或者几个人同时看一本书。这一改变既解决了小班幼儿喜欢从众的游戏特点,又满足了幼儿主体意识体现的需要。并且,在故事大书中教师运用了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通过插、接的方式改变人物的位置让幼儿来讲述故事,这样更加富有情趣与动感,使幼儿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更加积极、投入。

因此,在布置墙饰时赋予游戏墙饰一个情节,能让幼儿更加富有情趣地参与到与墙饰的互动中来。

(4)布置包含整合目标的墙饰。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感受着学习、探索的乐趣。一个墙饰中不能只包含一个领域的目标,要整合所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适宜目标,充分发挥墙饰隐性的教育作用。例如:

在布置“回家路上”的互动游戏墙饰时,教师以幼儿的“全家福”照片作为游戏墙饰的终点,将整面墙布置成游戏棋的样子。幼儿可以用由他自己的照片制作成的棋子,在整个墙面上“走来走去”。小朋友拿着照片从幼儿园出发,每走到一个格子中就会有一个小游戏要求他来完成。比如:“帮助农民伯伯摘苹果”,点数摘了多少苹果;“给小动物喂食物”,区别动物的食性并学习一一对应;“分蔬果”,根据水果、蔬菜的影子找到对应的水果、蔬菜。幼儿需要冲破道道“难关”才能到达自己的家。这个游戏既让幼儿学习了分类,又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这样的墙饰不但让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更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幼儿在完成每一步的游戏时也学会了点数、分类、排序、比较等知识技能。同时,在富有情节的游戏中,他们获得了彼此交流的机会,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小小的一面墙饰融入了数学目标、语言目标、艺术目标以及社会目标,突显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刘瑶)

39.幼儿视线以上的墙饰和视线以下的墙饰

在布置上有什么不同?

互动墙饰是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它一般和班级的教育主题以及教育内容相配合,要符合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墙饰的布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幼儿视线以上的墙饰,一部分是幼儿视线以下的墙饰。这两部分墙饰在布置上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I)主题表现的内容不同。视线以上的墙饰主要表现的是主题的背景、框架,目的是给幼儿一个宏观的认识。例如:针对大班主题“我要上小学了”,视线以上的墙饰就可以设计成小学的场景图;针对中班主题“各种各样的车辆”,视线以上的墙饰就可以设计成马路或小区,针对小班主题“我爱妈妈”,视线以上的墙饰就可以设计成很多孩子围着妈妈的场景。 视线以下的墙饰主要是对主题内容的展开,是就主题下的某一小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是比较微观的、细化的。例如:针对大班“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视线以下的墙饰就可以设计成小学生的一日作息、怎样才能戴上红领巾等;针对中班“各种各样的车辆”的主题,

视线以下的墙饰互动环境创设篇就可以设计成各种类型的车辆以及车辆的用处、标志等。

(2)主题表现的方式不同。视线以上的墙饰主要是以欣赏类为主。例如:针对大班“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设计一个小学的场景图,供幼儿每天欣赏,让他们了解小学的各种设施、活动等,帮助他们做好幼小衔接;针对小班的主题“春天”,教师就可以把视线以上的墙饰设计成春天的景色图,包括春天的树、人、动物等,让幼儿能够在班里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视线以下的墙饰主要是以操作类、绘画类、制作类为主,主要体现幼儿与墙饰之间的互动。例如:针对大班主题“我要上学了”,教师可以在下墙设计一个书包,旁边放有很多的实物或照片,让幼儿选择书包里要放哪些东西以及应该怎样放才合理等。还可以设计一个“小学生的课间lo分钟应该做什么”的话题,让幼儿展开想象并画出来;针对中班的主题“各种各样的车辆”,教师可以让幼儿每人画一个自己熟悉的车辆标志或者设计一个车标,还可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制作不同类型的车等,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3)体现的目标不同。视线以上的墙饰主要体现该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中远期目标。例如:针对大班“幼儿园的回忆”主题,教师可以把幼儿园所有教过该班孩子的教师的照片贴在上墙,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感恩,而这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的;针对中班“各种各样的车辆”主题,教师可以把上墙布置成一个小区的背景图,让幼儿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喜爱周围的环境,学会有目的、有顺序、连续的观察等。

视线以下的墙饰主要体现近期目标。要随着主题课程的推进,逐步深入或更换。视线以上和视线以下的墙饰虽然有不同之处,但都要体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这一特点,通过墙面的布置让幼儿充分地探索、参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贾华)

40.“天气预报栏"如何设计?怎样让幼儿感知

天气和生活的关系?

(I)“天气预报栏”的内容要随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化。“天气预报栏”应包括当天的气象信息、天气的渐变过程以及动植物、人类的活动与天气的关系。从小班到大班,“天气预报栏”的信息量要逐渐增加。小班强调的是即时性天气;中班强调天气的综合情况,如气温、风力、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等,还可以给出爱心提示(多喝水、防风沙);大班需要记录天气的渐变过程,观察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四季轮回的规律等。

(2)引导幼儿学会记录天气。小班幼儿只要能够观察天气,并找到相应的风、云、雨、雪的图片并张贴在“天气预报栏”就可以了。中、大班幼儿重在感知具体的天气变化,例如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温度计记录气温,学会倾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并了解什么是最高气温、什么时间的温度最高、什么地点的温度最高以及温度与湿度有什么关系等。每一个小问题都有专门的小组负责每天记录,一个地点有几只温度计(水银的、酒精的)用于测量,大家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幼儿不但要记录时间、温度、风力、湿度,还要提示大家怎样着装。

(3)引导幼儿通过天气变化认识世界。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天气变化,讨论中国夏天最热的地方和冬天最冷的地方在哪里。通过看新闻,让幼儿了解同一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天气,以及同样的天气人们的不同感受。例如:下冰雹了,孩子们可能会很开心,而瓜农们则因为西瓜被砸坏很伤心,大人们的出行也受到影响。

拿互动环境创设篇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还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和最冷的地方分别是哪里”,认识到“生活的区域气候不同,人们的着装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引发幼儿对世界的探索兴趣。

(刘洪霞)

41.“天气预报"墙饰怎样体现小、中、大班

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实细则明确指出了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其中也包括了幼儿对于天

气的感知和理解。 (I)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纲要》要求在日常生活(如散步、出行)中,引导幼儿感知四季最明显的特征,以及下雨,下雪等自然现象,体会天冷了多穿农服、热了少穿衣服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教育内容的考量,小班的“天气预报”墙饰可以设计为一个大轮盘,上面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然后可以将四季的明显特征画下来,让幼儿去配对,以增强墙饰与幼儿的互动性。另外,还可以准备不同季节的服饰如长袖、短袖、长裤、裙子、围巾、手套、毛衣等的图片,让幼儿分别贴在相应的季节旁边,了解服装要随着天气而相应地变化,更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还要引导幼儿熟悉并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如雨、雪等,向幼儿提问:“遇到这些天气我们应该怎么办?什么物品可以帮助我们?”请幼儿找出雨伞、雨鞋、雨衣、帽子等应对这些天气的物品照片。

(2)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纲要》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探究和发现四季的明显特征,说出四季名称,比较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体会人们如何通过增减衣服适应气候的变化。基于教育内容的考量,中班的“天气预报”墙饰要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参与性。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和代表各种天气现象的图标,让幼儿自己挑选出当天的日期卡片和天气图标,并说出目前所处的季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了解到天气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可以认识一些天气现象及其图标的表示方法。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服装的图片,让幼儿进行挑选,想一想这样的天气适合穿哪些衣服。因为中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绘画技巧,所以可以让幼儿在季节的旁边画上代表该季节的一些积极事物。比如:春天,桃树开花、柳树发芽了,人们穿上了春装,小朋友们开始锻炼身体,小动物们也开始出来活动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探究发现四季的明显特征。

(3)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纲要》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感知四季对动植物生长变化及人们衣着、生活的影响,观察不同的天气现象(风、雨、雪等),发现它们与四季的关系,主劝想办法遥应天气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教育内容,大班的“天气预报”墙饰可以让幼儿自己记录下每天的日期、季节、气温、天气现象等,进行一段时间的气温比较,找出气温的走势规律,进一步了解四季是如何更替的、每个季节大致的温度是多少、每个季节明显的天气现象是什么,‘并统计出一个月内晴天的天数、阴天的天数等,这是对幼儿数学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设计一个穿衣指数,让幼儿自己思考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并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外,引导幼儿记录每天的空气污染情况,让幼儿了解沙尘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询问幼儿“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善空气质量”,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虽然都是“天气预报”的墙饰,但因为每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在墙饰的布置和设计上也要有所区别,以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还要增强墙饰与幼儿的互动性,让幼儿能够真正参与进来,互动环境创设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天气、环境和我们人类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天气。

(贾华 刘瑶)

42.如何把文字与教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创设教室环境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文字,文字主要是用来对所创设的环境进行注解,或者在幼儿认识文字的情况下,帮助幼儿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目的,同时还方便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其知识经验。可见,在教室环境中出现一些文字是 没有坏处的。但是,在创设识文字环境时,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文字与环境割裂开,达不到让幼儿亲近文字的目的。那么,应该怎样创设文字环境呢?教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I)文字应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多人不赞同在教室环境里呈现文字,认为会给幼

儿带来压力和负担,至少也有“机械灌输”、“强迫认字”之嫌,甚至以为这是违反幼儿天性、抹杀儿童天真的不良举措。的确,如果只是单纯地呈现文字,强迫幼儿认字,割裂文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那么这样的认字过程对幼儿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也是我们不提倡的。但是,当幼儿在环境中无意识识字的时候,认字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了。比如,根据幼儿日常生活的需要,教师可以在玩具柜的每一格都贴上相应的汉字标签,这样幼儿在寻找、取放玩具的过程中会自然习得汉字。再比如,在科学角布置“交通标志”图时,让图与文字对应,幼儿在分辨各种标志特征的过程中,也会无意识地认识汉字。

(2)文字环境应与主题活动联系在一起。幼儿园各项教育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目标,识字环境的创设也不例外。在环境创设中,有机渗透汉字教育,让幼儿在全面感受幼儿园课程要求的同时,适当认识一些汉字,也能促进课程目标更好地实现。教师可以结合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创设与主题相应的汉字环境。比如:在“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教师在主题角张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引导幼儿掌握地图的相关知识,知道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活动区布置了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在自然角里放置了北京的土特产照片以及市树、市花的图片等。幼儿在欣赏图片、认识物品的同时,自然认读了汉字。幼儿还自己去收集北京的老照片,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收集北京各景点的门票,主动认读有关的文字说明。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仅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主动与老师、同伴、家长交流,增强了沟通能力。 (3)文字环境的刨设应该邀请幼儿一起参与。在创设文字环境时,除了遵循趣味性的原则,还要邀请幼儿参与进来。比如:教师可以先在彩色的卡纸上用卡通的字体写上“娃娃家”、“图书角”、“理发店”这几个字,字体要大。然后,请幼儿用剪刀剪下这几个字,并张贴在对应的活动区中。再比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可以命名绘画的主题,如“我的妈妈”,然后请幼儿绘画,并把作品连同名字一起张贴在美工区中。这样幼儿在做做玩玩、剪剪贴贴的过程中就学习了汉字,与汉字交了朋友。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也得到充分的满足。

(4)文字环境应该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因为环境在有意或无意地向幼儿传递着信息和经验,因此,幼儿园文字环境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环境。比如:制作包含“年、月、日”、“气温”、“天气”等几个板块的“天气预报栏”,由值日生用汉字插上当天的日期、气温及天气,报告气象情况;引导幼儿认识每天的菜谱;让幼儿公布每天的值日生和升旗手名单。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每层楼梯的墙面上,经常布置、更换一些幼儿的美术作品,并在作品的右下角贴上“作品主题”、“作者姓名”的标签,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材料,为他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技能。

◆区角环境与主题活动的结合还要考虑区角的功能和特点,不要为了结合而结合。首先,要确定在主题活动中渗透了哪些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在哪些活动区中渗透。比如:大班“春天”的主题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特点,并尝试用多种手段表现春天的特征。根据这些主题目标,教师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提供春天的花的图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在美工角可以为幼儿提供粉色和黄色皱纹纸进行团球粘贴迎春花的活动;在音乐角可以为幼儿提供((小燕子》等歌曲,使主题活动的目标真正深入地渗透到区角中。

◆对于同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区角材料的投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不同形式与主题目标结合。比如:在“春天”主题活动中,一个活动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在自然角可以通过投放图片让幼儿了解蝌蚪变化的几个过程;也可以投放实物蝌蚪,让幼儿在观察中感知变化的时间和过程;还可以利用拼图,巩固幼儿的知识。但要考虑到所投放材料的数量要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

(2)为主题教学做准备。区角活动不但是主题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也可以为主题教学做准备。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在幼儿已有相关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帮助幼儿丰富和掌握有关的经验和技能。这样一来,区角活动就成为幼儿获得一些

主题教学所需要的经验或技能的有效渠道,幼儿可以通过区角活动,为顺利参与到主题活动 中做好准备。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幼儿的兴趣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区域与主题的有效结合。

(杨雪松)

拿互动环境创设篇

44.如何布置“新闻墙”?

(I)“新闻墙”上的新闻应是幼儿眼中的新闻。“新闻墙”上的内容不该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电视里播出的和报纸上登载的新闻。比如:有个班级在临近2008年奥运会时设置了“申奥倒计时牌”。当幼儿被问到什么是“申奥”的时候,他说:“深奥就是不明白。”看来,儿童不能理解这个专项名词的含义。由此可见,“新闻墙”上的新闻应是幼儿眼里的新闻,是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成人眼里的小事情可能是他们眼中的大事情。例如:某个幼儿给他刚刚烫了头发的妈妈画了一张画像,并张贴在“新闻墙”上,然后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妈妈烫了一个羊尾巴头,特难看,不信晚上她来接我时,你们看看。”诸如此类的新闻还有“我家小狗生狗宝宝了”、“我家来了个小哥哥”、“幼儿园草地上有蚯蚓”一„‘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新闻,是他们自己的新闻。概括来说,儿童的新闻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社会热点问题。即幼儿能够理解的社会热点,如“下大雨让好多车开不动了”、“公园里的迎春花开了”等。

◆幼儿园和班级的新闻。即在幼儿园和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如“幼儿园新来了一个男老师”、“××老师要生小宝宝了”、“自然角的蜗牛下小蜗牛啦”等。

◆个性化新闻。即幼儿自己的新闻,如“我妈妈烫头了”、“我家新养了一只小狗狗”等。

(2)幼儿的年龄段不同,“新闻墙”上的内容范围和深度也不同。小班“新闻墙”上的内容,多半是教师引发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让幼儿描述,话题范围一般比较小,如“我家的好玩具”、“我喜欢的动物”等。9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而中班、大班的新闻主题相对宽泛,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如“来园和离园的路上”(既可以进行对各种社会机构、车辆的观察,也可以记录发生的事件)、‘‘我知道的小学”、“我去过的好地方”、“汽车的里面和外面”等。

(3)“新闻墙”要有常规活动的吏特。儿童的兴趣是需要成人引导的,儿童的短暂兴趣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强化才能成为持久的兴趣,进而形成系统的探究行为。设置“新闻墙”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关注、思考和探索。为了保持幼儿对“新闻墙”的长期兴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常规活动进行强化,例如:在过渡环节开展“小小新闻播报员”的活动,请幼儿向大家讲讲自己了解的新闻,然后由教师排版打印出来贴在“新闻墙”上;也可以在“新闻墙”旁边摆放一张桌子,请幼儿把与新闻有关的材料放在上面(如暑假旅游时带回来的纪念品)。要给幼儿交流新闻的机会,否则幼儿的兴趣是不会长久的,新闻也就没有意义了。总之,常规活动的支持能使幼儿对新闻有较长时间的关注。

(4)“新闻墙”也要注重满足幼儿的个别需要。每个“新闻墙”虽然一般只有一个热点主题,但是在边缘处也要有其他新闻展示的空间,既可以用图片表示,也可以用实物表示,以满足幼儿的个别需要。比如:有次有个幼儿将自己掉了的四颗牙齿装在首饰盒子里,放到“新闻墙”边缘的展架上,让大家看自己的收藏,并且自豪地告诉大家自己一颗虫牙也没有。后来,“新闻墙”就多了一个展示牙齿的板块,许多幼儿将自己掉的牙放到展架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展览。有个幼儿甚至把自己拔下来的牙齿也展示了,大家发现拔下来的牙齿都发黑了,而且有牙根,这一对比让他们知道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他们也就更加认真地刷牙了。

(5)“新闻墙”要有廷伸的空阍。“新闻墙”的功能看似只是展示幼儿眼中的世界,其实

它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是群体交流经验、体验快乐生活的途径。每一个热点都是新的探究的开始,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拓展“新闻墙”的空间,例如针对“我喜欢的动物”这个新闻主题,互动环境创设篇教师可以在图书区添加((百科全书》、在电脑区添加动物光盘,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在轮换下一个热点主题以前,教师还可以将现有的主题装订成册,留下空白页,感兴趣的幼儿仍然可以继续添加内容。

(刘洪霞)

45.怎样让幼儿更加关注和理解“新闻角”的内容?

幼儿园每个班级都可以设置一个“新闻角”,特别是大班,非常有必要。随着午龄的增长,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增强,他们不再仅仅关心他们自己或身边的事,也开始关心周围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生的大事。我们要满足幼儿的这种需求,为他们创设一个环境去感知和了解。

如果只是单纯地张贴一张或几张新闻照片,很难吸引幼儿参与到“新闻角”的活动中来。要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就要增强新闻角与幼儿的互动。

(I)拓展新闻背后隐含的备种知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一条新闻会包含很多的信息和内容,教师应该努力去挖掘和探究,让幼儿保持新鲜感和对新闻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不断参与。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条新闻,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他们也都很清楚,看似没什么需要再进一步了解的,其实不然,教师可以把奥运会所有项目的图标和文字都摆放在“新闻角”,让幼儿进行配对,以便了解有哪些具体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让幼儿认识不少汉字。另外,可以把所有场馆的照片贴在“新闻角”的墙上,让幼儿将比赛的项目与各个场馆相对应,了解每一个场馆所进行的比赛项目。还拿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可以做一个统计表,将幼儿感兴趣的项目列出,用文字和照片描述这个项目的比赛规则,以便幼儿进一步认识比赛项目。另外,还可以统计幼儿所关心的关于奥运会的问题,每周解决一个到两个问题,不断扩充幼儿对于奥运会的认识。

(2)让幼儿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如果是局外人,幼儿很可能没什么兴趣去关注新闻。但让他们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后,他们的关注程度就会大大增加。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每天的电视、广播都在播放与之有关的新闻,幼儿也有所了解,知道有很多人在受苦受难。为了让他们参与进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新闻角”:请幼儿画出如何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发幼儿的思考。之后,组织爱心捐款,把捐款时的照片拍下来,贴在“新闻角”,这样他们就会更多关注这条新闻。

(3)请幼儿记录班级和幼儿田发生的新闻。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喜欢关心和了解身边的大事,但这些事情,很多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他们可能不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如果新闻就是在班级里、幼儿园里发生的,那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会很感兴趣。可以每天请两三个小朋友说说他们发现的新闻,然后请大家共同选一个最合适的贴在“新闻角”,这样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性,进而激励他们积极去发现和寻找新闻素材。

(4)及时更新新闻内容。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新。只有新鲜的事情才会吸引人去关注,因此,“新闻角”的内容最好两三天就换一次,一直保持着新鲜感,幼儿自然就会关心和参与了。

总之,要想让幼儿参与,就要增强幼儿的自主性,让“新闻角”和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贾华) 互动环境创设篇

46.小、中、大班的自然角主要区别在哪里?

如何具体创设?

自然角是小、中、大班不可缺少的活动区之一,是幼儿了解自然知识的一个窗口。在自然角,幼儿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动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对周

围世界的关注及探索兴趣;通过学习种植,可以了解简单的种植知识,并学习照料动植物,培养爱护动植物的情感。由此可见,自然角的建立能帮助幼儿丰富很多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建立一个他们喜欢的、能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自然角。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小、中、大班的自然角环境创设也应有所不同。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 (I)小班自然角的环境色彩要鲜明,动植物要易于观察、识别。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尤其对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在创设小班自然角时,教师一定要选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易于让幼儿观察认识的内容,并且要注意分类清楚。比如:可以在自然角张贴幼儿熟悉的小动物或植物的图片,如兔子、鸡、鸭、鱼、水仙花等,让幼儿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还可以把水果和蔬菜装饰成各种娃娃(见图2),或者把种植的器皿设计成一列小火车(见图3)、把花盆装饰成小动物的样子(见图4)等,增添材料的新鲜感和趣味性,这样更能吸引幼儿进行欣赏和观察。拿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图2水果娃娃 图3火车小花盆 图4动物小花盆

(2)中班自然角的材料要相对丰富,要为幼儿观察和记录提供条件。对于中班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单规律,并从中体会到愉快的情感。因此,中班自然角的材料要相对丰富一些,应包括种子类、养殖类、干果类、水果类、蔬菜类、标本类等,还要提供用不同方式种植的植物,如水培植物、土培植物等。此外,为了多角度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教师还可以创设实验类的环境,如吸水性的实验、地膜实验、不同种植形式的实验等。为幼儿准备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教会他们认识各种文字标记,指导他们通过个人和小组两种方式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变化。

(3)大班自然角的创设,应更多地为幼儿提供能够进行观察比较的东西,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和探索。比如按照植物的特点,提供阔叶类、花卉类、针叶类、耐旱类、喜水类、爬藤类等植物(见图5)。同时,还要考9互动环境创设篇

虑到幼儿的需求,为幼儿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比如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植物的种子,让幼儿自由选择并种植,然后指导他们自己设计制作小标牌,自己进行观察记录等;还可以引导幼儿对废旧材料进行加工创造,把它们变成有用、精美、新奇的种植容器。

大班的自然角应更具有探索意义。比如,指导幼儿在水培植物里滴上几滴红色的颜料,让幼儿观察植物的变化(见图6),或将种植的两种相同的植物做不同的处理:一个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一个盖上不透明的盖子不见阳光,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后对比其变化。通过这些实验,让幼儿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等。在大班的自然角,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饲养乌龟、金鱼等小动物,让幼儿了解动物的习性,激发他们爱护动物的情感。还可以结合季节特征饲养蝌蚪等动物,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动物的生长变化。记录是培养幼儿观察、总结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它是区角创设不可缺少的内容。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总之,自然角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及探索兴趣。教师应深入挖掘其教育意义,为幼儿创设有趣味性、观察性和参与性的自然角环境。

(杨雪松)

47.自然角的植物刚种下,幼儿就把它们长出来的情况在 生长日记上提前画完了,怎么办?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没有耐心,急于完成任务;二是幼儿不懂得生长日记如何写,不知道植物的生长是一个过程以及生长日记要把这个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

科学是严谨的。教师让幼儿对植物生长进行记录,是为了培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一种良好态度,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练习画画。因此,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要告诉幼

儿必须科学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果幼儿这样做了,会得到教师奖励的一个星星的贴纸。而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具体的指导:

(I)集体讨论可以记录哪些内容,并指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可以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哪些内容,如植物的形态、生长过程、所需要的生长条件等,并告诉幼儿,针对每一块内容,他们如何进行观察与记录。具体内容如下:

◆记录日期、时间、植物的名称。作为植物生长日记,首先要有日期和时间的记录。不一定每天都记,有可能两天的生长状况差不多,那就隔一天再记录。这样,日期和时间就一定要写清楚。

◆完整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种子种下了,就一定会发芽、开花、互动环境创设篇结果吗?不一定是这样,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就长那么大,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记录完整的生长过程,从最开始钻出一点儿小芽到慢慢长出一片叶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细心地观察、耐心地记录,并在记录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比如:发了几个芽、是什么颜色的?叶子的形状如何、叶脉是什么样子的?叶子的生长方向是怎样的?

◆记录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多的外部条件——土壤、水分、阳光等,在做记录的时候,这些都要有所体现。比如:第一天浇了多少水,植物吸收了吗?发芽了吗?第二天又浇水了吗?发芽了没有?第三天还没发芽,就该想一想水浇得合适吗?多了还是少了?第四天还没发芽,是不是考虑给它换个地方,等等。告诉幼儿:“这些情况你们在记录的时候都可以画下来,这个记录的过程体现了你们的探究和思考,说明你们不只是在练习画画。”

(2)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疑问和猜想。在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幼儿一定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叶子会长成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花?这种植物喜欢什么样的生长环境„„鼓励幼儿把这些疑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猜想画下来,最后和现实相比较。这也是幼儿主动探究的一个过程。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提问和猜想,鼓励小朋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

(3)全班小朋友分享彼此的植物生长日记。最后,全班幼儿一起分享彼此的植物生长日记。教师可以在每份生长日记下面写下该幼儿的名字,然后把这些生长日记张贴在自然角里。 (贾华)

9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48.如何设置区域游戏场地使幼儿间既不相互干扰又能进 行必要的交流?

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要想让幼儿间既不相互干扰,又能在必要时进行互动交流,那么在设置区域场地的时候,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自发性原则——环境的布置能引导幼儿自发地在自已的活动区游戏。具体做法如下: ◆用桌子、柜子、隔板等物体将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游戏区域,让幼儿有选择的余地,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区域专注地游戏,可减少打闹及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用不同质地的铺设物(地毯、地板革、榻榻米)或改变不同区域的光照明度来暗示区域的界限,以界定游戏的范围和特性。铺设物还有利于消除噪声。

◆各区域之间要留有清楚的走动线,避免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被打扰。

◆分隔物的高低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化。小班幼儿需要相对开放的空间,因此,分隔物不要太高,要能保证幼儿随时看到教师,使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也便于教师指导。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分隔物以幼儿坐下来抬起头能够看到教师为宜。大班儿童的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分隔物最好由幼儿自己选择并决定其封闭程度。

(2)相邻性原则——创造幼儿游戏操作的便利条件。具体做法如下:

◆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使幼儿能够产生互动行为。例如:“娃娃家”与建构区相邻,便于两区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型建构区与互动环境创设篇小型建构区安排到一起,便于激发幼儿的更多创意。

◆考虑幼儿的需要,将需要水、采光的区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

(3)可变性原则——支持幼儿相互学习、激发刨惠。具体做法如下:

◆可以在作为分隔物的柜子下面装上万向轮,或用屏风、布帘等物来分隔区域,使幼儿能够弹性地变换和组合游戏区。

◆充分利用空间,相邻区域共用分隔物,使材料能相互通用。

(4)多样性原则——提供分类的材料,便于幼儿运用单一材料或综合材料游戏。具体做法如下:

◆每个区域都应摆放材料的分类架或收纳材料的收纳筐,便于幼儿选

取和整理材料,减少无效游戏时问。

◆区域分类不要过细,以免使幼儿失去选择的余地。例如:不要把手工制作区分为纸工区、泥工区、绳编区,可将这三类材料摆放到一起,鼓励幼儿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材料进行创作。

(5)转换性原则——启发幼儿转换游戏空闻和视觉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区域的空间分隔应该是动态的,以便教师能够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给幼儿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

◆教室里的桌子最好是两人共用的长方型书桌,便于幼儿搬动组合。架子、隔板、地面铺设物也要尽可能方便幼儿移动。

◆阳台不要全封闭,使幼儿能够通过栏杆向下看到户外的事物,便于转换幼儿的观察点和视角,进行户外游戏。

◆将室内游戏转移至室外,使室内、外游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

(6)互动性——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环境和他人进行互动。具体

做法如下:

◆鼓励幼儿参与环境设置,改变区域环境以实现自己的计划。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游戏初期视空间大小规定区域游戏的人数。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逐步放宽限制,由幼儿自行决定参与人数。

◆操作台面不要靠墙,应便于幼儿围坐、欣赏同伴作品及相互交流经验。

下面是建构区环境创设的要求:

①大小建构区域相邻。

②空间大,宽敞,至少两面开放。

⑤游戏空间具有动态性,能随时调整。

④区域内要有保留、展示作品的空间。

⑤地面有铺设物,减震、除噪、保暖,形成区域划分界限。

⑥有与幼儿午龄、建构主题对应的环境布置。

⑦儿童自行决定主题和作品的保留或更换。

实践证明:以上区域环境创设的方法便于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全方位互动,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

(到洪霞)

49.怎样投放区域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区域材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支持物。在投放材料时,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兼顾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既要做到趣味和操作性的统一,又要注意投放时的适量和适度,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具体来说,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教师需遵循以下原则: (I)全面性原则——小、中、大班游戏材科的融合。目前,幼儿园中互动环境创设篇混龄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同一个班内有的幼儿间年龄相差2岁;此外,因为幼儿园在招生时往往以8月31日为临界点来划分小、中、大班,那么今年8月31日出生的幼儿与去年9月1日出生

的幼儿就分在了同一个班,但幼儿间年龄却相差一岁;更何况,同样年龄的幼儿还存在着能力差异。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严格按照年龄班来分配玩具。这就意味着,一个班级里可能要融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或者其中两个年龄段的游戏材料。

(2)合理性原则——投放材料要适量、适度。具体表现如下:

◆适量:是指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当。玩具太少,幼儿无法游戏;玩具太多占去了幼儿的游戏空间,容易使幼儿刺激过度,过于兴奋,导致他们忙于频繁更换材料而不能专注于一种有效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教师要投放和幼儿人数相当的相同玩具,便于幼儿模仿和操作;对于中班幼儿,教师要投放相同种类的不同玩具;大班呢,则应将不同种类的不同玩具混合投放。至于玩具的数量,教师要多观察,随时调整。

◆适度:是指难易程度要适当。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幼儿取放材料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即玩具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幼儿取放。比如:小班玩具柜的最下面一层的隔板可以拉出来,使幼儿能清楚地看到最下面的玩具,方便他们选择。此外,上下层玩具要定期调换,使幼儿有新鲜感,加强幼儿与玩具材料的互动;二是指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教师有时需要对成品进行改造。因为有的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将材料的适用年龄笼统地概括为1—6岁,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年龄段的划分。比如:套碗是10个一组,小班幼儿区别不开它们的相对大小,无法操作,教师可以将其隔两个去掉一个,使幼儿能明确地分出大小,待幼儿能力提高后再一点点补足。再比如:有的镶嵌板小班幼儿抠不出,教师可以将其表面拧上螺丝,使幼儿容易抓握。此类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自行摸索。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3)动态性原则——材料的预设功能要服从于游戏的现实需要。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对于教师精心投放的材料,幼儿却不按照其预设的功能玩。例如:幼儿拿积木当枪玩,用小汽车来堆高。教师在连续观察幼儿后发现,每当有新玩具投放时,幼儿总是要这样试试、那样试试,于是教师就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在不损坏玩具的情况下探索。还 有的幼儿制作泥人的眼睛时会到自然角拿绿豆,因此,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调整材料的功能。

(4)效益性原则——充分挖掘利用资源。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玩具材料资源、教师群体资源、幼儿群体资源。同年龄平行班不要买两份同样的玩具,可以只买一样玩具,两班幼儿轮换着玩;还可以互换场地玩。例如:拼插玩具买同样的6个,每班3个,就不如买两种,每种3个,然后分给两个班,过一段时间后再换着玩,这样只花一份钱,孩子们却玩到了两种玩具。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阳台、楼道的空间,两班共用一套大型实心原木积木,这样既能节省资金,又可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互换班级进行游戏,这样幼儿有了新鲜感,玩游戏会更加投入。与此同时,邻班小朋友的作品也会激发他们的创意。

(刘洪霞)

50.如何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创设

互动的美工活动区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开放、互动的活动区域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互动环境创设篇 (I)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情境性的荚工活动区环境。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很强,但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教师在创设美工区的环境时要注意情境性,并应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另外,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小肌肉发展不是很灵活,还处于涂鸦的阶段,因此可以在美工区创设一面涂鸦互动墙供幼儿绘画,让幼儿无拘无束、自由大胆地创作。再有,投放的美工材料要易于幼儿操作,开展的美工活动要简单,以便幼儿产生成功感,激发他们参加美工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比如可以设计用印章画画、

用玻璃球滚画等。

(2)把美工活动区与其他活动区结合起来。中、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已经逐渐丰富起来,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也相对提高了许多。因此,教师可以把美工区和其他区域结合起来,创设区域间的互动环境。比如:根据其他区域的活动要求,在美工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其他区域所需的道具或者材料。例如:

◆美工区与“娃娃家”——在美工区投放纸张、橡皮泥或者面团等材料,让幼儿动手为“娃娃家”的娃娃制作食物,如面条(撕纸条)、汤圆和饺子(用面团或者橡皮泥制作)。 ◆美工区和表演区——在美工区制作表演区角色表演所需的道具。比如故事表演《三只蝴蝶))里所需的蝴蝶头饰,可以让幼儿通过涂色或者是粘贴等形式自制。

◆美工区和建筑区——在搭建马路时,可以让幼儿用自制的树、花、草等装饰马路。 ◆美工区和图书区——在美工区中指导幼儿自制图书,塑封后放置在图书区中,这样的图书幼儿特别喜欢,乐于反复翻阅;或者是修补图书,让幼儿利用工具材料在美工区进行修补,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爱护图书的意识。

雩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附:故事

三只蝴蝶

有三只蝴蝶,它们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在花丛里玩耍,忽然下起雨来。三只蝴蝶找地方躲雨,碰到一朵红色的花,蝴蝶问:“红花姐姐,红花姐姐,我们能在你这里躲雨吗?”红色的花说:“我只让红色的蝴蝶来躲雨。”红色的蝴蝶说:“我们是好朋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它们又去找其他的地方,来到一朵黄色的花前,蝴蝶问:“黄花姐姐,黄花姐姐,我们能在你这里躲雨吗?”黄色的花说:“我只让黄色的蝴蝶来躲雨。”黄蝴蝶说:“我们是好朋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它们又飞走了,来到一朵白花前,白蝴蝶问:“白花姐姐,白花姐姐,我们能在这里躲雨吗?”白花说:“我只让白色的蝴蝶躲雨。”白蝴蝶说:“我们是好朋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蝴蝶们于是又飞走了。 这时候,太阳公公听到了蝴蝶们的喊叫,它赶紧过来,把云彩赶走了,天又睛了,三只蝴蝶又高兴地在一起玩耍了。

(宋月伟)

51.如何通过表演区的环境促进幼儿表演游戏的开展?

表演区是一个能使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充分表达自我的区域。在表演区,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展示自我。如何发挥表演区的作用无疑使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模仿为主,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指导,放任幼儿自己在表演区游戏,互动环境创设篇那么这种游戏很难上升到具有教育意义和提高幼儿自我表现力的层次,表演区就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在班级的各个区角中,表演区在幼儿的眼中无疑是既充满新鲜感又很陌生的,因为表演区既不像“娃娃家”和建筑区那样让幼儿凭观感就能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又不像图书角和美工区一样第一眼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教师不需要太多的引导就可以让幼儿投入其中。因此,班级区角活动开展得是否成功,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幼儿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表演区,在表演区中尽情地释放自我、开心地游戏。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表演区的环境创设是至关重要的。 (I)定期改变表演区的蔑饰。表演区的装饰应跟随班级主题活动和季节的变化而定期更换,这样既能使区角与主题相结合,又能给幼儿新鲜感,使幼儿愿意投入其中。比如,“节日”主题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在表演区投放相应的节日活动材料和服饰,供幼儿表演之用。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动作、服饰和道具,培养幼儿在表演区中的表现欲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小班的幼儿更加倾向于色彩艳丽的服饰和道具,教师应该及时把它们提供给幼儿。教师可以先在集体活动中亲自展示给幼儿看,以便幼儿进行模仿,如穿上漂亮的裙子跟随音乐翩翩起舞、背上帅气的小鼓敲出响亮的节拍等。然后,教师把这些素材投入到表演区,引导幼儿进行表演。

◆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则在模仿的基础上多了些想象和创新。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要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有表演的欲望和体验自我创新的乐趣和成功感。比如:表演舞蹈,只教给幼儿基本的动作就行了,让他们自己进行组合,表演故事。

(3)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能强迫幼儿到表演区游戏,但可以有意识地在集体活动中进行一些故事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带领幼儿在表演区中游戏;同时,可以让幼儿在众人面前展示表演区中的表拿教学方法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对构音异常的幼儿 教师可以提供正确的语言发音模式。如利用图卡、字卡、注音符号卡、语言学习机、发音部位模型、镜子、录音机等教材教具,实施辨音训练与构音训练;利用个别指导或团体辅导,进行语言训练;训练过程应尽量寓教于乐,利用游戏、比赛、舞台剧、角色扮演、歌唱、猜谜、朗读等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学习情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让幼儿随时随地地练习,自然而然、耳濡目染地学会正确的发音。

2.对发声异常的幼儿

教师可指导一般的发声原理及发声卫生知识,指导使用声带的正确方法,使幼儿了解不必要的大声或太兴奋的叫喊声等对声带有不良的影响;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实施判断适当的音调、音量、音质的听觉训练,用以幼儿自我矫正;对较小的幼儿,可利用行为改变技术或增强原理,鼓励幼儿用悦耳的声音说话等。

3.对语畅异常的幼儿

教师要认识口吃幼儿的特征,设法消除幼儿精神压力的根源,利用“减敏法”,让幼儿先在合唱、齐唱、共同朗读、角色扮演、舞台剧、对玩偶说话等压力较小的情境中练习说话,然后逐渐除去其所依赖共同朗读或合唱的情境,最后使幼儿能不借助他人的陪同而能单独流利地说话。教师应鼓励和支持他们,也鼓励其他幼儿接纳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说话的愉快和成功的经验;鼓励幼儿培养其他方面的专长及兴趣等。这些都是建立信心的心理辅导策略。

4.对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

幼儿口语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语言发展迟缓。原则上,教师宜注意语言学习的环境,使语言发展异常的幼儿被同伴所接纳,制造和谐融洽的活动气氛,不让他们在团体生活中受到压力,也就是训练班上幼儿不嘲笑其幼稚的语言或发音异常。更应努力营造说话的环境,利用电话、玩偶、录音机、捉迷藏游戏等活动,引导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说话。并通过团体活动或生活经验,实施语言基本训练,以增进他们与同伴之间交流与说话的机会。

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语言训练教室可设置沙箱、水槽、语言观察室、游戏室、各种玩具(如电话玩具)、玩偶、积木、黏土、录音机、发音教室、语言学习机等设备,以刺激幼儿说话的动机。

5.对言语内容贫乏的幼儿

对于言语内容贫乏的幼儿,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幼儿有话可说。

101互动环境创设篇

地不需要太大,教师只需要提供一张便于幼儿操作的桌子即可,投放的材料要考虑到幼儿的能力特点,让幼儿在创作中得到发展。 ◆拼插区:喜爱玩具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探索拼插中可以直观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建筑区:建筑区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域之一,幼儿可以在搭搭摆摆的过程中将自己熟悉的马路、高楼搭建出来,体验快乐。

(2)活动区划分的几点建议。在划分活动区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动静分开。在划分区域时,要注意活动区与活动区之间的间距,安静的区域和活跃的区域不要距离太近(如表演区和图书区),以免安静区域的活动受到干扰。

◆因地制宜。那些要求水和采光的区域,如科学区和美工区,要设置在靠近水源和窗户的地方。

◆游戏场地的创设,必须保障足够的游戏空间。空间的布局要合理巧妙,比如用玩具柜分割区域,正面的柜子里放各种图书,背面的背板可以用来张贴幼儿的作品;还可以利用走廊、转角处设置活动区域,比如把表演区设置在走廊,既节省了空间,也便于其他区域的幼儿观看。

建筑区

(宋月伟)

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54.“家园互动栏"应该包括什么内容,

怎样吸引家长参与?

以往,我们经常在“家园互动栏”上公布各领域的发展目标。月周教学重点,单向告知的功能较多。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当天上了什么课,而且对图片信息的关注频率要高于文字信息,尤其关注有自己孩子的内容。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家园互动栏”上展示了一张孩子们挖白薯活动的照片,某家长看到以后,兴奋地对别人说:“看,这个是我儿子。”其实,他的孩子只是照了个背影。由此可见,要想进行有效的家园互动,教师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先吸引家长观看,然后潜移默化地引导家长和幼儿正确地沟通,进而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园互动栏”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教育活动告知。即将近期的教育内容告知家长,重要的是不仅告诉家长教师要做什么,还要指导家长学会配合教师,否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有一次,教师在“家园互动栏”上张贴的教育内容为“学习诗歌×××”,家长看到了当天回家就让孩子背诵,孩子背诵不下来家长很着急,就打了他,结果导致孩子开始惧怕学习,惧怕将幼儿园的事情说给家长听。 “三八节”马上就要到了,教师让幼儿谈谈“妈妈每天上班,还要为我洗衣服做饭,是多么辛苦呀”这个话题。没想到一个幼儿说:“我妈妈不辛苦,每天都是我爸爸做饭。”另一个幼儿接着说:“我妈也不辛苦,她上班就是打电话(她的妈妈是接线员)。”幼儿为什么感受不到妈妈的辛苦呢?试想,哪一个幼儿真正了解过妈妈的工作?哪一个妈妈曾经对孩子讲过自己的辛苦?那么,在进行这个教育活动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家长呢?仍窄 过程观察指导篇

观察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如何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特性,并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是新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篇阐述了对幼儿的游戏话动、同伴交往情况及体育活动等进行观察指导的有效方法。互动环境创设篇然以“三八节”为例。教师要告知小班幼儿的家长,让妈妈讲一讲自己照顾孩子的经历;告知中班幼儿的家长,请他们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如果可能,带领孩子到自己的单位参观一下,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成就;建议大班幼儿的家长除了介绍自己的工作成就以外,还要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的女中豪杰,使幼儿从“三八节”爱妈妈、崇拜妈妈的成就,进一步发展到爱所有的劳动妇女。一位妈妈讲了自己抱着幼小的孩子下楼时一下子踩空了,妈妈在摔倒的一瞬间把自己的胳膊垫在地上,孩子没有受伤,但是妈妈自己却骨折了。一位当医生的妈妈把自己做的义齿(假牙)给孩子看,孩子非常崇拜妈妈,表示长大后自己也要当医生,为病人治牙。还有一位妈妈介绍自己几年前获得的奖状,孩子看后问:“后来你为什么没有奖状了呢?”妈妈说:“后来我有了你,为了照顾你,我就把工作辞掉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奖状。”妈妈的一席可能是玩笑的话却带来孩子的巨大变化,以前她不敢跳绳,现在却努力练习会跳了,她说:“因为我是妈妈的奖状了。”

(2)家庭保健知识。包括生理保健、疾病预防和心理保健的知识。家长看家园互动栏的时间基本上是送幼儿到幼儿园和接幼儿回家的时间,一般时间都比较紧张,所以,教师从杂志和报纸上复印下来的文章应该稍做处理后再贴出来。例如:用记号笔把小标题画出来,家长如果没有时间详细读所有内容,浏览小标题也能够大概知道文章讲什么;还可以在文章旁边加上明显的导读信息,如“夏天该吃什么?请看此文”、“幼儿上学五点注意,请看”等;也可以将一些相关文章的题目与杂志的页码公布出来,让家长私下有时间自己阅读。

(3)信息专线。家长不是专职的幼教工作者,可能不具备科学的育儿知识。因此,教师要经常向家长介绍一些育儿信息,比如哪里有育儿讲座啦,哪里有亲子活动啦等。 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4)互动热点。每周(月)可以选择一项班级大事或者家长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热点互动的内容。例如:开展“汽车王国大比拼”的活动,引导家长在带幼儿来园和离园的路上让幼儿观察各种汽车,有车的家长可以带领幼儿观察汽车的里面和外面,还要收集汽车的标志、图片,收集材料制作汽车模型等。家长们非常关注这种和实际活动有关联的信息,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我给逆反的儿子当妈妈”、“老少三代乐融融”(介绍怎样与老一辈沟通,共同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介绍生活中教育的好方法)、“我和老师的配合”(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教师教育孩子)等热点活动,请家长写一些随笔。这些活动一方面使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由于家长之间比较能相互理解,也比较容易认同来自其他家长的教育观点与行为。

(5)事件回放。家长不能一直在幼儿园陪伴孩子学习与生活,但是他们又迫切地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选取重点内容将活动的过程展示给家长看。例如:针对“谈谈我的爸爸妈妈——知道您的孩子怎样说您吗”这个活动,教师可以把一些儿童的发言实录贴出来,表扬家长的就写上孩子的名字,批评家长的就匿名。

当然,并不一定每期都要有这些内容,关键是要有综合的设计,不光告知家长需要配合什么,还要告知家长教师要进行的活动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使家长更加了解教师的工作,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掌握好的方法,更加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

家园互动环境的创设特点应该是趣味性强、有看点,能够将班级活动家庭化,且家长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看完相关信息。

(杨雪松)

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55.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激发幼儿与环境材料

及同伴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创设各种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以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环境、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互动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效果。既然如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与大家分享。 (I)从提问入手。有下列几种提问方式供教师参考:

◆故作不懂式:即在幼儿面前教师要放下架子,不把想说的话一股脑都倒给幼儿,而是装做不懂的样子,向幼儿学习或请教。比如:“你是怎样玩的,我都没看明白?”“给××区起个什么名字好昵?”“表演区怎么布置才能更漂亮呢?”„„类似这样的提问更能够激发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故作好奇式:即当有些问题不被幼儿关注,而教师又觉得非常具有教育价值时,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可故作好奇去感染幼儿。比如问孩子:“盆里的土一样干,芦荟没有死,瓜叶菊怎么死了呢?”“种在暗室里的豆子怎么比阳光下的豆子

长得快呀?”„„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故意为难式:即面对能力强、表现欲强的幼儿,教师可故意为难他们一下,以提高他们游戏的水平。比如问孩子:“看你们的枪都没有瞄准器,怎么打得准呀!”“看看谁能当故事大王!”„„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幼儿过程观察指导篇的经验和具体问题提出,因人而异,这样,新要求的提出才能达到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目的,才能提高幼儿互动的有效性。

(2)从设置情境入手。教师可以从以下方式人手设置情境:

◆以兴趣、问题导入: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和兴趣点。情境创设最好围绕幼儿身边的真实事件、新闻进行,然后,把这些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按情绪情感、认知需要、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类,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以调动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同伴的互动积极性。比如:为了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教师可以创设“朋友树”,即粘贴制作一棵大树,把幼儿的照片当成树叶贴在树枝上,让他们看看和自己在一条树枝上的都有哪些小朋友,并相互介绍,或者请幼儿自己粘贴,喜欢和谁成为好朋友就和谁挨看贴,这种方式可以轻松地让幼儿相互认识,让他们学会主动介绍自己,满足了幼儿交流、表达、宣泄情感的需求。 ◆以活动需要导入:在活动中幼儿的需要是幼儿有效互动的基础。通常在建构类、角色、表演类的活动中,幼儿的互动性较强,因此,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自愿结组、共同想办法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就会制订计划,并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角色和任务的分配。为了完成任务,幼儿会从多角度思考,倾听他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表演区,幼儿要根据表演的内容进行角色的分配、道具的准备、环境的创设,而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是在幼儿主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的,这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从评价入手。教师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有:

◆自我展示: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活动的片段,然后让幼儿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直观,减少了教师的过多干扰,也是中、大班幼儿喜欢的互动方式。

◆引领质疑:评价时,不仅要鼓励会说的幼儿,更要鼓励那些倾听的幼儿在听不明白的时候敢说、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这样,幼儿在评价中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学习了评价的方法、培养了自信、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的互动也因此更有效。

(杨国辉)

56.如何针对幼儿的能力强弱差异进行

有效的评价与指导?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往往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需要依赖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举足轻重。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公正的、客观的、包容的,尤其是对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评价更应慎重。要注意: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进步和激发幼儿继续努力的信心。

(I)就事论事。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就事论事,不要根据以往的印象和经验来评价当前的事情。在幼儿的眼里,教师的评价最可信、最公正,因此教师的评价更要客观。对于能力强、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只需表扬他们当下的表现,同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具有挑战性的要求,鼓励他们取得更大进步;表扬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比如与其表扬幼儿说“你可真聪明,太棒了”,不如改为“你的颜色涂得真均匀”、“你想的这个主意真有用,这样搭建就不容易倒了”等。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也不能总认为他们笨,看不到他们的进步,比如说:“你怎么总是这样,说了多少次都改不了。笨死了。”一味地批评否定,会让幼儿失去自信,在同伴中失去威信,进而自暴自弃。教师应该着眼于当下,面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可以对他说:“老师和你一起找找原因吧。然后你再试一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